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搜索文档
工业产品碳足迹平台正式上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3 19:45
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希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中国环境科学学 会秘书长夏祖义及Intertek天祥集团工程部总监周利辉分别围绕"双碳"目标路径、人工智能赋能碳核算、 国内碳足迹管理体系进展及国际认证经验作专题报告。 专家对话环节,地方政府、企业及高校代表围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展开讨 论。晶澳科技代表姚艳艳表示,通过平台本土数据库计算的光伏组件碳足迹约为国际数据库结果的二分 之一,对提升绿色竞争力意义显著。 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何成浩 在"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之际,由工业和信息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东方理工 大学联合实验室共同组织的"工业产品碳足迹研讨会暨工业产品碳足迹平台发布会"于9月22日在北京举 行。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100余名代表齐聚,共话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见证国内 首个聚焦工业产品碳足迹的综合性平台正式上线。相关部委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 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指出,平台以真实的、基于大规模企业实测的中国本土碳足迹背景 数据为根基,可面向工业企业提供产品碳足迹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服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8:19
关联内容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 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 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 题得到有效解决。 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 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并稳定 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生态环境部李高:我国碳市场累计成交近490亿元 9月19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 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黄润秋介绍,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 户;"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 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 ...
生态部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5:41
(原标题:生态部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生 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表示,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 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 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
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新京报· 2025-09-19 13:33
污染防治成效 - 蓝天保卫战方面 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并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 - 重点区域PM2.5浓度显著下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下降18% 长三角地区下降10% 汾渭平原下降20% [2] - 碧水保卫战方面 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和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七大流域及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 [2]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2] - 净土保卫战方面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2]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进展 [2] - 固体废物治理方面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开展非法倾倒专项整治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 较2020年下降16.3% [4] - 2024年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90%达90.4% [4] - 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 [4] - 2024年1-8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 降幅达4.6% [4] - 2024年1-8月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4]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4] 减污降碳协同推进 - 全国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3]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3] 生态保护修复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1][3] - 发现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 已基本完成整改 [3]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10:47
人民财讯9月19日电,9月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 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部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流程或重点 工程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 碳排放量。同时,还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 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
系统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9-18 07:1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 中央层面对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做出战略部署。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是量化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 具,既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情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有利于提升资源利 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合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加快构建高水平的产品碳足迹管 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一系列产品碳足迹管理的政 策文件加快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管理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推广应用,我 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并持续完善。 面对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这一要求,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待 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碳足迹透明度和数据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企业产品碳足迹数据的透明度较低,且在不同环节 和供应链中的数据准确性仍有待提升。例如,虽然一些地方和行业协会已经开始探索制定产品碳足迹核 算与评价的技术标准,但在标准的适用范围、覆盖环节、涵盖产品、 ...
我国首个“全国茶叶碳足迹数字化平台”发布
新华网· 2025-09-04 22:05
平台发布与目标 - 我国首个聚焦茶叶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全国茶叶碳足迹数字化平台"近日对外发布 旨在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探索路径 [1] - 平台建设目标是对茶叶实现全产业链碳足迹的精准量化与管理 [1] - 平台围绕茶产业碳足迹建立相关核算量化体系和数据库 并推动碳足迹认证结果的广泛应用 例如消费者扫码查看茶叶环保数据及未来可能用于碳汇交易 [1] 政策背景与体系构建 -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 [1] - 意见要求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 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 发挥体系对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 [1] 生态低碳茶定义与推广 - 生态低碳茶指具备优质 安全 低碳特性并通过专业机构认证的茶叶产品 要求认证茶企科学构建和管理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减排固碳措施降低茶园管理和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2] - 我国生态低碳茶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项目 该项目是2021年启动的五年计划 总体目标包括增加健康食品获取途径 改善农民生计 促进经济增长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同时最小化化学品投入和自然资源使用 [2] - 生态低碳茶已在16个省份推广 认证茶企131家 覆盖10.3万亩茶园 辐射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2] 研讨会与平台研发 - 研讨会在浙江安吉举行 聚焦生态低碳茶推进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交流农业减排固碳措施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1][2] - "全国茶叶碳足迹数字化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 [2]
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什么重要?
中国环境报· 2025-06-30 07:14
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 - 产品碳足迹核算主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需结合实景数据和碳足迹背景数据 [1] - 复杂终端产品(如汽车、电子电器)因供应链长、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大量背景数据支撑核算 [1] - 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或因子库是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1] 国内碳足迹数据库政策支持 - 国务院提出建设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1] -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明确要求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研究细分领域因子数据 [1] 碳足迹数据库建设现状与挑战 - 全球已形成多个独立完整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产品环境足迹核算提供支撑 [2] - 国内数据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知薄弱、数据质量差、应用不足三大问题 [2][3] - 市场主体对数据库功能认识不清,混淆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与碳足迹因子的现象普遍 [2] - 地方和行业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产品因子差异大 [3] - 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以团体标准为主,国际认可度低,应用场景单一 [3] 数据库建设改进方向 - 需加强全国统一规划,分阶段开发基础数据库与分领域数据库 [4] - 应制定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边界、格式和建模方法,避免"黑箱"问题 [4] - 需建设研究平台培育专业团队,建立市场化与公益性并重的数据更新机制 [5] - 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数据追溯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模式探索 [5][6] 应用场景拓展与国际合作 - 需加强科普宣传,定期发布优质数据库推荐清单 [6] - 应修订国家标准填补背景数据采用规则空白,细化核算标准中的数据使用要求 [6] - 需扩大碳足迹认证规模促进背景数据规模化应用 [6] - 应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推动数据标准互认,支持出口企业采用国内数据库 [7]
生态环境部:39个试点城市积极探索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仪器信息网· 2025-06-26 14:01
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 - 生态环境部联合8部门启动为期3年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行为,聚焦城乡结合部、生态敏感区域等[6] - 行动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严查产废单位、运输单位或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计划2025年底完成问题排查,2026年底完成整改,2027年底开展"回头看"[7] - 生态环境部开设线索征集专栏,公开举报渠道,鼓励社会提供问题线索[7]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和适应气候变化进展 - 2024年我国发布70余项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和100余项团体标准,推出电力碳足迹因子解决行业核算需求[8] - 2024年全球遭遇最热年份,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已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39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9] - 我国启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早期预警项目,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适应能力[9] 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 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十项具体举措包括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传播推广、产业发展等,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普及[10] - 将开展生态文化建设试点和成效评估,征集推广典型案例,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11]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清单 - 公布首批22项志愿服务项目,涵盖清河净滩、减塑降噪等领域,全国现有3500万生态环境志愿者,实施151万个项目[12] - 清单旨在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为地方提供示范模板,扩大志愿服务队伍规模[12]
16.4℃ 去年平均气温再创新高 四川多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谋划绿色低碳转型
四川日报· 2025-06-26 08:21
气候变化与四川气温记录 - 2024年四川平均气温16.4℃,偏高1.2℃,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刷新2023年16.1℃的纪录 [1] - 气候变化以变暖为主要特征,成为全球最紧迫挑战之一 [1] 水泥行业绿色转型 - 水泥行业是四川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 - 巴中海螺水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较行业能效标杆水平提升8% [2] - 自贡金龙水泥利用水泥回转窑技术减少燃料使用量,实现固体废弃料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2]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四川着力发展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绿色氢能等绿色低碳产业 [3] - 加快建设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和全球重要影响力光伏产业基地 [3] - 首个大规模水电解制氢项目投入运营 [3] - 2023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投资占比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3] 能源与交通领域转型 - 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突破1亿千瓦,消纳比重超70% [3] - 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5.3% [3] - 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过90% [3]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40万辆 [3]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 四川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4] - 产品碳足迹是促进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重要机制 [4] - 碳排放权累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4] 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 - 推动成都、广元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4] -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4] - 累计建设14个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形成全国首个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网络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和绿色转型 [5] - 加强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5] - 加快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5] -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