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机器人
搜索文档
“机器人总动员”走进现实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机器人行业应用加速普及 - 机器人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各类细分场景中应用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1] 餐饮行业应用 - 北京橡鹿科技有限公司的炒菜机器人可在3-5分钟内完成拔丝地瓜、糖醋排骨等菜肴制作,覆盖八大菜系 [2] - 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菜谱程序+后厨智能管理系统”闭环模式实现餐饮经营者、消费者、厨师三方利益共赢 [2] - 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配备机器人乐队、煎饼果子机器人、奶茶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烤串机器人等多种餐饮服务机器人 [2] - 顾客通过平板点选饮品后,配有机械臂的“酒保”可精准抓取基酒果汁并完成摇和搅拌,再由送餐机器人送至桌上 [3] - 机器人焰究所展示了机器人在餐饮场景的巨大应用潜力 [4] 农业采收应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团队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可伸出长机械臂绕过树枝精准抓取苹果,适应顺光逆光等多变光照条件 [5] - 团队未来将打造“娃娃型”机器人,小娃负责低处果实、大娃专攻高处果实,满足果树不同高度采摘需求 [5] - 赵春江院士团队与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合作研发多臂授粉机器人,授粉成功率约98%,成本仅为熊蜂授粉的30%左右 [6][7] - 该机器人具备超声波、气流振荡授粉功能,已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山东、北京、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应用 [7] 康养服务应用 - 机器外骨骼可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快走慢走,重塑正确步态,对抗异常肌张力,唤醒肌肉本能记忆 [8] - 按摩理疗机器人支持一键操作设置按摩模式与力度,模拟专业手法进行机械按压,缓解肌肉紧张并促进康复 [8] - 按摩机器人集成智能定位、高精度智能适配功能,可根据人体曲线自动调整位置与压力,支持多款按摩头快速切换 [8] - 四川千里倍益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机器人可提升按摩精准度与自动化水平,满足从运动恢复到慢性疼痛管理的不同需求 [9]
能炒菜、会采摘、可按摩……“机器人总动员”走进现实
科技日报· 2025-10-29 07:54
机器人行业应用加速普及 - 机器人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各类细分场景中应用普及,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1] 餐饮行业应用 - 北京橡鹿科技有限公司的炒菜机器人可在3-5分钟内完成菜肴制作,覆盖八大菜系,实现从炒制到出菜的自主完成 [2] - 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菜谱程序+后厨智能管理系统”闭环模式,旨在实现餐饮经营者、消费者和厨师三方利益共赢 [2] - 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展示了机器人在乐队演奏、煎饼、奶茶、咖啡和烤串制作等多方面的餐饮应用潜力 [2][3][4] 农业采收应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团队打造的采摘机器人能精准抓取苹果,适应田间复杂环境,在多变光照条件下建立精准视觉模型 [5] - 团队未来将开发两款“娃娃型”机器人,分别负责低处和高处果实的采摘,以充分照顾果树不同高度的需求 [5] - 赵春江院士团队与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合作研发的多臂授粉机器人,授粉成功率约98%,成本仅为熊蜂授粉的30%左右 [6][7] - 该机器人具备视觉识别、定位和多功能授粉能力,已在中国多省市的大型玻璃温室应用于雌雄同花作物授粉作业 [7] 康养服务应用 -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康养服务需求增长,机器人凭借高效、精准、低成本的特点正不断应用于该场景 [8] - 大艾机器人的外骨骼设备可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快走和慢走,重塑正确步态,对抗异常肌张力 [8] - 按摩理疗机器人支持一键操作,可模拟专业按摩手法,并根据人体曲线自动调整位置与压力,提升按摩的精准度与自动化水平 [8][9] - 机器人可满足康养服务场景下老人从运动恢复到慢性疼痛管理的不同需求,显著提升物理按摩的效率 [9]
瑞德智能第三季度扣非净利增长164.95% 新业务多领域实现突破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20:01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14.77% [1] - 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62.22万元,同比增长138.57% [1] - 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8.47% [1] - 第三季度单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01.16万元,同比增长164.95%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293元 [1] 核心家电业务 - 公司深耕智能控制器领域20余年,以家电控制器业务为核心基石 [1] - 通过重点聚焦大家电品类,成功切入海信空调、海尔洗衣机、石头洗衣机、蓝界冰箱等头部品牌供应链 [1] - 在家电智能控制器领域持续稳固基本盘并积极拓展新客户,实现营收显著增长 [1] 新赛道业务发展 - 新赛道业务聚焦电机电动、汽车电子、数智能源三大领域 [1] - 新赛道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49.18% [2] - 在汽车电子领域,智能控制器产品迎来快速放量期,为九号公司供应滑板车、平衡车控制器,并通过巴斯巴为比亚迪配套充电桩控制器 [2] - 在电机电动、数智能源领域,为追觅、添可、公牛、品胜等知名客户提供核心产品与技术支持 [2] 战略探索业务布局 - 公司积极向医疗健康、宠物科技、低空飞行、智能家居等领域延伸,构建"1+3+N"产业格局 [1] - 在医疗健康领域,联合腾讯云推出智能床2.0,该产品已获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入选呼吸障碍医疗诊断指南推荐 [2] - 在泳池机器人领域与部蓝创新合作,出货量实现量级突破 [3] - 在炒菜机器人领域与添可联合开发的产品已完成量产 [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重点锚定人形机器人与家居生态协同路径,研发高精度控制模组、低延时通信模块及场景化算法 [3] - 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并与顺德职业技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校企协同攻克关键技术 [3]
中国餐饮,到底要不要学日本?
36氪· 2025-10-24 21:14
行业宏观背景 - 2025年中国餐饮行业整体面临挑战,表现为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消费低迷和流量严重下滑,价格战激烈 [1] - 2025年1-8月中国餐饮总收入为36480亿元,但增速和客单价出现明显“双降” [30] - 日本餐饮品牌如萨莉亚、寿司郎等逆势增长,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中国区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至630.58亿日元,寿司郎北京西单店每日限号2000号 [1] 日本餐饮成功经验 - 日本餐饮在“失去的三十年”期间凭借“极致性价比”实现增长,例如吉野家、食其家等品牌,萨莉亚创始人认为连锁本质是创造销售额平平但利润足够的店铺 [6] - 日本连锁餐饮品牌平均毛利率在40%-70%,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率仅为4.1%,较早进入微利时代 [7] - 萨莉亚通过极致单店运营实现高效运转,如上菜方式节省8.6秒、U型备餐动线、15分钟极速翻台,正式员工与小时工比例1:4,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内 [8] - 萨莉亚采用“113策略”选址(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非黄金位置),租金占比控制在13%左右,支撑其低价策略 [8] - 日本餐饮供应链高度工业化,如玉子屋全自动米饭蒸制机控制米吸水率在62.5%±1%,机械手臂分装配菜误差不超3克,冷链覆盖率95%,食材损耗率小于2% [10] - 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在2021年达50.8%,而中国截至2025年连锁化率为24%,日本餐饮行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2倍,供应链成本比例低至18% [10][11] 中国餐饮市场特性与挑战 - 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且发展不均衡,呈现“K型”发展,一线城市消费者进入追求简约的“第五消费时代”,三四线城市仍处“第三消费时代” [13] - 中国餐饮市场变化复杂、数字化程度高,渠道高度碎片化,如外卖、团购、直播、私域等多渠道竞争,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 [13] - 中国消费者饮食文化根深蒂固,强调“锅气”和新鲜现做,与日本以冷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形成对比,导致对预制菜接受度不同 [21] 中国餐饮破局方向 - “高质平价”成为务实选择,避免“极致低价”导致的“无利润繁荣”,南城香通过转型“现炒社区食堂”实现单店日接待超1000人次 [14][16] - 炒菜机器人推动后厨智能化,能帮助餐厅降低40%人工成本、压缩30%厨房空间,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7亿元,预计2030年达百亿,在团餐和快餐渗透率可达50% [17][18] - “反供应链模型”兴起,乡村基、小女当家、太二等品牌强调“现炒现做”、“活鱼鲜鸡”等,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和健康的需求 [22] - 细分市场成为机会点,中国单身成年人口突破2.6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需求多样化,素食餐厅庆春朴门、自助小火锅围辣等品牌通过聚焦特定客群成功 [23][24] - 情绪价值消费趋势显著,64%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满足列为首需,Z世代为情绪买单意愿是80后的3.2倍,跳海年收入破亿、宫宴复购率达40% [25][26][27][28]
机炒盖码饭,“收割”写字楼打工人
虎嗅· 2025-10-16 19:00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盖码饭自去年起在快餐赛道快速崛起,成为一线城市打工人的主流午餐选择,在外卖榜单上表现突出 [1] - 头部品牌霸碗成立于2017年,其发展体量直逼老乡鸡、乡村基等成熟中式快餐品牌 [4] - 行业经历流量爆发后,资本入局与加盟扩张推动品牌数量和门店规模在短时间内翻倍增长 [6] 主要品牌运营数据与扩张态势 - 霸碗自称全国门店超1000家,辣椒炒肉系列年销量达500万份,年总销量超7000万份盖码饭 [3] - 霸碗门店选址中商场店占比高达60%,显示品类定位升级与流量提升的新趋势 [5] - 状元派门店从2023年的超300家快速扩张至500+家 [7] - 德天顺作为高端品牌,全国门店约18家,近期从长沙拓展至深圳 [8] - 农耕记等品牌单店月销量可达4000+,自选双拼套餐月售1000+,深圳科技园区域门店月售高达6000+ [2] 产品定位与消费者需求契合点 - 核心卖点为“猛火现炒”和“非预制”,通过明厨亮灶展示烹饪过程,以“锅气”对抗预制菜 [13][14] - 套餐组合灵活(自选、双拼、三拼)并提供米饭自助,客单价约30-40元,满足打工人对性价比和份量的需求 [17][18][19] - 源于湘菜,口味以香辣为主,具有成瘾性;丰富的“码子”选择满足口味多样性,报告显示90%消费者会回购成瘾性产品 [20][21][22] 智能化运营与效率提升 - 霸碗等品牌广泛使用自研炒菜机器人(已迭代至第三代),实现标准化出餐,单份出餐速度可达2分钟 [24][26] - 智能化设备有效降低人工成本,解决客单价限制与成本上升的矛盾,并保障卫生与效率 [25][26] - 消费者对机炒接受度较高,关注点集中于口味、性价比、食材新鲜度及卫生,而非烹饪主体 [26][27] 标准化扩张面临的挑战 - 炒菜机器人对程序依赖性强,难以根据顾客个性化需求(如油盐、葱蒜调整)灵活调整,导致口味“千店一味” [28] - 机炒菜品的“锅气”和“人味”被稀释,部分消费者反馈有烟熏味或炒焦现象,引发口碑两极分化,甚至被戏称为“牛马饭” [29][31] - 行业面临从追求效率到兼顾“温度”的挑战,需在标准化扩张中保留感知价值 [32]
拓邦股份:公司炒菜机器人目前市场拓展顺利
证券日报网· 2025-10-16 17:45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炒菜机器人市场拓展顺利 [1] - 产品主要供货给市场上知名的连锁餐饮和团餐企业 [1] - 具体经营数据需关注公司定期报告 [1]
拓邦股份(002139.SZ):公司炒菜机器人目前市场拓展顺利,主要供货给市场上知名的连锁餐饮、团餐企业等
格隆汇· 2025-10-16 09:19
智能汽车业务 - 公司智能汽车业务快速增长,毛利表现优于工具家电业务 [1] 激光雷达技术应用 - 激光雷达可作为人形机器人视觉传感技术路线 [1] - 激光雷达电机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产品的形制及规格要求设计生产 [1] - 机器人用激光雷达电机如有相关进展,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 客户拓展与产品进展 - 公司正持续送样各行业龙头客户 [1] - 公司炒菜机器人目前市场拓展顺利,主要供货给市场上知名的连锁餐饮、团餐企业等 [1]
服务经济之科技引领变革(六):餐饮行业有望加速商用炒菜机器人的普及
新浪财经· 2025-10-13 20:30
行业应用现状 - 餐饮行业开始积极接纳炒菜机器人,在连锁餐饮中的应用加速扩展 [1] - 海底捞于2018年推出智慧餐厅,配备智能机械臂上菜、机器人传菜及智能配锅机 [1] - 小菜园计划投入约1亿元采购2000台炒菜机器人,单价约5万元/台 [1] - 老乡鸡已有388家餐厅引入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等自动化设备 [1] - 霸碗自研炒菜机器人迭代至第三代,500余家门店均配置3台设备,实现1人加3机标准化炒制 [1] - 乡村基旗下大米先生、京东七鲜小厨等亦陆续导入设备 [1] - 橡鹿科技已获京东超2亿元战略投资,京东计划未来三年建设1万家智能餐饮门店 [1] 普及驱动因素 - 厨师供给持续收缩,新东方烹饪学校培训人次从2019年7.7万人降至2024年6.3万人,六年下降18% [2] - 疫后餐饮行业面临成本压力,需改革后厨流程以降本增效 [2] - 一台炒菜机器人可替代2至3名厨师,人均月薪约8000至15000元,同时压缩厨房面积节省租金 [2] - 西贝事件引发消费者对现炒锅气的关注,推动门店从预制菜回归即时现炒,提升炒菜机器人接受度 [2] 技术发展与未来趋势 - 当前主流商用炒菜机器人价格约5万元/台,随量产和技术成熟预计仍有下降空间 [2]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从单机自动化向全流程协同过渡,打通采购、备菜、烹饪、营销等环节 [2] - 通过视觉识别与AI算法,实现自主调节火候、食材识别与口味学习 [2] - 与ERP系统对接,实现原料消耗追踪与动态补货 [2] - 在标准化连锁餐饮场景中率先普及,成为智慧后厨的核心节点 [2] 行业前景与核心价值 - 炒菜机器人处于商用化加速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显著提升人效与后厨标准化程度 [3] - 兼具成本端改善与体验端升级双重红利 [3] - 参考酒店机器人、登山机器人等产业渗透路径,炒菜机器人有望成为餐饮智能化的首个高频场景落地品类 [3]
服务经济之科技引领变革(六):餐饮行业有望加速商用炒菜机器人的普及
东方证券· 2025-10-13 17:47
行业投资评级 - 餐饮旅游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5] 核心观点 - 炒菜机器人处于商用化加速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显著提升人效与后厨标准化程度,兼具“成本端改善+体验端升级”双重红利[3] - 参考酒店机器人、登山机器人等产业渗透路径,炒菜机器人有望成为餐饮智能化的首个高频场景落地品类[3] 行业应用现状 - 餐饮行业开始积极接纳炒菜机器人,连锁餐饮中的应用加速扩展[8] - 海底捞在2018年推出全球首家智慧餐厅,配备智能机械臂上菜、机器人传菜及“千人千味”智能配锅机[8] - 小菜园计划投入约1亿元采购2000台炒菜机器人,单价约5万元/台[8] - 老乡鸡截至2025年4月已有388家餐厅引入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等自动化设备[8] - 霸碗自研炒菜机器人迭代至第三代,500余家门店均配置3台设备,实现“1人+3机”标准化炒制[8] - 乡村基旗下大米先生、京东七鲜小厨等亦陆续导入设备,京东计划未来三年建设1万家智能餐饮门店[8] 普及驱动因素 - 厨师供给持续收缩,以“新东方烹饪学校”数据为例,2019年至2024年培训人次由7.7万人降至6.3万人,六年下降18%[8] - 疫后餐饮行业面临成本压力,一台炒菜机器人可替代2–3名厨师(人均月薪约8000–15000元),同时压缩厨房面积、节省租金[8] - 消费者对“现炒锅气”的关注推动门店从预制菜回归“即时现炒”,提升炒菜机器人接受度[8] 技术发展与未来趋势 - 当前主流商用炒菜机器人价格约5万元/台,随量产和技术成熟预计仍有下降空间[8]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从“单机自动化”向“全流程协同”过渡,打通采购、备菜、烹饪、营销等环节[8] - 通过视觉识别与AI算法,实现自主调节火候、食材识别与口味学习[8] - 与ERP系统对接,实现原料消耗追踪与动态补货[8] - 在标准化连锁餐饮场景中率先普及,成为“智慧后厨”的核心节点[8]
炒菜机器人正在“炒”掉厨师
经济观察报· 2025-10-13 13:09
文章核心观点 - 餐饮行业正静默而迅速地展开一场由炒菜机器人驱动的后厨革命,以应对厨师流动性高、人力成本攀升和连锁化复制困难等挑战 [2] - 炒菜机器人通过标准化操作显著降低了人力与原材料成本,提升了出餐效率和稳定性,成为连锁餐饮企业扩张的重要工具 [1][5][9] - 尽管在成本效益和标准化方面优势明显,但餐饮老板对消费者接受度存在顾虑,导致该技术应用多在非高端餐厅,市场预计将走向特色餐厅与标准化连锁餐厅并存的分级局面 [11][12][13] 餐饮业面临的挑战 - 传统厨师团队是运营中最不可控的环节,其流动性、不稳定性及难以管理的“大厨脾气”对社区食堂和连锁餐厅的稳定运营构成挑战 [1][4] - 连锁餐饮品牌在规模化扩张中遭遇“人才复制”瓶颈,厨师的培养周期长、流动性高,个人状态直接影响菜品口味,成为扩张道路上的阻碍 [5] 炒菜机器人带来的变革 - 引入炒菜机器人后,后厨人员数量减少,人力成本显著下降,例如兰州幸福食堂每家食堂节省约一名帮厨每月近6000元的人力成本,厨师部分转型为菜品研发人员 [7] - 餐厅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将菜品转化为标准化参数,确保所有门店出品口味一致,维护食客体验和品牌声誉 [8] - 以每天稻餐厅为例,采用炒菜机器人后,150-200平米门店的月人力成本从7.5-8万元骤降至约1.9万元,尽管每台机器人一次性采购成本超1万元,但相比持续人工支出仍很划算 [8] - 炒菜机器人实现精准投料,固体调料精度达±0.5克,避免了人为浪费,调料成本降低约30%,同时减少食材损耗,成本核算更清晰 [9] - 使用炒菜机器人后,出餐效率大幅提升,每天稻餐厅从点餐到结账全程平均只需26分钟,8-10个菜的订单10分钟内可全部上齐,翻台率提升,餐厅净利率提升至20%-25%,而一般中餐厅净利率仅10% [9] 餐饮企业的考量与市场接受度 - 餐饮老板鲜少公开谈论使用炒菜机器人,因消费者认知中“现炒”仍意味大厨掌勺,部分消费者对机器人表现出抵制 [11] - 炒菜机器人被视为兼顾菜品现炒需求与风味保障的辅助工具,尤其在今年预制菜风波发酵后,更多餐饮企业将其作为替代选择 [12] - 人均消费几十元的餐厅适合使用炒菜机器人,但高端餐饮因售卖厨师独特烹饪理念和文化体验,难以应用该技术,市场将走向分级局面 [12][13] 炒菜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炒菜机器人公司销售数据增长迅猛,橡鹿科技每年增速超过200%,去年订单量1万台;添可食万星厨2024年上半年卖出约1000台,合作商家拓展至200多家,预计2024年全年销售达去年5倍增长 [13] - 行业正试图攻克中餐标准化最后的技术堡垒,如复杂调料体系的精准定量,并研发基于视觉的反馈系统,让机器能“看”会“想”,实现从复制菜谱到创造菜谱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