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财收益
icon
搜索文档
华夏理财指数类产品收益分化,4只大涨2只告负丨机警理财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3:17
混合类理财产品表现 - 3个月以内混合类理财产品近3个月净值增长率均值为0.64%,略优于同期限"固收+权益"产品,但负收益产品占比达10.69%(262只中有28只)[6] - 招银理财"招越量化对冲FOF一号"以3.23%净值增长率位居榜首,其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中性策略的高仓位配置和黄金波段交易[6] - 宁银理财"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日开6号"以3.10%增长率排名第二,工银理财多款产品入围前十,最低收益率为1.98%[4][5] 权益类理财产品表现 - 权益类产品近1年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2.54%,最大回撤均值13.96%,华夏理财和光大理财包揽收益前十[9] - 华夏理财4只指数挂钩产品收益率超30%,其中微盘成长低波指数产品以39.63%居首,但年化波动率达41.98%[8][10] - 光大理财"阳光红ESG行业精选"和"阳光红新能源主题A"分别实现31.88%、15.60%收益,但后者回撤达19.48%[8] 行业主题产品分化 - 港股通策略产品表现突出,宁银理财"宁赢平衡增利港股通增强策略日开8号"以2.53%收益位列混合类第四[6] - 华夏理财行业指数产品收益两极分化,AI算力指数产品收益达32.14%,但家居建材指数产品亏损1.08%[8][10] - 合资理财公司权益产品表现平庸,贝莱德建信理财最佳产品收益9.38%,低于行业均值[9]
机构行为观察之六:2022-2025,理财产品收益回撤变迁
华西证券· 2025-06-09 21: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2 - 2024年是理财行业发展转折期,资负结构和风险收益变化明显,2025年迎来净值化转型新阶段,短期内理财核心目标是低波,长期有打造存款替代类产品和拓展收益边界两个突破口 [1][13][70] 各部分总结 2022 - 2025年理财产品收益回撤变迁 - 2022年债市回调引发理财赎回负反馈,约76%产品最大回撤超50bp,近半数产品年化收益回落至2%以内 [2][14] - 2023年是修复之年,理财将回撤控制和流动性管理放核心,年化收益率升至2.5% - 4.0%,7成以上产品年内最大回撤低于20bp [2][21] - 2024年是理财低波时代的终年,监管趋严使业绩下滑,49%产品收益集中在(2.5%,3.5%],60%产品回撤在10bp以内 [2][28] - 2025年估值整改或有序推进,截至5月末19%产品回撤超20bp,6%超50bp,73%产品净值回撤在10bp以内 [3][40] 重回“净值化”理财的转变 - 负债端扩规模降成本,截至5月末理财较年初增1.58万亿元,负债端从绝对回撤敏感转为部分收益敏感,理财主动调降业绩基准下限 [4][44][50] - 资产配置端重视流动性,进入“存单 + 短债”新阶段,存款仓位调降,存单配置力度抬升,债券类资产仓位比重加大,利率债配置力度显著提升,一季度理财配置公募基金比重环比升0.1pct至3.0% [4][55][63] 展望未来 短期内理财核心目标是低波,长期有两个突破口,一是打造存款替代类产品,二是拓展收益边界,“固收 + 多资产”策略或成转型方向 [70]
理财规模跟踪月报(2025年5月):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20250608
华源证券· 2025-06-08 14: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6月或季节性下降,7月有望因存款利率下调而大幅增长 [2][10] - 前5个月多数理财公司规模增长,部分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增幅亮眼 [2][11] - 5月固收理财收益率环比回落,后续或降至2%左右 [2][25] - 债市震荡,建议关注收益率2%以上的5Y信用债,同时关注港股金融股机会 [2][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5月理财规模小幅增长 - 测算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规模3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1.58万亿,较上月末增0.19万亿 [2][5] - 2025年1 - 5月各月理财规模增量有波动,3月降1.11万亿,4月增2.2万亿,5月增0.19万亿超2021 - 2024年5月平均增量 [2][10] - 2024年理财规模增量3.15万亿,各季度增量不同,24Q2增量较大 [9] 前5个月理财公司理财规模普遍增长 - 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规模前三为招银、兴银和信银理财,部分大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工、农、中银理财有望进2万亿阵营 [11] - 股份行中恒丰、渤银、民生理财和光大理财前5个月规模增幅亮眼,恒丰理财增幅25.5%居首 [14] - 城农商行中苏银理财规模领跑,宁银理财增幅25%居首,宁银、杭银等理财规模较年初增幅超10% [15] 2025年5月固收理财收益率情况 - 2025年5月理财公司新发人民币固收类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限2.28%,后续或进一步下行 [18] - 截至6月1日,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1.38%,货币基金1.27%,5月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小幅下行 [21] - 5月债市震荡,纯固收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3.01%,未来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预计降至2%左右 [25] 投资建议:债市震荡,利差或压缩 - 2024年银行计息负债率下行快,2025年5月政策利率下调,主要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 [26] - 债券收益率下降使银行面临收益倒挂问题,预判下半年10Y国债收益率区间1.6% - 1.8%,债市窄幅震荡 [27] - 全国性银行三五年定期存款平均利率是5年期AAA信用债收益率中枢,存款利率下调利好信用债 [30] - 建议关注收益率2%以上的5Y信用债,同时关注港股金融股机会,2026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可能企稳 [33][35]
A股回调拖累理财收益,超六成权益类产品近一周收益告负丨机警理财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8:05
市场回顾 - 债市方面,上周跨月,央行细心呵护,资金面整体均衡,债市窄幅震荡,5月30日DR007加权均价为1.66%,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至1.67% [2] - 股市方面,上周A股主要股指收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沪深300指数周跌幅分别为0.03%、0.91%和1.08%,环保、医药生物、国防军工板块周涨幅居前 [2] 破净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1日,理财公司共有23,709只存续公募理财产品,其中167只累计净值低于1,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收至0.7% [3] - 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分别为53.85%和7.08%,固定收益类公募理财破净率为0.2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破净率为0 [3] - 各期限人民币固定收益类理财破净率维持低位,均在1%以下,其中2~3年期限和1~2年期限产品破净率稍高,分别为0.51%和0.46% [3] 新发情况 - 32家理财公司上周合计发行了496只理财产品,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产品数量位居前列,华夏理财发行47只,兴银理财发行46只,招银理财发行37只 [4] - 新发产品仍以R2(中低风险)、封闭式净值型、固收类公募型产品为主,混合类产品发行15只占比3.0%,权益类产品无新发,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新发3只 [4] - 浙银理财已发售32只理财产品,其中22只已成功发行,2只募集到期,5只正在募集,3只即将启动募集,另有47只产品在中国理财网登记但开售时间未定 [4] - 浙银理财发行的均为固收类产品,涵盖"琮善""琮简""琮融"三个系列,分别对应活钱类、固收类和固收增强类 [4] 产品特点 - "琮简"系列中的"同善共富"主题产品通过管理费捐赠支持公益慈善事业,例如"琮简富春6号"为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风险等级R2,业绩比较基准2.15%,期限97天 [5] - "琮融"系列主打固收增强策略,涵盖价值精选、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军工策略、科创轮动策略等多款产品 [5] - 新发产品定价方面,1年以内期限产品定价环比持平,1~2年、2~3年期限产品定价略有下滑,2~3年期限产品定价环比下跌12个基点,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出现倒挂 [5] 收益情况 - 上周仅固定收益类人民币公募理财录得正收益,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461%,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近一周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0445%、-0.4934%、-0.6651% [7] - 固定收益类各期限产品平均周收益率均为正,1~2年期限产品近一周净值增长率均值最高为0.0561%,3年以上期限产品最低为0.0359% [7] - 现金类理财人民币、美元、澳元产品周内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447%、3.94%和2.9% [7] - 上周负收益产品占比上升至10.38%,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负收益比例分别为8.2%、45.23%、66.67%和75% [7] -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1个月以内期限负收益产品占比最低为4.02%,3年以上投资期限负收益产品占比最高为15.03% [7] 行业热点 -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及银行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个别3个月期限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低于1%,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 [8] - 理财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旨在反映市场环境变化,引导投资者理性理财投资,同时加速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和向"固收+"产品布局转型 [8] - 中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旗下理财产品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最低降至0.01% [9]
超31万亿!银行理财规模重回高位
新浪财经· 2025-05-17 09:59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5月银行理财规模较节前一周增1459亿元至31.33万亿元 创2022年赎回潮后历史新高 [1] - 4月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合计增长2.05万亿元 符合季节性规律 2020-2024年4月增幅均值为2.04万亿元 [2] - 规模增长主因包括债市震荡偏强格局及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带来的"存款搬家"效应 [2] 债市与理财收益表现 - 4月纯固收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回升至3.35% 破净率环比降0.1pct至0.5% 业绩不达标率环比降0.5pct至18.8% [3] - 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行 4月每日开放型产品基准为2.01%(降0.01pct) 3-6个月产品基准为2.33%(降0.03pct) 6-12个月产品基准为2.5%(降0.06pct) [3] - 分析师预计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将降至2%左右 因债券收益率已处历史低位 [4] 机构规模排名与变动 - 理财规模前三机构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 招银规模较年初微增 兴银和信银小幅增长 [5] - 工银理财4月规模大幅增长至1.97万亿元 农银理财1.95万亿元 中银理财1.93万亿元 三机构有望进入2万亿阵营 [5][6] - 股份行中渤银理财规模较年初增459亿元(增幅27%) 城农商行中宁银理财增幅达23.7% 苏银理财规模6897亿元领跑 [6] 未来规模展望 - 中信证券预计新一轮存款降息将促理财规模增长 年内或触达33万亿元历史高点 [7] - 分析师认为2025年理财规模增长挑战较大 因信用债收益率低位导致产品吸引力下降 且净值波动可能加大 [7] - 专家指出二季度是规模发力关键期 利率环境变化与股债"跷跷板"效应为核心影响因素 信托SPV整改或抑制部分风险敏感投资者需求 [8]
降准降息下,投资者如何配置理财产品
国际金融报· 2025-05-16 12:33
银行理财市场应对降准降息 - 央行降准降息落地后利率下行通道打开 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调整策略 包括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和推出费率优惠 [1] - 工银理财 农银理财 招银理财等机构发布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建议 强调短债类配置和长期限产品优势 [2] - 招银理财将一款固定收益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2.35%-3.50%下调至7天通知存款利率 幅度超100基点 [3] - 兴银理财推出阶段性费率优惠 部分产品费率低至0.07% [3] 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 - 截至5月11日 全市场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2.62% 环比下跌0.29个百分点 [4] -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平均3.40% 环比下跌0.08个百分点 [4] - 市场利率下降直接压低债券等底层资产收益 传导至理财产品导致业绩比较基准普遍下调 [4] 理财市场规模预测 - 降准释放流动性叠加存款利率下行 将推动储蓄资金转向理财市场 [4] - 年内理财规模可能突破33万亿元历史高点 [1][6] - 存款利率下调将推动国债等广谱利率进一步下行 同时为银行理财带来增量资金 [5][6] 资产配置建议 - 短期配置建议选择中短债基金或政金债指数基金 利用流动性宽松环境获取稳健收益 [7] - 长期配置建议增配中长久期利率债和信用债打底的可转债基金 通过资本利得增厚收益 [7] - 适当增配权益类资产 定期评估组合风险收益比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股债比例 [7] - 增强多元化配置 关注资产组合流动性管理 避免过多增持长期限产品 [7]
迪阿股份净利三连降2年关店356家 2年分红4亿分红率超3倍实控人狂揽九成
长江商报· 2025-05-12 08:3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1年公司营收46.23亿元,归母净利润13.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57%和131.09% [3]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36.82亿元、21.80亿元、14.82亿元,同比降幅20.36%、40.78%、32.01% [4]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7.29亿元、0.69亿元、0.53亿元,同比降幅43.98%、90.54%、23.10% [4] - 2024年一季度营收4.08亿元,归母净利润0.2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40%和29.66% [4] 门店运营情况 - 2021年底门店总数461家,较2020年净增108家 [5] - 2022年新增门店254家,关闭27家,期末总数688家 [5] - 2023年和2024年合计新增门店41家,关闭356家,净减少315家 [5] - 2024年底门店总数降至373家,低于2021年水平 [5] 财务与分红 - 2023年和2024年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亿元,分红率超过3倍 [2] - 实际控制人张国涛、卢依雯夫妇持股90%,两年分红中获得约3.6亿元 [2] - 2021年至2024年实际控制人累计获得分红约14.22亿元 [8] - 2023年和2024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亏损1.20亿元和1.26亿元 [8] 资本运作与股价 - 2021年IPO募资46.76亿元,超募33.92亿元 [7] - 2024年5月股价27.66元/股,较上市首日180元/股下跌84.63% [8] - 近两年归母净利润为正主要依赖IPO募集资金的投资收益 [8] 公司背景 - 公司主营珠宝首饰品牌运营、定制销售和研发设计,以"一生只送一人"的DR钻戒广告语知名 [4] - 由张国涛、卢依雯夫妇于2010年创办,初始出资3万元 [7]
减少8100亿元!理财市场规模收缩
中国经营报· 2025-05-01 20:47
《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共有127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0.79万只,累计募 集资金118.28万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215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 品,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同比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 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2024年年末(29.95万亿元)有所回落,合计减少 约8100亿元,其中理财公司规模环比减少约5700亿元。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 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比2024年年末减少约810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理财市场规模收缩主要受理财收益率表现影响及理财季末回表扰动, 未来或会回升。值得注意的是,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投资者数量同比 增长6.73%。今年一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 规模环比减少 "受此影响,1—3月,固定收益类理财样本近1个月/3个月年化收益率中枢分别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