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设计

搜索文档
艾为电子: 艾为电子关于本次募集资金投向属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7-29 00:50
公司主营业务 - 专注于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的集成电路设计,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和销售 [1] - 截至2024年末主要产品型号达1,400余款,年销量超60亿颗,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互联、汽车领域 [1] - 在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领域形成完整产品系列,包括音频解决方案、触觉反馈系统、光学防抖OIS芯片等 [2] - 客户覆盖小米、OPPO、比亚迪、微软、三星等品牌及华勤、闻泰等ODM厂商,拓展可穿戴设备、AIoT等细分领域头部客户 [3] 募集资金投向方案 - 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190,132万元,用于四大项目: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端侧AI芯片、车载芯片、运动控制芯片 [3][5][14][22][31] - 全球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148,472.97万元,建设期4年,重点建设可靠性实验室及触觉反馈/光学防抖等专业实验室 [5] - 端侧AI芯片项目总投资36,593.61万元,研发MCU+NPU/DSP+NPU等端侧AI芯片及配套电源管理/信号链芯片 [14] - 车载芯片项目总投资31,658.39万元,研发车载音频功放、氛围灯驱动SoC、信号链芯片及主动降噪算法 [22] - 运动控制芯片项目总投资28,735.53万元,研发触觉驱动芯片、摄像头马达驱动芯片、智能电机算法等 [31] 行业与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销售额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AI/物联网/智能汽车驱动需求增长 [10] - 2023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1,939亿元,2018-2023年CAGR达116.3%,智能穿戴/AIoT推动持续增长 [17] - 2024年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641亿美元,中国占28%,电动车芯片需求达1,600颗/辆 [30] - 运动控制芯片下游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无人机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工业自动化规模达5,095.9亿美元 [38] 技术竞争力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95项,研发人员占比64% [20][29] - 在端侧AI领域已开发SKTune音效算法、OIS防抖算法等,产品应用于Meta AR眼镜、小米AI智能眼镜 [19] - 车载芯片已量产4×80W车规级数字音频功放、LIN RGB氛围灯驱动SoC等产品 [29] - 运动控制芯片领域拥有20多款摄像头马达驱动芯片技术,2024年出货量超3亿颗 [36] 政策支持 - 集成电路行业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支持,享受财税优惠 [9] - 人工智能领域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扶持,目标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5万亿元 [18] - 汽车芯片国产化受《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车规认证体系加速完善 [28] - 工业自动化/机器人领域获《"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 [35]
沁恒微冲刺科创板:生产人员仅3人,董事长王春华控制95%股权
搜狐财经· 2025-07-03 09:50
公司概况 - 南京沁恒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连接技术和微处理器研究,是基于自研专业接口IP、内核IP构建一体化芯片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3] - 公司科创板IPO已获受理,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会计师事务所为立信 [3] 募资计划 - 计划募资9.32亿元,其中2.6亿元用于USB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3亿元用于网络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3.67亿元用于全栈MCU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4] - 募投项目总投资额为9.32亿元,与拟募资金额一致 [4] 财务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8亿元、3.08亿元、3.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10万元、7240万元、1.04亿元 [5] - 2024年资产总额7.2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6.18亿元,资产负债率14.73% [5] - 2024年扣非净利润9724万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59% [5] 人员结构 - 截至2024年底员工总数276人,其中研发人员160人占比57.97%,生产人员仅3人占比1.09% [6][7] - 研发人员占比最高,管理人员53人占比19.20%,销售人员60人占比21.74% [6] 股权结构 - 江苏沁恒直接持有公司56.04%股份为控股股东 [9] - 实际控制人王春华合计控制公司94.57%股份,其中直接持股28.46%,通过江苏沁恒控制56.04%,通过异或合伙控制10.06% [9] - 王春华为中专学历,高级程序员,正高级工程师,1976年出生,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9]
兆易创新递表港交所 在NOR Flash领域全球领先
智通财经· 2025-06-20 07:07
公司上市申请 - 兆易创新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在NOR Flash领域拥有全球领先市场地位,2024年收入计全球第二、中国内地第一,市场份额18.5% [1] 业务概况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多元芯片设计公司,提供Flash、利基型DRAM、MCU、模拟芯片及传感器芯片等多样化产品 [3] - 采用无晶圆业务模式,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 [3] - 是全球唯一一家在NOR Flash、SLC NAND Flash、利基型DRAM和MCU领域均排名全球前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3] - 专用型存储芯片包括NOR Flash、NAND Flash和利基型DRAM三条产品线,覆盖消费电子、工业应用、通讯、汽车电子等领域 [3] 技术优势 - 2019年推出中国内地首款超高速8通道SPI NOR Flash产品,数据吞吐率是当时产品的5倍 [4] - 2020年推出中国内地首款2Gb高性能SPI NOR Flash产品,成为首家覆盖512Kb到2Gb完整产品线的厂商 [4] - 2024年推出中国内地首款低功耗系列SPI NOR Flash,采用1.2V低电压和超低功耗模式 [4] - 2025年率先实现45nm节点SPI NOR Flash大规模量产 [4] - NAND Flash产品聚焦SLC NAND Flash,具有高效、高可靠性、低功耗特点 [4]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81.3亿元,2023年57.61亿元,2024年73.56亿元 [5] - 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22.56亿元(净利润率27.7%),2023年2.58亿元(4.5%),2024年12.6亿元(17.1%) [5] - 2022年毛利3,697,216千元(毛利率45.5%),2023年1,746,308千元(30.3%),2024年2,623,218千元(35.7%) [6] - 2022年研发开支935,584千元(占收入11.5%),2023年989,953千元(17.2%),2024年1,122,389千元(15.3%) [6] - 2022年营业利润2,274,271千元(利润率28.0%),2023年135,883千元(2.4%),2024年1,150,491千元(15.6%) [6]
中颖电子控制权变更在即,创始人傅启明将何去何从?
是说芯语· 2025-06-08 18:49
控制权变更公告 - 公司控股股东威朗国际筹划控制权变更 股票自6月9日起停牌不超过2个交易日 [1] - 交易各方尚未签署协议 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 威朗国际当前持股18.49% [1] 创始人傅启明背景 - 傅启明拥有台湾交通大学电信工程学士学位 1983年进入集成电路设计行业 [2] - 早期在联华电子和飞利浦担任技术岗位 后转型项目管理 具备技术研发与市场企划复合经验 [2][3] - 2002年加入公司后担任董事长等核心职务 推动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发展壮大 [3]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3.43亿元(+3.32%) 扣非净利润1.31亿元(+26.61%) 毛利率33.60%(-2.01%) [4][5] - 2022-2024年芯片销量逐年增长至8.85亿颗(2024年+9%) [5] - 研发投入3亿元占营收22.35% 累计获授权专利135项(133项发明专利) [7]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工规MCU在家电市场市占率国产领先 32位M0+产品强化竞争力 新一代变频空调方案预计2025年底量产 [6] - 电池管理芯片在手机及电动自行车领域市占率领先 覆盖3C和动力应用端 [6] - AMOLED显示驱动芯片正导入品牌客户 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7] 控制权变更潜在影响 - 实控人变更或导致公司战略方向调整 傅启明对产品布局和市场拓展有深远影响 [8]
紫光国微(002049) - 2025年5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9 20:28
业务发展与订单情况 - 2025年初至今,特种集成电路行业及公司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订单同比增加,公司将持续跟踪未来订单变化,中长期行业发展较乐观 [2][3][8][10][11] - 公司汽车领域产品主要为汽车安全芯片和汽车控制芯片,汽车安全芯片解决方案已量产落地,汽车域控芯片THA6第一代系列产品已上车量产,第二代系列产品已开始导入;汽车MCU产品于2024年推出,尚未大批量出货,已与多家知名Tier1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5][8] - 公司着力打造系列汽车域控芯片,在高端动力底盘控制器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未来国内芯片市场发展空间大 [6][10][11] - 公司面向特种行业应用的HBM产品处于研发阶段,已通过用户测试,后续将根据用户需求进一步迭代,新产品用户导入周期相对较长 [9][10][11] 业绩相关情况 - 2024年度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特种集成电路行业周期波动,业务需求不足、订单减少、产品单价下降;2025年一季度,受联营企业盈利下降和上年同期一次性处置收益影响,投资收益同比减少1.05亿,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幅度同比收窄 [4] - 2024年度,特种集成电路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46.76%,智能安全芯片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47.87% [9] - 公司芯片出口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约为11% [6] 公司战略与规划 - 公司属于新紫光集团中高可靠芯片板块、汽车电子与智能芯片板块、材料与器件板块 [3][7] - 特种集成电路方面,推进新产品和宇航领域市场拓展,关注边缘端AI应用;智能安全芯片方面,稳住传统智能卡安全芯片市场,导入新技术、开拓新业务,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芯片;石英晶体频率器件业务持续推广重点产品和新增产品 [3][6][11] - 公司高可靠性芯片封装测试项目2023年底启动,2024年6月产线通线,今年努力稳定量产、产能爬坡,未来视行业发展情况决策是否开展二期建设 [3] - 公司岳阳的超微型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6月底厂房竣工交付,10月底进行一期试投产 [11] 公司运营与管理 - 最近一年,公司董事会选举新董事长陈杰和新总裁李天池,公司将明晰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提升业绩 [4] - 公司与清华大学等高校仍有技术合作 [11] - 公司目前间接持有深圳市紫光同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8.24%的股份,将其作为联营企业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 [12] 市场与投资者相关 - 公司股价受宏观经济、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将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依法依规提升投资价值,维护投资者利益 [6][10][13] - 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发展状况,积极推进回购股份等相关工作,回购股份将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4][5][6][7][10][13] - 截至目前,公司管理层没有明确的增持计划 [7] - 公司会综合考虑股东回报诉求、资金储备合理性及经营战略适配性等因素制定分红方案 [12] 其他问题回复 - 公司目前与紫光展锐没有重组合并计划 [2] - 公司与紫光股份、紫光展锐不存在同业竞争 [5][14] - 根据公开资料,2025年4月29日,深圳证监局受理了中信证券关于紫光同创的辅导备案 [5] - 公司关税对发展影响较少,各项业务发展正常 [4] - 公司积极关注外延式发展机会,并购目标选择慎重,需符合战略发展方向和提升股东价值,目前没有明确计划 [5][11][14]
思 特 威: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思 特 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5-09 18:17
公司基本情况 - 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2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A股40,010,000股,发行价31.5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12.607亿元,净额11.742亿元 [1] - 中信建投证券担任保荐机构,持续督导期内未发现公司存在重大违规事项 [6][16] - 公司采用特别表决权机制,控股股东徐辰持有A类股份表决权为B类股份的5倍,合计控制48.16%表决权 [14][1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59.68亿元,同比增长108.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7][19] - 基本每股收益0.9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89%,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7.5%,同比下降2.51个百分点 [17][19] - 总资产78.30亿元,同比增长27.4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51.19%,主要因2023年库存去化基数较高 [17][19] 核心竞争力 - 技术优势:拥有464项授权专利(含96项境外专利),2024年新增197项知识产权申请 [21][31] - 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比44.92%,核心团队包括徐辰、莫要武、马伟剑等半导体领域专家 [21][22] - 客户资源:产品应用于海康威视、大疆、小米、OPPO、比亚迪等头部品牌,境内收入占比提升至67.16% [22][23] - 供应链:与台积电、三星电子、晶方科技等建立战略合作,实现多区域产能布局 [23][24] 研发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4.47亿元,同比增长56.35%,主要投向第四代BSI架构、车规级CIS等12个在研项目 [24][26] - 重点研发方向包括: - 智能驾驶ASIL-B/D级车规芯片 [26] - 5000万像素以上智能手机主摄传感器 [19] - 机器视觉用全局快门和TOF传感器 [27] - 国产化工艺平台开发 [28] 行业风险 - 技术迭代风险: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更新快,需持续投入研发保持竞争力 [7] - 供应链风险: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晶圆/封装价格波动影响盈利能力 [8][9] - 客户集中风险: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新客户拓展需周期 [9] - 市场竞争:索尼、三星等国际巨头及新兴国产厂商加剧行业竞争 [14] 募集资金使用 - 截至2024年底,12.6亿元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主要用于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 [34][37] - 资金使用符合监管要求,未发现违规情形 [37]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徐辰持股13.72%,一致行动人莫要武持股6%,合计控制48.16%表决权 [37] - 董事、监事及高管持股95.2万股,2024年度无增减持,无质押冻结情况 [37]
华大九天(301269):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点评:一季度利润表现良好,国内EDA领先地位持续稳固
平安证券· 2025-05-05 20:5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一季度利润表现良好,国内EDA领先地位持续稳固 [1] - 调整公司2025 - 2027年盈利预期,预计EPS分别为0.41元、0.57元、0.81元,对应4月30日收盘价的市盈率分别为291.1X、209.1X和147.5X [8] - 看好公司在国内EDA赛道的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2亿元,同比增长20.98%;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减少45.46% [2][7]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9.77%;归母净利润0.10亿元,同比增长26.72%;扣非归母净利润 - 38.78万元,同比大幅减亏;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4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1.38% [7]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6.03亿元、21.20亿元、28.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2亿元、3.09亿元、4.39亿元 [6] 营业收入增长原因 - 持续开展技术产品创新,巩固市场地位 [7] - 不断提升产品发布质量标准,产品质量得到客户认可 [7] - 不断加强区域战略协同,积极拓展新客户 [7] - 不断加强员工团队建设,保障公司稳定发展 [7] 2025年一季度利润端表现良好原因 - 期间费用率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2025年一季度期间费用率为105.42%,同比下降6.12个百分点 [7] EDA业务优势 - EDA市占率居国内首位,截至2024年12月31日拥有近700家国内外客户 [7] - 保持持续高比例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86,812.0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1.02% [7] - 建立完善持续创新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产业链上下游价值发现 [7]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致力于提供一站式EDA工具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与国内外主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8] - 拥有全球客户近700家,树立良好服务口碑和信誉 [8] -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完整、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EDA企业,拥有多个国家级平台,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
OPPO、顺为资本入股,锐石创芯又开启上市辅导了
IPO日报· 2025-04-21 16:25
公司上市辅导动态 - 锐石创芯于2025年4月11日与广发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2] - 这是公司近三年内第三次启动上市辅导,前两次分别在2022年5月(中信建投)和2023年1月(广发证券) [5][9] - 公司在2025年3月将注册地从深圳迁至重庆,并更名为锐石创芯(重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1日,注册资本38,249.0525万元,法定代表人倪建兴 [2] - 控股股东倪建兴直接持股16.28%,间接持股3.07%,合计持股19.35% [2] - 公司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4G/5G射频前端分立器件及模组的研发、制造及销售 [4] - 具备"芯片设计-模组集成-滤波器晶圆制造"全产业链能力 [4] - 产品线包括4G/5G射频前端模组、WiFi FEM、滤波器、射频开关等 [4] - 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物联网、卫星通信、无人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 [4] 市场与客户 - 公司已进入ZTE、OPPO、小米等知名品牌供应链 [12] - 2017年至今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勤战略、顺为资本、哈勃战略等 [11] - 在深圳设总部,重庆设母公司和晶圆厂,上海、成都、韩国设研发中心 [11] 行业定位 - 公司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2] - 集成电路设计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鼓励类产业 [2] -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突破 [2]
汇顶终止收购云英谷,英集芯收购辉芒微,新相微收购爱协生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4 08:53
汇顶科技终止收购云英谷 - 汇顶科技于2025年3月3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云英谷科技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的议案 [2] - 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3] - 云英谷科技是一家专注于OLED显示驱动芯片研发的企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云英谷科技采用Fabless模式,主营AMOLED和Micro-OLED显示驱动芯片销售 [4] - 云英谷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7.04亿元,营业亏损1.62亿元,主要因早期研发投入大和股权激励费用摊销 [5][6] - 云英谷科技总资产12.7亿元,总负债1.7亿元 [5] 新相微收购爱协生 - 新相微电子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爱协生科技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8] - 新相微电子是国内首批显示驱动芯片国产化企业,产品覆盖智能穿戴、手机、平板等多领域 [8][9] - 爱协生科技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人机交互领域芯片设计,2022年营业额突破8亿元 [9] 英集芯收购辉芒微 - 英集芯科技拟以支付现金和发行定向可转换公司债券方式收购辉芒微电子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10] - 辉芒微电子成立于2005年,拥有MCU、EEPROM和PMIC三大产品线 [10] - 辉芒微电子2024年末研发人员占比60%,拥有境内专利97项和美国专利14项 [11] - 辉芒微电子芯片年出货量近20亿颗,客户包括广汽埃安、小米、美的等知名品牌 [11]
新相微:新相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意向书
2023-05-15 08:10
发行信息 - 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9190.5883万股A股并在科创板上市,占发行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0%,发行后总股本为45952.9412万股[8][50][51] - 预计发行日期为2023年5月23日,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8] - 本次发行不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不涉及股东公开发售股份[8] 业绩总结 - 2020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1,875.55万元、45,169.60万元、42,700.44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71%;净利润分别为2,541.22万元、15,270.13万元、10,827.55万元[25] - 2022年公司产品交易单价同比下降6.65%,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47%,净利润同比下降29.09%[26] - 2023年1 - 3月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30.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59.31%[26] 用户数据 - 公司客户涉及京东方、深天马等企业[17] - 2021年中国内地显示驱动厂商出货量中公司占比约1.2%[71] 未来展望 - 若不能提高竞争力,未来收入增长可能受限[32] - 预计2023年1 - 6月营业收入为21,743.26万元至24,743.2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动 - 0.76%至12.93%[75] - 预计2023年1 - 6月净利润为4,294.92万元至4,994.92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动 - 45.52%至 - 36.64%[75]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未量产4K分辨率产品,AMOLED产品未实现品牌终端突破[33] -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拟投入项目总投资金额151,902.70万元,用于芯片研发、生产线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87][88] 市场扩张和并购 - 无相关内容 其他新策略 - 公司向晶合集成预付2022 - 2026年产能保证金21,798.99万元[96] 财务数据 - 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6,905.27万元,现金分红1,401.00万元,研发投入占比12.01%[64] -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余额分别为3453.85万元、6368.54万元及19386.72万元,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648.96万元、343.92万元及479.93万元[39] - 2022年公司整合型显示芯片收入39,840.2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93.30%[67] 股权结构 - 本次发行前,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间接控制公司37.23%股权,发行后降至约27.92%[94] - 发行前New Vision(BVI)持股7665.3360万股,占比20.85%;发行后持股不变,占比降至16.68%[176] - 发行前科宏芯持股3091.9320万股,占比8.41%;发行后持股不变,占比降至6.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