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化石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城市能源如何达成?专家认为有三大路径 |大咖聊营商
新浪财经· 2025-07-10 15:10
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路径 - 提出基于热泵的污水污泥余热利用、污水污泥绿氢制备与储存、城市有机固废制绿色燃料三大技术路径,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向"能源工厂"转型 [1] - 我国能源结构加速向非化石能源转型,预计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70%,电力驱动模式成为核心 [1] 热泵技术应用 - 热泵可将低品位热量转化为高品位能源输出,适用于200℃以内场景,国家发改委已发布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 以日处理20万吨污水厂为例,提取5℃温差可获取超116万kWh热能,高温水源热泵技术可将25℃污水升温至90℃用于污泥干化 [2] - 推动污水厂向厂区及周边建筑供冷供热,打造"能源综合体",在上海及外地有成功案例 [2] 氢能全链条解决方案 - 提出"绿氢制备-固态储氢-高值利用"方案,金属固态储氢技术解决储运瓶颈,规避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储氢的缺陷 [2] - 上海白龙港污水厂建成全球首个污水污泥制氢全产业链项目,利用再生水和厌氧沼气制备绿氢,采用固态储氢技术,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可 [3][4] 有机固废制绿色燃料 - 污泥和垃圾是潜力原料,国际海事组织和航空业协会提出2050年航运近零排放、航空燃料中可持续航煤(SAF)占比30%-50%的目标 [4] - 上海每日产生1万多吨湿垃圾,通过厌氧发酵年产沼气超3亿吨,全部转化可年产绿色甲醇超40万吨 [4] - "沼气全碳定向转化制绿色甲醇"技术路线成本比国际主流低30%,计划在上海建成千吨级中试项目 [4] 未来能源产业布局 - 通过"制氢储氢+沼气制甲醇+碳捕集制SAF"三条技术路线,推动污水厂和垃圾厂转型为能源工厂,实现污染治理、节能降碳与循环经济协同 [4] - 呼吁强化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 [5]
【环时深度】毁绿保油气,美能源政策加速“开倒车”
环球时报· 2025-07-10 06:57
法案核心内容 - "大而美"法案废除或削弱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中大部分清洁能源条款,政策转向优先发展化石能源[1][3] - 法案取消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税收抵免(原政策允许2034年前开工项目享受30%成本抵免),仅保留法案签署后12个月内动工项目的资格[3] - 法案支持核能、地热等"可靠能源",并对电动汽车市场施加更严格限制[3][4] 行业影响 可再生能源行业 - 太阳能和风能行业成为最大输家,90%以上项目可能因税收抵免终止而搁置[3][12] -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批评政策倒退,预计将减缓太阳能、风电及电动汽车技术普及[4][12] 化石能源行业 -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受益,美国石油学会称法案为"几十年来最具变革性立法"[4] - 法案预计扩大传统能源生产,释放本土产能以降低电力、燃料价格[5] 国际竞争格局 - 政策转向可能削弱美国在新能源领域与中国竞争的能力,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推进上持续领先[4] - 阿拉斯加44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项目旨在向亚洲出口,但日韩因投资回报周期长(10年以上)及政治风险持保留态度[10][11] 历史政策背景 - 美国能源政策长期受政党轮替影响:奥巴马推动可再生能源(2030年目标),特朗普两届任期均侧重化石能源[8] - 传统能源集团(煤炭、石油、页岩气)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策,例如得州石油利益集团为共和党主要金主[8] 技术及市场动态 - 法案可能刺激短期化石能源投资,但长期面临供应链危机(天然气)及成本压力(煤炭价格走高)[4][5] - 各州仍可能自行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如加州维持州级补贴政策[13] 全球气候议题 - 国际社会担忧法案阻碍全球碳中和进程,尤其影响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12] - 法国专家指出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增长或加剧温室气体排放[12]
邓正红关于“未来100年化石能源仍将主导全球能源体系”的核心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6-12 14:38
化石能源的长期主导地位 - 未来100年化石能源仍将主导全球能源体系,其成熟的基础设施和能源密度决定了不可替代性 [1] - 当前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超80%,预计中国2025年化石能源占比仍达78% [1][2] - 激进抛弃传统能源将引发能源供应链断裂,欧洲能源危机已验证此风险 [1] 转型误区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 "去化石能源"是伪命题,技术创
新股消息 | 宁德时代(300750.SZ)通过港交所聆讯 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海外工厂建设
智通财经网· 2025-05-06 07:50
上市进展 - 公司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保荐人包括中金、摩根大通、高盛、瑞银等 [1] - 公司正在推进匈牙利工厂、Stellantis N.V.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或筹建 [1] 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致力于移动式和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 [3]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在全球设立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服务网点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 [3] - 截至2024年11月末,公司动力电池累计装车约1,700万辆,全球平均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装载其电池 [3] - 储能电池在全球应用超过1,700个项目 [3]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九个月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286亿元、4,009亿元和2,590亿元 [4] - 2022年及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335亿元和473亿元,2023年同比增长41.5% [4] - 2023年前九个月及2024年前九个月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325亿元和388亿元,2024年前九个月同比增长19.2% [4] - 2023年营业收入中32.7%来自海外 [6] 财务细节 - 2023年毛利率为19.2%,较2022年的17.6%提升1.6个百分点 [6] - 2024年前九个月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25.0% [6] - 研发费用占比稳定在4.6%-5.0%之间 [6] - 2024年前九个月其他收入占比达5.4%,较2023年同期的3.4%显著提升 [6] 全球布局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在全球设立超730个售后服务站,其中海外156个 [6] - 除中国外,公司在德国图林根建成电池生产基地,成为全球首家获得大众集团模组认证、欧洲首家获得大众集团电芯认证的电池制造商 [6]
经济日报丨一季度全国能源供应充足
国家能源局· 2025-05-03 17:08
能源供应情况 - 一季度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2亿吨 同比增长8 1% [2] - 规上工业原油产量5409万吨 同比增长1 1% [2] - 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660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4 3% [2] -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 3亿千瓦 同比增长14 6% [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 风电光伏合计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 风电装机同比增长17 2% 光伏装机同比增长43 4% [2] - 水电装机4 38亿千瓦 核电装机0 61亿千瓦 同比分别增长3 3%和6 9% [2]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 3个百分点 [2] - 一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 5个百分点 [2] 能源消费趋势 - 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 38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 5% [2] - 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 8% [2] - 天然气消费保持增长 发电用气增速较快 [2] - 受暖冬和新能源出力增加影响 煤炭需求整体偏弱 [2] 电力供需展望 - 预计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快速增长 电力保供面临压力 [3] -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 局部地区高峰时段可能紧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