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制造业

搜索文档
广东出台16条措施推动人工智能成制造业“新引擎”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9:48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16条政策措施,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跃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 产业基础与规模 - 广东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形成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1] - 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600家,构建了全栈式产业链 [1] - 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近200家省级平台,包括鹏城国家实验室、福田实验室等 [2] 强化关键供给措施 - 方案以“千模赋能百行”为牵引,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优势行业,建设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 [1] - 推动建设工业领域数据集和知识语料库 [1] - 通过“算力券”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培育高价值工业智能体 [1] 推动规模化应用措施 - 健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诊断—改造—推广”体系,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 [2] - 推动数智化“链式改造”,带动中小企业普及应用 [2] 构建支撑体系措施 - 推动深圳、东莞等地建设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开展工业模型应用、技术验证、系统适配等工作 [2] - 培育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大模型中心等平台载体 [2] - 促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应用和供需精准对接 [2] 优化要素保障措施 - 依托省市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 [2] - 鼓励金融机构推出融资服务,建设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平台 [2] - 发挥产业人才专项政策效能,培育智慧工匠 [2]
广东提出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示范区”
新浪财经· 2025-10-22 16:09
政策方案概述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1] - 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等方面出台了16条政策措施[1] - 目标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 产业基础与现状 - 广东省为全国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区,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1] - 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600家[1] - 已构建以华为昇腾生态、腾讯混元大模型等为代表的全栈式产业链[1] - 一大批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已迭代升级,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1] 重点发展方向 - 将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优势行业[1] - 建设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1] - 推动建设工业领域数据集和工业知识语料库,加强工业数据开发利用[1] - 培育一批具有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的高价值工业智能体[1] -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重点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迭代升级[1]
广东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涉及汽车等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2:05
核心观点 - 广东省计划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行动方案,推动制造业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1] - 方案将发挥广东市场广阔、场景丰富的优势,加速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各环节的渗透和应用 [1] 重点行动与实施路径 - 率先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聚焦消费电子、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泛家居、生物医药等数十个细分行业 [1] - 推动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价值场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1] - 部署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提升模型协同效率,建设一批工业智能体高效运作、多场景高度集成的示范工厂 [1] - 将分批遴选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项目,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1] 产业链协同与中小企业支持 - 创新推广数智化“链式改造”模式,通过链主企业建设数智化供应链,基于工业大模型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改造 [2] -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 - 支持地市对带动效果突出、赋能作用显著的数智化供应链协同平台、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择优予以资助 [2] - 依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政策,聚焦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30多个试点行业,推动模型算法在中小企业重点场景落地应用 [2] -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并支持建设核心软件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应用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软件 [2]
广东鼓励地市设立“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2:05
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行动方案 - 方案核心为解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过程中的“需求说不清、供给不适配”困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1] - 通过建立全流程对接机制、强化产品供给等四项关键举措,推动工业人工智能价值落地 [1] 供需对接与产品供给 - 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征集的“需求清单”与“供给清单”,实现从“给政策”到“给机会”的转变 [1] - 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支持培育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 [1] - 鼓励地市设立“模型券”以支持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降低应用门槛 [1] 企业诊断与生态构建 - 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建档立卡”服务,帮助企业掌握智能化水平现状并明确改造优先级 [2] - 深入摸查企业在“研产供销服管”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分行业梳理应用场景和实施路径 [2] - 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市行”等活动,促进供需对接和挖掘典型案例 [2] 相关ETF市场表现 - 云计算50ETF近五日上涨4.27%,市盈率为115.98倍,估值分位达90.02%,主力资金净流入980.6万元 [5] - 游戏ETF近五日下跌4.44%,市盈率为41.23倍,估值分位为60.10%,主力资金净流出4590.0万元 [4] - 科创半导体ETF近五日下跌4.12%,主力资金净流入3577.1万元 [4]
听说江苏的VC/PE领跑了
投中网· 2025-06-16 16:57
VC/PE市场募资分析 - 2025年5月中国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数量490支,环比减少12%(减少69支),同比增加10%(增加45支)[7] - 418家机构参与设立基金,其中90%机构成立1支基金,6.5%机构完成2支基金新设,3.5%机构完成3支及以上基金新设[7] - 浙江省新设基金94支位居榜首,江苏省75支次之,广东省54支第三;海南省同比增幅最大达172%(增加6支)[14] - 青岛(38支)、嘉兴(27支)成为核心募资节点,青岛、九江、宁波等地同比增幅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7] - 重点新设基金包括:北京保实诚源基金(130.01亿元)、Lochpine Green Fund I(约15亿美元)、诚通科创投资基金(首期100亿元)、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90亿元)等[19] VC/PE市场投资分析 - 2025年5月投资案例数量597起,环比减少17%,同比增加5%,投资规模同比增加47%至739亿元[24] - 江苏、广东和上海三地融资规模及数量合计占比近五成,江苏省融资数量121起、融资额137.28亿元居全国首位[27] - 电子信息行业以166起事件稳居投资数量榜首,能源及矿业在宁德时代上市带动下位列融资规模首位(167.71亿元)[29] - 半导体(65起/57.05亿元)、人工智能(44起/23.86亿元)、新材料项目最受追捧;电池与储能技术(11起/120.74亿元)、生物医药(33起/71.41亿元)、半导体领域更吸金[30] - A轮以192起案例(占比32%)主导交易数量,上市及以后轮次规模占比22%、B轮交易规模占比17%[31] 重点融资案例 - 空中云汇(跨境支付技术服务商)获3亿美元E轮融资[36] - 享道出行(互联网出行服务平台)获13亿元C轮融资[36] - 合肥乐凯(光学膜材料研发生产商)获11.6亿元战略融资[36] - 英矽智能(抗衰老及癌症治疗药物研发商)获1.23亿美元E轮融资[36] - 地瓜机器人(机器人软硬件通用底座提供商)获1亿美元A轮融资[37]
推动人工智能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
新华日报· 2025-04-17 07:49
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应用案例 - 比亚迪接入DeepSeek后漏检率从0.3%降至0.05%,每年避免超2亿元质量损失 [1] - 宝钢利用DeepSeek分析20年炼钢数据,提前15分钟预言硫含量,单条产线年省800万元 [1] - 人工智能+制造业模式正在各地大力推广,成为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的鲜活缩影 [1] 人工智能+制造业的战略意义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支柱和国民经济核心,人工智能与之融合可提高要素回报率、缩短创新周期、提升生产效率 [1] - 智能制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化跃升 [1] - 人工智能+制造业是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将重新定义和书写制造业 [1] 重点区域和行业的发展策略 - 优先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基础条件好、转型需求迫切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和示范应用集聚区 [2] -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领域的智能制造应用 [2] - 针对细分行业特点制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分步骤推进,率先确立行业标准体系 [2] 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新模式 - 打造智能+柔性制造新模式,基于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优化制造业务流程和提高效率 [3] - 打造智能+协同制造新模式,建立云制造平台实现企业内各部门与工厂间信息流协同 [3] - 打造智能+服务制造新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 [3] 制造业人工智能试点示范 - 推动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在能耗优化、质量检测、设备维护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4] - 打造智能车间,覆盖分拣、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和制造柔性化 [4] - 打造智能工厂,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实现精准预测和自主决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