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

搜索文档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纳米金属材料行业生产方式、相关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纳米金属材料应用前景广阔,行业规模超7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1 09:21
纳米金属材料行业概述 - 纳米金属材料晶粒尺寸介于1-100纳米,具有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展现出超高强度、优异热稳定性和特殊电磁特性等卓越性能 [1] - 纳米金属材料种类包括纳米金、纳米银、纳米铜、纳米铁、纳米钴、纳米镍等,其中纳米金应用最广,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光电特性好等优势 [3] - 纳米银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在导电填料、纺织、工程塑料等领域应用较多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纳米金属材料市场规模达744.51亿元,较2018年的289.8亿元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7.03% [1][14] - 2024年中国纳米材料整体市场规模达2490亿元,较2018年的1159.2亿元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3.59% [13] - 航空航天领域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1.47亿元,纳米金属材料主要用于固体火箭推进剂以提高燃烧性能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将纳米材料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4年河南省出台政策推动金属、陶瓷等领域纳米材料发展,支持电子级球形纳米材料、稀土纳米材料等产品 [7] -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单/双壁碳纳米管、量子点材料等列为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方向 [8] - 2024年政策聚焦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前沿关键材料包括纳米材料等 [8] 产业链与应用 - 产业链上游包括金、银、铜等金属原料及粉碎机、混合机等设备,中游为纳米金属材料生产,下游应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9] - 生物医学领域用于生物传感器、病原体检测等,航空航天领域用于耐高温涂层、轻量化构件等 [9][11] - 汽车制造领域用于轻量化车身部件、耐磨刹车片等,电子电气领域用于高精度电路连接器、微型传感器等 [9] 生产工艺 - 生产方法分为物理法(蒸发冷凝法、高能机械球磨法等)和化学法(沉淀法、化学还原法等) [5] - 辐射还原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电离辐射制得纳米金属材料 [5] 行业竞争格局 - 主要企业包括博迁新材、江西宝弘纳米、唐山先隆纳米、山东长鑫纳米等,产品涵盖纳米银粉、纳米铜粉等 [17][18] - 博迁新材2024年金属粉体材料营业收入为8.58亿元,同比增长41.35%,产品应用于MLCC、光伏电池等领域 [19] - 山东长鑫纳米采用丝材电爆法制备超细球形金属粉末,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21]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驱动性能突破,通过原子级结构设计和表面改性技术提升材料强度、导电性等 [25] - 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核心方向,逐步淘汰高能耗工艺,转向生物还原法等绿色合成路线 [26][27] - 跨学科融合拓展应用边界,如纳米金属材料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结合催生新场景 [28]
AI时代的教育之问Ⅶ:就业转型
腾讯研究院· 2025-07-18 16:18
为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汪琼教授团队与腾讯研究院杨健、孙怡、吴朋阳和张鸿茹等合作,产学研共创 AI教育课题组,开展AI+教育思想系列沙龙,旨在推动各方对话,为智能时代的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借鉴。 第7期于2025年6月开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腾讯研究院和HRoot联合发起 "AI时代的就业转型" 闭门 研讨会,旨在探索数智时代的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策略,邀请企业HR专家分享AI对就业转型带来 的挑战与机遇。以下是内容精编,推荐阅读。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关键子系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教育现象变得日益错综复杂, 教育动因更加难以解析,教育风险也愈发难以预见。为了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系统的挑战与机 遇,需进行跨学科、跨圈层和跨领域的深入对话。 观点速览 【参与嘉宾】 Joyce HRVP,Roserberger AP Sophia HRD,DIODES Edit h 执行主编,HRoot Shirley HRD,某品牌服饰管理公司 William Senior Manager,某游戏公司 AI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但已开始重塑岗位的风险分布。 中间层岗位最容易被AI替代,因为它们 ...
科学家揭示“蜂源纳米水凝胶”可替代抗生素,促进细菌感染伤口修复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21:14
来源:光明网 图2. 10-HDA@CDs及10-HDA@CDs@HON/SA-DA水凝胶表征 在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全层皮肤创面模型中,10-HDA@CDs@HON/SA-DA水凝胶展现出显著促 愈合效果,不仅能加速创面收缩与愈合进程,改善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增加胶原沉积),同时促进血 管生成、成纤维细胞活性及抗炎因子表达,显著降低炎症水平。单细胞RNA测序揭示该水凝胶能逆转 感染导致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亚群失衡,调控其增殖分化以促进再上皮化;促进毛囊干细胞功能恢复及 皮肤附属器(如毛囊)重建;并在分子层面抑制氧化应激与慢性炎症通路,激活Wnt、JAK-STAT等关 键再生信号通路。综上,该水凝胶通过可多靶点协同调控关键细胞与信号通路,有效促进感染创面组织 再生。 图3. 10-HDA@CDs@HON/SA-DA水凝胶促进小鼠S. aureus感染全层皮肤创面愈合 在全球细菌耐药性不断攀升、慢性创面难以治愈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 险评估创新团队聚焦"天然蜂产物+先进材料"的跨学科融合,成功研发出一种具备抗菌、抗炎、抗氧 化、促愈合多重功效的新型纳米水凝胶。这一成果于2025年7月 ...
科技手段“唤醒”千年陶寺遗址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陶寺遗址科技活化项目 - 陶寺遗址被列入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今约4000年,规模达500余公顷 [1][2] - 团队采用"可持续、可生长"规划理念,运用三维建模、VR技术、数字动画复原都城布局、圭表测影场景及观象台运作原理 [2] - 创新设计"流动的遗址博物馆群落",设置6个主题展馆数字化展示宫城建筑、王族大墓等代表性文物,形成"一总六分"阐释结构 [2] 遗址展示技术应用 - 通过空间叠影、数字化方式复原宫殿区,对阙门等关键遗存采用形象展示突显地标意义 [3] - 在平民区或贵族区选择2-3处遗迹展示古人居住形式与生活场景,增强公众参与感 [3] - 跨学科整合建筑、考古、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构建研究阐释—保护展示—传播教育—传承利用四位一体技术体系 [5] 跨学科保护实践案例 - 团队曾参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采用"遗址本体保护+价值阐释+环境重塑"模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4] - 在统万城遗址项目中运用空间叙事体系、数字建模、遥感技术精准复原1600年前匈奴城址的建造技艺与结构 [4] - 经验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规范 [4] 行业评价与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评价陶寺项目为早期都城遗址活化提供学术参考与实践范例 [5] - 团队近20年积累覆盖隋大兴唐长安城、杭州跨湖桥等遗址规划,形成系统性多学科融合方法论 [4][5]
两部门:开展重大防控、化学创新药、类器官产品、医疗机器人等计量检测和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快讯· 2025-07-09 14:54
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 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1] - 方案重点面向生物技术、诊疗装备和药物研制等人民生命健康重点领域[1] - 聚焦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可穿戴装备、精准医疗和检验检测等方向[1] 关键技术研究方向 - 开展重大防控、化学创新药、生物大分子药物、高通量基因测序等计量检测和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1] - 推进细胞治疗、生物检测、体外诊断产品、合成生物技术产品等领域的计量检测技术[1] - 研究类器官产品、医疗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计量检测方法[1] 多学科融合发展 - 推进药理学、生理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1] - 推动计量检测技术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物质合成等领域的应用[1] - 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领域的计量技术应用[1] 技术转化与应用 - 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1] - 推动计量检测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化应用[1]
从达沃斯论坛新兴技术报告看未来科技走向
证券时报· 2025-06-27 02:08
新兴技术趋势 - 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涵盖能源、生物医药、低碳环保及人工智能领域,包括结构电池复合材料、工程化活体疗法、自主生化传感、绿色固氮、协同感知、生成式水印等技术,预计3至5年内取得实际成效 [1] - 入选技术体现四大核心趋势:互联世界中的信任与安全、可持续产业重构、新一代健康生物技术、能源与材料融合,直指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数字安全漏洞等全球性挑战 [1] 跨学科融合特征 - 结构电池复合材料融合材料科学与能源技术,工程化活体疗法整合合成生物学与精准医疗,协同感知技术涉及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及城市交通管理 [2] - 跨学科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汇聚多领域资源,为解决复杂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强大工具和方法 [2] - 新兴技术的底层技术通过跨行业、跨领域整合后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与新的应用潜能 [2] 技术应用前景 - 协同感知技术赋能汽车、交通系统和应急服务部门,实现实时联动以提高安全并缓解拥堵 [3] - 生成式水印技术为AI生成内容添加隐形标签,帮助用户识别真实信息,增强网络环境信息信任度 [3] 技术发展挑战 - 新兴技术需跨越技术成熟度曲线与社会接受度鸿沟,需持续研发投入和技术优化以提高成熟度和稳定性 [3] - 技术推广依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支持及公众认知提升,需政府政策扶持和社会资本投入 [3] 未来科技展望 - 新兴技术在能源、生物科技、数字安全等领域的突破将为解决全球挑战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4] - 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有利环境,推动前沿科技造福人类社会 [4]
聚焦产业需求“育种养苗”
新华网· 2025-06-20 08:43
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安徽农业大学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岗位适配和发展潜力 将就业能力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1] - 学校新增生物育种科学 智慧农业 智能制造工程等8个专业 形成农工 农信 农经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专业结构 [1] - 直接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专业占比达73.91% [1] 校企合作与就业对接 - 农学院与荃银高科等企业构建深度融合 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覆盖在校学习到就业全环节 [2] - 学校举办29场中大型专场招聘会 219场企业宣讲会 提供近15万个岗位 [2] - 与283家龙头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 设立生物类创新实验班等多个定向培养班级 [2] 学生实践与能力提升 - 学生参与"丰穗行动——农业先锋实训营"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体验育种到营销全流程 [2] - "在校如在企 入企即上岗"模式缩短企业培训周期 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2] - 现代农业趋向智能化 机械化 需要科技头脑和市场思维 [2]
意大利达芬奇研究院院长:向古代中国学设计——达·芬奇的“秘密武器”
环球时报· 2025-06-09 06:35
行业趋势 - 自然博物馆行业正从单一学科展示转向跨学科融合传播,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结合 [1] - 行业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如"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推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1] - 现代自然博物馆承担打破人类与自然对立观念的使命,通过创新展览设计(如"生物多样性墙")强化观众与自然的连接 [2] 展览创新 - 达·芬奇主题展览采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策展方式,展示飞行装置、人形发条机器人等手稿还原实物及《大西洋古抄本》复原版 [2] - 展览通过动物标本与自然元素展品并置,揭示达·芬奇"向自然学习"的设计哲学 [2] - 引入中西对比元素(如达·芬奇兵器设计与北宋《武经总要》),凸显古代科技对跨文化创新的影响 [2] 教育实践 -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推行"城市自然运动",将教育活动延伸至户外,通过虚拟自然公园项目指导学生观察城市生态系统 [3] - 教育项目已覆盖英国多所学校并开展国际合作,推动青年与自然建立直接联系 [3] 国际合作 - 论坛汇集中外博物馆负责人(如意大利达芬奇研究院、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分享最新探索与实践 [1][2] - 达·芬奇展览由中国与意大利机构联合主办,强调历史研究与全球科技交流的重要性 [2]
对话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全球总裁:复杂环境下,如何重塑可持续商业领导力?
新浪财经· 2025-05-16 09:13
管理教育行业趋势 - 技术变革尤其是人工智能将重塑未来5-10年管理教育格局 推动跨学科融合和可持续商业实践发展 [4][5] - 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将加速研究创新 教学法需彻底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环境 [5][12] - 跨学科整合对解决全球挑战至关重要 特别是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商业实践 [6][14] EFMD战略与认证体系 - EFMD通过EQUIS认证体系(覆盖32所中国商学院)和CLIP/LIFT项目建立全球管理教育卓越框架 [7][16][17] - 认证体系强调多样性 允许机构在保持国际标准的同时定制教育模式 25年来已形成行业黄金标准 [9][21][22] - 1994年参与创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 现已成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典范 [8][19] 未来管理人才素质要求 - 需具备数据批判性思维 能在不确定性中决策并承担合理风险 [10][24] - 跨学科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成为职业发展刚需 [10][25] - 领导力需融合道德同理心 构建包容性工作环境并坚守责任管理价值观 [10][26] 新浪财经ESG业务布局 - 提供14项ESG服务 包括资讯/报告/培训等 助力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表现 [1][27] - 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 组建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推动本土评价标准建设 [27]
学科融合 AI赋能 福州这场教学年会超有“料”
新华网· 2025-05-13 18:47
新华网福州5月13日电(蒋巧玲)110余项科技小发明,嵌⼊美景视频的⼿绘地铁线路图,还有来自机器人的"深情"拥抱……5月13日,2024 —2025学年福州市教学开放⽇暨福州金山小学教育教学年会举行,一个个学科融合、AI赋能的活力课堂和系列展览展示,多维度呈现了福州教 育事业的发展成果。 尚春红⽼师通过"提问—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运用AI技术将朗读训练、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融为⼀体。新华网 蒋巧玲 摄 开放日当天,学生们展示跨学科学习作品。新华网 蒋巧玲 摄 这是"智创福州地铁沙盘",电力驱动双向列车模型可实现到站自动停靠、语音播报站点等功能。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本次开放日活动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福州金山小学承办。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展示、学生跨学科学习 作品展示、课堂教学观摩、专家讲座等。 5 月13日,2024—2025学年福州市教学开放⽇暨福州金山小学教育教学年会举行。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林莹⽼师整合数学体积计算、科学密度公式与AI技术,培养跨学科思维,发展推理能⼒及实际问题解决能⼒。新华网 蒋巧玲 摄 福州市多所学校的教师到活动现场参加课堂教学观摩,并做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