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收业务
icon
搜索文档
招商基金掉队了?
虎嗅· 2025-08-07 16:54
行业格局变化 - 2025年头部公募前十阵列中招商基金排名下滑至第十 成为唯一排名下滑的前十机构[1] - 招商基金非货规模Q2单季缩水272.04亿元 上半年累计下降600亿元 年中规模降至5320.15亿元 是前20名中唯一负增长机构[1] - 易方达和华夏等头部机构Q2单季增量均超千亿 市场呈现集中上行趋势[1] 规模数据表现 - 易方达非货管理规模达15225亿元 Q2环比增长7.22%[2] - 华夏基金非货规模13252亿元 Q2增幅10.02%[2] - 招商基金非货规模5320亿元 Q2下降4.87% 较2024年末下降6.01%[2] - 招商基金2023年起营收净利双下滑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87% 非货规模下滑3.15%[2] 产品结构失衡 - 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型基金合计占比79.89% 权益类产品比例仅18.61%[3] - 债券型基金规模3427.08亿元 货币市场型基金3737.87亿元[4] - 股票型基金规模1167.13亿元 混合型基金501.66亿元[4] - 2021-2024年主动权益规模从2788.92亿元降至1841.23亿元[8] 人才流失问题 - 固收核心人物马龙2025年4月卸任全部基金职务后加盟天弘基金[5] - 马龙管理规模曾占债基总量逾两成 代表作招商产业债任职回报68.32%[5] - 招商产业债规模从2024年中期的215.19亿下滑至187.99亿[5] - 近一年8位基金经理离任 远超行业平均的2.16人[13] - 旗舰产品招商优势企业基金经理翟相栋拟离任 Q2规模缩水至81.32亿元[12] 权益投资表现 - 近1年权益投资收益率23.54%[8] - 20%产品自成立以来处于亏损状态 绝大部分为权益类产品[8] - 2022-2024年权益类产品合计亏损近600亿元[8] ETF业务短板 - ETF管理规模365.72亿元 行业排名第20位[14] - 产品数量47只 但主流宽基与行业ETF缺位[14] - 规模不足华夏基金的1/20[14] 组织架构与战略 - 股东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分别持股55%和45%[17] - 2025年上半年总经理徐勇离任 由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接任[18] - 新增三位副总经理王景 朱红裕 陈方元[18] - 受央企背景影响 限薪政策对核心人员激励存在制约[18]
汇添富董事长换人,“权益帝国”的裂缝如何修补?
搜狐财经· 2025-08-04 15:36
公司领导层变动 - 董事长李文在任职10年后于2025年7月14日离任 原因为董事会换届[4][5][8] - 新任董事长鲁伟铭由大股东东方证券调任 拥有丰富的固收业务经验 曾担任东方证券固收总部总经理等职务[6][7] - 鲁伟铭于2025年1月起担任公司党委书记 具备证券从业资格和基金从业资格[7] 权益投资业务表现 - 公司权益产品占比从2020年末的近50%降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不足27%[8][11] - 混合型产品规模从2021年二季度末的3413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368亿元 缩水近60%[14] - 非货币型基金管理规模排名从2020年三季度末的行业第二跌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行业第九[13]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明星基金经理胡昕炜管理规模从2021年末的693亿元降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290亿元 缩水近60%[17] - 胡昕炜管理的多只基金任职回报亏损在17%-36%区间 其代表产品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近三年多个阶段行业排名表现为"不佳"[15][19][20] - 公司近一年新聘基金经理13人 离任仅1人 整体平均管理年限高于行业平均[15] 新基金发行情况 - 2025年前七个月发行新基金31只 发行规模约172亿元 仅为2024年全年256亿元的67%[23] - 新发基金规模只有2020年的约12% 呈现"小而密"的特征[23] 财务表现 - 年度营收从2021年的93.79亿元降至2024年的48.28亿元 缩水将近一半[27][28] - 净利润从2021年的32.63亿元降至2024年的15.47亿元 缩水超一半[27][28] 合规管理事件 - 2025年7月被曝有员工私下操作他人账户进行证券投资[30] - 2014年曾发生基金经理苏竞利用200万元启动资金非法获利3652万元的"老鼠仓"事件[29] - 2023年旗下三只基金在航天动力财务造假事件曝光后仍买入该股票[31][32] 业务亮点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2025年上半年以超86%的收益获得主动权益基金冠军[32]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和汇添富恒生生物科技ETF上半年业绩排名靠前[32] - 公司平台投研体系比较完善[32]
固收名将张翼飞离职,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动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7-29 06:03
基金经理离职事件 - 安信基金资深基金经理张翼飞于7月15日因个人原因离职 其在公司任职13年 管理多款基金产品将由李君 黄琬舒等人接手 [1] - 张翼飞在公开信中表示将继续从事资产管理行业 承诺以长期稳健的投资方式服务投资者 引发市场对其可能投身私募基金的猜测 [1] - 张翼飞需遵守一年的离职静默期规定 短期内无法直接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工作 [4]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张翼飞管理的安信稳健增值基金过去10年实现年年正收益 最大回撤仅-7.20% 年化收益率达6.19% [2] - 尽管个人业绩突出 但安信基金整体公募规模降至940亿元 较去年底减少近250亿元 偏债业务增速落后市场 [2] 行业人才流动情况 - 2025年以来已有160位基金经理离职 涉及85家公募持牌机构 固收领域人才流失现象明显 [1] -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不少精英选择私募基金作为新职业发展方向 [1] - 固收业务作为公募基金发展较快赛道 受到中小基金公司重视 成为规模增长突破口 [1] 公司及行业影响 - 张翼飞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及固收老将离职 对安信基金产生一定影响 [1] - 公司需填补管理空白 继续推动固收业务发展 同时行业需思考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2] -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动是市场发展必然现象 公司需应对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 [4]
中银基金董事长突然离任背后:6500 亿规模倚重固收,权益短板如何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6-19 21:07
高管变更 - 中银基金董事长章砚因工作调整于2025年6月16日离任,结束近8年任期,未转任公司其他岗位 [1][2][3] - 执行总裁张家文代行董事长职责,其拥有中国银行及中银基金多年管理经验,体现银行系公募"母行输送高管"的典型治理模式 [4][5][6] - 章砚任期内公司管理规模从3000亿元跃升至6500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2][6] 业务结构分析 - 固收业务占据绝对主导:非货产品中债券型基金规模2854.18亿元,货币基金3346.53亿元,两者合计占比超95% [6][8] - 权益类产品严重滞后:股票型基金规模仅67.73亿元,混合型基金206.87亿元,权益类合计占比不足1% [6][8] - 历史数据显示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16年323.8亿元峰值回落至2025年206亿元,债券基金同期增长2400亿元 [8] 指数化布局短板 - ETF产品严重缺位:仅4只ETF合计规模24.36亿元,未布局中证A50等热门指数 [9] - 对比头部公募千亿级ETF规模及中小公司特色指数策略,中银基金被动投资领域存在感薄弱 [9] 战略转型挑战 - 需重构权益投研体系:包括引入市场化团队、匹配固收业务的投研能力 [10][11] - 产品战略需明确突破口:指数基金、主动权益或量化投资领域的选择 [11] - 激励机制待革新:国有控股背景下如何强化权益业务考核权重 [11] - 行业对标显示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公募已通过差异化策略在权益市场取得突破 [11]
鑫元基金连聘两位股东系副总!偏科固收颓势初现、路径依赖难自拔
搜狐财经· 2025-06-19 13:22
高管变动与人事布局 - 鑫元基金任命张鹏飞为公司副总经理,张鹏飞历任华泰证券理财师、浙商银行南京分行金融同业部营销岗,南京银行总行金融同业部总经理助理等职务,2022年12月加入鑫元基金 [1] - 任命杨晓宇为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杨晓宇历任南京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经理等职务,2022年12月加入鑫元基金 [1] - 两人均在2022年12月从南京银行调任鑫元基金,并在同一天升任副总经理,这一系列人事变动可能是董事长龙艺主导的安排 [1][2] - 鑫元基金目前有4位副总经理,除新任命的两位外,王辉于2016年担任副总经理,吴菊于2021年担任副总经理 [2] 公司产品结构与业务表现 - 鑫元基金管理规模为1886.02亿元,其中债券型产品1370.62亿元占比超过50%,货币型基金526.73亿元,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合计仅22.62亿元占比不足2% [3] - 公司产品结构极度依赖固收业务,2024年下半年债券市场波动导致固收产品收益率下滑,规模增长停滞 [3] - 2024年公司收入5.58亿元同比下降9.29%,其中下半年收入2.55亿元环比下降15.84%同比降29.55% [3] - 2024年净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19.04%,但较2021年净利润2.39亿元仍有差距 [4] 规模变动与市场影响 - 2025年一季度公司管理规模1886.02亿元,较2024年底2199.56亿元下降14.25%,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5] - 债券型基金规模从1370.62亿元降至1334.83亿元,环比下降35.79亿元 [6] - 货币型基金规模从804.48亿元降至526.73亿元,单季度环比下降34.52% [7] - 公司新任高管均来自南京银行固收背景,进一步强化固收领域专注度,但引发对多元化发展能力的质疑 [8]
固收老将闫沛贤履新!中欧基金人才“拼盘”能否解决“偏科”现状
搜狐财经· 2025-05-23 16:17
基金经理变更 - 中欧基金旗下中欧纯债产品发生基金经理变更,原中加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闫沛贤接替周锦程出任基金经理[1] - 闫沛贤此前在中加基金任职超10年,管理规模达250亿元,占公司债券型基金规模的20%,离职后中加基金固收业务受到显著冲击[4][12] - 闫沛贤的代表产品中加纯债任职回报44.83%,年化回报5%,在418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五,其管理的多只产品长期位居行业前20%[8][10] 中加基金固收业务现状 - 闫沛贤离职导致中加纯债份额半年内从167.86亿份锐减至65亿份,机构投资者份额减少56.55亿份,个人投资者份额减少46.31亿份[12][14] - 接任者于跃管理产品回报多处于同类中下游,团队中王霈、袁素等老将业绩表现平庸,公司投研体系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15][16][17] - 中加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达1071.59亿元,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的85%,固收业务表现与股东北京银行的渠道支持高度相关[19][22] 中欧基金战略布局 - 中欧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从2024年二季度的860.14亿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超千亿元,但仍低于货币型基金2228.08亿元的规模[25][32] - 公司给予闫沛贤固收投决会委员、信用组组长等核心职权,并引入原融通基金李冠頔等固收人才,加速团队迭代[25][29] - 股东结构多元,外资、国资、员工持股平台占比46.39%,核心员工包括窦玉明、刘建平等业内知名人物[25][26][27] 行业人才流动影响 - 高效引援策略可快速弥补能力短板,但不同机构"空降兵"的投资风格差异可能导致信评体系、组合管理等环节需要更长时间磨合[1][30] - 中加基金因核心人才流失暴露投研体系脆弱性,而中欧基金通过引进闫沛贤等资深人士强化固收领域竞争力[4][15][29]
第一创业:固收业务特色显著,财富管理稳步提升-20250512
山西证券· 2025-05-12 18: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 - A”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固定收益特色突出,资产管理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预计2025 - 2027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4.69亿元、37.25亿元、40.24亿元,归母净利润8.46亿元、9.37亿元和9.99亿元,增速分别为 - 6.37%、10.80%和6.60%;PB分别为1.73、1.70、1.68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与基础数据 - 2025年5月12日收盘价6.94元,年内最高/最低11.38/4.75元,流通A股/总股本42.02/42.02亿股,流通A股市值/总市值291.65亿元 [2] - 2025年3月31日基本每股收益和摊薄每股收益均为0.03元,每股净资产4.09元,净资产收益率0.79% [2] 事件点评 - 2024年公司各项业务均正增长,自营业务增长幅度最大,投资净收入14.41亿元,同比增长143.27%,投行业务增长46.40%至2.78亿元,利息净收入增长31.75%至1.04亿元,经纪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8亿元、9.21亿元,同比增长8.08%、1.77% [3] - 2025年Q1经纪业务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46.88%,资产管理业务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8.36%,利息净收入0.18亿元,同比提升29.71%,自营业务收益1.52亿元,同比下降33.69% [3] - 2024年公司深化分支机构战略,新增客户12.53万户,新增客户资产规模170.98亿元,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3.14亿元,同比提升19.85% [3] - 2024年全年代销金融产品125.17亿元,同比增长7.83%,日均产品保有规模91.22亿元,同比增长4.17%,“e投顾”品牌签约客户数及客户资产规模同比分别增加497.84%、712.96% [3] 业务分析 - 2024年固定收益自营投资业务净收入14.41亿元,同比增长143.27%,债券交易额7.40万亿元,同比下降6.94%,现券交易额5.74万亿元,同比增长0.05%,固收产品销售金额1984亿元,同比增长11.96% [4] - 2024年末受托客户资管金额536.38亿元,同比减少12.34%,创金合信受托管理规模6322.97亿元,同比减少36.66%,公募基金规模1457.54亿元,同比增长27.79%,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近三年收益率排名市场前1/3 [4] 财务数据与预测 |会计年度|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亿元)|24.89|35.32|34.69|37.25|40.24| |YoY(%)|-4.70%|41.91%|-1.78%|7.38%|8.04%| |归母净利润(亿元)|3.31|9.04|8.46|9.37|9.99| |YoY(%)|-17.50%|173.28%|-6.37%|10.80%|6.60%| |ROE(%)|2.16%|5.37%|4.91%|5.38%|5.63%| |EPS(元)|0.08|0.22|0.20|0.22|0.24| |EVPS(元)|3.53|3.88|3.95|4.01|4.08| |P/E(倍)|86.80|31.76|33.92|30.62|28.72| |P/B(倍)|1.94|1.76|1.73|1.70|1.68| [9] 财务报表预测和估值数据汇总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指标等多方面数据给出2023A - 2027E的预测情况,如货币资金、营业收入、净利润率等 [10]
国联基金打造固收精品矩阵 多维度锻造中长期稳健制胜力
搜狐网· 2025-03-25 17:34
国联基金打造固收精品矩阵 多维度锻造中长期稳健 制胜力 春节过后,债市步入震荡调整阶段。对比去年债市走强的表现,节后债券收益率显著上行,使得以债券 投资为主的债券型基金大多出现明显回调,也对债基管理人提出更高挑战。国联基金认为,近期债券市 场的调整一方面是对货币宽松预期以及基本面预期的修正;另一方面,春节前债市连续大幅上涨2个 月,本身也有获利了结的需求,从而也加剧了市场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3月中下旬,债市调整态势已有所回暖。从中长期视角看,随着时间推移,基金公司固 收整体表现也逐步拉开梯队。从绝对收益表现看,领跑名单并不由传统固收"大厂"独揽,以国联基金为 代表的部分中型基金公司以出色的可持续回报能力,逐步形成固收精品效应。 银河证券发布的主动债券投资管理能力评价表显示:过去五年,国联基金固定收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名 13/93,债券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18.09%;过去七年排名13/62,债券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31.60%(数据 截至2025.2.28,银河证券20250301发布)。优秀业绩最终转化为市场规模增长。根据国联基金数据,相 比2023年末,2024年公司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增长近42%,反映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