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生态

搜索文档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上海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企业涌现
第一财经· 2025-07-08 18:21
上海科技创新政策与成果 -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进入"强功能"跃升阶段 审议通过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强调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结合 [1] - 2024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37家 平均每天诞生20家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 新增科技小巨人118家 [1] - 政策着力构建企业生态培育体系 加大对初创企业扶持力度 通过"以赛引才""以活动引才"等方式集聚创新人才 [2] 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 2017年起实施"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2020年发布《上海市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 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培育体系 [2] - 2025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持续优化专业垂直孵化服务模式 [2][3] - 高质量孵化器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人形机器人孵化器设立2亿元基金 单项目提供500-1000万元种子资金 [3] 高质量孵化器发展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 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300多家 含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 [4] - 2025年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 R&D经费投入超5亿元 3家企业估值超10亿元 36家企业估值超亿元 [4] - 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前沿项目快速成长 AI大模型、基因治疗等领域在孵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3][4]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今年投二十余只子基金,瞄准几大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6-24 18:17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最新布局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今年计划投资二十几只子基金,规模不一,重点投向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AI for Science、量子科技等领域,目标是建立基金生态 [1] - 该基金预计100亿元规模最终将撬动至少三四百亿资金 [1] - 基金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直接投资未来产业重大战略项目,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 [1] - 基金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期限15年并可延长3年,设有战略科学家委员会和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 [1] 科技创新投资趋势 - 科技创新领域死亡谷加深加宽,商业火箭、制药公司、核聚变等领域的投资金额和回报周期拉长 [2] - Gartner技术曲线变得更陡峭,科研与产业界限模糊,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开始商业化 [2] - 颠覆性创新技术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投资机构参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 基金引入两个重要合作伙伴以民非形式参与基金管理公司搭建 [2] 投资策略与生态建设 - 投资策略核心是建立未来领域的超前认知,比一般机构更早发现未来方向 [2] - 聚集母基金经理人团队和优秀天使投资人,在最早期阶段孵化项目 [2] - 重点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聚集人才、投资人、创业者、科学家等各方资源 [3] - 目标是建立China innovation和open innovation平台,联动人才、资本、产业、技术 [3]
对话杭州资本孙刚锋:耐心资本的关键是态度而非时间
36氪· 2025-06-03 16:23
杭州国资投资模式的核心观点 - 杭州国资从单纯资本供给者向创新创业生态构建者转型,通过苗圃式培育增加投资机会[6][13] - 杭州模式是城市禀赋、人才储备、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共创的自然产物,非政策主导或豪赌型投资[6] - 国资定位为"耐心资本",但需平衡退出机制以维持资金循环[37][39][40] 杭州资本的发展历程 - 2018年完成平台架构设计,2023年核心任务转向赋能产业生态,通过科创债拓宽融资渠道[14] - 早期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参与子基金投资,覆盖宇树科技等3家"六小龙"企业[12] - 2018-2022年过渡期积累实业资产,目前控股杭氧、汽轮等实体企业[15][16] 投资策略与产业布局 - 重点布局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五大硬科技产业[23] - 早期项目成功率超50%,采用"面"式投资逻辑,投100个项目预期成功10个[20][21] - 投资决策采用德国式团队平衡机制,避免个人主导[26][27] 国资与市场化机构的差异 - 国资收益率容忍度更低(6%-8% vs 市场化机构10%),因可带来就业、GDP等综合收益[30] - 国资适合长周期确定性领域(如高铁),民营资本适合灵活赛道(如赛车)[36] - 明确投资第一性原则,禁止以招商为目的的被动投资[29] 创新生态构建 - 过去十年最成功举措是创新资源储备,包括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机构集聚[18] - 通过杭创营培育早期项目,强调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三方协同[22] - 监管分寸把握良好,自由裁量空间体现行政能力与营商环境优势[31][32] 国资角色定位 - 反对行政垄断式扩张,主张通过市场竞争进入领域[34][35] - 保持对民营企业的非控制性合作,不要求主导权[33] - 资本工具赋能实业,如为杭氧拓展新领域提供支持[16]
对话杭州资本孙刚锋:耐心资本的关键是态度而非时间
暗涌Waves· 2025-06-03 10:03
杭州创投生态崛起 - 2025年以来杭州涌现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等"六小龙"企业,代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路线,使杭州成为全国创投焦点[1] - 杭州模式的成功源于城市禀赋、人才储备、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的协同作用,非单纯政策驱动或政府豪赌[3] - 国资角色从资本供给者转型为创新创业生态构建者,通过苗圃式培育增加投资机会[8] 国资投资机制与策略 - 杭州资本采用"面式"早期投资策略,旗下项目后轮融资成功率超50%,重点布局智能物联、生物医药等五大硬科技产业[13][15] - 投资决策采用德国式团队平衡机制,避免关键人物主导,通过制度优势分散风险[18][19] - 资本运作两端延伸:早期设立杭创营培育生态,后期通过并购等工具赋能控股企业[11] 地方国资定位与边界 - 明确投资第一性原则,不以招商为直接目的,但对带动就业/GDP的项目可接受6-8%的较低收益率[21][22] - 国资擅长确定性强的长周期领域(如高铁),与民营资本灵活特性(如赛车)形成互补[28] - 强调耐心资本是态度而非无限期持有,需适时退出实现资金循环[29][30] 杭州独特优势 - 十年创新资源储备积累关键优势,包括西湖大学、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产学研体系[13] - 民营经济土壤培育市场化活力,政府监管分寸感强,自由裁量空间体现行政能力[23][24] - 国资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与GP合作发现项目,不谋求控制权,强化生态协同[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