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搜索文档
上半年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07:53
创新药审批 - 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 同比增长59% [1] - 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至60个工作日 [1] - 重点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探索30个工作日内完成 [1] 创新医疗器械审批 - 上半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45个 同比增长87% [1] -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心脏脉冲电场消融仪等复杂器械上市 [1] -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开展"揭榜挂帅"工作 [1] 特殊用药审批 - 上半年新批准儿童药品70个 [1] - 上半年批准罕见病用药21个 [1] 监管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出台10项举措优化高端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 [1] - 改革政策红利正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1]
曙光初现,医疗器械板块会成为下一个创新药板块吗?
市值风云· 2025-07-16 18:05
医药板块复苏趋势 - 医药板块在连续3年深度调整后迎来明显复苏,创新药板块上半年率先发力,呈现"业绩+估值"戴维斯双击 [3] - 医疗器械板块成为下半年潜在复苏方向,上涨新动能正在涌现 [3] 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拐点 - 国家药监局2025年7月发布公告,明确将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4] - 政策核心包括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简化AI医疗器械变更注册要求、探索脑机接口监管路径等十大支持举措 [4] - 深圳等地同步出台配套政策,构建"创新-审批-上市-出海"全链条支持体系 [5][6] 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01年179亿元增至2022年1.3万亿元,21年增长72倍,CAGR超20%,2025年预计突破1.4万亿元 [9] - 国产设备采购导向政策形成制度性保障,县级医院国产化率目标为2025年70%、2030年95% [9] - 欧盟限制中国医疗器械招标后,财政部规定45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中欧盟组件占比不得超过50%,涉及MRI、CT等高端设备 [10] - 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1010.39亿元,占进口总额42.97%,其中高端设备占比45% [10] 医疗器械ETF配置策略 - 规模超1亿元的医疗器械相关ETF共11只,医疗ETF(512170 SH)以261.3亿元规模领先 [12][13] - 港股医疗ETF表现突出,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近一年涨幅72.2%,显著高于A股中证医疗指数的14.6% [14][15] - 中证医疗指数权重集中于医疗设备(29.7%)、医疗研发外包(21.7%)和医疗耗材(14.5%) [17] -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更纯正,医疗设备、耗材和体外诊断合计占比90% [19][23]
诸多“首创”,迎利好!助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重磅措施出台 | 权威解读
央视网· 2025-07-11 16:44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政策 - 国家药监局发布10条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代表性领域[1][3] - 政策目标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重点支持脑机接口、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多病种大模型AI医疗器械等前沿产品[4] - 2023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达18%,政策落地后将加速智能诊疗、精准医疗领域跨越式发展[4] 市场规模与产业前景 -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政策将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并为全球医疗贡献中国方案[6] - 行业近1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医用机器人、AI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关键[3][4] 政策创新亮点 - 国内首创"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明确AI、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注册指导政策[10] - 审评重心前移至研发阶段,简化AI产品变更注册要求,加强国际前沿技术产品的前置服务[8] - 实施分阶段检查模式,指导企业建立科学质量管理体系以配合研发注册进度[12] 全生命周期管理 - 政策覆盖产品上市前后全生命周期,加快上市后变更注册办理速度以适应迭代需求[13] - 首次明确医用机器人分类指导原则和命名规范,加快制定手术机器人等行业标准[16] 国际化布局 - 推动全球监管协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加快转化应用,加强"一带一路"国家药监合作[18] - 筹建医用机器人、AI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首次在政策中明确标准对创新的引领作用[19] - 通过国际交流平台捕捉创新赛道,助力中国企业加速出海[14]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企业、患者和产业将迎来这些利好
央视新闻· 2025-07-11 16:01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家药监局发布十条举措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 - 政策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医疗器械、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多病种大模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代表性产品[2] - 目标是抢占国际制高点,推动"中国造、全球新"医疗器械早日上市[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2] - 近1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近5年达18%[2] - 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3] 创新政策亮点 - 国内首创将审评重心前移至研发阶段,简化人工智能产品变更注册要求[4] - 对国际前沿技术产品加强前置服务和指导[4] - 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明确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注册指导政策[4] - 检查关口前移,采用分阶段检查模式配合企业研发进度[4] - 加快办理上市后变更注册,适应产品快速迭代需求[5] 标准化与国际合作 - 首次明确医用机器人分类指导原则和命名规范[7] - 加快制定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行业标准[7] - 筹建医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7] - 推动全球监管协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监管规则制定[7] - 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广中国监管模式[7]
热门赛道,迎重磅利好!
天天基金网· 2025-07-11 13:07
政策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强调要加强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1] - 刘国中指出我国医药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医药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医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 [3] 产学研融合与技术突破 - 刘国中强调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攻关,在药物、疫苗和医疗器械研发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2] - 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生命健康数据库建设,提升医药研发效率和医疗水平 [2] - 国家药监局研究部署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举措,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 [3]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医疗器械领域支持要点 [4] - 高端医疗器械典型产品包括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 [4] - 《举措》包括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持续健全标准体系等十方面具体措施,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 [4] 政策保障与国际合作 - 刘国中强调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创新药融资、审评审批、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等政策,支持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2] -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医药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 - 国家药监局将加强统筹协调,细化相关要求,明确工作时限,确保《举措》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5]
热门赛道 迎重磅利好!
证券时报· 2025-07-10 23:14
政策支持医药创新发展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强调要加强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1] - 医药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医药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需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 [3] 产学研协同与技术创新 - 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攻关,提高医药科技创新水平,在药物、疫苗和医疗器械研发方面取得突破 [2] - 需加强人才培养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生命健康数据库建设 [2] - 国家药监局研究部署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举措,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 [3] 高端医疗器械发展重点 - 高端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4] - 《举措》涵盖优化审批程序、健全标准体系、明晰注册审查要求、强化上市后监管等十方面措施,支持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 [4] - 《举措》的出台对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4] 政策保障与国际合作 - 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创新药融资、审评审批、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等政策,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挥作用 [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医药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 - 国家药监局将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举措》相关要求,明确工作时限,确保任务顺利推进 [5]
热门赛道,迎重磅利好!
证券时报· 2025-07-10 21:35
医药创新政策支持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强调加强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快发展 [2] - 我国医药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医药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 [3] - 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攻关,提高医药科技创新水平 [3] - 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生命健康数据库建设,提升医药研发效率和医疗水平 [3] 创新药发展支持措施 - 国家药监局起草《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 [4] - 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30日通道支持国家重点研发品种,鼓励全球早期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4] - 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创新药融资、审评审批、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等政策 [3] 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支持 - 国家药监局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 [4] - 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技术集成度高,是高端医疗器械的典型产品 [5] - 《举措》包括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持续健全标准体系等十方面具体措施 [5] - 《举措》对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促进更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5] 政策实施与推进 - 《举措》将于近日发布,国家药监局将加强统筹协调,细化相关要求,明确工作时限 [6] -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医药技术国际交流合作 [3] -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回应相关诉求 [3]
议程更新!读者福利!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7-09 18:36
会议概况 - 会议名称为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由思宇MedTech和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联合主办 [2] - 会议地点设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时间为2025年7月17日,预计参会规模约500人 [2] - 协办单位包括启迪之星、禾芫科技孵化器、中关村科学城CGT产业孵化中心 [1] 大会议程 上午议程 - 开场环节包含海淀区副区长、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及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的致辞 [1] - 全球科技创新系列奖项颁布环节安排在9:06-9:15 [1] - 医疗器械BD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由未具名讲者在9:15-9:35进行 [1] - 天坛医院科技处处长王昊将探讨医院创新生态构建与医工结合发展(9:35-9:55) [1] - 北京胸科医院逢宇主任的演讲题目待定(9:55-10:15) [1] - 中国信通院赵阳光副主任将分析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10:15-10:35) [1] - 中科院自动化所左年明介绍可穿戴脑机接口在精神疾病诊疗的应用(10:35-10:55) [1] - 中信建投证券王在存首席分析师将发布医疗器械行业2025产业趋势及投资策略(10:55-11:15) [1] - 赛诺威盛公司演讲题目待定(11:15-11:35) [1] - 圆桌讨论环节安排在11:35-12:15 [1] 下午议程 - 中科睿医范向民董事长探讨AI+神经科学对脑健康的影响(14:00-14:20) [5] - 视知觉智能科技张劼COO展示AI超声在肌骨临床的技术革新(14:20-14:40) [5] - 14:40-15:00时段聚焦脉冲电场消融行业的系统性创新解决方案 [5] - 睿迪生物CTO张纪庄介绍肿瘤精准诊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15:00-15:20) [4] - 透彻未来COO张楠分析液体活检2.0时代纳米诊断技术的价值(15:20-15:40) [4] - 中科纳泰创始人胡志远参与肿瘤诊疗相关议题 [4] 行业关注方向 - 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关注BD发展、医工结合创新及人工智能应用 [1] - 前沿技术方向包括脑机接口、AI超声、脉冲电场消融和液体活检纳米技术 [1][4][5] - 投资策略聚焦2025年医疗器械产业趋势 [1] 会议延伸信息 - 同期活动预告显示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3-5日举办 [10] - 主办方提供读者免费赠票福利,使用优惠码SYMedTech可减免58元门票费用 [10]
医药生物行业跨市场周报:政策鼓励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看好医疗器械板块结构性投资机会-20250707
光大证券· 2025-07-07 18: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评级为增持 [5][7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政策鼓励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看好医疗器械板块结构性投资机会,建议增加医疗器械板块配置,预计国家药监局相关支持性政策落地将推动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AI+医疗等领域快速发展,研发储备强、品牌认知度高的细分领域龙头有望受益 [2] - 从支付视角,基于医药产业内的三种付费渠道(院内支付、自费支付、海外支付)梳理,看好院内政策支持(创新药械、设备更新)、人民群众需求扩容(血制品、家用医疗器械、减肥药产业链)、出海周期上行(肝素、呼吸道联检)三大方向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 - 上周(6.30 - 7.4),A股医药生物指数上涨3.64%,跑赢沪深300指数2.10pp,跑赢创业板综指2.74pp,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4;港股恒生医疗健康指数收涨5%,跑赢恒生国企指数6.75pp [1][15] - A股涨幅最大的是其他生物制品,上涨7.1%;跌幅最大的是医疗设备,下跌0.57%;个股层面,塞力医疗涨幅最大,上涨51.55%;ST中珠跌幅最大,下跌4.79% [10] 本周观点 - 7月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有望在政策扶持下更快实现商业化落地,后续相关政策有望持续落地健全全方位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出海”发展,研发实力强劲、产品规模化领先、出海战略领先的龙头企业有望获益 [2][22] - 建议关注港股低估值企业、稳健增长的消费医疗器械企业、研发实力强劲的龙头公司;2025年年度投资策略看好院内政策支持、人民群众需求扩容、出海周期上行三大方向,重点推荐恒瑞医药、迈瑞医疗、联影医疗、鱼跃医疗 [23] 公司公告更新 - 赛托生物控股子公司收到原料药欧洲药典适用性证书;贝达药业两款药品获批上市;华大智造子公司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长春高新拟境外发行股份并上市,子公司产品获批上市;百利天恒临床试验达主要终点;昊帆生物拟收购股权;中红医疗收购股权并增资;三诺生物新产品获欧盟认证 [25][26] 重要数据库更新 - 24M1 - M4医院累计总诊疗人次数14.83亿人,同比增长13.29%,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均有增长 [27] - 2025M1 - M4基本医保收入10302亿元,支出7223亿元,25M4当月收入环比减少19.6%,支出环比增长13.4%,2025年M1 - M4累计结余3079亿元,累计结余率29.9%,25M4当月结余74亿元,当月结余率3.4% [37][41] - 6月抗生素价格涨跌不一,心脑血管原料药价格基本稳定,大部分维生素原料药价格环比回落 [45][47][52] - 25M1 - 5医药制造业收入、净利润同比下滑,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同比上升 [53][61] - 5月整体CPI环比下降,医疗保健CPI环比上升,其中中药、西药、医疗服务CPI同比有不同表现 [63] - 7月1日甘肃省医保局发布通知,自7月15日起执行8类医用耗材中选结果,不同耗材采购周期不同 [66] 医药公司融资进度更新 - 科源制药定增预案已受理,定增价格16.53元,募集金额35.8062亿元,用于收购其他资产 [68] 上周重要事项公告 - 多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包括临时股东大会和年度股东大会;部分公司有股份解禁情况 [70][72]
药监局新政出台:十项举措,高端医疗器械迎创新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20:20
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提出十方面具体措施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 [1] - 政策强调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监管,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转化为产品,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注入"强心针" [1] - 政策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提高企业提交材料、审批和研发效率 [1] 市场反应 - 7月4日,多家医疗器械企业股价大幅增长,热景生物大涨20.00%,中源协和上涨9.99%,健帆生物上涨7.51%,迈普医学、超研股份、睿昂基因、之江生物等多家企业上涨超4% [2] 审评审批优化 - 政策支持国家层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涉及的高端医疗器械加快上市,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材料"揭榜挂帅"产品的注册指导 [3] -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65个,优先审批医疗器械8个,平均审批周期从2019年的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 [3] - 预计随着政策落地,平均审评周期可能缩短至10个月或9个月 [3] 标准体系健全 - 政策提出加快发布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等相关标准,推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制修订 [4] - 加强增材制造用医用材料、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数据集研究 [4] - 推动审评重心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扩充高端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库,提升专业人员素养 [4] 上市后监管 - 政策细化上市后监管要求,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强调新技术需在研发速度与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 [6] - 加快制定碳离子/质子治疗系统、动物源性人工心脏瓣膜、金属增材制造骨植入物、聚醚醚酮带线锚钉等创新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要点 [6] - 支持医疗器械注册人开展上市后循证研究,细化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的不良事件类型,提升不良事件报告质量 [6] 国际化发展 -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出海"发展,完善医疗器械出口销售证明相关政策,拓宽出口销售证明出具范围 [7] - 中国企业在心血管、射频消融、人工晶状体等领域已出现领先产品,部分领域新技术开发周期与欧美国家头部企业一致 [7] -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但技术落地仍面临挑战,需长期培育市场并应对专利诉讼等问题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