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SIMO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在“超进化”
日经中文网· 2025-08-12 16:00
8月8日在宇树科技的展区人形机器人表演拳击(北京市) 这边刚装好爆米花,那边已开始调鸡尾酒,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或从地板上捡起物品。8月8 日在北京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随着不断投放多样化 机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正在甩开日美…… 在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8月8日于北京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 很多企业通过公开最新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技术实力。中国企业运用其在传感器及驱动装 置等纯电动汽车(EV)领域培育起来的供应链,提升了竞争力。随着不断投放多样化机型,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与美国、日本拉开距离。 这边刚装好爆米花,那边已开始调制鸡尾酒。从货架上取下商品,或者从地板上捡起掉落的 物品。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会场,随处可以看到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作。看着机器人在 人群中穿梭,让人捏一把汗,担心会不会撞到人摔倒。 世界机器人大会自2015年开始举办,展示对象一直是传统型工业机器人等广泛领域的产品。 今年,人形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生产人形机器人成品的参展企业达到50家,相较于2024年 (展出了27款机型)大幅增加。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在全球也拥有很高的存在感。据当 ...
本田日产共研汽车操作系统,抗衡中美车企
日经中文网· 2025-07-15 11:00
新一代汽车操作系统竞争格局 - 新一代汽车领域通过软件更新实现性能扩展及功能升级将成为竞争关键[1] - 特斯拉搭载自主操作系统 华为等中国企业引领软件革新[1][2] - 本田与日产就车辆操作系统共通化展开协商 最早2020年代后半期搭载新款车[1] 本田与日产合作细节 - 双方自2024年8月起共同开展软件技术基础研究 将根据效果决定量产开发[1] - 计划2026年分别推出搭载自主操作系统的车辆 新一代汽车将采用共同开发系统[2] - 考虑实现高性能半导体 电机等驱动电子设备控制零部件的共通化以降低成本[2] 软件定义汽车(SDV)发展趋势 - SDV可通过互联网更新软件提升性能及扩展功能 操作系统与低成本生产技术决定竞争力[1] - 自动驾驶及车内空间体验功能是竞争核心 数据收集能力直接影响竞争力[2] - 操作系统开发费用高达数万亿日元 联合开发可减少巨额投资[2] 行业技术动态 - 特斯拉自主研发操作系统 40%召回问题可通过软件更新解决[2] - 本田开发"ASIMO"系统 日产推进自主系统 计划打造类似iOS/安卓的易用平台[2] - 一体化压铸(Gigacast)等低成本生产技术成为竞争要素[1] 商业模式转型 - 汽车商业模式可能从一次性销售转向持续收费模式[1] - 使用第三方操作系统可能导致数据使用权受限 促使车企自主开发[2]
日本为何在AI人形机器人竞赛中落伍︱鞠川阳子话养老
第一财经· 2025-06-29 20:47
日本护理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日本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护理需求激增,护工短缺问题持续数十年,推动机器人替代方案发展[1] - 人形医疗护理机器人市场预计2030年达50亿美元规模,年均增长率15%[1] - 日本政府2013年启动"机器人新战略",重点投资护理机器人领域,拨款23.9亿日元补贴24家企业开发[2] - 2020年后政府加大资助力度,通过NEDO等机构支持研发,制定护理机器人标准与认证机制[2] 主要企业及产品发展 - 丰田2005年启动合伙机器人计划,2012年推出HSR护理机器人,具备轮式移动、机械臂和语音交互功能[2][3] - 本田ASIMO机器人因250万美元高造价缺乏商业回报于2022年退役[4] - RIKEN与住友理工开发的Robear护理机器人因2000-3000万日元高成本终止项目[4] - 三菱重工Wakamaru机器人因高价格和功能限制2008年停产,2014年被淘汰[5] - 软银Pepper机器人因工作表现不佳无法带来商业回报,2020年出售相关公司[5][6] 行业挑战与问题 - 日本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存在造价极高问题,无法达到比人力更便宜的预期[7] - 实用性不足导致商业应用受限,多数产品停留在科研阶段[7] - AI领域落后影响机器人升级换代,缺乏与OpenAI等相当的AI公司[7][8] - 日本IT时代五大问题延续到AI时代:缺乏战略投入、企业保守、政府转型慢、人才不足、缺少全球平台[8] 未来发展趋势 - 医疗人形机器人在情感陪伴、康复训练和日常护理方面展现巨大潜力[9] - AI技术进步使机器人能更好理解人类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9] - 预计2030年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类人机器人将在老年护理领域广泛应用[9] - 需加强政企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实现"人机协作"理想模式[1][9]
单价250万美元的悲剧:死在“黎明”前的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
36氪· 2025-06-10 14:37
摩根士丹利科技产业报告 - 摩根士丹利发布《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 通过拆分产业链梳理投资机会 [1] - 报告将产业链分为"大脑"(AI芯片与软件 27家)、"身体"(传感器/执行器/电池等 53家)、"集成商"(20家)三大层级 [3] - 集成商包括苹果、阿里巴巴、美的(库卡)等跨行业企业 库卡因减速器技术被重点提及 美的增持其股份至30%以上 [3][5]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 索尼2004年推出QRIO机器人 拥有38个关节和5指机械手 采用镁合金结构和自主操作系统Aperios [6][7] - 本田ASIMO项目始于1986年 2000年推出初代 2011年第三代拥有57个关节 时速达9km 具备避障能力 [12][14][24][25] - 日本机器人造价高昂 ASIMO单台成本250万美元 索尼QRIO于2006年停产 本田ASIMO于2022年退役 [29][36] 中国机器人技术演进 - 2000年国防科大推出"先行者"机器人 因外观设计简陋遭舆论嘲讽 但实现仿生步行等关键技术突破 [17][18][22] - 2022年后中国厂商集中发力 特斯拉Optimus造价7万美元 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 小米推出CyberOne [29][32][42] - 2024年WAIC展会展示十余款国产人形机器人 包括傅利叶GR-2、星动纪元STAR1等系列化产品 [32][34]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传统日本机器人依赖非标手搓件 缺乏产业链支持 而新兴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至1.5-3万美元区间 [36][42] - 2024年CMG机器人大赛展示宇树G1实战能力 实现回旋踢等复杂动作 反映运动控制技术突破 [44][46] - 液压驱动的波士顿动力Atlas造价200万美元 与电机驱动的主流方案形成技术路线差异 [34][42]
重磅!浙大最新人形机器人综述:50+年技术进化,全景解析与未来趋势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25 11:38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 - 浙江大学团队发布《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umanoid Robots》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2] - 论文分析从ASIMO到Atlas、从Optimus到Figure 01等国际代表性机器人技术演进,并重点介绍中国原创成果如浙大"悟空"系列[2] - 人形机器人代表国家技术进步关键领域,整合先进制造、新型材料和AI等前沿技术,旨在模仿并最终超越人类能力[4] 发展历程与代表产品 - 人形机器人发展始于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双足机器人,经历基础理论、技术快速发展阶段,现已进入产业化阶段[5] - 国际代表产品包括本田ASIMO(2000年推出,奔跑速度9km/h)、波士顿动力Atlas(2013年发布,可执行跑酷动作)、特斯拉Optimus(2022年原型)[6][7] - 中国代表产品包括北理工汇童机器人(2001年发布,行走速度2km/h)、浙大悟空IV(最高时速6km/h,跳跃高度0.5米)[8] 头部组件技术 - 人形机器人头部设计需平衡功能性和心理舒适性,克服"恐怖谷"效应[9] - 非拟人化头部分为纯功能型(工业环境使用)和部分拟人型(接待服务领域)[10] - 拟人化头部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外观拟真(使用Frubber等仿生材料)、运动拟真(眼神接触/唇同步)、心理拟真(情感模型)[11][12][14][16][17][18] 身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 硬件架构包含20-40个自由度机械结构,上肢7自由度设计避免运动奇点,灵巧手6-20自由度[20] - 传感器系统包括视觉(RGB-D相机/激光雷达)、触觉(阵列/视觉基)、听觉(2-6麦克风阵列)和控制传感器(力/力矩/IMU)[21][23] - 关键技术涵盖环境感知(状态估计/三维占用预测)、自主导航(全局/局部/脚步规划)、运动控制(基于模型/学习方法)和智能操作(任务规划/技能学习)[26][27][29][30][32][33][34][35][36][38][39][41] 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 潜在应用包括工业制造(替代重复劳动)、服务交互(导游/接待)、家庭助手(老年护理)、危险环境作业(救援/勘探)[42] - 发展趋势表现为成本降低(大规模生产)、模块化设计(接口标准化)、具身智能(环境感知/自我学习)[44] - 需解决外观设计平衡、情感互动自然化、安全稳健性等挑战[44]
韩国的“宇树科技”,是怎样被财阀毁掉的?
芯世相· 2025-04-24 13:55
韩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高光时刻 - 2001年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吴俊昊受日本ASIMO和HRP系列机器人启发,决心研发韩国人形机器人 [5][6] - 2004年韩国首台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HUBO诞生,身高125厘米,拥有20多个关节驱动器,实现自主行走等基础功能 [13][14] - 2015年HUBO2在美国DARPA机器人挑战赛中以44分28秒击败MIT等顶尖机构夺冠,获200万美元奖金 [22][23][25] - 韩国政府随后将"K机器人经济"列为国家九大增长引擎之一 [25] 停滞原因 -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对日本依赖度达70% [32] - 单台HUBO2售价高达40万美元,难以量产商业化 [30] - 2017年起Rainbow Robotics转型协作机器人,2013年被三星收购后专注工厂自动化 [35][38] - 韩国AI人才净流出率0.30/万人,26.8%企业面临研发人才短缺 [39][40] 产业现状 - 2024年韩国成立"K-人形机器人联盟",联合40余家机构目标2030年重返第一梯队 [43] - Rainbow Robotics与三星合作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探索AI融合 [44] - 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榜中美占主导,韩国仅现代集团一家上榜 [40][42] 国际竞争格局对比 - 日本:1973年推出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2000年ASIMO已迭代四次,曾占全球50%市场份额 [8] - 中国:宇树科技机器人2024年登上春晚,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00强中56%位于中国 [27][46] - 美国:DARPA赛事体现技术积淀,波士顿动力等企业领跑 [42] - 韩国模式缺陷:技术先行但产业配套缺失,财阀主导资本流向短期回报领域 [34][36] 核心发展规律 - 成功要素需制造业实力、人才培养、投资环境、产业生态的系统协同 [42] - 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实现AI大模型(如DeepSeek)与精密零件制造(减速机/伺服电机)的产业链整合 [46] - 日本错失AI时代导致人形机器人领域后继乏力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