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胶国产化

搜索文档
势银研究 |《光刻胶产业研究报告》
势银芯链· 2025-07-25 11:02
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预计达49.85亿元 [6] - 2025年中国大陆显示光刻胶市场规模预计达108.48亿元 [7] - 2024年中国晶圆产能规模(折合8英寸)为750万片/月 同比增长13.86% [3] - 2024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规模为1.33万亿元 预计2025年超1.4万亿元 同比增长6% [4] - 2019-2024年中国大陆光刻胶企业共发生58笔融资 大额融资突出 [5] 政策支持 - 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光刻胶等关键原材料生产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8] - 光刻胶等材料获得进口税收优惠支持 [8]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规划将光刻胶列为重点投资领域 计划投入超500亿元 [8] - 科技部"十四五"新材料专项提出到2025年实现KrF/ArF光刻胶国产化率提升至10% 布局EUV光刻胶预研 专项经费超20亿元 [8] -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提到研制光刻胶等特种功能型化学品标准 [8] 行业活动 - 2025势银显示技术及供应链产业年会将于12月16日-18日在苏州举办 [1] 数据来源 - 数据来源于势银(TrendBank)发布的《光刻胶产业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41页 [2] - 势银(TrendBank)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与数据公司 提供数据、研究、咨询、会议等服务 [15]
国内首条,八亿时空百吨级半导体KrF光刻胶树脂双产线建成
势银芯链· 2025-07-24 14:15
八亿时空光刻胶树脂产线建设 - 国内首条百吨级半导体KrF光刻胶树脂高自动化柔性/量产双产线在浙江上虞电子材料基地建成 项目达产后预计营收规模超亿元 [1] - 公司计划未来五年扩产能至年产200-300吨光刻胶树脂 [2] - 创新性规划两条全自主设计产线 预计2025年下半年光刻胶树脂实现千万级别收入 未来随着国产化比例提升收入将继续增长 [3] 产线技术特点 - 高柔性研发中试线专为"小量多品种"需求设计 配置精密反应与后处理系统 可快速切换不同配方和工艺 [4] - 高产能量产线针对稳定量产阶段需求 配置大型高效反应及精制系统 实现高度集成与自动化控制 [4] - 两条产线差异化定位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需求 [3] 公司技术能力 - 已拥有数十台先进分析检测设备 符合现代微电子化学品净化管理标准 [6] -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具备多项光刻材料开发与生产能力 [7] - 光刻胶树脂技术可独立开发KrF&ArF系列树脂 已与头部企业进行采购验证 [7] - PSPI光刻胶技术实现从单体到树脂核心技术的自主设计与开发 指标达国际标准 [7] 产品矩阵 - 产品覆盖KrF光刻胶树脂 面板PSPI光刻胶 半导体PSPI光刻胶 显示光刻胶 単体 光酸等多个系列 [6] - 光刻胶性能评估包括理化性能测试和应用性能评估 [10] - 单体光酸业务涵盖KrF ArF和PSPI光刻胶树脂的电子级单体及PAG光酸合成研发与量产 [10] 公司背景 - 上海八亿时空先进材料为北京八亿时空液晶科技全资子公司 注册于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 [5] - 主要研究领域为半导体材料和显示面板材料 着重光刻胶原材料和光敏聚酰亚胺等前端技术创新 [5]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
这家公司光刻胶树脂预计下半年收入规模将达千万级丨机构调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8:24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布局"显示+医药+半导体"三大产业,主营业务为液晶显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3] - 光刻胶树脂已实现稳定供货,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千万级别收入规模 [2][9] - 车载显示液晶材料已通过多家客户测试,两款实现销售 [2][10] 光刻胶树脂业务进展 - 光刻胶树脂已产生收入并实现百公斤级稳定供货,百吨级产能基本建设完成,预计下半年正式量产 [9]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千万级别收入规模,未来随着国产化比例提升和出货量增加,收入水平将继续提升 [9] - 多款树脂在客户端验证通过并逐步上量,与多家头部光刻胶厂商合作开发多款树脂 [9] - 子公司上海八亿时空引进战略投资方厦门恒坤(持股11.11%),形成"战略入股+业务合作"关系 [9] 聚酰亚胺业务进展 - 含氟光敏聚酰亚胺面板光刻胶工艺优化和产品稳定性验证完成,首个客户测试验证已通过,预期2025年形成订单 [10] - 显示用PSPI在客户端验证顺利,有望下半年实现小批量销售 [10] - 封装用PSPI和无氟PSPI在客户端小试验证中 [10] 车载显示业务进展 - 车载显示液晶材料已通过多家客户测试,两款材料实现销售 [10] - 应用于天窗智能调光的染料液晶方案进入某汽车高端车市场,其他海外客户同步推进中 [10] - 汽车智能化对液晶需求显著,天窗智能调光市场已研发并与客户配合两三年 [10] 行业与机构观点 - 公司为国内液晶材料领军者之一,自主研发成功切入半导体材料领域,有望成长为平台型材料企业 [12]
艾森股份(688720):差异化布局低国产率赛道 高端新品持续突破放量在即
新浪财经· 2025-06-18 16:41
电镀工艺 - 公司电镀液产品已构建丰富且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矩阵,覆盖传统封装和先进封装全品类,并实现高端领域市场突破 [1] - 先进封装用电镀液及添加剂已实现多款产品量产供应,广泛应用于Bumping和RDL工艺 [1] - 电镀铜基液(高纯硫酸铜)在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实现稳定供应,电镀锡银添加剂通过长电科技认证并取得小批量订单 [1] - 28nm大马士革铜互连工艺镀铜添加剂处于产品认证后期阶段,5-14nm先进制程的超高纯硫酸钴基液和添加剂客户端测试进展顺利 [1] - 晶圆制造铜制程用清洗液已进入量产放大阶段 [1] 光刻工艺 - 先进封装负性光刻胶已覆盖多家主流封装厂,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计划进一步丰富产品型号实现全品类覆盖 [2] - 自主研发的正性PSPI光刻胶获得主流晶圆厂首个国产化订单,打破美日技术垄断,预计2025年逐步实现规模化出货 [2] - 同步布局负性PSPI和高感度化学放大型PSPI,2025年计划推进PSPI产品在先进封装和晶圆厂商的认证工作 [2] - 晶圆ICA化学放大光刻胶客户端验证测试顺利,部分指标优于国际厂商对标产品 [2] - OLED高感光刻胶用于OLED背板阵列黄光工艺制程,客户端测试中,并与京东方签署合作协议 [2] - 高厚膜KrF光刻胶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目标填补国内空白 [2] 市场拓展与战略 - 通过收购马来西亚INOFINE公司布局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夯实湿电子化学品领先地位,2025年起INOFINE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3] - 公司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战略聚焦大马士革电镀液、PSPI胶等低国产化赛道,多款高竞争力产品即将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3]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6.00/7.27/9.1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0/0.71/1.03亿元 [3]
光刻胶上游原材料国内企业进展如何?
势银芯链· 2025-05-20 09:55
光刻胶行业概况 - 光刻胶产业涵盖研发、生产及销售全链条,是高技术材料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 [2] - 2025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提升至35% [2] - 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如ArF、EUV)领域日本企业占据85%以上市场份额,国内国产化率不足5% [2] - 产业链上游为树脂、单体、光敏剂等原材料,中游为光刻胶生产,下游应用于印刷电路板、液晶显示屏和IC芯片 [2] 光刻胶成分及作用 - 溶剂占比50%-90%,用于溶解固态物质并形成均匀液态 [3][5] - 光敏剂占比1%-6%,是核心部分,在光照下引发化学反应 [3][8] - 树脂占比10%-40%,作为惰性聚合物基质决定光刻胶基本性能 [3] - 添加剂(单体、助剂)占比<1%,调节化学反应或改变特定化学性质 [3] 溶剂市场分析 - 主要溶剂种类包括PGMEA、PGMA、IPA等,用于调整粘度和涂覆过程 [7] - 国内怡达股份电子级PM溶剂市占率超40%,与南大光电合作开发半导体级溶剂 [7] - 晶瑞电材溶剂纯度达PPT级,西陇科学、江化微等厂商也在溶剂领域布局 [7] 光敏剂市场分析 - 光引发剂成本占光固化产品整体成本的10%-15% [9] - 国际市场份额集中在巴斯夫、IGM Resins等跨国企业 [9] - 国内久日新材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20.21%,强力新材、威迈芯材等布局高端产品 [10] 树脂市场分析 - 全球树脂市场由住友化学、美国陶氏等海外厂商垄断 [11] - 国内圣泉集团产能突破5000吨/年,彤程新材量产KrF树脂,万润股份单体全球市占率超15% [12] - 不同光刻胶类型对应特定树脂和单体,如KrF用聚甲醛丙烯酸甲酯,ArF用聚酯环族丙烯酸酯 [11] 行业会议与平台 - 2025势银光刻材料产业大会将于7月8-10日在合肥举办,聚焦供应链上下游深度探讨 [13]
广信材料(300537) - 300537广信材料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16
2025-04-29 21:17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 年营收 5.18 亿元,同比平稳增长,归母净利润亏损 3206.92 万元,销售毛利率 38.02%,较上年同期增长 2.25%,为近 5 年新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均同比减少 [1] - 2024 年光伏 BC 电池绝缘胶等相关光伏胶产品营业收入约 5000 万,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该产品营业收入低于预期,二季度开始新产线、新客户将带来增长 [4][7][23][26] - 功能膜材及金属包装涂料 2023 年营业收入约 5000 万,2024 年约 9000 万,增长迅猛 [27] 业绩亏损及下滑原因 - 2024 年亏损原因主要为对全资子公司江苏宏泰商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商誉减值 2991.36 万元,减少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568.46 万元,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 1344.31 万元,对设备、存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920.52 万元,上述事项合计影响营业利润减少近 8000 万元 [1] -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下滑是受下游光伏 BC 电池销售节奏、客户要求降本降价并引入二供竞价等因素影响,光伏 BC 电池绝缘胶营业收入低于预期 [1][3][5][7][18][21][23][26] 业务发展规划 光刻胶及配套材料板块 - 以 PCB 光刻胶等电子领域传统光刻胶为基本盘,顺应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稳健增长,近年营收基本保持 3 亿左右 [4] - 重点开拓光伏新技术用胶领域,开发各类光伏 BC 电池绝缘胶等新应用领域 [3][4] - 根据市场情况及华南基地检测条件择机推动其他品类显示光刻胶的研发和客户验证 [2] 涂料板块 - 专注开发 UV 光固化涂料、无溶剂高固含涂料、水性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涂料,为客户提供可持续高性能涂层解决方案 [3] - 企稳 3C 消费电子涂料和汽车涂料领域,拓展汽车涂料业务,加速功能膜材涂料、金属包装涂料、工业重防腐防护涂料等市场应用领域拓展,实现国产替代 [3] 产品相关情况 光伏 BC 电池绝缘胶 - 2024 年稳居行业领先供应商,受下游因素影响 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营收低于预期,二季度开始新产线、新客户将带来增长 [4][7][23][26] - 行业预测 2025 年光伏 BC 电池销量将从十来 GW 快速放量至超 50GW,该产品作为核心增量辅材将优先受益,带动公司光伏绝缘胶产品加速增长 [4][7][23][26] 显示用光刻胶 - TP 光刻胶、TN - LCD 光刻胶、STN - LCD 光刻胶等已实现批量销售 [2] 石墨烯重防腐涂料 - 产品性能参数及涂装效果实现代际突破,自检及第三方送检结果远超现有市场通用跨国品牌,已启动 NORSOK M - 501 检测认证 [2][11][36] - 在港口码头、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场景实现小批量应用,正在部分大型企业及其指定第三方检测中心试涂检测,预计 2025 年二季度至三季度逐步放量 [2][11][36] 产能相关情况 龙南基地 - 已基本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产线布局,自制树脂试生产后将提高对关键原材料掌控能力,PCB 光刻胶 1.6 万吨/年子项目陆续进入试生产和投产状态,募投项目整体投产进度过半,剩余项目预计 2025 年下半年逐步启动试生产 [15] - 2024 年营收约 9727 万元、2025 年一季度约 4277 万元,2025 年 2 月 25 日 9000 吨/年产能备案正式投产 [5][17][21] 自制树脂产能 - 2025 年 4 月 1.13 万吨/年自制树脂产能获批复并试生产,可实现大部分核心原材料树脂自产自用,降低对外购树脂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降低成本,提高光刻胶产品毛利率 [20][21] 市场相关情况 3C 消费电子涂料 - 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平稳,产品差异化、品质高端化需求增多,引领电子涂料行业向定制化、高综合性能、系统服务方向发展 [16] - 2024 年全球 PCB 产值 735.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8%;预计 2029 年达 946.61 亿美元,2024 - 2029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 5.2% [16] 功能膜材及金属包装涂料 - 我国食品饮料金属包装涂料行业起步晚,早期被外资垄断,近年国产化替代加速 [16][27] - 2024 年全球金属包装涂料市场规模约 35.58 亿美元,预计 2031 年达 44.52 亿美元,2025 - 2031 年复合增长率 3.3%,中国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16][27] 其他情况 增发情况 - 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已完成定价并确定投资者,已提交深交所等待受理审核,生效和完成需获深交所审核通过和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最终实施时间无法预计 [2][9][19] 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措施 - 与主要供应商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保障供应链稳定性,对重要原材料提前采购备货,保持安全库存,降低成本影响 [14] 经营现金流回暖原因 - 优化资产,调整生产运营基地,处置老旧小基地,降低成本和折旧 [29] - 运营和人员优化,整合运营降低费用,强化总部职能,合并业务及子公司,人员从 700 多人降至 500 多人,提高人效比 [29] - 产品结构优化,削减低毛利产品,加快产能整合集中生产,降低额外成本,依托集中生产优势扩大销售 [29] - 加大研发力量,升级改造研发中心并投入使用,为新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