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缺性营销
icon
搜索文档
泡泡玛特新品很快售罄!网友:比黄金还离谱 专家:过度营销或透支信任
搜狐财经· 2025-08-27 04:50
公司新品销售表现 - 泡泡玛特线上首发新款毛绒挂件"星星人好梦气象局系列"盲盒 单个售价79元 整盒售价474元 上线后迅速售罄 [1] - 官方小程序及电商平台库存数秒内售罄 瞬时流量过大导致平台出现卡顿和短暂崩溃 [4] - 顾客反馈线上付款失败及排队人数过多 线下门店同样未能购得新品 [5] 二级市场溢价情况 - 二手市场整盒成交价达1350元 较原价474元溢价约3倍 单个平均价约150元溢价约2倍 隐藏款价格高达478元溢价超6倍 [7] - 黄牛称星星人订单量远超预期 热度与两个月前LABUBU 3.0走红时相当 预计后期价格继续上涨 [10] - 公司回应无专门政策管理高价炒作行为 建议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购买 [10] 公司财务与IP业绩 - 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 [10] - 星星人作为成长最快的新锐IP之一 上半年实现营收3.9亿元 [10]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Z世代愿意为情感价值付费 产品通过情感化设计触达年轻群体情绪需求 构建情感共鸣 [11][12] - 盲盒机制放大随机乐趣 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感 短期内激发抢购热潮 [11] - 单件产品定价匹配年轻群体消费能力 整盒溢价通过捆绑销售提升客单价 [11] IP生命周期与行业挑战 - 星星人成功承接LABUBU 3.0流量红利 但需警惕IP热度存在周期性衰减 需靠持续内容迭代维持吸引力 [12] - 当前溢价源于短期供需失衡 长期价值依赖IP生态建设与用户社区运营 [12] - 行业需平衡短期炒作与长期品牌价值 避免过度营销透支信任 [12]
泡泡玛特新品很快售罄! 网友:比黄金还离谱 专家:过度营销或透支信任
扬子晚报网· 2025-08-26 20:54
公司表现 - 泡泡玛特线上首发新款毛绒挂件"星星人好梦气象局系列"盲盒 单个售价79元 整盒474元 上线后迅速售罄 [1] - 官方小程序及电商平台库存数秒内售罄 瞬时流量过大导致平台卡顿和短暂崩溃 [1] - 星星人IP作为泡泡玛特旗下成长最快的新锐IP之一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9亿元 [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达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 [5] - 公司客服回应称无专门政策管理二手市场高价炒作行为 建议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购买 [5] 产品市场热度 - 星星人盲盒现货一盒难求 二手市场价格迅速飙升 整盒成交价达1350元 溢价约3倍 单个平均价约150元 溢价约2倍 隐藏款价格高达478元 溢价超6倍 [3] - 黄牛称订单量远超预期 星星人热度与两个月前LABUBU3.0走红时相似 预计成为继LABUBU之后下一个爆款IP 后期价格可能继续上涨 [5] - 消费者反映抢购困难 页面加载完毕即显示付款失败或售罄 线上排队达数百人 线下门店同样缺货 [3]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Z世代愿意为情感价值付费 产品以治愈系情感化设计触达年轻群体情绪需求 构建情感共鸣 [6][7] - 盲盒机制放大随机乐趣 叠加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感 短期内激发抢购热潮 [7] - 单件产品精准匹配年轻群体消费能力 整盒溢价通过捆绑销售有效提升客单价 [7] - AI加持让潮玩提供更浓郁的情绪价值 形成"社交传播 形成爆款 供应链快速响应"的闭环 [5][6] - 行业需警惕IP生命周期规律 爆款IP热度存在周期性衰减 需靠持续内容迭代维持吸引力 [7]
麦当劳奶昔限时返场,一杯难求的背后,是情怀还是饥饿营销?
36氪· 2025-08-21 12:01
麦当劳奶昔限时回归事件 - 公司在全国7100多家门店推出"麦麦岛"夏日活动 其中13家主题旗舰店限量复刻停售近十年的奶昔产品 引发消费者排队抢购热潮[1][3] - 原价15元的两杯奶昔在二手平台被炒至150元 溢价达10倍仍供不应求 社交媒体形成"买到奶昔了吗"的病毒式传播[3][14] - 该产品曾因2014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不佳被淘汰 主要由于运营成本高 消费者偏好转向冰爽口感饮品[4][9] 产品历史沿革 - 奶昔是麦当劳创立初期的核心产品之一 与汉堡薯条组成经典套餐组合 其多轴搅拌机销售经历直接促成雷·克罗克与麦当劳的结缘[5][6][8] - 1990年随深圳首店进入中国市场 成为80后90后童年记忆符号 2014年因成本效率问题退出 2023年限时回归形成强烈反差[9][12] 营销策略分析 - 采用三重限定策略:销售期仅3周(8月13-31日) 限定13个城市旗舰店 每日限量供应 制造稀缺性刺激购买[13] - 精准触发情怀经济 通过味觉记忆连接消费者情感 十年空白期形成记忆滤镜效应[23] - 设计社交货币属性 排队抢购过程本身成为炫耀素材 黄牛炒作等衍生话题持续推高热度[24] 市场环境变化 - 当前消费者更愿为确定性情感支付溢价 与2014年追求效率的消费取向形成对比[25] - 社交媒体时代产品传播路径改变 用户生成内容(UGC)比传统广告更具穿透力[24] - 品牌成功将商业失败案例转化为传奇回归叙事 展示经典IP的唤醒价值[26][27]
「e公司观察」泡泡玛特没有饥饿营销
证券时报网· 2025-06-13 21:57
产品稀缺性与市场需求 - Labubu产品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均出现消费者排队抢购现象,甚至引发纠纷[1] - 公司已在提高Labubu产量,该产品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实现数倍增长[1] - 东莞玩具制造能力足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但公司选择维持适度稀缺性[1] - 稀缺性并非饥饿营销结果,而是公司运营能力的体现,包括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1] 行业运营模式分析 - 维持产品适度紧俏是潮玩行业通行惯例,通过差异化款式和盲盒机制制造稀缺性[2] - 行业存在大量竞争者,仅靠饥饿营销无法成功,需依靠强大IP运营能力[1] - 稀缺性可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类似小浣熊水浒卡收集机制[2] - 溢价是行业伴生现象,增加产量消除溢价会损害IP价值[3] IP价值维护策略 - 公司通过推出多种款式、联名款和盲盒机制维持Labubu IP的差异性[2] - 日本潮玩行业案例显示私自增加限量款产量会导致IP价值下跌[3] - 尽管存在仿冒品(Lafufu),公司仍不能大幅增加产量以保持IP形象[3] - 产品话题性(如明星佩戴、排队现象)有助于维持IP热度[3] 行业周期与IP运营 - 潮玩行业具有强话题性,热点维持难度高,类似电影音乐行业[3] - 公司当前依靠Labubu IP获得高收益,但需要持续运营其他IP[4] - 行业存在明显景气周期,成功IP背后往往伴随大量失败案例[4] - 历史上喜茶、华为手机等排队现象源于产品受欢迎度而非饥饿营销[3]
【豫财经】“港股三姐妹”爆火,两位是河南老乡
新华财经· 2025-06-06 21:31
港股新消费三姐妹表现 - 蜜雪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被称为"港股新消费三姐妹",年内股价均实现翻倍增长,市值均超千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市值在2025年3月27日首次站上2000亿港元,近两个月增长超1000亿港元,相比2022年四季度低谷涨幅超2300% [6] - 蜜雪集团6月4日盘中触及618港元/股,市值一度超2300亿港元,上市仅三月区间涨幅高达165% [8] - 老铺黄金截至6月6日收盘股价报903港元/股,市值为1559亿港元,上市不到一年上涨超20倍,年内涨幅超240% [8] 公司商业模式与市场表现 - 泡泡玛特通过潮玩盲盒机制吸引Z世代,隐藏款概率约1/72但二级市场溢价可达近千元,驱动消费者反复购买 [14] -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达4.6万家,核心产品价格2-8元,自建供应链是其核心竞争力 [12] - 老铺黄金定位"黄金界爱马仕",单店年营收超3亿元,采用高端商圈选址和精准圈层营销 [10] - 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50.7亿元,同比激增375.2% [18] - 蜜雪冰城东南亚门店截至2024年末突破4000家 [16] 河南新消费力量崛起 - 蜜雪冰城与泡泡玛特均源自河南,前者从郑州街头小店成长为全球现制饮品巨头,后者创始人王宁创业始于郑州西亚斯学院 [16][18] - 胖东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被喻为河南"三头象",2025年前五个月胖东来销售额突破百亿元 [20] - 河南企业通过深耕产品力、差异化服务和价值观驱动(如胖东来"员工关怀")实现可持续增长 [24] 港股消费板块整体情况 - 2025年港股消费企业上市热潮,截至6月5日排队IPO的166家企业中消费类超20家,包括乐自天成、林清轩等 [26] - 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6383.63亿港元,港交所IPO融资总额773.61亿港元 [26] - 港股通消费指数成分股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港股同股不同权等政策吸引新兴品牌 [26] - 消费企业赴港上市主因扩张需求及港股流程透明度高,A股政策更侧重硬科技 [27]
从杂货铺到千亿巨头,三得利做对了什么?
虎嗅· 2025-05-10 10:18
公司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营收超过1600亿人民币,稳居全球饮料行业前三,是农夫山泉的4倍,娃哈哈的2倍 [1] - 山崎威士忌以"东方风味"征服全球烈酒市场,2018年单瓶山崎50年在香港拍卖会以233.7万港元成交,刷新日威拍卖纪录 [1] - 三得利乌龙茶在中国无糖茶市场成为仅次于东方树叶的第二大品牌,成功击败伊藤园 [2] 产品本土化战略 - 通过"降酸增甜"策略改良葡萄酒配方,1907年推出更适合日本人口感的"赤玉波特酒",市场占有率迅速超过60% [13][22] - 采用本土原料和生产方式将葡萄酒价格降至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0.8~1日元/瓶 vs 3~5日元/瓶) [21] - 威士忌领域通过水源选择(京都山崎软水)、缩短熟成周期(8~12年)、使用水楢木等本土化创新,打造独特东方风味 [41] 市场拓展策略 - 绑定居酒屋场景推广葡萄酒,联合30家店铺推出"红酒+烤鸡皮套餐",单店月销量暴增500% [15] - 1946年推出低价威士忌品牌Torys,定价300日元(同级清酒的60%),采用连续式蒸馏技术和廉价谷物降低40%成本 [58][60] - 2009年推出罐装预调威士忌Highball,价格压至150日元/罐(低于啤酒180-250日元),适配便利店等新渠道 [102][103] 品牌高端化路径 - 1989年推出"日威三剑客"(山崎/响/白州),强调水源稀缺性(天王山系水)、工艺独特性(水楢木桶)和东方设计美学 [126][128][129] - 通过拍卖会(1.2万日元成交价)和抽签购买方式制造稀缺性,二级市场溢价率达300% [135][136] - 2024年日威三剑客占据日本高端威士忌市场71%份额,产品价格带跃升至数万日元级 [137] 品类复兴案例 - Highball复兴计划使经营店铺从1.5万家增至6万家,带动角瓶威士忌销量从8万箱增至80万箱 [114] - 2008-2022年威士忌消费量从7000万升提升至1.9亿升,年复合增长率6%,年轻群体知名度从30%升至80% [114][115] - 通过"筷子大作战计划"将威士忌渗透至70%居酒屋,1971年销量增长12倍,餐饮渠道贡献率达60% [71][74]
日租1万,第一批SU7 Ultra车主已经赚翻了
36氪· 2025-03-03 17:03
小米SU7 Ultra市场表现 - 小米SU7 Ultra正式售价52.99万元,较预售价直降近30万元,10分钟狂揽6900台大定订单,两小时完成全年销量目标[4] - 2024年小米SU7全年交付13.5万台,但锁单量高达24.8万台,产能缺口持续存在[17] - SU7 Ultra上市首日大定突破1.5万台,工厂月产能仅为2.2万-2.5万台,交付周期可能继续拉长[17] 二手市场交易现象 - 小定订单被炒至6000元,日租金突破万元,有人靠转单"躺赚"数万元[5] - 二手转让订单中85%生成于预售首周,每单溢价2000-6000元[8][10] - 租车日租金集中在2000-5000元,部分标价上万元,需求方包括自媒体、车评人、微商网红和急于尝鲜的消费者[13] 供需失衡与套利逻辑 - 产能与热度严重不匹配造成的"时间差"成为二手生意的温床[18] - 职业黄牛批量囤积小定订单,有团队囤20个订单转手利润超10万元[22] - 早期下订的科技发烧友和投资型用户将订单转让视作"知识变现"或"期货"套利[24] 产品定位与竞争格局 -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实测最高时速359km/h),定位"科技豪华"[25] - 直接竞争对手包括极氪001 FR、路特斯Emeya繁花、特斯拉Model S Plaid、保时捷Taycan系列[30] - 保时捷高调祝贺小米刷新赛道纪录,形成"既竞争又共谋"的关系[33] 消费趋势与行业影响 - 2024年中国二手豪车租赁市场规模达47亿元,同比激增210%[35] - 年轻群体更愿为短期体验付费,而非长期持有,体验式消费崛起[30] - 车企需重新思考"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边界定义[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