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柔性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福莱新材上半年实现营收13.34亿元 柔性传感器领域实现突破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3 11:3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4亿元,同比增长15.4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93.48万元,同比下降19.58% [1] - 国外市场营收2.21亿元,同比增长17.11%,毛利率提升2.25个百分点至31.32% [2] 产品营收结构 - 广告喷墨打印材料营收6.23亿元(占主营收入46.7%),同比增长3.27% [1] - 标签标识印刷材料营收4.1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42% [1] - 电子级功能材料营收5269.76万元,同比增长28.02% [1] - 功能基膜材料营收9263.69万元,同比增长19.87% [1] 技术创新与研发突破 - 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建成首条中试产线并实现批量供货能力 [1] - 推出具有"真柔性、全曲面、三维力"特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 [1] - 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共建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聚焦柔性电子皮肤与超宽域压力传感器研发 [2] 国际化战略进展 - 通过设立海外仓储基地提升国际客户需求响应速度 [2] - 海外市场呈现量利齐升态势,营收与毛利率同步提升 [2]
“电子皮肤”概念股福莱新材上半年“喜忧参半”:柔性传感器能否带来新故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2 20:4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3.34亿元 同比增长15.40% [1] - 归母净利润5093.48万元 同比下降19.58% 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1] 分业务板块表现 - 广告喷墨打印材料收入6.23亿元 同比增长3.27% 毛利率下降2.14个百分点 [2] - 标签标识印刷材料收入4.19亿元 同比增长28.42% 毛利率提升1.32个百分点 [2] - 电子级功能材料收入5270万元 同比增长28.02% 毛利率下降2.57个百分点 [2] - 功能基膜材料收入9264万元 同比增长19.87% 毛利率提升2.79个百分点 [2] 区域市场表现 - 国外业务收入2.21亿元 同比增长17.11% 毛利率提升2.25个百分点至31.32% [3] - 国内业务收入10.88亿元 同比增长16.70% 毛利率下降2.12个百分点至11.33% [3] 新兴业务进展 - 柔性传感器中试产线建成投产 具备批量供货能力 [1][4] - 推出第一代和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产品 实现真柔性/全曲面/三维力等核心技术突破 [4] - 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共建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 [4] - 产品应用领域涵盖精密制造/医疗康复/服务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高附加值场景 [5] 战略发展方向 - 聚焦柔性传感器/消费电子/水性环保包装三大领域 [5] - 通过研发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优化产业布局 [5]
纽交所公司高管和厦大教授带队,半年走完研发到量产!「模量科技」获德宁资本千万天使轮投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5 15:29
融资与公司概况 - 模量科技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由德宁资本投资 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及团队建设 [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底 专注于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及触觉模型研发 提供从材料、硬件到系统的全链条触觉感知解决方案 [1] 核心团队 - 创始人官华曾任职纽交所智能穿戴上市公司 具备供应链芯片、传感器及智能硬件领域战略合作与投资经验 [2] - 联合创始人周建林为工科硕士 熟悉高分子材料、消费电子等领域 曾主导3D打印企业业务拓展 创下数亿元销售业绩 [2] - 联合创始人高立波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博导 拥有十年以上柔性传感器研究经验 [2] - 团队近20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80% 覆盖算法、硬件、软件等关键领域 成员来自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及消费电子上市公司 [2] 技术突破 - 自研高灵敏度敏感材料和微结构工艺 采用耐高压弹性体设计 实现压力-温度双模一体化感知 环境稳定性显著提升 [4] - 基于功能材料掺杂微纳立体印刷技术 开发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柔性压力传感阵列 最大压力量程达20MPa 线性度99.9% 性能对标国际竞品且成本更低 [4] - 构建多维触觉感知链路 实现三维力、切向力精准解析 各向交叉干扰低于10% 配套传感器数据采集、标定校准等全套工具链 [5] 产品矩阵与应用 - 核心产品包括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工业压力分布检测设备、织物类柔性传感器等 形成S/T/M系列传感器布局 服务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等领域 [6] - 工业领域聚焦锂电、储能及3C行业 提供压力分布实时数字化解决方案 织物类传感器可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穿戴等场景 [6] - 已与机器人、灵巧手头部客户建立合作 产品进入批量交付阶段 在消费电子细分领域达成部分合作 [6]
解析第四代柔性传感器——织物传感
2025-06-16 00:0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 - 公司:东方电热、上海之识、上海遥乐、嘉兴先知、巨桥工业、小米旗下汉兴创投、比亚迪、慕思、舒达、巨量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柔性传感器赛道前景广阔,织物传感技术有望快速释放订单和现金流,东方电热与上海之识合作有望在汽车、消费及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建议关注后续合作及合资公司进展[1][2][12] - **论据** - 第四代柔性传感器(织物传感)相比传统传感器,在折叠性、透气性和大面积制备方面优势显著,适合电子皮肤大面积应用,为机器人全身触觉感知提供可能[1][5] - 电子皮肤与指尖触觉传感器在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上有差异,织物传感工艺更适合电子皮肤生产[1][7][8] - 汽车和消费领域对电子皮肤或触觉传感器需求旺盛,已应用于汽车坐垫、后备箱防夹、床垫和呼吸监测等产品,市场潜力大[1][9] - 织物传感技术在机器人领域优势明显,适合全身覆盖电子皮肤,成本与压阻式传感器相当,智能织物demo有情感应用空间[1][10] - 上海之识获小米独家投资,天使轮融资数千万元,汉兴创投持股16.7%成第二大股东,6月10日东方电热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 - 东方电热主业PTC空调加热发展趋势健康,估值约20倍出头,随着柔性电子技术路线发展,预计未来释放更多订单和现金流[1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东方电热与上海莱士合作取得车规级认证,比亚迪高端车型汽车坐垫安装柔性传感器[9] - 慕思床垫用触觉传感器进行睡眠监测,巨量开发的织物床单传感器可监测病人翻身及下床风险,舒达床垫监测用户呼吸和睡姿并调整[9] - 织物传感技术全手制备成本约1000元,单个指尖约两三百元[10] - 未来东方电热可能与上海遥乐成立合资公司,由遥乐提供压阻纤维,合资公司进行产品制作[11]
特种塑料:PEEK及PI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附20页PPT)
材料汇· 2025-06-02 22:33
特种塑料行业概况 - 2022年全球特种工程塑料市场规模达940亿元,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9.58%,中国市场规模135亿元,占全球份额14%,但自给率仅36% [2][8] - 主要品种包括聚碳酸酯、特种聚酰胺、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聚砜等,具有耐高温(>200℃)、高强度(拉伸强度>150MPa)、耐化学腐蚀等特性 [2][6][7] - 应用领域覆盖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电气、医疗等高端制造产业 [2][7] PEEK材料产业应用 材料特性 - 长期使用温度260℃,短期耐受300℃,拉伸强度100-140MPa,密度1.26-1.32g/cm³(仅为不锈钢的1/6),摩擦系数0.1-0.3且自润滑 [3][12][25] - 化学稳定性优异,耐强酸强碱和有机溶剂,机械性能在高温下保持稳定 [12][15] 人形机器人应用 - 关节部件:替代金属轴承降低摩擦损耗,延长使用寿命 [15] - 传动系统:制造齿轮/齿条,噪音比金属低且无需润滑系统 [16][18] - 外壳结构:碳纤维增强PEEK实现轻量化(单台机器人用量1-2%),价值量约1,367-4,102元 [3][25] - 传感器封装:利用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保护精密元件 [20] 生产工艺与竞争格局 - 生产工艺涉及5000L聚合釜高温(280-340℃)反应,技术壁垒包括分子量控制、纯化工艺等 [13][15] - 国际龙头威格斯、索尔维、赢创主导市场,国内中研股份成为全球第四家千吨级产能企业,沃特股份在建1000吨产能 [29][31][33] PI材料产业应用 材料特性 - 使用温度范围-269℃至400℃,介电常数3.4,拉伸强度100-200MPa,阻燃等级最高 [35][36] - 柔性PI薄膜可通过流延法/拉伸法成型,电子级产品需化学亚胺化工艺 [36][39] 柔性传感器与电子皮肤 - 作为基底材料用于红外探测器(灵敏度0.05℃)和触觉传感器(耐压4000kPa) [52][56] - 2024年全球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65.1亿美元,2032年预计110.1亿美元(CAGR 6.8%) [57] - 电子皮肤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371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预计90.5亿元 [57] 供应格局与国内企业 - 高端PI膜被杜邦(Kapton)、钟渊化学、宇部兴产垄断,电子级产品国产化率低 [43][46] - 瑞华泰量产热控/电子/电工PI膜,耐电晕产品打破杜邦垄断,国风新材布局FCCL基膜/黑膜等 [58][63][65] 特种塑料在AI产业的投资逻辑 - PEEK在人形机器人传动/关节部件的替代空间达37.5%价值量占比,PI驱动柔性传感技术革新 [21][52] - 政策支持与国产替代推动技术突破,具备产能优势(如中研股份)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如沃特股份)的企业将受益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