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AI

搜索文档
对话万联易达副总裁:产业AI应用将变成新型基础设施
观察者网· 2025-07-31 15:53
行业趋势 - 2025年被业内认为是人工智能"爆发"元年,AI应用正从消费端快速渗透至产业端,掀起新一轮效率革命 [1] - 产业AI未来趋势明确:从单点优化到全局协同、从数据驱动到智能决策、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生态化发展 [10][11][12] - 通用大模型技术日趋成熟,为产业AI发展提供基础,细分行业渗透难度降低 [7][1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万联易达定位为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运营商,业务涵盖人工智能应用、商品交易、整车物流、数智金融四大板块 [4][5][6] - 公司使命是构建新型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通过四大业务板块形成闭环数据生态 [4][6] - 从传统物流服务商转型为产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正式进入产业AI赛道 [7] 技术创新 - 自主研发"基于产业动态图谱的结构化思考模型",使AI能理解产业逻辑并进行结构化思考 [1][2] - 打造覆盖90多个行业的全产业大模型,具备产业知识问答、数据问答、企业洞察、价格预测等多项功能 [1][7][8] - 模型特点:全产业覆盖+高精准度,通过可信数据建设提升回答准确性 [9] 商业模式 - 商品交易板块致力于将产业交易从线下搬到线上,构建产业互联网 [5] - 金融板块创新推出"分步式"中小企业信用贷模式,解决融资难问题 [6] - 物流板块已发展为5A级网络货运平台 [6] 应用案例 - 在钢铁行业帮助客户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实现价格监控、生产计划优化、供应链决策提升 [10] - 通过数据贯通和智能决策,推动产业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8] 实施路径 - 分批次推进大模型建设,根据行业规模和特点逐步覆盖90多个行业 [1][10] - 依托产业互联网积累的企业基础信息、供应链数据、生产数据等真实场景数据流 [8]
2025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共绘数实融合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7-04 16:00
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 -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 主题为"数智领航 场景破局 生态共生" 汇聚200余位政产学研用专家和企业代表 [1] - 论坛探讨产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的新路径、新场景与新生态 [1] - 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承办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支持 [1]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 信息软件业营收突破3万亿元 [3] - 北京市通过完善政策供给体系、攻关前沿数字技术、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等举措 在AI、算力、数据要素等领域取得突破 [3] - 下一步将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基建、加速大模型应用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3] 产业互联网发展 - 数智时代推动人类生产协作模式根本性转变 数据、智能算法、通信网络和算力融合催生新价值创造系统 [5] - 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价值转化枢纽 借助数智技术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的转变 [5] - 建议聚焦场景打造标杆、突破技术瓶颈、构建可信生态、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复合人才 [5] - "产业AI"是行业知识、专业软件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核心在于构建"数据-算法-算力-场景"的闭环 [6] 数字经济标杆企业 - 《2024北京市数字经济标杆企业评价报告》发布 显示北京市数字经济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8] - 100家标杆企业贡献核心增长力量 示范引领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8] - 论坛期间发布多项成果包括《2025北京信息软件业发展报告》《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图谱》等 [8] 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6] - 提出以产业互联网为中枢的赋能数实融合发展路径 为构建产业互联网引擎提供参考 [6] - 探索出"链主引领、数字驱动、生态协同"助力产业发展的路径 [10] - 业界呼吁产业生态链各环节积极参与数字友好城市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合作与连接 [10]
广联达(002410) - 002410广联达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21
2025-06-21 21:35
分组1:产业AI要素与公司优势 - 做好产业AI的三个关键要素为高质量数据、高价值场景、高可靠模型 [2] - 广联达在产业AI上的优势包括有自研大模型AecGPT、内置工程建设知识库、更懂图纸解析、领域知识回答更优、建筑工作流编排更优 [2] 分组2:AI价值场景落地 - 公司将建筑行业大模型与工程软件深度融合,提供智能化设计、交易、施工、运维、企业等系列应用产品及解决方案 [2] - AI场景落地方向为设计一体化、成本精细化、施工精细化 [2] 分组3:高价值AI应用特点 - 高价值AI应用应能从头到尾闭环交付 [4] - 其价值能被明确度量,如AI智能评标在海南使市场主体参与投标数量提升约10倍,节约财政资金约45.6亿元,平均中标下浮率为8% [5] - 能在过程中持续学习和优化 [5] 分组4:AI智能评标商业化落地 - AI产品商业化落地与技术成熟阶段相关,2024年交易阶段AI产品落地多,后续项目建设施工阶段AI应用价值将更凸显 [5][6] - AI智能评标通过减少人为干预保障公平公正,提升效率,破除地域限制,带来新增需求 [6] 分组5:未来高价值AI场景突破 - 技术维度上,多模态大模型突破后可带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需求场景,满足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需求 [6] - 市场维度上,新清单激发行业数据管理需求,AI自动建库可提高建库效率,产品已进入验证阶段,后续将规模化推广 [7]
警惕重蹈日本AI的覆辙
36氪· 2025-06-05 19:33
日本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日本当前AI发展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特征 未能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模型 政府数字化进程滞后 如2023年才淘汰3.5英寸软盘 [1] -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AI曾与美国分庭抗礼 但如今已从"AI孤狼"退化为"科技柴犬" [3] - 1981年启动的"第五代计算机"项目投资1000亿日元 计划实现知识管理/图像识别等功能 目标"领先时代40年" 但1992年宣告失败 [4] 举国体制的AI发展陷阱 - 日本"举国AI"模式过度集中资源于少数大型项目 导致行业封闭 中小企业难以参与 错失个人电脑革命机遇 [6] - 经济泡沫破裂后 封闭的AI体系缺乏应变能力 核心项目失败直接导致国家AI路线崩溃 [6] - 当前中国AI发展需警惕类似"毕其功于一役"的思维 科技发展需要包容开放的环境 [8] 产业AI的潜在风险 - 日本过度侧重产业AI导致技术验证失真 行业封闭性使得少数决策者即可制造"AI繁荣"假象 [12] - 产业AI系统后期维护成本高昂 经济衰退时期成为科技创新的负担 [12] - 当前中国"千行百业用AI"政策下 需区分真实智能化与政绩工程 [14] 机器人技术路线偏差 - 日本将AI与机器人概念过度绑定 1973年WABOT-1耗资百万美元 1999年索尼AIBO等产品消耗大量研发资源 [16] - 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高但实用价值低 导致资源错配 错过信息革命机遇 [17][18] - 当前具身智能热潮需警惕技术路线受科幻文化影响而偏离实际需求 [20] 中国AI的比较优势 - 中国拥有庞大内需市场 不依赖国际市场竞争 产业链与消费市场双重支撑 [23] - 科技企业兼具硅谷创新精神与开源文化 DeepSeek等案例证明开放生态的价值 [24] - 社会对AI的信心不仅依赖经济因素 民众期待形成的软性影响力构成发展韧性 [24] AI发展核心原则 - 必须保持技术路线的开放包容 避免闭门造车 日本教训显示封闭体系最终导致全面崩溃 [26] - 自主可控不等于隔绝世界 需在开放竞争中验证技术价值 [26] - 产业生态需要容纳多元主体 防止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24][26]
广联达董事长袁正刚:数字化为精细化管理赋能,推动建筑业重塑价值曲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23:23
行业转型趋势 - 房地产行业惯性增长失效 建筑行业旧有发展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新模式需回归对"好房子"的本质追求 [1] - 行业正迈入以"高质量 新科技 好服务"为核心的新周期 建筑行业变化已经开始 [2] - 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围绕客户价值 核心是回归"好房子"并重构价值链 [2] 数字化与"好房子"理念 - "好房子"标准包括舒适 安全 智慧 绿色四项要求 数字化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手段 [2] - 提出"刚刚好"房子理念 通过数字化实现需求建模与成本分析 在真实需求与支付能力间寻找最优解 [3] - 数字化可解决粗放建造导致的成本不清 管理无序问题 避免设计施工环节的资源浪费 [3] 精细化管理实践 - 精细化管理分为工地层 项目层 企业层三个层级 分别聚焦生产要素管控 数据集成分析 资源配置优化 [7] - 工地层重点管理劳务 物料 设备三大要素 通过数字工地产品实现精确掌控 [7] - 项目层采用PMSmart系统集成现场数据 企业层通过PMLead系统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7] 产业AI应用路径 - 产业AI需融合通用能力 行业知识 专业软件 不能仅依赖流程自动化 [8] - 专业软件形成的结构化数据是基础 需与AI模型结合才能实现价值转化 [9] - 产业AI成功要素包括高质量数据 价值导向场景 可靠模型 三者构成"树根 果实 树干"关系 [9][10] 企业战略方向 - 广联达从单岗位软件商转型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 以"好房子"与"好科技"为破局关键词 [1] - 2015年启动自研设计软件项目 构建"设计一模到底"解决方案 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协同 [2] - 提出"省钱 省心 省力"主张 通过科技手段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管理博弈复杂度 提升作业效率 [5]
用产业AI打造“好房子” “AI+精细化管理”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5-19 11:22
中国数字建筑大会核心观点 - 大会主题为"AI+精细化管理构建建设行业发展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与建筑全产业链融合,涵盖设计、施工、成本、咨询、新能源及人才等核心场景,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2] - 全球服务贸易中数字技术渗透率已达65%,建筑业正从"钢筋水泥"向"虚实共生"转型,"AI+精细化管理"成为行业新动能 [4] - 建筑业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需构建PRP-ERP-GRP多层级管理系统,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新业态 [6] 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建筑业未来将依赖"1+10"产业链集群(建筑业+十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互联网将整合生产自动化、ERP、消费互联网等功能,形成五位一体数字化平台 [8] - 建筑设计行业通过AI技术重构业务流程,全球首家"人工智能建筑设计与城市建设研究院"聚焦数据整合、AI工具生态构建及设计模式创新 [10] - 传统建筑业需通过"好房子+好科技"突破困境,"产业AI"需实现数据-算法-算力-场景闭环,覆盖岗位、项目、企业及产业四层级应用 [12] 企业实践与技术应用 - 广联达开发数维设计、AI概念设计软件Concetto等产品,其行业大模型与工程软件融合方案已在房屋、工业建筑、公路水利等领域落地 [12] - 华为云提出七大技术路径赋能建筑智能化,包括集团云架构、知识湖大数据融合、昇腾AI云服务等,支持产业链数据聚合与全球化拓展 [15] - 北方绿野与中建七局分别分享了BIM应用与塔吊精细化管理案例,体现AI技术在设计与施工环节的实际价值 [13] 大会成果与行业影响 - 活动成为观察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窗口,通过专题研讨、标杆观摩等形式深化AI+全产业链场景应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