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口腔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千万投入、5年攻坚!usmile笑容加牵头制定行业首个“硬核”标准,十年技术长征重塑口腔健康赛道
行业标准突破 - 公司主导制定中国口腔护理行业首个《电动牙刷-牙菌斑生物膜清除效果体外评价方法》标准,联合12家机构共同完成 [1] - 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将清洁效果从主观宣称转变为可量化指标,推动行业从参数竞赛转向健康结果导向 [1][9] - 标准制定历时5年,涉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菌斑培养技术突破等基础研究,初期菌膜培养失败率超70% [6][7] 公司技术路径 - 定位差异化:2016年首款产品U1即定义为"口腔健康工具"而非小家电,聚焦口腔医学效果 [3] - 研发投入超5亿元组建跨界实验室,涵盖口腔医学、生物材料、算法团队 [3] - 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半年续航技术、菌斑"24小时黄金窗口"发现、骨传导实时提醒功能开发 [3][6][9] 产业生态影响 - 开放实验室供行业验证,免费授权核心菌膜培养专利,破除技术壁垒 [7] - 建立医疗级品控体系:批次刷头需通过菌斑清除率阈值测试,未达标直接停产 [9] - 首创用户端"清除率档案"公示制度,用第三方报告替代营销话术 [9] 社会价值延伸 - 启动"一支小牙刷"公益项目,通过AI口腔检测仪为山区儿童提供免费筛查 [12] - 推动行业从满足基础需求向追求健康效能跨越,目标使中国标准成为全球口腔健康通用语言 [12][13] 发展历程里程碑 - 2016年:通过半年续航技术解决使用粘性问题,完成市场破冰 [3] - 2019-2021年:攻克菌斑培养技术,确立体外评价科学范式 [6] - 2023-2025年:推动标准落地并开放技术,带动行业集体转型 [7][9] - 2025年:十周年节点启动新标准研究,强化生态引领地位 [12][13]
刷牙出血有口臭不是小事 可能是牙周在求救
中国青年报· 2025-07-05 10:11
牙周病现状与危害 - 我国90%以上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1] - 牙周病早期信号包括牙龈出血和口臭,但常被忽视[2] - 牙周病与糖尿病相互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2] 牙周病成因 - 口腔卫生欠佳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形成[2] - 局部因素包括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异常[3] - 全身因素涉及免疫功能、遗传、激素水平、精神压力、吸烟等[3] 牙周病治疗 - 治疗分为基础治疗、牙周手术、修复/正畸、长期维护四个阶段[4] - 牙周炎无法完全治愈,只能控制症状和保护剩余牙槽骨[4] - 治疗过程漫长且可能反复,但能控制炎症和改善症状[5] 牙周病对生活影响 - 导致缺牙、口臭、牙缝变大等问题,影响社交[6] - 患者可能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5] - 牙周健康是美观的前提,不解决牙周问题直接做美容修复会恶化状况[7] 口腔护理建议 - 每天两次刷牙,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8] - 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8] - 每年或每半年接受专业口腔检查,纳入常规体检[9] - 戒烟、控制血糖、保持健康作息有助于牙周健康[8]
悄悄发生的牙周病破坏力惊人 快来自查口腔健康状况
央视新闻· 2025-06-07 19:55
口腔健康问题分析 牙缝变大的原因 - 年龄增长导致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密度降低,牙槽骨吸收活动大于形成,最终出现自然萎缩 [4] - 牙周病是导致牙缝变大的主要因素,9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周病会破坏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 [5][6] - 错误的用牙方式如长期咬硬物、夜间磨牙、不当刷牙或使用牙签会损伤牙龈,加速牙缝变大 [7] - 缺牙未修复会导致邻牙倾斜或移动,对应咬合牙齿伸长,进一步增大牙缝 [10] 牙缝变大的危害 - 美观影响,牙缝大给人衰老印象,若伴随牙齿发黄或缺损更影响观感 [11] - 功能损害,食物嵌塞增加牙龈出血和萎缩风险 [12] - 健康隐患,食物残渣清理不净易诱发蛀牙和口臭问题 [12] 牙缝变大的解决方案 - 定期洗牙去除牙结石,建议每1~2年洁牙一次,牙周病患者需更频繁 [13] - 正确刷牙并使用牙线替代牙签,推荐改良巴氏刷牙法和小头软毛牙刷 [14] - 缺牙后及时修复,选择种植牙、烤瓷桥或活动假牙等方式恢复咬合平衡 [16] - 自查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牙根暴露或口臭等问题,及时就医 [16][17] 口腔护理建议 - 科学护理和定期检查可延缓牙缝变大进程,坦然接受年龄增长的影响 [17] - 使用牙线棒、冲牙器或牙缝刷辅助清洁,尤其适合牙缝较大人群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