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餐标准化
icon
搜索文档
锅圈用科技煮透“中国味道” 重塑在家吃饭的新生活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18:45
公司战略与项目规划 - 公司宣布基于智能炒菜机和标准化供应链的锅圈小炒项目将于2026年初落地[1] - 该项目是公司社区央厨战略的重要落地成果,旨在通过智能设备与数字化食材供应链打造可复制、可扩展的中餐标准化体系[1] - 项目将公司原有的在家吃饭场景拓展至家庭现炒场景,强调在家门口快速出餐,为社区家庭提供即点即炒即取的服务[2] 项目核心系统与技术 - 锅圈小炒是一个完整系统,前端是智能设备与算法模型,中端是食材包、调味包与冷链仓储体系,后端是公司自建的数字化供应链与会员运营体系[1] - 通过算法控制火候与翻炒节奏,智能炒菜机可在标准化条件下复刻厨师级口味,实现不同地区同样的锅气[1] - 公司方案通过算法、温控与供应链结合,建立兼顾味道与效率的中餐标准,以解决中餐标准化中菜系复杂、烹饪差异大、火候不可控等行业难题[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公司认为智能烹饪设备将成为未来三到五年中餐零售化的新基建,如同十年前的冷链让食材到家成为可能,锅圈小炒能让中餐到家变成现实[2] - 中餐标准化的突破口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重构,目标是让人间烟火与工业精度共存,通过智能技术让家庭餐桌重新拥有温度[2] - 公司计划用科技让中国人重新拥有在家吃饭的幸福感,并打算花十年时间认真去做这件事[2]
锅圈食品:以智能炒菜机打开中餐标准化新空间
中国经济网· 2025-11-02 15:58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公司正通过"智能化+供应链"的双轮驱动重塑中餐生产方式 [1] - 公司与投资的智能炒菜机研发企业联合发布新款智能炒菜机,应用于"锅圈小炒"项目 [1] - "锅圈小炒"项目是公司深化"社区央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公司负责人表示该技术使门店具备标准化炒制能力,实现从"卖食材"到"卖一顿饭"的跨越 [3] - 公司目标是通过智能炒菜机将中餐现炒体验带回社区,让消费者三分钟吃上热腾腾的中国菜 [3] - 公司目标是打造中国家庭餐饮的新操作系统,成为连接中餐产业链与家庭消费的关键桥梁 [4] 技术创新与设备性能 - 智能炒菜机通过PID控温算法与温度悬停技术将油温波动控制在±5℃内,实现火候与味道高度一致 [3] - 设备通过AI分析上千位厨师的烹饪动作,将温度、时序、调味规律转化为指令集,构建"中餐数据模型" [3] - 技术核心是用算法复刻锅气,让机器理解中餐 [3] - 公司董事长曾指出中餐难点是效率,智能技术旨在让锅气被复制,让家常菜标准化 [3] - 展示中炒菜机器人在几分钟内自动完成"湘式辣椒炒肉"烹饪,品鉴称味道地道锅气十足 [1] 供应链与商业模型 - 公司在全国拥有7家自有工厂与19个数字化中央仓,形成完整供应链闭环 [3] - 供应链能为智能设备提供标准化净菜、复合调味料及冷链支持 [3] - 业内分析认为"锅圈小炒"通过"算法+供应链"协同解决了中餐标准化难题并构建了可规模复制的商业模型 [4] - 首家"锅圈小炒"门店预计于2026年初在郑州开业 [3]
把“锅气”变成算法:锅圈小炒与中餐到家的新解法
钛媒体APP· 2025-11-02 14:56
公司核心业务与战略 - 公司通过“锅圈小炒”项目向“现炒中餐”领域纵深扩张,该项目是“社区中央厨房”战略的延伸 [3] - 项目的底层逻辑是“智能设备+标准化供应链”,公司拥有7家自有工厂和19个数字化中央仓,实现从“卖食材”到“卖解决方案”的跨越 [5] - 公司商业模式被视为中国版“神户物产+7-Eleven”,结合供应链整合与零售终端高效触达,形成从原料到场景的闭环体系 [8]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 智能炒菜机通过内置传感系统实现±1℃精准控温,并利用AI程序自动调整火候与投料节奏,将烹饪动作还原为数据指令 [1] - 研发过程中采集了超过100万条真实烹饪数据,通过AI算法归纳建模,旨在让“锅气”可计算、可复制,成为标准化的数据资产 [3] - 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中餐的“操作系统”,让每道菜都成为算法的一部分 [3] 财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约为18.5亿元至20.5亿元,同比增长13.6%至25.8% [6] - 核心经营利润约为65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增长44.4%至66.7% [6] - 门店总数达到10,761家,创历史新高,“锅圈小炒”项目为公司打开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6]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中餐产业正在进入“算法时代”,火候、油温、口感等要素被量化,使中餐成为一种可复制、传播的工业标准 [6] - 行业变革为未来中国味道大规模出海提供了可能性 [6] - 中餐的未来是效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其工业化、智能化进程依赖于将烹饪经验转化为算法 [8]
机器人从客厅进入厨房,能炒菜但不会“炒掉”厨师
第一财经· 2025-08-06 14:24
炒菜机器人行业现状 - 炒菜机器人正推动中餐厅标准化和智能化,145平方米的中餐厅使用5台炒菜机器人后厨房面积从70-80平方米缩减至25平方米,日均炒菜量达1300份,翻台率10轮[3] - 行业主要厂商约10家,包括添可、京东参投的橡鹿科技等,商用炒菜机器人价格区间为1.58万-20多万元[9][10] - 添可商用炒菜机器人2023年上半年销量达1000台(去年全年400-500台),合作商家超200个,业务已盈利[8]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商用炒菜机器人实现自动投料、翻炒和倾倒,1人可操作5-6台,菜品切换时间仅需10秒(传统设备需2-3分钟)[4][5] - 使用炒菜机器人的中餐厅净利润率达25%(传统方式仅5%),人均消费40-50元低于行业50-70元水平,投资回收期缩短至8-9个月[6][7] - 小菜园通过炒菜机器人提升人效,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达3.6-3.8亿元(去年同期2.8亿元),预计2025年经营利润率超20%[8] 市场潜力与竞争格局 - 国内餐厅约900万家,若30%采用炒菜机器人(每家4台),潜在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加上国际市场可达数千亿元[9] - 京东通过"七鲜小厨"门店布局,橡鹿科技计划建设AI炒菜机器人工厂,行业技术路线分为侧搅拌(适合团餐)和上搅拌(适合现炒)[10] - 添可计划2023年9月推出商用新品,橡鹿科技将发布新一代AI炒菜机器人,重点突破控温、搅拌、投料三大技术模组[11] 商业模式创新 - 研发厨师团队(10余人)负责菜谱数字化,与3000道智能菜谱结合实现"千店千味",门店后厨人员减至4人(每人负责10道菜)[6] - 从炒面贩卖机到正餐连锁店,炒菜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门店面积优化使毛利率达68%[7] - 添可商用炒菜机器人价格15800元,显著低于行业3万元起步价,计划在苏州开设第三家样板餐厅[10][11]
告别大厨?“炒菜机器人”杀入万亿中餐赛道
南方都市报· 2025-07-10 21:02
中餐行业现状 - 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近5.6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式正餐市场规模预计达1.06万亿元 [3] - 餐饮行业连锁化率从2020年15%上升至2024年22%,预计2025年达24%,但中式正餐CR5仅1%,中式休闲餐5%,中式快餐2% [3] - 2020-2024年中式正餐门店数年复合增长率2.8%,客单价从56.4元跌至53.5元,年复合增长率-1.3%,店均出品数量降幅约四成 [3] 行业痛点与挑战 - 中餐面临标准化、规模化难题,川菜因烹饪方法复杂和人才培养难度大制约发展 [4] - 传统餐饮急需整体升级,行业集中度低且面临客单价和出品量下滑压力 [3][4] 科技智能化解决方案 - "炒菜机器"成为连锁餐饮降本增效关键手段,试点门店出餐效率提升40%以上,人力成本降40%,厨房面积压缩30%,食材浪费降低25% [6] - 小菜园计划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单台5万元,预计投入1.5亿元,平均每家门店投放5台 [7] - 熊喵大师已服务全国100多个餐饮品牌、1000多家门店,业务覆盖多业态并拓展至20多个海外国家 [10] 行业发展趋势 - 京东集团等资本正在布局炒菜机器人赛道,显示技术解决方案获市场认可 [7] - 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包含AI数字菜谱和智能炒菜机器人,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10]
小菜园20250624
2025-06-24 23: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小菜园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定位与发展策略**:定位大众餐饮,2013 年成立,2012 年后从 ToB 转型 ToC,门店多在购物中心,客单价 50 - 60 元,低于上市正餐品牌,集中于江浙沪皖并向华北、华南扩张,强调家常菜,无明确主打菜,菜单 45 - 50 道菜,平均炒菜单价约 39 元,涵盖多种口味,以好吃便宜为核心,高复购率,单城市开店六七十家时熟客占比 70% - 80% [2][3] - **发展状况**:2024 年上市,营收 52.1 亿元,净利润 5.8 亿元,667 家门店,2022 年至今快速扩张,每年净新增超 120 家,预计今年保持,基于中餐标准化提升趋势 [2][5] - **独特之处**:强调家常风味和高性价比,菜单口味多样,不追求网红效应,通过逐步爬坡提升单店销售额,内部激励注重净利率,门店多在社区型购物中心 [6] - **市场挑战及应对**:2024 年中式正餐同店销售额普遍下滑 10% - 12%,小菜园加速开店,行业同店下滑使租金、人力成本下降,优化成本结构,调低客单价维持竞争力和粘性,严格成本管控实现高净利率 [2][7] - **未来发展前景**:新门店投资约 130 万元,年化销售额约 750 万元,净利率 18% - 20%,年贡献 100 - 150 万元净利润,回本周期约一年,持续优化成本和扩大规模有望稳健增长,预计年化开店增速约 19%,营收增速 15% - 20%,利润增速 20%,2025 年利润目标 7 亿元,估值有望提升 [2][4][8][17][18] - **回本周期和扩张策略**:回本周期一年,在直营餐饮门店中稀缺,现有 600 多家门店贡献营收和利润,每年开约 100 多家新店,确保开店质量稳步扩张 [9] - **直营模式原因**:餐饮业态供应链复杂,全直营掌握管理权、运营权和财务权,保证品牌品质和老客群体,类似正餐品牌多为 100%直营,快餐品牌也有较高直营比例 [10] - **员工激励**:设置成长、薪酬和股权激励机制,总股本 85%分配给七个持股平台,五个用于员工持股,截止 2024 年底 130 名员工获股权,高管占比大,中层平均持三四千万港币市值股票,与实控人签一致行动协议,锁定期至少三年以上,通过分红收益 [11] - **标准化亮点**:致力于中餐标准化,连锁餐饮前十大企业中正餐企业少,中式现炒赛道小菜园规模相对较大,市场规模约 4 万亿但分散,中餐标准化难 [12] - **标准化解决方案**:自建供应链和中央厨房,集采保质期长食材,本地采购蔬菜,中央厨房预处理后配送到门店,厨师分岗,引入炒菜机器人,提高效率和一致性 [4][13][14] - **品牌承诺**:通过 25 分钟上菜超时免单、不满意退换、问题食材十倍赔付三大承诺构建差异化服务,吸引和留住高粘性客户 [15] - **财务表现**:2024 年 667 家店,平均单店营收 773 万元,毛利率接近 69%,毛利额 533 万元,员工成本约 200 万元占大头,租金 58 万元,装修折摊 26 万元,水电煤 26 万元,广告及促销 9 万元,外卖服务开支 53 万元(占比 40%),门店运营利润 150 万,对应营收 19%左右,税后利润 113 万,单店投入 130 万回本周期约一年 [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餐饮行业情况**:餐饮与酒店行业供给增加,但资源要素单价下降,新上市快餐属性企业如老乡鸡等可能更快走出困境,带动中式餐饮标的估值上升 [23] - **小菜园估值**:当前估值处于低位,2025 年 15 倍市盈率,2026 年约 11 - 12 倍市盈率,经营性净流入 10 亿级别,2025 年预计至少 4 亿分红,股息率接近 4%,值得关注投资 [22] - **未来门店规划**:未来两到三年门店数量预计每年增长约 19%,2026 年达千家,2029 或 2030 年达 2000 家以上,远期 3000 家,尝试开设街边店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