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架构
icon
搜索文档
群雄逐鹿!万亿AI芯片市场,谁主沉浮?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17:22
中国AI芯片市场格局演变 - 中国AI芯片市场从英伟达"一家独大"向"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转变,GPU和ASIC架构将共同高速发展 [1] - 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呈现"GPU领跑、ASIC崛起"态势,ASIC架构时代正在到来 [1][9] - 国内AI芯片厂商中ASIC架构目前占据主导地位,预计其发展将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1][18] 国内外厂商竞争动态 -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四年前的95%降至当前的50%,2021-2024年营收占比从26.42%降至13.11% [3] -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品牌渗透率达30%,出货量82万张,较上年15%的渗透率显著提升 [3] - 摩尔线程、沐曦集成提交科创板IPO申请,寒武纪作为A股唯一AI芯片公司的稀缺性面临挑战 [3] - 百度昆仑芯完成新一轮融资,持股比例从76.17%稀释至67.5%,融资目标直指IPO [4] 市场规模与技术路线 -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1425.37亿元激增至2029年1.34万亿元,CAGR达53.7% [5] - GPU目前占据AI服务器市场80%以上份额,ASIC仅占8%-11%,但2026年ASIC出货量有望超越GPU [9] - ASIC针对特定算法优化能效比高,但算法演进会导致效率下降,适合特定场景;GPU依赖CUDA生态实现灵活调度 [9][10] - 2029年中国GPU市场份额预计从69.9%升至77.3%,对应智算GPU市场规模达1.03万亿元 [17] 技术架构发展趋势 - GPU与ASIC将长期共存,ASIC因成本低、能效高,成长速度将快于GPU,未来或与GPU各占半壁江山 [11] - 机器人计算需求将催生融合架构,未来5-10年GPU仍为主力,但最终可能形成混合架构解决新负载问题 [14] - 国内推理端ASIC占比五年后或远高于GPU,但训练端格局尚不明朗;推理算力未来或成主要需求 [18] 主要厂商格局 - 国内AI芯片厂商前三名为华为海思、昆仑芯、寒武纪 [16] - GPU四大厂商中:摩尔线程以图形GPU起家,沐曦集成发展迅猛,海光信息在图形GPU领域最强 [17]
RISC-V,已成气候
半导体芯闻· 2025-06-13 17:41
RISC-V架构的行业影响 - RISC-V架构提供了逐步推进所需的灵活性,支持缓慢迁移而非跨越巨大技术鸿沟 [1] - 计算机架构和软件发展仍沿袭80年前处理器轨迹,行业对传统技术存在路径依赖 [1] - 编程范式迁移耗时数十年,直到NVIDIA开发CUDA后才实现大规模并行处理应用开发 [1] RISC-V应用进展 - RISC-V国际CEO指出该架构已从嵌入式微控制器扩展到各类产品,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2] - NVIDIA预计2024年GPU中RISC-V核心出货量达10亿个 [2] - Meta在AI加速器卡中采用RISC-V,欧盟资助其HPC和汽车项目 [2] - 新思科技数据显示RISC-V已实现近30种不同类型功能,包括GPU协处理器角色 [2] 行业采纳挑战 - 汽车行业因开放式架构特性对责任归属存在顾虑,但成本优势推动关注度提升 [2] - 需要建立完整生态系统,包括开发工具和配套软件支持 [2] - 反对观点认为RISC-V在AI领域与传统控制CPU相比无显著技术优势 [3] AI领域的潜力 - RISC-V可通过特定领域架构支持AI演进,适应快速变化的模型需求 [4] - 架构自由度允许在同一集群部署差异化核心,支持自定义指令集开发 [4] - 原生执行能力可减少30%的数据传输时间损耗,提升加速器效率 [4] - 支持多种矩阵加速方法,适应从边缘AI到加速器卡等不同场景 [4] 技术灵活性优势 - 允许在不违反ISA规范前提下定制硬件,优化特定数据类型处理 [5] - 微架构设计可优化数据流组织,解决AI计算中的大规模数据传输挑战 [5] - 适应CNN/RNN/LSTM等多样化模型需求,支持未来新型数据类型扩展 [5] 生态系统建设 - 成为Yocto项目白金会员,推动嵌入式Linux领域应用 [7] - 谷歌将RISC-V列为Android开发一级技术,Red Hat推出REL开发者预览版 [7] - 欧洲DARE项目计划投入2.6-2.8亿欧元开发RISC-V芯片 [7] 发展前景 - 虽非完美解决方案,但提供可行的技术演进路径 [9] - 开放社区模式有助于快速定义未来需求,降低创新风险 [10] - 渐进式发展策略使生态系统能够同步成长 [10]
100观察 | 即时零售行业正在转向 告别低价“内卷”,品质与服务成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18:33
即时零售行业竞争格局 - 京东推出"京东外卖"品牌并实施"百亿补贴",与美团、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展开竞争 [1] - 美团CEO王兴认为市场竞争促进行业发展,但"低质低价"的"内卷式"竞争不可持续 [1][9] - 行业集体转向以"品质"为核心战略,京东外卖定位"品质外卖",淘宝升级"小时达"为"淘宝闪购" [1] - 监管层约谈外卖平台企业,对"低质低价"与"内卷式"竞争进行约束 [1] 美团闪购业绩表现 - 美团闪购"618"首日成交额同比增长2倍 [4] - 酒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8倍,白酒首日成交额同比增长超70倍 [4] 小米芯片研发进展 - 小米澄清玄戒O1芯片非向Arm定制,未采用Arm CSS服务 [3] - 该事件彰显小米在半导体领域自主研发的阶段性突破 [3] 中国海油项目进展 - 巴西Mero4项目投产,使用全球最大FPSO之一 [5] - FPSO设计原油日处理能力18万桶,天然气日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 [5] - 项目投产后将使油田整体原油日产量提高到77万桶 [5] 腾讯AI技术突破 - 腾讯混元发布并开源语音数字人模型HunyuanVideo-Avatar [6] - 该模型支持多种景别、风格和场景,提供高一致性视频生成能力 [6] - 强化腾讯在生成式AI领域的领先地位 [7] 比亚迪电池技术 - 刀片电池和闪充刀片电池提前通过电池新国标全项检测 [8] - 获得中汽中心权威机构认证证书 [8] 长安汽车人事变动 - 新任命两名产品CEO分别管理引力、启源品牌 [10] - 狄智睿任启源产品CEO,袁志雄任引力产品CEO [10] 广汽集团战略合作 - 与阿里云就海外市场拓展达成多项合作 [11] - 合作内容包括海外数字化基建、车联网系统部署等 [11] - 已完成海外车联网系统部署 [11]
半导体,最新预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9 09:11
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 - 202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收入预计增长3.8%,达到675亿美元,主要受整体市场复苏及高性能计算和高带宽存储器制造对先进材料需求增长的支撑 [2] - 晶圆制造材料收入预计增长3.3%至429亿美元,封装材料收入增长4.7%至246亿美元 [2] - CMP、光刻胶及光刻胶辅助设备细分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主要由于先进DRAM、3D NAND闪存和前沿逻辑IC所需的工艺复杂性和工序数量增加 [2] - 除硅和SOI外,所有半导体材料细分市场均实现同比增长,硅收入下降7.1%主要由于行业持续消化过剩库存 [2] 地区半导体材料消费 - 台湾地区以201亿美元营收连续15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材料消费地区,同比增长7.2% [4][5] - 中国大陆地区以135亿美元营收位居第二,同比增长5.3% [4][5] - 韩国以105亿美元营收位居第三,同比增长0.8% [4][5] - 除日本外,所有地区在2024年均实现个位数增长,日本同比下降3.2% [4][5] 先进半导体封装市场 - 2024年先进半导体封装市场价值为180.9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29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5% [7] - 市场细分包括扇出型晶圆级封装、扇入型晶圆级封装、倒装芯片和2.5D/3D等类型,应用涵盖电信、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医疗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 [7] - 5G密集化、云端AI加速和电动汽车普及将推动产量增长和平均售价上涨 [7] - 倒装芯片封装技术通过密集焊料凸点阵列连接芯片到基板,降低电感、信号延迟并提升带宽,适用于AI加速器、高端移动SoC和数据中心GPU [8] - 扇出型晶圆级封装提供超薄封装,适合空间受限设备,为可穿戴设备、真无线耳机、射频前端和毫米波5G模块解锁高引脚数连接 [8] 应用领域驱动因素 - 汽车电气化和自动驾驶需要高可靠性封装,ADAS域控制器、雷达、激光雷达等采用先进封装技术以满足严格标准 [8] - 电动汽车销量攀升推动一级OSAT厂商与OEM厂商之间的长期供应协议,锁定多年增长 [8] - 智能手机、AR眼镜和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促使OEM转向WLP、FO PLP和模压芯嵌入式封装 [9] - 大型语言模型训练和图形分析需要服务器内部巨大芯片间带宽,推动对先进封装技术的需求 [8] - 5G基站、开放式RAN无线电和边缘AI网关依赖于射频前端模块和高性能基带处理器,这些模块只能通过先进封装方法满足要求 [8]
RISC-V架构解析及国产影响梳理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芯片行业 - **公司**:平头哥、西岩股份、新来科技、乐新、中科兰讯、国新科技、英特尔、高通、MTK、展讯、阿里、百富昆星、欧洁科技、金正恩、青年微店、经验半导体、安路科技、星岩电子、九天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三种主流芯片架构特点对比** - **X86架构**:过去二十几年广泛用于PC、服务器、边缘服务器,集成Windows、Linux系统较多,为闭源架构,市场上除特定两家公司外其他厂家因无指令集和授权无法生产[2] - **ARM架构**:被软银收购,是移动PC、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小型移动设备的典型代表,如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均采用该架构,也是闭源架构,按芯片2%收版税,有大量开发工具链,应用生态成熟,基于安卓生态[2][3][11] - **RISC - V架构**:开源且无授权费,类比生态社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灵活裁剪指令集,有数十万开发者贡献指令集,在CPU、边缘计算、AI、LTE领域快速成长,软件生态不断进化,市场已出现相关无羁芯片[3][4] 2. **RISC - V架构的优缺点** - **优点**:开源且无授权费;指令集扩展性强,生态支持多,可用于ARM架构不太擅长的领域,如电表、边缘计算;在AIOT中相比ARM节约60% - 70%成本;在边缘推理上功耗降低30% [3][7][8][19] - **缺点**:生态相对不完善,如EDA工具、编译器等;性能极限未达X86和ARM水平,在高性能服务器应用处于早期,最高端产品与ARM A78有代差;目前算力只能做一些推理,无法与A100、H200相比,适用于中低算力场景[6][9][10] 3. **RISC - V架构的应用场景** - 高性能计算服务器、AI推理、消费电子(手表、电表等)、边缘设备、云计算、AI等领域开始应用,目前更多用于后端定制化AC和端测专门推理场景,可实现百亿或几十亿级别推理量化过的争斗模型在上级跑推理[7][9][10] - 未来可渗透到ARM和X86未触及的工业细分场景,如边缘服务器、高讯服务器、推理服务器、汽车电子等[27] 4. **国内RISC - V架构的核心玩家** - 平头哥是倡导者和生态领导者,覆盖玄铁系列,有无限开发平台,提供免费工具和一站式IP到设计工具链服务[12] - 西岩股份专注汽车电子领域,是RISC - V的IP供应商;新来科技、国新科技等也较活跃,还有乐新、中科兰讯等基于该生态进行芯片设计[13] 5. **SIP - seq对算力需求结构的影响及RISC - V的应对** - SIP - seq出现后,原有AI芯片玩家的芯片优化建设会受影响,RISC - V领域需3 - 6个月先兼容生态,后续玩家再吸收技术提升芯片性能,在重庆、显存调度等四个点暂时落后[14][15] 6. **RISC - V生态建设相关要点** - 头部玩家会整合生态指令和IP并免费分享,提供工具链,如阿里的无限平台[24] - 产业会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头部公司做IP供应商,降低研发成本,但如果做无IP的产品成本可能较高[28][29] - 目前服务器CPU已有成熟IP,AI领域今年开始慢慢渗透[30] 7. **产业推进措施及可能发生的事情** - 国家层面可能推动行业往统一指令集发展,促进专利互相授权 - 推动无线生态在汽车、LT、高性能计算、AI检验等场景落地 - 政府出台指导性项目,倾向采购RISC - V新品方案[37][3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芯片制程与RISC - V的关系**:RISC - V目前较多采用成熟制程(8纳米、12纳米),7纳米以下刚开始应用,国内7纳米以下产能有限,未来随着国产发展,先进制程应用会增加[23] 2. **RISC - V指令集修改规则**:部分核心指令集封装不可大改,可对上层指令进行扩展,优化后的内容需共享到社区,以促进产品迭代[34] 3. **RISC - V IP授权收费情况**:纯指令集不收费,基于IP内核设计好的功能模块授权需收费,可能是一次性几十万[40] 4. **不同公司产品适配的操作系统**:如星岩电子基于玄铁IP做处理器适配Windows;金正恩做可穿戴设备芯片适配RTOS;九天科技做工具适配不同level系统,大服务器适配Windows10,中型适配安卓,小型适配Atos [43]
又一个芯片架构,走向消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2 09:04
核心观点 - 索尼、IBM和东芝联合开发的Cell处理器旨在打破传统计算架构限制,构建高性能并行计算网络 [1][3] - Cell处理器采用创新的多核设计,理论性能远超同期产品,但面临编程复杂、功耗高、成本高等挑战 [8][11][13] - 尽管在游戏主机市场表现不佳,Cell在科学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应用 [16][17][18] - Cell架构的创新理念对后续GPU计算和异构计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 强强合作 - 2000年索尼联合IBM和东芝共同开发Cell处理器,IBM投资4亿美元设立设计中心和晶圆厂 [3][4] - 合作方分工明确:IBM提供100纳米SOI工艺授权,东芝使用自有100纳米工艺技术 [4] - 目标性能为每秒1万亿次浮点运算,未来计划达到1千万亿次 [3] 技术架构 - 核心采用64位PowerPC处理单元(PPE)作为控制中心,配备23级流水线和三级缓存 [8] - 8个协同处理单元(SPE)专为数据并行优化,每个具有256 KiB本地存储空间 [8] - 单元互连总线(EIB)采用四环结构,总带宽超过200 GB/s [9] - 采用非常规内存架构,SPE通过DMA操作访问主内存,使用Rambus XDR内存 [9] 产品化进程 - 2005年首批样品采用90nm工艺,集成32个SPE,峰值性能达1TFLOPS [11] - 量产版本调整为1个3.2GHz PPE和8个SPE(实际可用6个),单精度浮点性能230 GFLOPS [12] - PS3搭载Cell处理器,但硬件成本高达805-840美元(售价499美元),每台亏损严重 [13] 市场表现 - PS3因开发难度高、架构复杂、售价高昂(499美元)在主机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3] - 2006年IBM推出Cell Blade服务器系列,但2010年即停止支持 [16] - 2008年Cell架构超级计算机Roadrunner成为全球首台突破1 PetaFLOPS的超算 [16] - 2010年美国空军用1760台PS3组建"秃鹰群"超算,成本仅200万美元 [17] 技术影响 - SPE架构的并行计算思路为后续GPU计算模式(CUDA/OpenCL)提供灵感 [21] - 2007年PS3加入Folding@home项目,贡献1.2PFlops算力(占总量35%) [18] - 2012年IBM宣布停止Cell架构更新,2023年Linux内核移除对Cell的支持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