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投资
搜索文档
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投资?
证券时报· 2025-10-18 20:15
投资工作中,究竟应该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投资,一直是许多投资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这里,就让我来指出一个误区:许多投资者认为的集中投资,并不是真正的集中投资。 真正的集中投资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对于理性的投资者,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的关系是怎样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无非是工具,并没有好坏之分,无非是取 得稳妥的高收益的手段而已。 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会使用哪一种方法呢?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一般来说,理性的投资 者会经历一个先分散投资、再慢慢趋向集中投资的过程。 为何如此?因为对于理性认真的投资者来说,他一上来的商业知识储备、金融市场阅历必然比较有限, 毕竟没人一出生就知道所有的事情。 所以,理性的投资者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加对市场的了解。在自己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的早期,出于 对自己认知的不够自信,他会更加偏向分散投资。 在这个时期,局限于自己有限的商业知识,理性的投资者处于一个"看这家公司很好、看那家公司也不 错、A和B不知道选谁"的阶段。 既然在知识相对有限的时候,看谁都差不多好,那么分散投资不会降低收益(因为感觉大家都差不 多),但是会降低风险(因为持股数 ...
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投资? | 猫猫看市
搜狐财经· 2025-10-18 17:01
投资策略的演变过程 - 理性的投资者将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视为实现稳健高收益的工具,而非对立的策略[3] - 投资者在商业知识储备和金融市场阅历有限的初期阶段,倾向于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3] - 随着对商业和金融认知的加深,投资者能辨识不同公司股票的细微差别,从而自然过渡到集中投资[4] - 过度分散投资是理性投资者发展的第一阶段,例如有投资者持有两三百只股票以实现风险分散[4] 理性集中投资的特征 - 理性的集中投资是一个渐进过程,可能经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演化[7] - 理性的集中投资者在大量了解投资标的后,优中选优进行集中投资[4][7] - 此类投资者对其选择有深入的商业思辨,能清晰阐述为何A公司优于B、C、D等其他公司[7] - 集中投资者具备分散投资的知识和能力,但选择不采用,体现了向下兼容性[5] 赌博式集中投资的误区 - 许多所谓的集中投资实为赌博式投资,源于投资者仅了解少量甚至单一股票便全仓押注[7] - 赌博式集中投资缺乏理性的商业分析,依赖强大的信心和勇气来支撑投资行为[7][8] - 与理性集中投资的渐进过程不同,赌博式投资具有爆发性,追求一夜暴富[7] - 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是否基于对金融市场和商业世界的规律性理解[8]
跨界思维如何创造投资奇迹——读《芒格传》
上海证券报· 2025-10-13 01:14
《芒格传》 (美)珍妮特·洛尔 著 杨天南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出版 跨界思维如何创造投资奇迹 ——读《芒格传》 ◎潘楷昕 1962年,在洛杉矶一家律师事务所里,查理·芒格正在为客户处理一桩复杂的并购案。作为事务所的合 伙人,他本可以安心享受法律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但就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个让同事们觉得"疯狂"的 决定:离开律师事务所,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 30多年后,美国资深财经记者珍妮特·洛尔开始追踪这个决定背后的故事。但这个选题让她遇到了真正 的挑战,这位投资界最神秘的人物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1962年,芒格与他人合伙成立惠勒-芒格投资公司,正式进入投资领域。同一年,巴菲特也买进了位于 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3年后的1965年,芒格彻底离开了律 师事务所,全身心投入投资事业。这家投资公司的档案显示,在存续的14年间,年均复合收益率达到 24.3%,远超同期道琼斯指数的6.4%。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1973年至1974年的股市危机, 让芒格的投资公司损失惨重,但他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冷静和坚持,最终为他赢得了巴菲特的深度信任。 1975 年芒 ...
Most Experts Say Buy Index Funds. Charles Payne Says Do This Instead
Yahoo Finance· 2025-09-27 21:17
If you’re seeking advice about investing,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sights you’ll get from experts is to go with index funds instead of individual stocks. The logic makes sense, especially for newer or more risk-averse investors: By offering a wider assortment of securities that track a specific market index (such as the S&P 500), index funds inherently offer greater diversification while helping to mitigate risk. Explore More: Multi-Millionaire Says Timing the Market Is Impossible – Here’s What You Should ...
查理芒格: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3 12:00
逆向思维,一位智者的逆向人生与永恒投资哲学。 01 一位来自奥马哈的普通青年人 1924 年,查理·芒格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一个普通家庭。17 岁考入密歇根大学读数学,二战爆发后应征入伍,服役期间被派往气象学校,系统学习理 工科思维。战争结束,他靠 GI 法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随后又以无大学文凭之身份破格被哈佛法学院录取,1948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律师。 芒格早年在洛杉矶执业,却深感"用时间换钱"的天花板太低。于是,他在 30 岁出头开始同步涉足地产开发,以 10 万美元本金撬动百万利润,完成原始积累。35 岁那年,一场失败的婚姻与长子白血病的双重打击几乎将他拖入深渊,但他用理性与阅读自我疗愈,并坚定转向投资赛道,成立惠勒·芒格合伙公司,十年年化收 益跑赢道指 18 个百分点,为日后与巴菲特并肩作战奠定基石。 02 查理芒格与巴菲特相遇 1959 年 5 月,35 岁的芒格返回家乡奥马哈料理父亲后事,被共同好友安排与 29 岁的沃伦·巴菲特共进晚餐。两人从股票聊到商业、从阅读到人生,惊觉"灵魂频 率"完全一致,遂成莫逆。巴菲特戏称那晚"找到了失联多年的兄长",芒格则说"沃伦让我笑到肚子疼" ...
查理芒格: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7 12:09
查理·芒格生平与职业发展 - 1924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普通家庭 通过GI法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并破格录取哈佛法学院 194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律师 [3][4] - 30岁出头以10万美元本金涉足地产开发 撬动百万利润完成原始积累 [4] - 35岁经历婚姻失败与长子白血病打击后转向投资 成立惠勒·芒格合伙公司 十年年化收益跑赢道指18个百分点 [4] - 1959年与29岁沃伦·巴菲特会面并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978年正式出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 [5][6] - 与巴菲特共同将濒临破产纺织厂改造为市值近万亿美元控股集团 45年间年化复合收益约20% [6] 投资理念核心框架 - 逆向思维原则:通过列示错误清单(高杠杆/不熟领域/差管理层/坏文化)规避失败路径 [7] - 能力圈理论:只投资能看懂/能评估/能定价的企业 持续拓宽认知但不越出边界 [7] - 估值与标的选择:推动从"烟蒂股"转向"以公道价买伟大企业" 喜诗糖果案例以3倍净资产/11倍市盈率收购 50年贡献超20亿美元现金流 年化回报超30% [8] - 护城河标准:要求企业具备品牌/网络/成本/法规/文化等可持续竞争优势 坚持长期持有(十年或永久) [9] - 多元思维模型:运用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经济/历史等100种工具交叉验证 避免认知偏差 [10] - 集中投资策略:反对过度分散 前十大持仓占伯克希尔权益市值70%以上 [11] - 延迟满足机制:通过简化生活方式(旧车/普通房/每日阅读5小时)积累学习与复利资源 [12] 商业哲学与运营实践 - 强调"获得比支付更多"的价值投资本质 将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2] - 采用"避开危险/压力/蠢事/疾病"的风险控制模式 认为真正风险源于认知盲区 [12] - 实践"耐心等待好球但全力挥棒"的机会捕捉机制 在稀缺性机会出现时集中配置 [11][12] - 构建"品牌护城河+复利"的商业模式 通过喜诗糖果等案例验证长期现金流生成能力 [8][9] - 形成"逆向思考×能力圈×护城河×时间复利"的投资公式框架 [13]
了解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雪球· 2025-08-14 15:52
投资风格定义与重要性 - 投资风格是构建投资组合与筛选标的时展现的认知框架、操作纪律与风险阈值的总和,需与自身禀赋契合[4] - 风格确立后能帮助投资者形成自洽逻辑,避免随波逐流,从而赚到该赚的钱[3][4] - 价值投资并非刻板教条,而是以"价值与价格差"为核心,衍生出多样化的实践形态[5] 投资风格多样性 - 成功的价值投资者策略差异显著:有的专注小盘股,有的偏好大盘蓝筹,有的深耕特定行业如房地产或能源[5] - 不同方法论共存:量化分析寻找低估标的、并购套利估算收购溢价、事件驱动捕捉催化剂等[5] - 风格无优劣之分,适合自身特质的才是最佳选择,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最好风格"[6][14] 自我认知与风格适配 - 确立风格需基于对知识储备、风险承受能力及性格特质的清晰认知[7][8] - 投资者需划定能力圈,避免因认知不足导致策略摇摆(如短线追涨与长线持有混淆)[8] - 短板决定投资上限,需正视认知盲区,避免因重大失误导致全局崩塌[9][10] 风格执行与长期主义 - 风格需保持稳定,避免频繁切换策略[12] - 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与自身匹配的"适和解"而非理论最优解,例如稳健型适合指数投资,挑战型适合主动选股[14] - 同时追逐多套逻辑(如成长+低估+反转)会导致认知混乱,最终一无所获[15] 具体投资策略示例 - 绝对避免杠杆,极端市场条件下杠杆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失[17] - 行业分散配置(3-5个行业,7-8家公司)以控制单一风险事件冲击[17] - 仓位与确定性挂钩:高确定性标的配置高仓位,不确定性标的限制试水仓位[17] - 聚焦内在价值,市场恐慌时逆向布局,高估时果断卖出[18] - 长期持有是价值增长的自然结果,非强制目标[18] - 设立"不为清单"排除ROE低下、高负债、薄利润率、政策风险或管理不善的公司[18] - 保守估值并预留安全边际,以应对判断误差或市场意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