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旺苍:集市上直播“山货”卖全国
搜狐财经· 2025-06-24 22:46
电商助农模式 - 五权镇电商达人直播团队由10名电商组成 通过轮流到各村开展直播助农活动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6] - 直播团队分工明确 包括主播展示售卖 质量检验 秩序维护 商品归类登记以及现场现金结算等职能 [4] - 团队采用高强度工作模式 从早上6点持续直播至下午2点 确保当天农产品全部售完 [4] 运营数据表现 - 单场直播活动实现254单成交 金额达8501.57元 [5] - 两期活动累计开展5场直播 总成交金额超6万元 订单量达1300余单 [7] - 个体案例显示 10余斤豆瓣酱在链接上线10分钟内售罄 为村民带来100余元即时收入 [3] 农产品销售转型 - 传统自制豆瓣酱过去主要通过亲友内部消化 现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快速变现 售价高于线下渠道 [3] - 直播销售覆盖红薯粉 四季豆 竹笋等多样化农特产品 采用现场质量把控机制 [4][6] - 政府主导建立"线上赶集"云端销售体系 解决山区农产品外销难题 [6] 政策支持体系 - 当地政府深化"党建+电商"发展路径 由党组织严把产品质量关 [6] - 创新"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 通过直播平台连接全国市场 [6] - 五权镇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和茶叶 电商渠道成为突破地理限制的关键手段 [6]
2025年中国农资电商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6-12 17:32
行业概览 - 中国农资电商市场规模2023年达562.9亿元,2019-2023年CAGR为35.8%,预计2026年突破千亿元,行业处于高增长低存量阶段 [11] - 农资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传统流通链路,实现农资销售及服务线上化,涵盖化肥、农药、种子、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 [2] - 政策支持包括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农村物流体系建设(2024年新增10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站)及农资打假等制度基础 [2][5] 市场驱动因素 - 农业生产格局两极分化:集约化大户追求价格敏感性和采购效率,零散化农户因线下店集聚度低转向线上,共同推动线上化需求增长 [8] - 农资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尿素、草甘膦)促使企业通过电商渠道精准洞察需求,避免"牛鞭效应"导致的高成本采购 [17] - 农村网民规模扩大及"新农人"返乡创业提升农资电商接受度,叠加物流体系完善(全国3356个抵边自然村通邮)优化采购便利性 [5][8] 企业策略与模式 - **成熟期企业**:通过电商专属品牌或授权分销(如先正达翼选)布局线上,保护线下经销商体系 [46] - **成长期企业**:研发"超级单品"借助平台流量快速建立品牌,或以受托加工形式间接布局线上 [49] - **初创期企业**:直接入驻第三方平台(如天猫淘宝、快手)快速打开市场,弥补线下网络不足 [52] 平台类型与案例 - **第三方综合货架平台(天猫淘宝)**:覆盖500+品牌、8万+从业者,提供1000万+农资SKU及金融工具(网商贷等),用户超3000万新农人 [32][35] - **第三方综合内容平台(快手)**:21.6万农技创作者通过短视频/直播提供解决方案,探索"线上+线下"本地化服务 [38] - **第三方专业平台(大丰收)**:结合DAP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与专家资源,提供"产品+服务"矩阵 [40] 未来趋势 - **服务多渠道化**:平台通过"线上专家内容+线下服务站"双维度提升农技服务,增强销售转化 [55] - **商品流通创新**:"直播+短视频"以"货找人"逻辑精准推送农资,提升产品场景化展示效率 [58][59] - **内外贸一体化**:企业依托跨境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拓展海外市场,重点满足美洲、亚太地区农药/肥料需求 [62] 运营模式对比 - **企业自建平台**:需承担高额引流及"最后一公里"服务成本,仅适合客户体量大的企业(如鲁西化工) [43] - **第三方平台**:综合货架平台(用户主动购买)、内容平台(需求激发)及专业平台(细分领域)分别覆盖不同用户群体,降低企业运营压力 [29][30]
湖南祁阳做优“土特产” 做强“大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6:49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浯溪街道孙市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发展现代化葡萄园,引入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并移栽优质阳光玫瑰、巨峰葡萄苗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 [1] - 计划三至五年内扩大规模打造祁阳最大葡萄基地与采摘园,实现集优质水果生产、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 [1] - 肖家镇汪家坪村黄金百香果基地采用"家门口就业+技术培训+保底收购"模式,带动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收入 [1] 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葡萄园引入农技专家定期指导病虫害防治和专业知识,架下套种西瓜、辣椒等农作物 [1] - 百香果基地引进新品种并新建标准化车间,开发百香果酒、百香果蜂蜜等产品提升附加值 [2] - 杨梅农场采取生物诱虫、绿色防控技术,开发杨梅酒、果脯等加工品,构建"鲜果采摘+精深加工"双轮驱动模式 [2] 产业规模与产量 - 黄金百香果基地当前规模160亩,计划明年再增180亩 [2] - 白水镇恒毅农场300亩杨梅林进入盛果期,预计总产量突破200吨 [2] - 截至2024年,祁阳共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1361家,家庭农场5827家 [2] 销售与市场拓展 - 计划探索"互联网+农业"销售新模式 [1] - 百香果基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包技术、包销路 [2] - 杨梅农场通过鲜果采摘体验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加工产品 [2]
2025年中国农资电商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5-28 18:28
核心观点 - 中国农资电商市场规模2023年达562.9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千亿元,处于高增长低存量阶段[1][11] - 农业生产格局向集约化与零散化两极分化,推动线上化采购需求增长[8] - 农资生产企业通过电商渠道优化供应链、扩大市场覆盖、构建服务体系并强化品牌建设[17][20][23][26] - 第三方综合货架平台(如天猫淘宝)成为农资线上化主阵地,提供全链路服务支持[29][32][35] - "直播+短视频"模式将成为农资商品流通创新化的重要形式[58][59] 概念界定 - 农资涵盖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农膜、农业用具及机械等生产资料[2] - 农资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传统流通链路,实现销售及服务环节线上化[2] - 政策支持体现在参与主体引导、基础设施完善及合规治理三方面[2] 基础设施支持 - 农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健全,2024年预计新增村级服务站10万个,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5] 终端需求推动 - 集约化生产主体对价格敏感,倾向线上直采避免加价[8] - 零散化农户因线下店集聚度低,需求向线上转移[8] - 农村网民规模扩大及"新农人"返乡提升电商接受度[8]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1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速54.7%,2019-2023年CAGR为35.8%[11] - 2023年市场规模562.9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千亿元[11] 企业电商化动因 - 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尿素、草甘膦)促使企业通过电商精准洞察需求[17] - 填补线下薄弱市场,提升占有率与知名度[20] - 构建线上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农技咨询与售后支持[23] - 借助平台流量强化品牌建设,植入农户心智[26] 平台模式分析 - 企业自建平台需承担高运营成本,适合大型客户体量企业[29][43] - 第三方综合货架平台(天猫淘宝)覆盖8万+从业者,提供1000万+农资产品[32][35] - 第三方内容平台(快手)通过短视频/直播提供农技指导,21.6万创作者参与[38] - 专业平台(大丰收)结合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与专家资源升级服务[40] 企业布局策略 - 成熟期企业通过电商专属品牌或授权分销保护线下体系[46] - 成长期企业打造"超级单品"或受托加工间接布局[49] - 初创期企业直接入驻第三方平台快速打开市场[52] 未来趋势 - "线上+线下"双维度完善农技服务,提升转化率[55] - "直播+短视频"模式以"货找人"逻辑提升推广效率[58][59] - 跨境出口电商助力农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如巴西、美国)[62]
拥抱互联网+,开启农业新时代
搜狐财经· 2025-05-22 20:25
行业背景 - 互联网深度融入农业领域,改变传统农业面貌 [1] - 传统农业面临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狭窄、技术获取困难等难题 [1] 公司解决方案 - 潞祥农业网打破信息壁垒,提供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化等实时信息 [3] - 平台汇聚农业技术知识和专家资源,提供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等 [3] - 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农产品直接推向全国市场 [3] - 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农资供应商与农户精准对接 [3] 消费者价值 - 消费者可通过平台追溯农产品源头,了解种植养殖过程及施肥用药情况 [5] - 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5] 行业影响 - 互联网+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引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5] - 平台赋能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业企业发展壮大 [5]
田间地头开直播!金昌供销社以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搜狐财经· 2025-05-17 18:53
电商布局与数字化转型 - 金昌市以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布局电商领域,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1] - 通过搭建抖音、拼多多、美团外卖等主流电商平台,打通线上线下融合通道,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新模式 [1] - 今年一季度,金昌供销系统商品销售总额达4.17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农产品销售额0.65亿元,实现利润35万元,同比增加9万元,增长34.62% [7] 创新销售模式与消费者互动 - 创新推出"产地直采直播"模式,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和蔬菜大棚,通过沉浸式场景展示,让消费者"云体验"农产品的生长环境 [3] - 线上发放限时折扣券、满减福利,线下同步开展"八五折惠民促销",实现消费场景无缝衔接 [3] - 以"金域甄品"为主题的300余场助农直播累计吸引超150万网友围观,有效破解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3] 产销对接与资源整合 - 整合供销社流通网络、农民合作社生产资源及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优势,打造"全品类农资供应+技术帮扶+大数据共享"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5] - 社有企业直接深入田间地头,批量采购农户滞销的蔬菜、水果等季节性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生鲜超市双渠道发力,建立常态化产销对接机制 [5] - 200余款本地优质农货借力电商"飞"向全国,包括土豆、白菜等民生刚需品与藜麦、沙漠茶等特色产品 [5] 线下展示与品牌推广 - 在供销社便民生鲜超市设立线下农产品展示专区,集中展示藜麦、沙漠茶、苹果、葡萄、玉米等金昌本地特色产品,通过品鉴试吃、优惠促销吸引市民 [5] - 下一步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让"金昌产""甘味金品"通过数字浪潮走向全国 [7]
2025年中国农资电商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5-16 09:27
行业概览 - 中国农资电商市场规模2023年达562.9亿元,2019-2023年CAGR为35.8%,预计2026年突破千亿元,处于高增长低存量阶段[1][11] - 农资电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传统流通链路,实现销售及服务线上化,涵盖化肥、农药、种子等8大类农资产品[2] - 行业受政策强力支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国家从主体引导、基建完善、合规治理三方面提供制度基础[2][5] 市场驱动力 - 农村物流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预计新增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10万个,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5] - 农业生产格局两极分化:集约化大户追求线上直采降本增效,零散化农户因线下门店集聚度低转向线上采购[8] - 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尿素、草甘膦)促使企业通过电商渠道精准把握需求,避免"牛鞭效应"导致的高价采购风险[17] 平台模式分析 - 第三方综合货架平台(如天猫淘宝)优势显著:覆盖500+品牌、8万+从业者,提供全链路服务支持,用户主动购买需求明确[29][30][32] - 内容平台(如快手)定位"新农具":2023年21.6万农技创作者通过短视频/直播提供服务,探索"线上+线下"本地化模式[38] - 专业平台(如大丰收)构建"产品+服务"矩阵:依托DAP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和专家资源,提供生产托管等增值服务[40] 企业布局策略 - 成熟期企业通过电商专属品牌或授权分销保护线下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协同[46] - 成长期企业聚焦"超级单品"打造,或通过受托加工积累线上运营经验[49] - 初创企业直接入驻第三方平台快速打开市场,规避线下网络不完善的劣势[52] 未来趋势 - "直播+短视频"成为核心营销手段,以"货找人"逻辑提升农资产品推广效率[58][59] - 服务向"线上+线下"双维度延伸:线上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线下建设服务站深入田间地头[55] - 跨境出口电商助力拓展海外市场,重点瞄准美洲、亚太等农药肥料需求旺盛区域[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