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口腔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Cell子刊:全面揭示口腔微生物组与口腔健康在食管癌中的作用
生物世界· 2025-11-11 12:04
撰文丨王聪 全球约有 35 亿人受到 口腔健康 问题的影响,这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腔健康状况不佳与 食管癌 (EC) 的较高风险有关,食管癌包含两种主要的病理亚型—— 食管腺癌 (EAC) 和 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这两种亚型每年共同导致约 44.5 万人死 亡。 口腔微生物组 已成为 食管癌 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其确切机制仍有待全面了解。东亚地区 (尤其是中国) , 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的负担最为 沉重。在这个高风险地区,探究口腔健康、口腔微生物组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2025 年 11 月 5 日,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 陈兴栋 研 究员、 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 索晨 研究员、 吕明 研究员等 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 The comprehensive oral microbiome landscape unveils its interplay with poor oral health in es ...
一天中最该刷牙的时刻,现在知道还不晚!
央视新闻· 2025-09-28 05:51
口腔健康核心问题 - 口腔健康的主要威胁是龋病和牙周病,由长期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持续破坏导致 [4] 牙菌斑形成过程 - 牙菌斑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附着(0-2小时)、细菌附着(2-12小时)、成熟菌斑(12小时后)、完全成熟(24小时后)[4][5] - 刷牙有效去除细菌的时间窗口是上次刷牙后12小时内,超过此时间菌斑成熟难以彻底清除 [5] - 每天只刷一次牙相当于间隔24小时,牙面菌斑已完全成熟难以刷下 [6] 晚间刷牙的重要性 - 晚间刷牙能将牙面细菌量控制到低水平,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腔自洁和保护机制减弱 [9] - 晚间刷牙可清除一天残留的食物残渣,避免其糖分为细菌繁殖提供养分并代谢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釉质 [10] - 夜间是细菌滋生和加速积累的关键期,晚间刷牙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减少牙结石形成,降低龋齿和牙周病风险 [11] - 晚间刷牙可清除导致异味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减少挥发性硫化物产生,减轻口腔异味 [12]
一天中最该刷牙的时刻,偷懒的人危险了!现在知道还不晚
齐鲁晚报· 2025-09-21 22:18
口腔健康维护核心观点 -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且间隔不超过12小时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关键措施 可有效清除牙菌斑并预防龋齿和牙周病[1][5] 牙菌斑形成过程 - 初期附着阶段(0-2小时):刷牙后细菌立即通过唾液膜松散附着牙面[2] - 细菌附着阶段(2-12小时):细菌数量增加且附着更牢固[3] - 成熟菌斑阶段(12小时后):细菌形成复杂生物膜结构 难以通过普通刷牙清除[4] - 完全成熟阶段(24小时后):菌斑形成完整微生物群落 对口腔健康构成重大威胁[5] 夜间刷牙重要性 - 睡眠时唾液分泌量降至白天1/8-1/10 自洁能力显著下降[8] - 夜间酸性物质堆积加速牙釉质脱矿过程 刷牙可清除食物残渣[9] - 细菌在夜间繁殖加速 刷牙可减少牙结石形成风险[9] - 有效预防晨起口腔异味 减少挥发性硫化物产生[10] - 降低全身性疾病风险 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较高[11]
智齿要拔掉?“老掉牙”不可避免?这些误区要注意
央视网· 2025-09-21 04:22
牙周炎的健康风险 - 牙周炎可诱发致命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 牙周炎患者的致命性心脏病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的2倍 心肌梗死风险高出30% [1] - 重度牙周炎与孕妇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存在关联 [3] - 患有重度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人两年后血糖值恶化概率 是没有牙周疾病糖尿病患者的6倍 [3] 牙周炎的成因与防治 - 牙周炎主要由附着在牙面上的牙菌斑和牙结石导致 早期症状为牙龈偶尔肿胀不适 [4] - 治疗牙周炎最常见手段是洁治(洗牙) 复杂问题可通过龈下刮治、牙周手术及拔牙等手段治疗 [6] - 口服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药物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无法去除牙结石 [6] 牙周炎的预防习惯 - 预防牙周炎需有效刷牙 每天刷牙两次 每次不少于2分钟 晚上睡前刷牙至关重要 [7] - 需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 [7] - 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和洁治 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7] - 建议使用软毛牙刷 其更容易进入牙齿表面死角进行更彻底清洁 [7] 口腔癌的风险与信号 - 口腔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40至60岁中青年男性为重灾区 舌癌最常见 占口腔癌的4成左右 [9][10] - 口腔癌重要诱因包括吸烟、喝酒、嚼槟榔 以及口腔内残根和不良修复体的反复刺激 [12] - 危险信号包括同一位置持续溃疡超过两周(特别是超过一个月)、颈部或口咽持续增大肿物、嘴巴张不开或嘴唇麻木、牙齿松动或持续出血 [12] 牙齿护理的误区澄清 - 洗牙会造成牙龈退缩是错误观念 洗牙前牙龈已受损肿胀 洗牙可保持牙缝通畅避免炎症和牙龈进一步退缩 [14][15] - 长了智齿就要拔掉是错误观念 仅反复发炎或长歪的智齿需在消炎后拔除 正常生长智齿不需拔除 [16][18] - “老掉牙”是不可避免的错误观念 实为牙周病所致 70岁时保有20颗以上天然牙与活到90岁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20]
中国口腔新健康行动·2025年全国爱牙日活动在京举办
人民网· 2025-09-20 17:39
活动概况 - 活动于9月19日举办,主题为“共筑口腔健康社会防护新长城”,旨在探讨口腔健康行业创新发展路径,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注入新动能 [1] - 活动汇聚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三甲医院、知名企业及媒体代表等百余位嘉宾 [1] 行业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 - 行业未来发展的五个着力点包括:行动破局攻坚、技术革命驱动口护创新、标准质量引领消费需求、做强品牌助推扩容增量、多方合作构筑公益支点 [1] - 产学研融合被视为推动口腔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需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及产业制造全方位进行协同创新 [2] 企业实践与创新案例 - 多家知名企业分享了实践案例,包括登康口腔介绍的专业口腔护理系统经验、云南白药分享的AI赋能创新、美加净剖析的激活老字号品牌认知案例 [3] - 薇美姿强调了精细化分龄与科学化防龋相结合对儿童防龋的重要性 [3] 行业倡议与公益行动 - 活动倡议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口腔健康公益活动,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民众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 [2] - 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长期价值,并阐述了口腔健康与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2] 重要成果与未来规划 - 活动发布了《中国口腔新健康行动》2025年白皮书,规划了从政策引领到技术创新、从行业议题到全民行动的蓝图 [4] - 活动总结了阶段性成果,健康理念“刷牙多一次、健康多一点”得到行业广泛认同,AI制作的科普视频获得广泛传播 [2] - 活动聚焦口腔健康社会防护系统建设,旨在持续提升全社会口腔健康意识与习惯,推动产业顺应“市场扩容”并推进“提质增效” [7]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生建议:用吸管喝含糖或酸性饮料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09:42
口腔健康与慢性病关联 - 口腔疾病与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 [1] - 建立科学膳食模式有利于预防口腔常见病及多种慢性病 [1] - 今年全国爱牙日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为“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 [1] 糖的分类与摄入建议 - 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包括天然水果果糖、奶类乳糖及谷薯类淀粉 [1] - 游离糖指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糖浆,以及纯果汁、浓缩果汁和蜂蜜中的糖 [1] - 建议每日摄入游离糖不超过50克,最好低于25克,2岁前儿童避免摄入 [2] - 含糖饮料、糖果和加工零食是游离糖的主要来源 [2] 减糖控糖的具体措施 - 减少游离糖摄入频率有利于口腔健康及预防控制超重肥胖 [2] - 通过查看商品配料表识别隐形糖,若白砂糖、果葡糖浆等排前5位则含量高 [2] - 建议切断含糖饮料这一最大游离糖来源,用高纤维、高蛋白食物替代高糖零食 [2] - 喝含糖或酸性饮料时使用吸管以减少与牙齿接触时间,进食后尽快漱口 [3] 科学膳食与口腔护理 - 科学膳食需控糖限酸,增加芹菜、苹果、胡萝卜等高纤维需咀嚼的食物以锻炼口腔功能 [3] - 应均衡营养、规律进食,避免单一饮食和饮食紊乱 [3] - 口腔疾病进展慢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建议一般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3] - 儿童口腔疾病进展快,建议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3] 糖对牙齿的损害机制 - 口腔细菌分解游离糖产生酸性物质,使口腔pH值降至5.5以下,直接腐蚀牙齿导致牙酸蚀症和龋病 [2] - 过量摄入游离糖可增加患龋及肥胖风险 [1] - 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高盐、低纤维食物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2]
科学膳食有利于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新华网· 2025-09-19 22:04
科学膳食对口腔健康的促进作用 - 牙齿和牙周组织的发育及修复需要钙、磷、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通过膳食摄取对口腔健康有良好促进作用 [1] - 咀嚼过程中食物可摩擦牙齿表面并刺激唾液分泌,促进口腔自洁作用 [1] - 咀嚼能对牙周膜和牙槽骨产生功能性刺激,有助于避免牙周组织废用性萎缩 [1] 不科学膳食对口腔健康的危害 - 高糖饮食使牙齿周围糖含量增加,糖经细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溶解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形成微孔并扩展为龋洞,病变深入牙髓时引发剧痛并可能导致根尖感染 [2] - 高糖饮食促进细菌增殖,导致牙周病 [2] - 水果中的非游离糖因被细胞壁锁住而释放缓慢,对牙齿侵害性较小,但榨成果汁后细胞壁被破坏,糖变为游离糖,致龋性较强 [2]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联 - 牙周炎与糖尿病存在双向关系,牙周炎产生的炎症因子和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难控制 [4] - 牙周炎的致病菌及炎症因子可能通过血液循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 [4] - 严重口腔疾病导致的牙齿疼痛或缺失会降低咀嚼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初步消化和吸收,增加胃肠道负担 [4] 促进口腔健康的科学膳食建议 - 重视减糖,采取少添加、少摄入、少频率的“三少”原则,并在食用含糖食物后及时用清水漱口 [4] - 老年人需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适当补钙,并避免咀嚼高硬度食品 [4]
爱牙日将至,这份护齿指南请查收
人民日报· 2025-09-19 10:13
口腔健康重要性 - 口腔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 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洗牙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 洗牙可清除无法通过刷牙去除的牙菌斑和牙结石 防止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牙齿松动甚至掉落 [1] - 洗牙后牙齿发酸松动是因去除牙结石后暴露了原本已被破坏的牙齿真实状态 牙缝变宽错觉会随牙龈炎症消失而好转 [2] - 健康人群建议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 牙周病患者3到6个月洗一次牙 抽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需定制个性化计划 [2] 日常口腔护理工具选择 - 电动牙刷提高刷牙效率 对手部不灵活人群友好 但牙本质敏感和牙齿磨损严重者更适合普通牙刷 [2] - 刷牙只能清洁60%牙面 剩余40%牙缝区域需借助牙线 不建议长期使用牙签以免损伤牙龈 [2] - 牙线通过物理摩擦有效刮除邻面菌斑 冲牙器用高压水流清洁牙缝和牙龈沟 建议配合使用 [2] 牙齿矫正适应症分类 - 需要矫正的九类牙齿畸形包括:排列不齐、牙缝过大、咬合过深、龅牙、小下巴、露龈笑、地包天、前牙咬不上、恒牙长不出 [3] 矫正前准备及矫治器选择 - 矫正前需专业医生进行口腔扫描、X光片和照片评估 可能存在需先洗牙或补牙的情况 [3][4] - 活动或功能矫治器多用于青少年早期矫正 固定矫治器可矫正几乎所有畸形但美观度差 隐形矫治器美观舒适但适用症有限且价格较高 [4] - 戴固定矫治器需避免过硬过黏食物和碳酸饮料 进食后需认真清洁矫治器 [4] 矫正后保持要求 - 拆除牙套后需定期复查并佩戴保持器以防反弹 初始需全天佩戴 后续逐步减少至夜间佩戴 [5] 牙齿文身风险警示 - 牙冠表面刻字会损耗瓷层厚度 降低强度并增加崩裂风险 [6] - 个性化图案会导致表面形成菌斑滞留区 难以清洁并可能引发继发龋坏 [6] 缺牙危害及种植牙优势 - 缺牙会导致邻牙倾斜、影响咬合关系 可能引发牙周创伤甚至丧失咀嚼功能 [7] - 种植牙通过植入人工牙根实现接近真牙的功能 5年成功率可达94%以上 优于活动假牙和固定桥修复方式 [7] 种植牙适用人群及风险 - 适合人群包括身体健康、颌骨条件良好且不愿破坏邻牙的个别缺牙者 或全口缺牙不适应活动假牙者 [8] - 严重糖尿病、骨质疏松、长期吸烟或口腔卫生极差者需先控制状况再评估种植可行性 [8] - 手术存在肿胀、出血、疼痛、神经损伤等风险 但可通过术前评估和规范操作降低 [8]
看看这些伤害牙齿的行为,你中招了吗?
人民网· 2025-09-19 10:11
损害口腔健康的不良行为 - 常喝含糖饮料危害最大,尤其是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饮料中的糖分易被致龋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加重牙面脱矿 [3] - 频繁咬合硬物易导致牙齿松动、牙隐裂甚至牙齿劈裂,并可能引发偏侧咀嚼及更复杂的咬合问题 [3] - 冷热交替进食会刺激牙齿神经末梢,加剧牙齿敏感问题 [4] - 错误刷牙习惯如长期横向拉锯式刷牙、用力过猛或使用刷毛过硬的牙刷,会造成牙颈部磨损,牙刷长期不更换会滋生细菌引起口腔异味 [4][5] 科学护牙的建议措施 - 饮食上需注意限糖减酸,控制含糖和酸性物质的摄入总量及次数,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少吃糖果、蛋糕等加工食品,每次摄入后及时用清水漱口 [6] -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2-3分钟,避免粗暴的横向刷牙法,推荐晚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刷牙且睡前不再进食或喝甜饮料 [6][7][8] - 应结合牙齿状况选择合适的牙膏,如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牙齿敏感人群选用抗牙本质敏感类牙膏,注意牙齿敏感人群不要选择美白牙膏 [8] - 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清洁牙缝至关重要,可剔除软垢后漱口,不建议使用牙签以免损伤牙龈,牙龈萎缩者可选用牙间隙刷 [9][10] - 每年最好洗一次牙,作为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手段,可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结石,无牙周病人群建议每半年至一年洗一次,口腔卫生不理想者应缩短间隔 [11] - 口内的残冠、残根、重度牙周炎导致的松动牙等患牙需及时由专业医生评估后拔除,否则会带来反复疼痛、邻近牙受损、反复感染及牙槽骨破坏等问题 [12][13]
爱牙日将至,这份护齿指南请查收(服务窗·爱牙日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12
洗牙的必要性与口腔日常护理 - 洗牙的核心作用是清除无法通过刷牙去除的牙菌斑和牙结石,这些是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牙齿松动甚至掉落的始动因子[1] - 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大或牙齿松动是因清除了造成“稳固”假象的牙结石,暴露了牙齿已被破坏的真实状态,牙齿敏感者洗牙后可使用抗过敏牙膏[2] - 健康人群建议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牙周病患者建议3到6个月洗一次牙,抽烟人群、糖尿病患者等应咨询牙医制定个性化计划[2] - 电动牙刷高频振动能提高刷牙效率,对老年人、帕金森病患者等手部不灵活人士友好,但牙本质敏感、牙齿磨损严重人群更适合普通牙刷[2] - 刷牙仅能清洁60%的牙面,40%的牙缝区域需借助牙线,不建议长期使用牙签以免损伤牙龈,建议牙线与冲牙器配合使用以有效清除菌斑和食物残渣[2] 牙齿矫正的适应症与流程 - 需要矫正的牙齿畸形包括九大类:牙齿排列不齐、牙缝过大、咬合过深、龅牙、小下巴、露龈笑、地包天、前牙咬不上、恒牙长不出来[3] - 矫正前需由专业正畸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口腔扫描、拍X光片、拍照片以评估牙齿排列、牙根颌骨及面部咬合情况,并可能需先洗牙或补牙[3][4] - 牙齿矫正主要有两种方式:患者可自行摘戴的牙套(活动/功能矫治器、隐形矫治器)和不能自行摘戴的牙套(固定矫治器)[4] - 固定牙套能矫正几乎所有牙齿畸形,效果佳、疗程短、价格便宜但不美观、不易清洁;隐形牙套美观舒适但疗程较长、价格较贵且适应症有限[4] - 矫正后并非一劳永逸,拆除牙套后需佩戴保持器以防反弹,初期需全天佩戴,之后逐步改为夜间佩戴并减少佩戴时间[5] 牙齿“文身”的潜在风险 - 在牙冠表面进行数字化设计加工或激光蚀刻“刻字”制作个性化图案,会损耗局部瓷层厚度,降低牙冠整体强度,增加崩裂风险[6] - 个性化图案刻制会导致牙冠表面形成细小凹陷,极易成为菌斑滞留区,难以彻底清洁,可能导致牙齿发生继发龋坏[6] 种植牙的适应症与优势 - 缺牙会导致邻牙倾斜影响整个咬合关系,甚至出现牙周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咀嚼、消化、发音与面部美观,并可能影响全身健康[7] - 传统修复方式为活动假牙和固定桥,种植牙不依赖邻牙,通过在缺牙处植入“人工牙根”再装牙冠,实现接近真牙的咀嚼和美观效果,其5年成功率可达94%甚至更高[7] - 种植牙适合身体健康、颌骨条件良好、缺牙区软硬组织无严重疾病的成年人,但严重糖尿病、骨质疏松、长期吸烟或口腔卫生极差者需先控制情况再评估[8] - 种植牙手术存在术后肿胀、出血、疼痛及少见的神经损伤、邻牙受损等风险,但通过完善术前评估、专业操作和患者维护可大为降低风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