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理财产品

搜索文档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点评:30万亿的理财市场有何新特点?
华源证券· 2025-07-30 13: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下半年理财产品规模或稳定在30万亿以上 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预计持续回升 理财市场向理财公司转移趋势明显 公募基金占比或继续提高 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走弱 债市无趋势性行情 建议做区间波段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与结构 - 截至25H1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 较24年末增加0.72万亿元 超过21 - 24年H1平均变动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6.4万亿元 占比降至20.87% 固定收益类(不含现金类)/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23.4/0.8/0.1万亿元 占比分别较2024年底提升3.38pct/0.07pct/0.02pct [2] - 预计25年下半年理财产品规模稳定在30万亿以上 因21 - 24年H2平均增量为1.15万亿元 且预计下半年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持续回升 [2] 理财机构情况 - 25H1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 市场朝理财公司集中 预计至26年底理财市场持续向理财公司转移 截至25H1 全市场有226家理财机构 其中银行机构194家 理财公司32家 较上年末分别减少24家、增加1家;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产品存续数量分别为1.39万只和2.79万只 较上年末分别减少0.21万只、增加0.36万只;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3.19万亿和27.48万亿 同比分别下降24.0%、增长13.0% [2]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 - 25H1理财增配公募基金 减配债券和同业存单 从24年末至25H1 债券和同业存单规模分别从13.03/4.31万亿元降至12.82/4.23万亿元 利率债配置比例从2.33%升至3.01% 规模达0.99万亿元 信用债配置比例从41.11%降至38.79% 规模至12.79万亿元 公募基金配置增加0.42万亿元至1.29万亿元 占比4.2% 较24年末提升1.3pct 预计25H2公募基金占比持续提高 [2] - 25H1现金及银行存款和非标债权类资产占比分别为24.8%/5.5% 较2024年末分别提升0.9pct/0.1pct [2] 理财产品收益率 - 低利率时代 25H1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走弱 25年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 较24年全年收益率下降0.53pct 理财公司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24Q1的3.21%降至25Q2的2.56% 预计基准下限走向2.0% [2] 债市行情与投资建议 - 阶段性看多债市 10Y国债可能重回1.65%左右 调整后建议重视长久期下沉的城投债及资本债、保险次级债 力推民生、渤海、恒丰长久期资本债 看多城投点心债及美元债 关注北部湾银行、天津银行、中华财险等资本债 [2] - 预判下半年10Y国债在1.6% - 1.8%区间震荡 无趋势性行情 债市大幅走熊可能性低 大幅走牛也难 建议做区间波段 [2]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撤退” 理财公司份额已近九成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05:07
行业整体情况 - 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 其中32家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为27.48万亿元 占全市场比例89.61% 较年初提升1.28个百分点 [1] - 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增长4.44% 显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 -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明显 部分银行自营理财规模清零 行业加速向持牌机构集中 [1] 理财公司业务表现 - 5家披露报告的理财公司中4家实现规模正增长 恒丰理财(25.08%)、华夏理财(19.18%)、苏银理财(17.72%)增幅显著 [2] - 浦银理财规模达12948.23亿元 增长1.91% 青银理财规模1894.8亿元 下降4.94% [2] - 固收类产品占比普遍超99% 5家公司均发行固收/混合类产品 4家发行权益类产品 [2] 非持牌银行转型动态 - 194家银行有存续产品 较一季度减少21家 显示退出加速 [3] - 浙江海宁农商行自营理财清零 汉口银行规模减少超60亿元 台州银行规模下降48.48% 河北银行下降45.05% [3] - 部分银行采取双轨策略 同步推进牌照申请与代销业务布局 [4] 行业发展趋势 - 未获牌照机构将加速退出 头部集中度快速提升 [5] - 中小银行将主要依赖代销模式 为理财公司创造销售机遇 [5]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撤退”理财公司份额已近九成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05:07
理财产品市场整体情况 - 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 其中32家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为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44% 占全市场比例89.61% 较年初提升1.28个百分点 [1] -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明显 部分银行自营理财规模清零 理财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1] 理财公司业务表现 - 浦银理财 华夏理财 苏银理财 恒丰理财 青银理财5家公司披露上半年业务报告 除青银理财外其余4家存续规模均正增长 [1] - 恒丰理财 华夏理财 苏银理财存续规模增幅显著 分别增长25.08%至2075.41亿元 19.18%至9931.11亿元 17.72%至7453.84亿元 浦银理财小幅增长1.91%至12948.23亿元 青银理财下降4.94%至1894.8亿元 [2] - 固收类产品占主导地位 5家公司均发行固收类和混合类产品 除恒丰理财外均发行权益类产品 固收类规模占比普遍超99% [2]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压降情况 - 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要求非持牌银行压降自营理财规模 194家银行有存续产品 较一季度减少21家 [2] - 浙江海宁农商银行自营理财全部压降完毕 存续产品0期 资产余额0亿元 较3月末0.12亿元清零 [2] - 汉口银行理财规模385.23亿元 较上年末减少超60亿元 固收类产品数量减少40余只 [3] - 台州银行存续产品6只 规模24.08亿元 较2024年末下降48.48% 河北银行规模119.98亿元 下降45.05% 湖南银行 上饶银行等降幅也较明显 [3] 行业转型趋势 - 非持牌银行探索转型路径 包括申请理财公司牌照和布局代销业务 [3] - 未获牌照机构将加速退出 头部集中度快速提升 中小银行将依赖代销模式服务客户 [3]
6月破净率创新低,权益类平均涨超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14:52
理财产品市场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32家理财公司共有27381只存续理财产品,以公募为主 [1] - 风险等级以二级(中低风险)为主,占比72.97%,三级(中风险)和一级(低风险)分别占12.22%和12.11%,二级及以下占比超85% [1] - 固收类产品占绝对主流,占比92.55%,混合类占5.28%,权益类占0.5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占1.55% [1] 理财公司产品数量分布 - 13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超过1000只,兴银理财(1976只)、信银理财(1946只)、招银理财(1869只)位列前三 [1] - 3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不足100只,包括高盛工银理财、法巴农银理财和浙银理财(44只) [1] 理财产品业绩表现 - 权益类产品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5.82%,但平均最大回撤达10.67% [3] - 固收类产品平均净值增长率1.26%,混合类1.56%,固收类平均最大回撤仅0.19%,混合类1.26% [3] - 混合类产品在各投资周期收益均优于同期限固收产品 [6] 混合类产品表现 - 宁银理财混合类产品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4.96%居首,信银理财2.85%第二,兴银理财2.84%第三 [9] 固收类产品表现 - 城商行理财公司包揽固收类前三:苏银理财1.61%、杭银理财1.56%、南银理财1.54% [10] 破净率情况 - 6月末公募理财产品破净率0.54%,创历史新低 [15][16] - 固收类破净率0.17%,混合类5.58%,权益类15.65%,商品及衍生品类无破净 [16] - 9家理财公司实现"0破净",包括中银理财(1021只)和农银理财(880只) [16][18] - 工银理财破净率3.69%(37只破净),贝莱德建信理财和汇华理财因总量少破净数量分别为3只和5只 [18]
跑步进场?理财投资者半年增加千万,增量已接近去年全年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12:17
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市场规模达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54% [2] - 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占全市场比例提升至89.61%,但内部增长分化明显 [2][7] - 固收类(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半年增1.56万亿元至23.41万亿元,占市场主要增量 [3] 理财公司表现分化 - 青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较年初缩水4.9%,浦银理财增速放缓至1.9% [2] - 恒丰理财、华夏理财、苏银理财存续规模较年初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恒丰增速达25.08% [7][8] - 城农商行理财规模平均下降16.5%,浙江海宁农商行理财规模清零 [9][10] 产品结构与收益表现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2%,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半年减少9000亿元(降幅12.3%) [3] -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较去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2][12] - 固收类(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79%,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3] 投资者结构与偏好 - 理财投资者数量达1.36亿个,半年增加1047.8万个,增量接近去年全年 [2][13] - 个人投资者占比98.7%,机构投资者数量增长11.7% [13] - 个人投资者中稳健型占比33.56%,保守型和进取型占比分别增加1.03和1.25个百分点 [13] 资产配置与监管动态 -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债券类为主(57.89%),但占比较去年末下降2.3个百分点 [4][5] - 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2.38%,公募基金配置占比上升1.3个百分点至4.2% [4][5] - 监管部门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混合类产品规模占比提升0.07个百分点至2.51% [4]
存款利率1时代,理财成“炸子鸡”?上半年哪类产品收益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7-10 12:3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30.97万亿元,半年增加1.3万亿元 [2][3] - 上半年规模呈现"先下后上"趋势,一季度末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较去年末下降8100亿元,二季度资金回流 [3] -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下滑至22.1%,固收类产品占比提升至75.6% [3] 收益率表现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65%,显著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不足1%) [2][3] - 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54%,纯固定收益类、"固收+"类分别为2.98%、2.71% [2][4] - 含权益类产品波动明显:混合类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3.06%(1月为-0.26%),权益类上半年2.49%(前两月冲高至8.72%) [7] 产品结构变化 - 新发固收类理财产品1.45万只,占比93.3%,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现金管理类新发669只,占比4.3%,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3] - 混合类理财产品占存续规模2.08%,权益类占0.09%;新发混合类258只(占比1.7%),权益类69只(占比0.4%) [7] 资产配置趋势 - 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43.9%)、现金及银行存款(23.3%)、同业存单(13.5%) [8] - 行业通过增加权益、衍生品等配置增厚收益,"固收+"产品布局加速,但上半年平均收益2.72%暂未超越纯固收类(2.98%) [11] 业绩基准调整 - 2025年6月新发开放式、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降至1.97%、2.54%,较去年12月下降0.45、0.21个百分点 [9] - 5月以来理财公司发布超900条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公告 [9] 行业应对策略 - 理财公司探索多元化策略,如ETF轮动、利率量化、定增量化等,以固收资产打底结合权益加持 [11] - 需建立与风险预算匹配的资产配置体系,优化产品配置结构 [11]
5%变10%!银行如何应对?
中国经营报· 2025-07-03 07:53
沪深交易所调整主板风险警示股票涨跌幅限制 - 沪深交易所拟将主板风险警示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比例由5%调整为10%,与主板其他股票保持一致 [1] - 同步调整主板风险警示股票的异常波动交易公开信息披露指标,与主板其他股票保持一致 [1] - 调整将影响ST股的市场交易行为,并对银行的股票质押业务、理财产品投资等多项金融服务带来直接影响 [1] 股票质押业务影响 - 跌幅限制放宽使得ST股票的波动性和市场风险增加,银行将重新评估以此为质押品的业务风险与价值 [2] - 银行或将稳妥调整对ST股票质押品的接受标准,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下调质押率,预留足够安全缓冲垫 [2] - 银行可能优化质押品估值模型,充分反映ST股票质押业务的新波动特征 [2] - 银行理财机构可能直接提高质押折扣率,或设置更严格的预警线和平仓线 [2] - 涨跌幅扩大后也相应放大了流动性风险,ST股成交活跃度较低可能进一步抑制理财机构的投资意愿 [2] - 银行或将对ST股票质押融资业务设置更为严格的集中度监控指标,完善实时盯市和压力测试机制 [3] - 部分银行或将有序压降ST股票质押业务规模 [3] 理财产品配置策略调整 - 权益类理财产品正逐步调整配置策略,倾向于增配流动性更强、价格波动较小的主板标的 [4] - 理财产品操作上以短线波段为主,产品估值管理的复杂性上升,净值波动幅度或将进一步放大 [4] - ST类股票涨跌幅限制放宽将促使理财产品投资策略调整,优化资产配置方案 [4] - 稳健型理财产品或将大幅降低ST股票配置,将资金投向其他股票或固定收益类资产 [4] - 进取型产品或将调整ST股票估值,明确投资比例限制、控制风险敞口、完善压力测试机制 [4] - 理财产品将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控,建立更严格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调整仓位、止损等措施 [4] - 理财公司将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帮助客户理解新规下的风险变化 [4]
银行理财规模站稳31万亿,下半年如何接住“存款搬家”
第一财经· 2025-07-02 23:51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1.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2%,打破市场对半年度"规模缩水"的担忧 [1] - 5月末规模曾达31.5万亿元创新高,6月小幅缩窄但仍站稳31万亿关口 [1]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债市走牛带动固收类产品收益回升、"固收+"产品收益率保持高位吸引资金,以及季末资金回表的季节性规律 [1] 收益率与产品表现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纯固收类年化收益率2.84%,现金管理类近7日年化收益率1.43%,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2] - 权益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4.1%,2月曾达22.08%年内高点,但3-4月大幅下跌,6月回暖 [3] - 6月上百款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部分已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新发固收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自2022年初持续震荡下行 [3] 市场环境与监管压力 - 存款利率下行至1%以下形成利差,"存款搬家"现象显著 [2] - 5月降准降息后债券收益率走低,固收类产品收益缩水,加剧"资产荒" [2] - 监管整改估值方法,叫停平滑机制调节收益及自行建立估值模型的做法 [4] 行业应对策略 - 产品创新:光大理财发行"稳健低波"产品,建信理财采用持有至到期策略控制回撤,招银理财、中银理财推出按月/季分红产品 [6] - 多元化配置:加强权益投资构建"固收+"产品,如含权益资产以增强收益弹性 [6] - 投资策略:缩短久期应对利率波动,控制杠杆并精选标的,开放式产品增加流动性资产配置 [7] 挑战与转型 - 传统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制约含权产品推广 [7] - 预计二、三季度规模增长,四季度趋稳,全年增量或不及去年,部分产品收益率可能低于长期定存利率 [4]
银行理财规模站稳31万亿,下半年如何接住“存款搬家”
第一财经· 2025-07-02 20:16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1.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2%,打破市场对"规模缩水"的担忧 [1] - 5月末规模曾达31.5万亿元创新高,6月小幅回落但仍站稳31万亿关口 [1]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债市走牛带动固收产品收益回升、"固收+"产品收益优势吸引资金、季末资金回表季节性规律 [1] 收益率与产品表现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年化收益率2.84%,现金管理类产品7日年化1.43%,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2] - 权益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4.1%,波动显著:2月达22.08%年内高点,3-4月大幅下跌,6月回暖 [3] -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调,6月上百款产品发布下调公告,部分已低于存款利率 [3] 市场环境与监管压力 - 存款利率下行(1年期定存普遍<1%)推动"存款搬家",理财吸引力提升 [2] - 5月降准0.5%+降息0.1%导致债券收益率走低,固收类产品收益缩水,加剧"资产荒" [2] - 监管整改估值方法,叫停平滑机制调节收益和自行估值模型,"高收益、低波动"模式受挑战 [4] 行业应对策略 - 产品创新:光大理财推"稳健低波"产品,建信理财采用持有至到期策略,招银/中银理财推分红产品 [6] - 投资多元化:加强权益投资构建"固收+"产品,含权益资产占比提升以增强收益弹性 [6] - 策略调整:缩短债券久期、控制杠杆、精选标的降低波动,开放式产品增配流动性资产 [7] 未来挑战 - 传统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制约含权产品推广 [7] - 预计Q2-Q3规模增长,Q4趋稳,全年增量或不及去年,部分产品收益率可能低于3/5年期定存 [4]
银行理财吸引力持续上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11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1.2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22% [1] - 2025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二季度末突破30万亿元 [1] - 行业集中度较高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据约80%市场份额 [4] 增长驱动因素 - 债市走牛带动固收类产品收益回升叠加资本市场回暖"固收+"产品保持较高收益率 [2] - 1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与理财收益形成利差促使"存款搬家"效应显著 [2] - 理财子公司通过优化信用债配置、量化投资等策略提升收益加速新产品发行 [2] 货币政策影响 - 2025年5月央行降准0.5%、降息0.1%释放超万亿元长期资金可能推动低风险理财规模扩张 [3] - 降息压低市场利率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资产收益率下行压缩固收类产品收益空间 [3] - 存款利率下行加剧"资产荒"倒逼银行理财调整策略增加权益、衍生品等"固收+"配置 [3] 权益类理财产品表现 - 2025年2月权益类理财产品近6个月和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7.59%和22.08% [5] - 5月权益类理财收益回暖近6个月和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回升至5.51%和13.83% [5] - 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保持在280亿元以上但投资者申购热情恢复缓慢 [5][6] 理财子公司发展 - 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已设立32家理财公司 [4] - 理财子公司需拓展母行以外代销渠道开发跨资产类别产品利用科技赋能增强客户黏性 [4] - 建信理财通过资产投向、费率优惠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客户财富管理体验 [4] 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 - 金融监管总局起草《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8] - 中小银行需提升代销理财信息披露有效性通过穿透式信息披露保障规范透明 [9] - 中小银行需强化风险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与陪伴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9] 中小银行代销理财发展 - 中小银行为增加非息收入将加快发力代销理财 [10] - 需立足区域禀赋优势深耕当地客户群体提供特色理财产品和服务 [10] - 需加强代销合作丰富产品货架提升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