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迁移

搜索文档
中国供应链何处去?|暗涌看世界
36氪· 2025-05-26 20:53
供应链迁移与全球化挑战 - 美国海关启用全新"原产地核查系统",严查经越南、墨西哥转口避税行为,要求提供三级供应链溯源文件 [4] - 90天缓冲期后,生产多元化与本地化仍是大多数企业未来战略关键,需合理规划产品原产地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 [4] - 富士康2024年印度产能接近20%,2025年将继续增长,显示供应链迁移加速 [15] - 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标签从"Made-in-China"变为"Made-in-Vietnam",但实际制造商仍为中资企业如申洲服饰,2022年营收278亿元 [21][22] 供应链竞争与国家属性 - 供应链安全替代成本与效率成为优先考虑,企业竞争属性叠加国家属性 [6] - 东南亚、印度形成平行供应链,局部取代中国供应链,流失速度与替代体成长速度相关 [13] - 英特尔2024年中国芯片销售额占比超美国,显示供应链关联保护作用 [24] - 美国通过关税强行打散供应链分工,牺牲全球效率追求广义"供应链安全" [25] 企业出海策略与案例 - 并购是全球化高效方式,如上工申贝2004年收购德国DA品牌,融入当地市场 [45] - 海信2018年收购斯洛文尼亚古洛尼,通过分层沟通和"软着陆"完成2000人减员,后续增员强化部门并参与救灾,获当地认可 [46][47][48] - 申洲服饰2005年布局柬埔寨,2014年投资越南,承接耐克等品牌订单 [21] - 韩国企业如三星在越南投入220亿美元,LG能源投100亿美元,获得优先资源支持 [42] 供应链技术与创新 - 新能源汽车改变上游格局,浙江孔辉科技、河南中创智领突破空气悬架技术,打破德国厂商垄断 [29] - 供应链连接力体现为上下游合力,如上汽通用五菱联合三方攻克安全气囊点火芯片技术 [34][35] - 避免逐底竞争,出海可寻找新利润空间,实现上下游拉通创新 [38][40] 跨国经营与本土化 - 需适应不同国家供应链网络,如墨西哥稳定平衡速度优于中国速度横扫 [36][37] - 链主企业需善待海外供应链,合理分配利润以报团取暖 [43] - 二流企业可能抢先出海获得新机会,跨国化需适应当地文化如工人效率差异 [50][51] 供应链视角与知识流动 - 供应链视角强调企业上下游关系超越商业,核心是知识流动如安全气囊技术三方协作 [33][34] - 控制力与连接力关系:连接力切片合集可对冲控制力 [30][31] - 中国速度需调整,以世界平均速度有序释放产能更有利 [37]
中国供应链何处去?|暗涌看世界
暗涌Waves· 2025-05-25 14:03
供应链迁移与全球化挑战 - 美国海关启用"原产地核查系统",严查经越南、墨西哥等国的转口避税行为,要求进口商提供三级供应链溯源文件 [1] - 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加速出海进程,即使在中美会晤后90天缓冲期内,生产多元化和本地化仍是未来战略关键 [1] - 供应链迁移是地缘政治导致的被迫状态,美国关税政策加快进程,企业面临下游品牌厂商的订单胁迫 [6] - 中国供应链面临近岸制造和友岸制造的竞争,东南亚、印度正在形成平行供应链,局部取代中国供应链 [8] - 富士康2024年在印度产能接近20%,2025年将继续增长 [10] - 苹果手机大规模向印度迁移,耳机向越南集中,特朗普对印度制造手机进入美国施加高关税 [13] 供应链竞争力与创新 - 供应链竞争力是国家制造能力的总和,需关注"控制力"与"连接力"的结合 [25][26] - 新能源汽车产业改变上游供应链格局,如空气悬架技术突破由浙江孔辉科技、河南中创智领实现 [24] - 安全气囊技术突破依赖主机厂、控制器和芯片三方的知识流动与合作 [29] - 供应链视角强调系统性思维,通过上下游合作实现1+1>2的组合效率 [30] - 国内供应链处于逐底竞争阶段,出海可帮助企业寻找新利润空间 [33][34] 企业出海与并购策略 - 中资企业在海外转移中仍承接大部分产能,如宁波申洲服饰在东南亚布局 [17] - 耐克等品牌标签从"Made-in-China"变为"Made-in-Vietnam",但产品仍由中资企业制造 [18] - 国际品牌较少导致链主保护不足,如海尔在越南难以保护上游中企,而三星、LG在越南投资巨大 [36] - 并购是全球化高效方式,如上工申贝收购德国DA品牌,海信收购古洛尼并成功整合 [39][40] - 海信通过"瘦身计划"和增员强化,最终融入斯洛文尼亚市场 [41][42] 供应链未来趋势 - 供应链迁移导致全球效率牺牲,美国追求广义"供应链安全" [21] - 企业需适应不同国家供应链网络,避免用中国速度横扫世界 [32] - 出海是5-10年长周期战略,国内二流企业可能通过出海获得新机会 [44] - 跨国化进程中需形成新能力,适应本地化挑战 [44]
致欧科技(301376)2024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一季度盈利环比修复 海外产能配置提升供应链韧性
新浪财经· 2025-05-07 18:47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81.2亿/+33.7%,归母净利润3.3亿/-19.2%,扣非归母净利润3.1亿/-28.5% [1] - 2024Q4收入24.0亿/+23.6%,归母净利润0.6亿/-55.7%,扣非归母净利润0.5亿/-57.7% [1] - 2025Q1收入20.9亿/+13.6%,归母净利润1.1亿/+10.3%,扣非归母净利润1.2亿/+24.9%,盈利环比改善 [1] - 2024年毛利率34.7%/-1.7pct,归母净利率4.1%/-2.7pct,2025Q1毛利率35.4%/-0.6pct,归母净利率5.3%/-0.2pct [3] 渠道与产品结构 - 2024年亚马逊/OTTO/独立站/其他渠道增速分别为31.0%/40.3%/57.5%/99.7%,TEMU成为线上B2C第四大平台 [2] - 2024年新品与次新品营收同比+89%,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37% [2] - 公司持续拓展TEMU、Tiktok、SHEIN等新兴渠道,完善独立站和美国线下商超Hobby Lobby等KA渠道 [2] 区域市场与供应链 - 2024年欧洲收入49.0亿/+31.3%,法国、意西前置仓发货比例提升至37.8%/72.8%,尾程时效缩短1-2天 [3] - 2024年北美收入30.2亿/+38.8%,美国自发订单比例提升至27.75%,平均尾程价格下降4-5美元/单 [3] - 公司向东南亚迁移供应链,2024年底实现20%的东南亚对美出货,未来将持续提升比例 [3] 费用与汇兑影响 - 2025Q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4.3%/4.4%/0.8%/-1.3%,财务费用率下降主要系汇兑收益增加 [3]
爆了!全球第三大运动鞋零售商突然退市,背后藏着这些 “大危机”!
经济观察报· 2025-05-07 16:30
公司概况 - 全球第三大运动鞋零售商斯凯奇宣布私有化 接受3G资本收购方案 交易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1] - 公司由格林伯格1992年创立 总部位于加州曼哈顿海滩 最初销售伐木靴后拓展至运动鞋领域 价格低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竞争对手 [1] - 3G资本将以每股63美元收购全部流通股 较过去15天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30% 交易完成后3G资本将持有新公司80%股权 [1] - 现任董事长兼CEO罗伯特·格林伯格 总裁迈克尔·格林伯格及首席运营官大卫·温伯格将继续领导公司 [1] 收购方背景 - 3G资本由巴西亿万富翁豪尔赫·保罗·莱曼控制 成立于2004年 以长期控股和成本管控著称 [2] - 该公司曾收购百威啤酒 汉堡王 卡夫亨氏等公司 此次收购代表其在运动鞋领域的新战略布局 [2] 财务表现 - 2024年销售额达90亿美元 同比增长12% 过去五年营收几乎翻倍 [2]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实现创纪录的24.1亿美元季度销售额 国际销售额占比65% [2] - 2025年一季度利润率同比下滑2.4% 股价年内累计下跌28% [2] 经营挑战 - 美国新关税政策导致鞋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一双原本售价1100元的球鞋现需支付近1700元 [3] - 2024财年美国市场贡献公司38%全球销售额 但对中国 越南等主要采购地加征关税导致成本上升 利润率下降 [3] - 全球销售增速从2021年的36.7%骤降至2024年的12.1% [3] - 供应链脆弱性突出 60%产能集中于亚洲 分散产能需至少20亿美元投资 [3] - 品牌定位危机 价格优势被关税侵蚀 中国区销售额连续两季度暴跌16% 安踏 李宁市占率提升至2024年的28% [3] 私有化影响 - 私有化后将摆脱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约束 获得更大经营自主权 可灵活调整供应链和定价策略 [3] - 无需迎合华尔街预期 供应链迁移(如向东南亚转移产能)将更顺利 [3] - 私有化象征公司重新优化商业策略 可能意味着鞋类市场正在经历新的融合与变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