Workflow
新发展格局
icon
搜索文档
受权发布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网· 2025-10-23 17:05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5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68人,候补中央委员147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 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 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 ...
资金蜂拥进场 A股尾盘突然强劲拉升!发生了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3 16:29
A股市场今日早盘低开低走,午后两点开始强力反攻,最终实现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截至收盘,沪指涨0.22%,深证成指涨0.22%,创业板指涨0.09%。 个股方面,上涨股票数量接近3000只,逾70只股票涨停。煤炭、能源、文化传媒、航运港口、化纤、多元金融等板块涨幅居前,工程机械、采掘、非金属 材料、生物制品等板块跌幅居前。 今日迎来霜降节气,大江南北天气转凉。A股市场早盘也迎来一波冷空气,沪指盘中一度跌约1%。 然而下午2点后,资金突然蜂拥进场,A股三大股指集体拉升翻红。 消息面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经贸磋商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此外,今日市场仍有不少赛道温度火热,尤其是科技板块亮点多多,赚钱效应并不差。 一般而言,新股和次新股表现是衡量大盘冷热的重要温度计。今日在大盘调整期间,新股与次新股表现抢眼。建发致新20cm涨停,昊创瑞通、云汉芯城 涨超10%,联合动力、广东建科、艾芬达跟涨。 新股和次新股大涨对重新凝聚人气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次新股本身就以科技板块为主。 我们以次新股云汉芯城为例。该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出电子元器件B2B线上商城并以此开展业务的企业之一,目前已成为我国电子元器件领域B2B领军 企业 ...
高水平开放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央视新闻· 2025-10-22 21:08
开放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 - 上海新增8个重点区域和5个国家级经开区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动从“单点试验”迈向多点联动的开放新阶段[3] - 上海自贸区发布实施数据出境管理办法及金融、贸易、航运三个领域的负面清单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3] - 中国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覆盖东西南北中,持续探索推动制度型开放[7] - 海南正瞄准12月18日全岛封关运作进行冲刺,系统性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自由便利流动的制度环境[9] 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外贸表现 - 2024年上海浦东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832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1.7%[5] - 2024年广西全区口岸货运量较“十三五”末增长37.1%,有力保障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15] - 今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对非洲进出口445.2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11] - 今年前三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经通道进出口达7024.2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创历史新高[13]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贸易便利化 - 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9个港口[13] - 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两个口岸在“十四五”期间中欧班列通行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外贸实现“三个千亿”目标跨越[11] - 郑州机场开通国际地区全货运航线46条,通达1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1] - 中越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项目中方项目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未来中越跨境贸易将实现全天通关不打烊[13] 区域合作与标准输出 - 湖南与28个非洲国家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推动机电产品出口和非洲特色产品进口[11] - 辽宁大连自贸片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海事运输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锂电池、特色食品等产品出口效率[7] - 山东青岛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集合海关、金融等专业服务机构,使油气等大宗商品贸易更加便捷[7]
观察·中国创新动能持续迸发 经济发展蓝图中哪些是优先事项?一文了解↓
央视网· 2025-10-22 14:12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在中国经济发展蓝图中有哪些优先事项? 新加坡《联合早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有超过5000家AI企业。其中,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有创新 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等优势。为推动AI产业发展,中国围绕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四大环节开展投资布 局。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企业逐渐向更高层级的智能工厂迈进。 法国《世界报》:科技创新仍是优先事项 中国正在审议新的五年规划,为2026年至2030年的经济发展制定框架,世界期待从中窥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未来走向。在一些领 域,中国仍在努力追赶,而在另一些方面,例如电动汽车,中国已取得技术领先地位。文章强调,对中国来说,科技创新仍然是头 号优先事项。透过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无人机等领域的突出进展,未来五年,中国创新的力量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英国广播公司: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章分析了中国过往的五年规划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包括中国成为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无可争议的世界领先者;聚焦"高质 量发展",在多个高科技领域取得主导地位。专家 ...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新华社· 2025-10-22 08:12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迈向新境界 新华社记者 历史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篇。 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新时代中国在风起潮涌中驶过壮丽的又一程——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 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科学理论的磅礴之力,深刻塑造着一个大国的发展轨迹,指引通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途。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不惧风雨、破浪前行,以无比的勇毅攻坚克 难,以坚定的信心开创未来,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激荡、彼此辉映的进程中推动中国不断迈向发展新境界。 (一) 东海之滨,宁波舟山港,岸线上靠满万吨巨轮,桥吊装卸不停。截至9月11日,港口今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 万标准箱,较去年提前23天,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借由海铁联运、江海联运,这个全球年货物吞吐量16连冠的超级大港,已将港口腹地拓展至长江上游,助力畅通 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横跨东中西、衔接海陆空的开放型经济走廊 ...
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
经济日报· 2025-10-22 08:03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 [3] -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升至17.1%,GDP年均增速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两倍 [3] - 新时代中国经济展现出“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充沛、“新”的特质更鲜明的特点 [3] 发展战略与改革 - 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6]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增强经济韧性 [7] - 通过打通堵点卡点、优化统一大市场运行“软环境”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8] 创新与科技发展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0位,是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3] -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加速培育新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 [9] -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问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3] 对外开放与国际地位 - 中国全球软实力排名从全球第三上升到第二,首次超过英国 [3] -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10] - 中国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10] 政策实施与治理效能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被视作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10] - 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思维,以高水平统筹推进高效能治理 [11] -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金融、科技、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打好风险防范准备之战 [12][13] 投资与内需战略 - 投资重心追求民生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均衡发展,将14亿多人口的市场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 [14] - 通过扩大内需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来巩固发展优势,增强发展韧性 [11] - 各地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创造性落实决策部署 [15]
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经济日报· 2025-10-22 06:28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 [2] -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升至17.1%,GDP年均增速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两倍 [2] -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2] 发展战略与改革 - 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4]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5] - 通过打通堵点卡点、优化统一大市场运行环境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0位,是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2] -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加速培育新动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6] - 通过突破“卡脖子”问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1] 对外开放与国际地位 - 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聚焦制度型开放,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8] - 中国全球软实力排名从全球第三上升至第二,首次超过英国 [2] -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可靠的“动力源”与“稳定器” [2] 重点领域战略布局 - 接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9] -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金融、科技、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 [10][11] - 统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推动民生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均衡发展,将14亿多人口的市场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 [12]
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 系统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06
文章核心观点 - 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在复杂严峻环境中展现强大韧性的关键工作方法,其通过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韧性 [1][4][7] 构建新发展格局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8] - 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度规则加快统一,要素自由流动水平提升,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效率提高,大市场活力与信心持续增强 [8] 发展新质生产力 -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坚持全国一盘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 [9] - 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例如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效率 [9] 全面深化改革 -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等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不能因部门或地方利益影响改革大局 [10][11] - 经济领域改革措施使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畅通,宏观调控能力持续增强,有效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及疫情冲击等各种风险挑战 [11] 区域协调发展 -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经济动能整体提升并畅通国内大循环 [12] - 区域战略相互联动,区域经济总量增加,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的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12] 金融高质量发展 - 坚持金融和经济一盘棋,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以强大经济基础支撑金融体系,并通过良好金融环境促进资金流动,增强抗风险能力 [13] -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市场稳定,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13] 未来重点举措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运行稳定性 [15] - 统筹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优势科研力量、龙头企业、金融资本形成创新联合体,加强场景创新牵引和跨区域要素流动 [16] - 加强区域战略协同联动,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要素资源自由流动 [18] - 加强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一盘棋考量,优化金融服务,同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19]
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
经济日报· 2025-10-22 06:03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 [2] -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升至17.1%,GDP年均增速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两倍 [2] - 新时代中国经济展现出“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充沛、“新”的特质更鲜明的特点 [2] 发展战略与政策框架 - 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4]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5] - 将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新时代的硬道理 [7]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0位,是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2] - 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新动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6] -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不断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1] 市场环境与结构性改革 - 经济领域改革举措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 [2] - 立“显规则”、破“潜规则”,打通堵点卡点以优化统一大市场运行“软环境”,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6] - 投资重心追求民生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均衡发展,将14亿多人口的市场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 [12]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8] -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可靠的“动力源”与“稳定器”,全球软实力排名从第三上升至第二 [2] - 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同时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8] 区域发展与行业布局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其他地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13] - 接续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以增强发展韧性 [9] - 每个地区都有明确的战略定位,通过创造性落实决策部署来筑牢发展基础 [13]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02:17
经济发展成就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关口,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5] - 中国以年均4.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6%,是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0] - 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制造业大国,货物贸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居全球第二 [17] - 2021年至2024年中国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 [17]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发布,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迎来关键突破 [8]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9] - 每日有2.4万户新设企业,1200多亿元货物进行进出口贸易,每秒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约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 [10] 区域发展与重大工程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锁边合龙 [2]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四大区域板块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10] -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取得新进展,沪苏浙皖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 [23]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启幕,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 [25] - 中国宣布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1] 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 - "十四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14] - 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