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积分制
icon
搜索文档
专利技术变“活钱”?这些企业为银行点赞!
金融时报· 2025-08-21 16:25
潍坊天信散热器有限公司 - 公司拥有30余项专利技术,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1] - 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经营成本增加和流动资金周转紧张问题 [1] - 通过"创新积分制"获得寿光农商银行900万元贷款,利率3.41% [3] - 贷款资金加速研发投入,成为当地科创积分贷款首个受益者 [5] 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拥有14个审定作物品种 [7] - 轻资产运营模式导致传统融资受阻,通过"二次推荐"机制获得齐商银行500万元纯信用贷款 [7][8] - 贷款利率3.35%,较传统产品低150个基点,年节省融资成本近10万元 [8] 山东力信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专注特种铝合金研发,因缺乏抵押物陷入资金困境 [9] - 通过邹平市"金融+"工作室匹配农业银行"科技e贷",7个工作日内获500万元贷款 [9] - 贷款锁定关键原料,保障订单交付 [9]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 - 机制核心为"联合会诊",已解决山东省4400余家企业融资难题 [2][4] - 创新积分制将技术专利转化为信贷依据,全国试行 [4] - "二次推荐"机制挖掘被拒优质企业,如博信农业案例 [7][8] - 邹平市建立"金融+"工作室和线上平台,实现银企对接"指尖办" [9][10] 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寿光农商银行以创新积分替代抵押,发放低息科创贷款 [3] - 齐商银行通过深度尽调为轻资产企业定制纯信用产品 [8] - 农业银行通过驻点服务快速响应企业需求 [9] - 邹平市整合"党建联盟+线上平台"提升服务效率 [10][11] 行业影响 - 山东省通过机制创新将技术价值转化为融资能力 [4][11] -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显著提升,如潍坊天信等案例 [5][8][9] - 县域金融生态优化,形成"技术流驱动发展"新模式 [11]
金融调研 | 从“看抵押”到“看技术” 小微融资机制破局科技企业“有订单缺资金”困境
第一财经· 2025-08-06 23:37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 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旨在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轻资产 缺抵押"融资困境 通过央地协同从供需两端发力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快速便捷 利率适宜" [1] - 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渠道 将企业经营情况 技术实力 产业链地位等要素纳入授信体系 创新推出"数据增信""科技增信""担保增信"模式 [1][4] - 机制核心价值在于联合发改 科技 银行等部门破解信息壁垒 银行可便捷查询企业科技资质 研发投入等数据作为授信评估重要参考 解决评估片面性问题 [4]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痛点 - 科技型企业普遍因"轻资产"特质面临融资阻碍 核心竞争力集中在技术专利等"软实力" 但传统信贷体系仍以固定资产为主要评估标准 导致即便拥有多项专利也难以获得匹配融资 [2] - 企业常陷入"有技术缺抵押 有订单缺资金"两难 如引进设备需抵押被拒 大额订单因专利无法估值难获及时授信 制约技术转化与市场扩张 [2] - 传统信贷模式中风控模型紧盯财务报表 企业专利数量 研发投入等"硬实力"被视作"软指标" 缺乏统一技术估值标准 [7] 创新融资模式案例 - 邮储银行东营市分行提出用"看技术 看订单 看前景"替代"看抵押 看报表"的新评估思路 [3] - 中国银行"知惠贷" 三门农商银行"台创·专利池贷"等产品通过专利估值可在短时间内发放数百万元信用贷款 [4] - 中国信保与进出口银行联合推出无需传统抵押的专项贷款 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风险保障 [5] 创新积分制实践 - 潍坊天信散热器凭借70分以上创新积分获寿光农商银行900万"科创积分贷" 利率比常规低109个基点 [7] - 创新积分制设置3类一级指标 18个二级指标 按企业成长阶段动态调整权重 通过量化创新能力引导资源精准聚集 [7] - 寿光农商银行通过科技局获取科创积分>70分企业清单 纳入"白名单"管理 已发放5户共计2750万元科创积分贷 [8] 机制实施成效 - 青州农商银行表示协调机制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可获取企业科技资质等关键信息 [4] - 寿光农商银行通过创新积分制实现科技企业"精准画像" 对无不良征信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8] - 金融监管总局东营分局称机制使金融资源精准流向有潜力企业 下一步将深化"专班+生态共建"科技金融对接模式 [8]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19:43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3][12] - 目标到2027年形成成熟金融支持体系,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13] 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8大领域提供中长期融资[4][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4][14] 数字基础设施与新兴产业 - 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建设中长期贷款支持,运用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5][20]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新兴产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6][18] 产业链与资源保障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7][16] - 推动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7][16] 金融工具创新与配套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及贴息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8][28] 长期资金引导机制 - 推动政府基金、国企基金、保险资金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6大未来产业方向[6][18] - 鼓励创投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8类机构合作赋能科技成果转化[9][15] 区域与跨境服务 - 支持中西部产业转移,优化跨区域授信管理,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22]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24] 金融机构能力建设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构建差异化授信模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25] - 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数据对接,开发基于"数据信用"的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21] 政策协同机制 -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增信[29] - 强化产业与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防范资金挪用和"内卷式"竞争[28][29]
郑州18项举措激活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郑州日报· 2025-07-04 09:15
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政策核心内容 - 郑州市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出台《郑州市支持加快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政策》,系统性规划科技金融发展路径,涵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服务、市场体系及生态环境四大维度[1][2] - 政策包含18项具体举措,分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5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5项)、金融市场体系建设(4项)、金融生态环境优化(4项)[2]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 建立银行业专业机构体系、科技保险服务体系、政策性科技金融运营主体管理机制、以耐心资本为主的创业投资体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2] - 探索"投贷联动"工作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破冰扩面"行动[3]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 围绕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市战略定制金融产品,设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2][6] - 加强科技型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开发,推进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落地,挖掘企业潜在融资需求[6] - 推广应用"创新积分制",对全市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评级,建立高积分企业"白名单"库,推动"创新积分贷"产品精准投放[3] 金融市场支持措施 - 建立覆盖科创全周期的基金丛林,推动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投资退出机制,丰富债券融资渠道[2] - 以政府基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打造"郑创投"品牌活动,搭建"基金+项目"对接平台[3] 产业升级与创新激励 -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科技项目等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主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4] - 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先进制造业企业额外加计5%抵减[4] - 专利产品2年内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最高奖励500万元,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4] 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 - 统筹运用股权、债权、贷款、保险等手段,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支持[5][6] - 对科技型企业投保的科技保险给予30%保费补贴,单家企业补助不超过20万元[3] -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框架,加强信贷和债券融资支持,推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共同发力[6]
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郑州探索建立“白名单”库
搜狐财经· 2025-07-03 16:35
郑州市科技金融政策 - 郑州市对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创新积分评级,建立高积分企业"白名单"库并定期推送至金融机构,推动"创新积分贷"等产品精准对接 [1][5] - 创新积分制通过量化指标精准刻画企业创新画像,实现"技术流"向"资金流"的高效转化 [5] - 郑州市天使基金配套制度已出台,面向社会征集备投项目和子基金管理机构,打造"郑创投"品牌活动搭建"基金+项目"对接平台 [5] 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 郑科贷业务通过"郑好融"平台建立"投贷联动"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破冰扩面"行动 [6] - 对科技型企业投保的科技保险给予30%保费补助(单家企业上限20万元),形成"基金+银行+保险"服务体系 [6] - 政府基金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小型、硬科技企业 [5][6] 产业创新支持政策 - 郑州市围绕"7+20"产业链群建设,聚焦超硬材料国家级集群及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 [7] - 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先进制造业企业额外加计5%抵减 [7] - 专利产品2年内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最高奖励500万元,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奖励100万/50万元 [7] - 国家级/省级中试平台分别奖励100万/50万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7]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 郑州市承担十余项"国字号"改革试验任务,培育创新型企业及高能级平台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6] - 重点在郑东新区、高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级计算等产业集群 [7]
刚刚,利好来了!国家外汇局“九箭齐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7:02
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 - 国家外汇局起草《通知》旨在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涉及投资端、融资端和支付便利化三大方面,共包含9项具体政策[1][3] - 政策导向体现外汇管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引资稳资,多项措施基于实地调研中银行和企业的诉求形成[3] 跨境投资便利化政策 - 取消FDI前期费用登记,境外投资者可直接开立账户并汇入资金[6][17] - 取消FDI企业境内再投资登记,资金可直接划转至接收方账户,前期已在19省市试点后推广至全国[7][17] - 允许FDI项下外汇利润境内再投资,明确外资企业和境外投资者的政策依据[9][17] - 推广"科汇通"试点至全国,非企业科研机构接收境外资金可参照FDI企业办理登记和汇兑手续,前期已在16个地区试点[9][17][18] 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 - 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统一提高至1000万美元,通过"创新积分制"遴选的企业额度提高至2000万美元[10][20][21] - 简化跨境融资便利化业务签约登记,不再要求提供审计财务报告[11][20] - 政策调整前部分地区企业外债额度为500万美元,此次统一提升以支持科创企业融资需求[20][21] 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优化 - 取消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房产的限制,适应房地产市场新形势[12][23] - 银行可依据客户合规情况自行决定支付便利化业务的事后抽查比例,与外汇展业改革衔接[13][23] - 将港澳居民大湾区购房结汇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境外个人可凭购房合同先行办理结汇支付[14][24]
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新体制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金融时报· 2025-06-09 11:23
科技金融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打通科技创新链与资金链堵点,构建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新生态 [1] - 政策核心思路是统筹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多元工具,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长期资本进入科技领域 [5] 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瓶颈 微观层面 - 科技企业(尤其是种子期、初创期"硬科技"企业)面临"两高一轻"特征(高风险、高投入、轻资产),与传统银行信贷体系风险规避和抵押要求不匹配 [2] - 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原创性创新缺乏可比案例导致信任度不足 [2] 中观层面 - 直接融资占比仅10.53%,其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占比仅2.7%,难以匹配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收益特性 [3] - 创业投资领域呈现"去风险化"趋势,市场化资金萎缩,国有创投在早期"硬科技"项目缺位 [3] 宏观层面 - 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协同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 [4] -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足削弱金融属性 [4] 政策战略部署 创业投资支持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撬动地方及社会资本近万亿元,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和未来产业 [5] -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至18省,允许保险资金参与,鼓励社保基金开展股权投资 [6] - 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建立全生命周期容错退出机制,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6] 银行信贷支持 - 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建立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缓解信息不对称 [7] - 科技资源密集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占比上限80%、期限10年) [7] 资本市场支持 - 健全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企业上市,持续允许未盈利科创企业上市 [8] - 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解决募资问题 [8] 科技保险支持 - 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试点重大技术攻关共保体模式,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国家科技任务 [8] 财政政策支持 -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天使投资税收优惠 [9] - 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分担比例和费率优惠以降低融资门槛 [9] 政策落实关键环节 - 动态优化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整合"创新积分制"等工具建立动态机制 [10] - 构建七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避免政策堵点 [10][11] - 确保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平衡政策目标与投资回报,总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经验 [11] - 培养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上海交大已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项目 [12] - 鼓励地方结合产业优势探索差异化路径,避免"一刀切" [12]
创新积分量化创新能力 引金融活水育科技新苗
新华财经· 2025-06-06 10:31
创新积分制政策推广 - 科技部等七部门发文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并计划适时推出升级版2.0 [1] - "创新积分制"通过系统化指标、数据和算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帮助金融机构识别科技型企业 [2] - 该工具自2020年起试点实施,截至2023年底试点高新区达133家,覆盖全国25个省份,2022-2023年银行为积分企业对接授信超2000亿元 [2] 创新积分制实施效果 - 截至2024年底,科技部征集52万余家科技型企业信息,推荐7万多家企业给21家全国性银行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7000多家企业与银行签约金额超880亿元 [4] - 农业银行截至3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9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2500亿元,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对接企业超4.1万家,签约合同金额超410亿元 [5] - 上海某地下设备头部企业获得农业银行7600余万元贷款支持技术研发 [5] 地方创新积分制实践 - 湖北省印发实施办法,运用"创新积分制"建立知识价值信用评价模型,实现纯线上、纯信用融资 [7] - 四川省提出到2027年完成3万家科技型企业积分评价,推动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 [7] - 多地着力突出创新积分制特色,在"全国版"基础上推出地方版本 [7] 创新积分制未来发展方向 - 科技部将以更大力度推行"创新积分制",包括推出升级版2.0,开展数智底座建设,拓宽场景应用等 [7] - 建议未来指标体系更加精细化与动态化,深入刻画行业特性与企业发展阶段差异,拓展数据维度 [7] - 评价机制可更加智能化,应用场景可更加多元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评价效率和客观性 [8]
七部门再出“组合拳”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3 08:44
政策支持 -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金融服务 [1] - 政策旨在解决科技型企业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导致的融资受限问题,尤其是首贷户 [1] - 创新积分制作为科技金融政策工具,通过系统化指标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 [2] 创新积分制应用 - 银行运用科技企业创新积分提升首贷率,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支持方案,降低首贷门槛 [2] - 工商银行合肥分行与合肥高新区合作,创新积分达60分及以上的企业可申请"创新积分贷",线上最高额度1000万元,线下最高2000万元 [3] - 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根据创新积分提供差异化授信服务,例如为苏州晟成光伏设备有限公司新增1亿元贷款 [3] 银行授信优化 - 银行在授信模型中纳入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帮助识别优质企业并降低抵押物要求,实现首贷突破 [3] - 银行可根据创新积分提供梯度授信额度,对接政府创新积分平台获取白名单企业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3] 风险分担机制 - 健全科技金融业务风险分担机制,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改进 [4] - 青岛市推出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模式,银行、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按2:6:2比例分担风险,已有16家银行参与 [5] - 银行通过"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合作模式,引入知识产权等非传统抵押物,优化风险评估 [5] 科技金融发展 - 银行业建立差异化科技金融评估体系,突出科技人才、科研能力等创新要素,推动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 - 科技金融业务风险分担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5]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如何更“解渴”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4
政策举措概述 -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推出15项金融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1] - 政策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 [1] 科技金融现状 - 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均需资金保障 [1] - 截至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1] - 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 [1] - 当前存在科创企业融资难与金融机构评估难的双向困境,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缺乏经营数据和信用记录导致融资困难 [1] 政策措施细节 - 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引导作用,该工具2024年设立,截至去年11月15日已促成1737个企业和项目签订近4000亿元贷款合同 [2]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使总额度达到8000亿元 [2] - 推广"创新积分制",2024年已通过该机制向21家全国性银行推送优质科技型企业信息 [2] - 未来将优化创新积分评价核心指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的评估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