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造性破坏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普通人的财富自由躺平计划,诺贝尔奖已经验证了125年...
雪球· 2025-10-24 21:00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获奖者 - 2024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为乔尔莫克尔、菲利普·阿吉翁、彼得·豪伊特[3] - 乔尔莫克尔阐述了经济增长需要的三大前提条件[4] -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发展成可操作经济模型[5] - 三位获奖者共享约116万美元奖金[5][14] 诺贝尔奖基金运作机制 - 诺贝尔奖基金设立核心目标是年收益率扣除通胀后大于3%[6] - 每年从资金池提取约3%用于发放奖金和运营支出[7] - 奖金支出占总基金1.2%(约700万美元)[9][13] - 评委会成本占0.75%,活动费用占0.6%,管理人员费用占0.45%[10][11][12] - 基金总规模约6亿美元[13] 诺贝尔奖基金资产配置 - 股票配置占比52%(20%瑞典股票,32%美国股票)[15] - 另类资产配置占比20%(包括对冲基金和私募)[15] - 固定收益及现金类配置占比17%[15] - 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基金配置占比9%[15] - 外汇对冲收益贡献2%[15]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基金收益为-19.1%,导致2012年奖金缩减20%[16] 长期投资策略启示 - 可靠长期投资策略可实现每年提取3%并维持100年以上[18] - 宗庆后设立的香港信托采用类似策略,年收益3%-4%[19] - 个人年开支30万需积累1000万可投资资产[21] - 低欲望财富自由(年开支3万)需积累100万可投资资产[22] - 全天候永久策略历史回测显示可实现年提取3%且抗通胀[22] 个人财富积累建议 - 非职业投资者主要财富应来自收入积累而非高风险投资[25] - 雪球三分法通过资产分散、市场分散、时机分散实现风险分散[25] - 投资者应避免本末倒置,在资本不足时追求高风险收益[24]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藏着一个选股模型
雪球· 2025-10-20 16:12
竞争-创新倒U型曲线理论 - 竞争与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非简单线性相关[9] - 适度竞争环境中创新激励效果最强,过度竞争或垄断均不利于创新[9] - 该理论源于熊彼特与阿罗关于垄断与竞争对创新影响的争论[5] 互联网行业创新分析 - 腾讯在即时通讯领域接近垄断,其创新模式多为市场跟随而非原创[12] - 阿里巴巴处于电商适度竞争环境,催生了云计算、支付宝等重大创新[16] - 百度因搜索业务竞争弱且依赖PC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转型中反应迟缓[19] 新能源行业创新对比 - 锂电池行业全球CR2超过50%,宁德时代毛利率稳定在20~25%[23][24] - 光伏设备行业全球CR5仅40%,长期毛利率已跌至5~10%[23][24] - 宁德时代研发费用率约6~7%,研发人员超1.7万占总员工约10%[26] 创新类型差异 - 宁德时代创新为体系级创新,涵盖化学体系、结构设计、产业链协同[27][28] - 光伏企业创新多为防御型降本创新,技术扩散快难以形成持续优势[29] - 创新影响力函数在垄断端更陡峭,单次创新对利润影响更大[34][36] 行业选择重要性 - 行业创新影响力函数陡峭程度决定企业通过创新建立优势的难易度[36] - 锂电池行业创新能带来2-3年成本优势,而光伏优势通常在1年内丧失[36] - 选股首先应关注行业是否拥有更陡的创新影响力函数[37]
工行行长刘珺:深化熊彼特理论认知,以“破立平衡”激活市场韧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6:16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欣 在进一步阐释 "破" 与 "立" 的关系时,刘珺提出,二者的平衡并非恒定不变:当落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 已然阻碍社会进步时,"破" 即是 "止血" 与 "减损",是避免更大沉淀成本的理性选择,更是范式变迁中 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 "真正的市场活力,并非源于市场规模的单向扩张,而需要创造与颠覆之间的动态平衡。""真正的可持 续,不是静止地延续,而是有序地重生。只有在不断创造、不断出清、不断再生的循环中,人类社会的 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稳定与繁荣。"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聚焦数字时 代可持续发展核心议题,结合熊彼特"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提出对可持续发展内涵 的全新解读。 "当未知成为决定因素时,放弃固有的思维定势,向外突破、向死而生,这种'破'的勇气,与可持续发 展的价值观完全一致。"他强调,真正的可持续,不是静止地延续,而是有序地重生。只有在不断创 造、不断出清、不断再生的循环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稳定与繁荣。 刘珺表示,可持续并非"某一状态的简单维持",而是需要系统具备"自我进化与动态平衡能力",通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吉翁曾接受一财独家专访,他说了什么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3 18:4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主题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 以表彰他们阐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1] - 乔尔·莫基尔因发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获得一半奖金 [1] -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因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而共同获得另一半奖金 [1] - 阿吉翁通过建立阿格因-豪伊特模型 将熊彼特经济增长范式重新带回主流宏观经济理论 [1] 创造性破坏理论与政府应对 - 创造性破坏理论指每一次大规模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 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3] - 政府应在帮助雇员和企业重新适应新经济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 包括提供教育、培训和适当收入保险 [3] - 丹麦模式为失业者提供近90%的工资达两年 并对其进行重新培训以便找到新工作 [3] - 美国创新能力强但社会保护不足 丹麦在社会保护方面做得好 理想范式是结合美国的创新生态和斯堪的纳维亚式国家保护制度 [3] 美国经济措施与社会保障 - 拜登政府推出一系列政府救济措施和一揽子计划 试图为美国家庭提供救济 [4] - 美国没有丹麦模式 缺乏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防范失业风险、疫情风险或金融危机风险 [4][5] - 疫情后美国出现变化 已经实施了许多以前没有且非常受欢迎的社会保障措施 [6] 欧洲创新与行业现状 - 欧洲在创新方面投资不足 缺乏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先者 [7] - 欧洲需要国家团结推动大项目 并需要一个会投资的欧洲而非过度强调反竞争措施和预算赤字控制的欧洲警察 [7] - 欧洲过去工业发达 现在工业程度小得多 创新也少得多 [7]
科技新贵都在跨界,为何这家公司玩得最大?
搜狐财经· 2025-08-30 12:59
跨界趋势分析 - 科技公司普遍通过跨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成为头等大事[2][3] - 大疆从无人机跨界推出扫地机器人和全景相机 影石从全景相机进军无人机市场[2] - 石头科技从扫地机器人进入洗烘市场 科沃斯入局智能厨房领域[2] - 小米跨界造车最成功 使股价在一年多里上涨超过200%[3] 追觅科技跨界布局 - 公司宣布成为无边界的生态企业 进入无人机、汽车、厨电、空调等超过十个领域[3] - 投资40亿在南京建设智能大家电总部基地 冰洗年产能规划达450万台[6][7] - 电视产品定位超高端市场 价格区间在1500到2500美元[8] - 汽车业务通过多个BU推进 包括星空BU负责增程SUV 以及小米BU、零跑BU和越野车BU[10][11] - 首批样车基于理想L9改造 后续还有基于小米SU7改造的车型[12] - 计划进军航空领域 提出要造全商务舱飞机并成为全球最高端航空公司[3] 技术基础与市场地位 - 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前五名占据60.9%份额 2024年整体市场增速为11.2%[14] - 追觅以8.0%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 仅次于石头科技16.0%、Irobot13.7%、科沃斯13.5%和小米9.7%[14] - 核心技术为自研超高速电机 转速达10万转 超越行业1-2万转水平[14] - 技术护城河包括电机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 可延伸应用于多个产品领域[14][15] - 创业初期代工业务占比超过70% 后推出自有品牌并快速攻占全球市场[14] 跨界挑战与行业观察 - 大疆跨界产品DJI ROMO扫地机器人售价4699-6799元 但用户反馈翻越能力一般[21][22] - 大疆DJI Osmo 360全景相机在镜头耐磨性和软件功能全面性上存在不足[23] - 小米造车通过多年筹备 包括投资新势力、自建工厂和组建数千人团队[26][27] - 家电市场竞争激烈 美的方洪波表示新进入者战略上已经输了[30] - 第二增长曲线本质与创业类似 成功率不高且需要破坏式创新[29][30] - 追觅同时寻找多个增长曲线 面临资源调配和巨额投入的挑战[32]
谁更需要高关税?
虎嗅· 2025-06-27 18:51
贸易保护理论发展 - 汉密尔顿1791年提出"幼稚工业保护论",主张通过高关税、贷款津贴等措施暂时保护新兴产业[6][7] - 李斯特1841年发展该理论,提出差别关税和30年保护期限,强调培育国家生产力[8][10][11] - 普雷维什1930年代提出"中心-外围"理论,主张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结合的保护策略[13][14][16] 保护政策有效性争议 - 巴斯夏1845年用"蜡烛制造商请愿书"寓言揭示保护政策扭曲市场效率[19] - 沃克1863年实证显示法国蔗糖业保护无效,美国制鞋业保护反致就业流失[22][23] - 阿吉翁2020年数据证明保护主义导致日本产业竞争力衰退[28] 美国关税政策演变 - 1789-1865年以税收为核心目标,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最高达95%[33] - 1865-1933年转向产业保护,1930年《斯姆特-霍利法案》将关税提至60%[34] - 2019年后国债占GDP超120%,关税可能重新成为财政增收工具[38][39] 非关税措施研究 - 2005年研究显示技术壁垒等非关税措施保护效果优于传统关税[29] - 2018年世界银行数据证实非关税措施在农产品等领域壁垒效应显著[29]
【广发宏观文永恒】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宏观分析框架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4-29 16:19
五轮技术革命 - 历史上经历过五轮重大技术革命:第一轮1771年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1][32]、第二轮1829年蒸汽动力与铁路时代[1][32]、第三轮1875年钢铁电力及重工业发展[1][32]、第四轮1908年石油及现代交通工具普及[1][32]、第五轮1971年信息与远程通信时代[1][32] - 当前可能处于第六轮技术革命前夕,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将成为引领性产业趋势[1][33] - 技术革命周期与康波周期(48-60年经济波动)具有匹配性,平均周期约50年[35]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佩蕾丝理论认为技术革命包含动力部门(关键要素生产)、支柱部门(关键要素应用)、引致部门(衍生需求)[2][36] - 技术革命三大共性:跨行业关键要素(如铁/煤/芯片)[2][36]、要素价格下降驱动扩散[2][36]、新经济范式形成需时间[2][36] - 历次革命关键要素演变:第一次革命铁价下降500%(1801-1815)[36]、第四次革命石油产量从百万桶跃至十亿桶级(1860s-1939)[36]、第五次革命芯片集成度指数增长(1950s-1990s)[36] 技术革命阶段划分 - 每轮革命分导入期(爆发+狂热阶段)和展开期(协同+成熟阶段)[3][38] - 导入期特征:金融资本主导、投机泡沫与技术并存[3][38];展开期特征:技术成熟、制度适配、稳定增长[3][38] - 历史周期时长:第一轮导入期22年/展开期31年[38]、第五轮导入期30年(1971-2001)[38],当前或处第五轮展开期(2001-2030)与第六轮导入期(2015-)叠加[38] 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 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线性积累过程,依赖研发/人力资本[4][40] - 创造性破坏理论:技术替代是非连续跳跃,引发产业结构重组[4][40] - 通用技术扩散假说:分播种期(研发投入低回报)和收获期(生产率跃升),如电力革命播种期50年(1870-1920)后制造业效率提升300%[5][40] 索洛悖论解释 - 1987年提出计算机普及未反映在生产率统计中[6][43] - 原因包括测度误差(IT技术产出收益被低估)[43]、时滞效应(电力革命影响滞后50年)[43]、单一技术"涟漪效应"有限[43] - 信息技术革命案例:1970-1990年对美劳动生产率贡献不足20%,1990-2020年贡献提升5倍[43] 就业影响机制 - 总量就业中性假说:历史显示技术进步通过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平衡就业[9][22] - 结构极化现象:高/低技能岗位扩张,中等技能萎缩(如IT技术替代记账等常规任务)[10][25] - 就业形态变迁:前三次革命"土地→工厂"、四五次革命"工厂→办公室"、AI或推动"办公室→智能工作生态"[11][27] 金融市场启示 - 技术革命最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历史显示会显性作用于企业盈利/利率[12][29] - AI技术已现要素成本下降特征,需关注支柱部门扩张(如传统经济场景应用)[12][29] - 导入期需警惕单一技术"涟漪效应"局限性,中国具备人口/工程师/延迟满足三大红利优势[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