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实娱乐
icon
搜索文档
阿里影业(01060):现场演出+IP衍生高景气,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9 16:2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阿里影业,给予“买入”评级,SOTP估值方法下,公司整体目标估值319亿人民币,对应港股目标价1.17港币/股,对应上行空间22.9% [4][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业务重心向线下演出、IP衍生等多元化娱乐场景延伸,预计FY26 - 28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9] - 市场低估大麦持续增长潜力和阿里影业在IP衍生品行业的优势 [12] - IP衍生品业务、线下娱乐景气度、AI应用等方面超预期将成为股价表现催化剂 [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 经历多阶段发展,业务从电影向演出、IP衍生等拓展,FY2025演出和IP衍生品成主要利润来源 [19][20] - 2014 - 2017年完善电影产业链,2018 - 2022年夯实数字化基建并奠基IP衍生品,2023年以来现场娱乐成重心,IP衍生品获头部IP高速发展 [21] - 阿里巴巴持股比例高,核心高管经验丰富 [24] 大麦:演出票务领军,向上游延伸,现场娱乐全产业链布局 - 大麦是线下演出票务领军,疫情后演出票房高景气,大型演唱会拉动增长,量价齐升 [27][30] - 大麦在票务市场份额高,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用户池与多平台联动、内容优势,业务增长驱动有大型演唱会基本盘稳固、扩充品类、票务出海 [37][40][41] - 对标Live Nation,大麦向上游拓展内容制作,向下游加强场馆运营,有望建立一体化演出生态闭环 [42][48][49] IP衍生品:依托阿里娱乐和电商生态助力IP商业化并反哺IP - 2024年以来IP市场加速增长,IP衍生品产业链分IP、产品开发设计、渠道3个环节 [50][53] - 阿里巴巴IP衍生品业务以B端授权为主向C端布局,阿里鱼排名全球授权代理商前列,与三丽鸥等合作成果显著 [57][58][64] - 阿里影业IP业务前瞻布局,收入高增长,预计中期保持较高景气 [72] AI影视工业应用的初探索 - 阿里影业以AIGC助推影视工业化,应用于制作、宣发环节,推出虚拟人产品 [75] - 阿里影业在AI内容工业应用领域有技术先发、数据资产与行业标准制定、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优势 [79] 电影行业进入内容供给驱动阶段 - 电影近年增长波动大,疫情后内容驱动明显,《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25Q1票房创新高 [80] - 阿里影业电影业务含票务和内容,票务方面淘票票观影人次是核心,云智保持领先,内容业务取决于影片票房表现 [82][83][85] 财务分析、盈利预测及估值分析 财务分析 - 随着大麦及IP衍生业务占比提升,拉动整体利润率提升,FY2025经调整EBITA、经营利润、归母净利润有变化 [89] 盈利预测 - 预计FY2026 - 2028年收入分别为75.66/86.84/97.39亿元,对应增速13%/15%/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5/11.18/12.88亿元,对应增速152%/22%/15% [8][96] 估值分析 - 采用分部估值法,大麦、IP衍生品业务、电影票务分别给予不同PE倍数,SOTP估值下公司整体目标估值319亿人民币,对应港股目标价1.17港币/股 [103]
上影节开票1小时售罄600+场次,大麦娱乐技术保障再升级
环球网· 2025-06-05 15:27
电影节售票情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售1小时已有92部影片、600+场次售罄,出票量达37万张 [1] - 本届上影节首次实现大麦、淘票票双平台购票 [1] - 去年观影人次接近50万,今年新增跨城观众文化消费讯息服务 [1] 票务平台技术升级 - 大麦娱乐技术团队将票务系统容量扩充到2024年峰值的2倍,最高支持所有场次座位在1分钟内完成售卖 [1] - 淘票票、大麦票务系统完成鸿蒙操作系统的深度适配,支持多操作系统用户购票 [1] 平台合作与业务升级 - 上影节与阿里影业合作已跨越10年,阿里影业升级为大麦娱乐后着力提供现实娱乐体验 [2] - 大麦App覆盖40+细分娱乐品类,实现全品类线下娱乐一站式链接 [1][2] - 大麦娱乐业务形态升级与上影节拓展"电影+"覆盖面的目标相契合 [2] 行业趋势与影响 - 上影节立足中国电影消费年,以多元文化消费丰富影迷体验 [1] - 大麦娱乐与上影节深度合作为电影产业形态拓宽和文旅商体展融合提供新范本 [2]
新大麦,做“现实娱乐”的超级App
36氪· 2025-05-27 09:57
品牌升级与战略转型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整合电影、演出等线下娱乐票务业务 形成全品类线下娱乐品牌 [2] - 大麦从演出票务龙头转型为覆盖电影、文旅演出、体育赛事等40+品类的超级App 目标成为"现实娱乐"一站式平台 [1][7] - 公司定义自身为"现实娱乐公司" 聚焦现场体验、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 区别于数字化娱乐方式 [2] 产品功能升级 - 新App新增"影院·场馆"导航栏 基于LBS定位覆盖全国12000+影院和20000+场馆 优化用户就近消费体验 [4][7] - 引入AI推荐官 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和多意图识别 实现毫秒级响应 解决用户决策效率问题 [7] - 与高德合作开发场馆精准导航功能 已在鸟巢等130+场馆应用 并推出颜色分区引导入场系统 [9] - 新增"发现页"UGC内容板块 通过用户评价双列信息流辅助购票决策 形成口碑传播闭环 [9][10] 用户与市场数据 - 平台用户规模达3亿 其中淘麦VIP用户2000万 该群体购票频次是非会员2.5倍 ARPU达2.1倍 [13][17] - 2025财年"想看"用户3.16亿人次(同比+29%) "许愿"用户1.5亿人次 显示强用户互动意愿 [21][22] - 2023年销售演出超90万场(同比+100%) 票房增长70% 2025财年业务营收达20.57亿元 [13][24] 产业链赋能 - 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模式 在演唱会50城整合景点和演艺项目 跨城观演用户占比超60% [15] - 计划为B端提供私域运营机制 类似淘宝商家模式 让内容方直接触达消费者 [19][20] - "想看"和"许愿"数据已用于主办方巡演选址、销售预估等决策 形成C to B数据闭环 [21] 行业对标与愿景 - 业务模式对标Live Nation(2023年营收+14%) 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现场娱乐平台 [23][24] - 提出"买票上大麦 票房都大卖"愿景 计划建立"除交通票外全品类票务"的用户心智 [12]
影市下滑,阿里影业“走出”电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07:47
公司战略调整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因"影业"已无法涵盖公司多元化业务场景(演出、商业衍生、剧集、艺人经纪等)[1] - 未来战略聚焦"娱乐和AI"两大关键词,目标是成为亚洲领先的科技基因现实娱乐公司[1] - 现实娱乐(Real-life Experience)定义为强调现场体验、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的现场娱乐方式[1] 业务表现 -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分部营收27.12亿元(同比下滑10%),分部业绩0.73亿元(同比下滑91%),主因电影项目不及预期及行业整体疲软[2] - 大麦业务营收20.57亿元(同比增长236%),分部业绩12.3亿元(同比增长339%),受益于演出市场景气(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增15.4%,大型演唱会增78.1%)[2] - 计提投资减值4.28亿元,主要涉及持有的博纳影业股权[3] 行业背景 - 2025年五一档票房7.47亿元(同比下滑51.1%),日均票房1.5亿元接近10年最低(不含2020及2022年)[1] 市场反应 - 阿里影业股价单日涨幅22.95%(报收0.75港元/股),反映资本市场对更名的积极回应[3] - 上证消费80指数同日涨幅0.34%(报收4871.08点)[5]
消费参考丨影市下滑,阿里影业“走出”电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07:46
阿里影业更名与战略调整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原因为业务版图扩充 "影业"已不能涵盖全部业务场景 公司业务包括演出 商业衍生 剧集 艺人经纪等多个板块 [1] - 未来战略将以"娱乐和AI"为关键词 目标是成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 现实娱乐定义为强调现场体验 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的现场娱乐方式 [1] - 电影市场低迷导致业绩下滑 最新财年电影相关分部营收27.12亿元同比下滑10% 分部业绩0.73亿元同比下滑91% 主要原因为部分电影项目不及预期及行业整体偏弱 [2] - 大麦业务表现亮眼 营收20.57亿元同比增长236% 分部业绩12.3亿元同比增长339% 增长主因是演出市场景气带动票务GMV及现场演出内容业务增长 [2] - 资本市场对更名反应热烈 5月21日阿里影业股价报收0.75港元/股 涨幅22.95% [3] 电影与演出市场表现 - 五一档票房7.47亿元同比下滑51.1% 日均票房1.5亿元接近10年来最低(不含2020及2022年) [2]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5.4% 大型演唱会同比增长78.1% [2] - 《哪吒之魔童闹海》延长上映至6月30日 当前累计总票房154.05亿元 [30] 电商零售 - 天猫618商家出海超5万个商家海外销售额翻倍 美容护肤 运动鞋 婴童纸尿裤 奶粉等11个类目跨境成交额同比翻倍 [20] - 饿了么旗下江苏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增至2.1亿元 增幅2000% [21] 食品饮料行业动态 - 蒙牛瑞哺恩发布母源科研创新成果 "Sn-2 DHA"和"母源MLCT"两大科研成果推动婴配粉研发进入新阶段 [10] - 东鹏饮料鲲鹏投资减持公司股份196.8万股(0.3785%)及519.98万股(0.9999%) 当前持股比例5.0613% [11] - 小罐茶发布高香无糖茶系列 首次推出便携瓶装产品 [12] - 可口可乐在北美限时推出"雪碧+茶"新品 [13] - 盼盼旗下椰子跳动推出新品泰式香椰水 [14] 餐饮行业动态 - Tims咖啡招募医院等特渠加盟 已有多家医院特渠门店开业 [15] - 肯德基申请"冷静星期四"商标 此前已成功注册多枚"疯狂星期四"商标 [16] - 奈雪推出果奶新品玳玳花蟠桃冰奶 售价19元/中杯 [17] - 茉莉奶白上新青红苹果双新品 售价17元/中杯和21元/中杯 [18] - Tims天好咖啡推出有料能量碗系列 [19] 物流与奢侈品 - 中通快递第一季度收入108.92亿元同比增长9.4% 调整后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6% [22] - Palm Angels将与露华浓合作推出香水系列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香水 [23] - Tory Burch与BonBon合作推出胶囊系列 [24] - 路易威登为摩纳哥大奖赛推出定制奖杯行李箱 [25] 运动与文娱 - 滔搏年度总收入270.13亿元同比下滑6.64% 净利润12.86亿元同比下滑41.89% [26] - 爱奇艺一季度营收71.9亿元同比下滑9% 净利润1.821亿元(去年同期6.553亿元) [28] - 微博一季度营收3.969亿美元同比持平 净利润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36% [29]
阿里大文娱,官宣更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9:57
品牌焕新与战略调整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强调以创业心态聚焦核心业务[1][3] - 品牌焕新与阿里巴巴"回归初心 重新创业"理念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更清晰形象贴近用户与合作伙伴[3][6] - 选择"虎鲸"象征数智、共生、快乐理念,体现公司追求灵活适应环境与生态协作的特质[3]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阿里影业2025财年营收67.02亿元(+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27.7%),但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分部营收27.12亿元(-10%),业绩0.73亿元(-91%)[8][9] - 大麦业务表现亮眼:2025财年营收20.57亿元(+236%),分部业绩12.3亿元(+339%),受益于演出市场复苏[9] - 阿里大文娱集团2025财年收入222.67亿元(+5%),经调整EBITA亏损收窄至5.54亿元(2024财年亏损15.39亿元)[11] 核心业务进展 - 优酷实现季度盈利:2025年一季度大文娱集团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2024年同期亏损8.84亿元),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增长与成本控制[12][13] - 科技赋能成果显著:虚拟拍摄服务占比近40%,灯塔平台服务上千影视合作伙伴,节省20%以上宣发预算[6] - 战略聚焦"内容+科技"双轮驱动,强化线上线下全场景娱乐体验与全产业链服务[4][6]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长视频行业承压:爱奇艺2024Q4营收66.1亿元(-14%),净亏损1.894亿元;芒果超媒2025Q1营收29亿元(-12.76%)[12] - 演出市场高速增长: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15.4%,大型演唱会同比+78.1%,推动大麦业务爆发[9] - 广告市场分化:爱奇艺品牌广告收入从2018年110亿元萎缩至2023年40多亿元,优酷逆势实现广告增长[13]
阿里大文娱变局:集团更名“虎鲸文娱”,阿里影业走向大麦娱乐丨消费现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6:33
公司品牌与战略调整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强调"回归初心,重新创业"的定位 [1][2] - 公司提出"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行业效率,例如虚拟拍摄服务占比近4成,灯塔平台为合作伙伴节省20%以上宣发预算 [3] - 品牌更名类比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的历史转折,强调以创业姿态开启新阶段 [1]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阿里影业2025财年营收67.02亿元(同比+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27.7%),但电影相关分部营收27.12亿元(同比-10%),业绩0.73亿元(同比-91%) [4][6] - 大麦业务成为增长引擎:2025财年营收20.57亿元(同比+236%),分部业绩12.3亿元(同比+339%),受益于演出市场景气(2024年全国演出票房同比+15.4%,大型演唱会同比+78.1%) [5] - 剧集制作分部收入5亿元(同比-16%),但业绩0.25亿元(同比+76%),因高毛利率项目带动 [6] 优酷盈利与行业对比 - 阿里大文娱2025财年收入222.67亿元(同比+5%),经调整EBITA亏损收窄至5.54亿元(2024财年亏损15.39亿元),优酷亏损收窄是关键 [9] - 2025年一季度优酷实现盈利,带动大文娱集团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2024年同期亏损8.84亿元) [9] - 行业对比:爱奇艺2024年Q4营收66.1亿元(同比-14%),净亏损1.894亿元;芒果超媒2024年营收140.8亿元(同比-3.75%),归母净利润13.64亿元(同比-61.63%) [10] 市场环境与战略转型 - 长视频行业面临广告下滑压力(爱奇艺品牌广告从2018年110亿元萎缩至2024年40多亿元),用户被短视频分流 [11] - 大麦娱乐定位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强调现场体验与科技结合 [7] - 优酷盈利关键源于全产业链成本控制,广告收入逆势增长 [12]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打造优质原创IP,构建多元增长引擎
格隆汇· 2025-05-21 15:13
公司更名与战略升级 - 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 [1] - 新公司使命为"创造高品质的现实娱乐体验 让每个人都快乐" 聚焦"娱乐和AI"两大战略关键词 [1] - 公司定位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 [1][4] 业务布局与历史积累 - 公司已完成文娱全产业链整合 涵盖内容投制 票务平台 宣传发行 影院服务 IP商业衍生 艺人经纪等 [6] - 过去11年累计参与300多部电影 240万场次演出 400多小时剧集 服务数十亿人次 [6] - 业务从单一电影拓展至电影 演出 IP商业衍生 剧集等多元领域 [6] 现实娱乐战略 - 提出"现实娱乐"概念 强调现场体验 互动体验 沉浸体验 区别于数字化娱乐方式 [4] - 未来将强化原创内容开发 与头部创作者合作 提升IP商业衍生能力 打造艺人经纪平台 [8] 新大麦客户端升级 - 客户端覆盖40+细分品类 包括电影 演唱会 音乐节 话剧 脱口秀 展览 体育 演艺旅游等 [10] - 接入12000+影院 20000+场馆 10万+热门景点 [10] - 采用AI驱动技术 实现毫秒级响应 多意图识别 智能推荐和AI咨询服务 [10] 市场定位与目标 - 客户端目标为"最好的购票服务体验"和"最优质的内容搜索分发能力" [1][10] - 持续强化"买票上大麦"用户心智 扩大在现实娱乐消费领域的市场份额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