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农业

搜索文档
“七彩云品”畅销海内外 云南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王牌
人民日报· 2025-08-17 06:30
高原特色农业概况 - 云南咖啡和鲜切花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规模在西部地区领先,70%的云南蔬菜产品销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1] - 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的特色产业,包括茶、中药材、小粒咖啡、橡胶、热带亚热带水果坚果等[1] - 云南以"七彩云品"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发力[1] 种业发展 - 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精品率由2021年的8%提升至31.6%[1] -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将育种时间由30年缩短至10年,6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2] - 云南已建设36个省级种业基地,在花卉、咖啡、蔬菜等作物育种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2] 智慧种植 - 玉溪市通海县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基地使用传感器监测土壤环境,水肥一体化设施精准送达营养物质[3] - 临沧市双江现代化茶园示范基地通过低密度留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新梢萌发量提升11.1%,每亩综合收益增加400元[3] - 陆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率达100%,开远市花卉生产基地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100%[3] 流通与销售 - 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每4秒完成一笔交易,鲜切花在线远程撮合交易模式实现产需直接对接[3] - 云南蓝莓从产地到上海超市最快两天,通过冷库预冷和冷链运输[4] - 云南已建成冷库7300余座,库容近740万立方米,基本建成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物流设施集群[5] 品牌与出口 - 云南农业部门推进品牌集群化发展,2024年云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87.9亿元[5] - 昆明海关和交通部门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协调机制,实现"一次查验、两家互认"[5] - 国铁昆明局开行中老铁路"澜湄快线"班列,助力农产品高效出口东南亚国家[5]
云南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王牌
人民日报· 2025-08-17 06:0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产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2024年云南咖啡和鲜切花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规模在西部地区领先 [1] - 每年约70%的云南蔬菜产品销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2024年云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87.9亿元 [5] 核心产业与政策支持 - 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的特色产业,包括云花、云咖、云茶、云菜、云果、云菌、云药等 [1] - 云南出台政策支持咖啡产业精品化、精深加工转型,咖啡精品率从2021年的8%提升至31.6% [1] - 云南农业部门推进品牌集群化发展,每年组织至少6场产销对接活动 [5] 种业创新与技术突破 - 云南已建设36个省级种业基地,在花卉、咖啡、蔬菜等作物育种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2] -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将育种时间由30年缩短至10年,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2] 智慧农业与科技应用 - 玉溪市通海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采用传感器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精准种植 [3] - 临沧市双江县现代化茶园示范基地通过低密度留养等技术使新梢萌发量提升11.1%,每亩收益增加400元 [3] - 陆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率达100%,开远市花卉生产基地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100% [3] 物流与市场流通 - 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每4秒完成一笔交易,鲜切花在线远程撮合交易模式提升效率 [3] - 云南已建成冷库7300余座,库容近740万立方米,形成冷链物流设施集群 [5] - 中老铁路"澜湄快线"班列助力农产品高效出口东南亚国家 [5]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高原上的"新农人"
人民网· 2025-07-27 17:20
高原现代农业转型 - 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跨越,种植草莓、西瓜、葡萄等非传统高原作物[1][3][7] - 园区培育的葡萄新品种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并筛选出3个适合高原种植的优质西瓜品种,具有高甜度和耐储运特性[8] - 采用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广有机种植并禁止使用农药,同时研究解决土地复种减产和病虫害问题[8] 科技应用与产业规模 - 园区配备精准温控系统、节水灌溉设备和气象环境监测等智能化设施,显著提升高原农业效率[7][10] - 总规划面积2万亩(核心区2000亩),2024年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接待游客15.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67.7万元[11] - 立柱式水培等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优化种植模式[10] 社会经济效益 - 2024年园区解决就业897人,带动人均增收1.51万元,实现本地劳动力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11] - 园区作为拉萨高原特色农业载体,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产业融合(农业+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4][11]
云南丽江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05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 丽江市利用超过4500米的海拔高差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形成芒果、羊肚菌、苹果等特色产业 [1] - 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改善为产业提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又助力生态改善 [1] - 不同海拔区域形成差异化种植:金沙江干热河谷发展芒果产业,冷凉山区发展羊肚菌种植,高寒山区发展苹果种植 [1][2][3] 芒果产业发展 - 华坪县从采煤业转型发展芒果产业,芒果喜热、耐旱、耐贫瘠的特性适合当地干热河谷气候 [2] - 当地芒果产业具有独特优势:15摄氏度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累积,超2500小时年均日照提高着色率,干旱减少病虫害 [2] - 通过河水灌溉、坝塘蓄水、光伏发电等多种方式解决灌溉问题,并在煤矸石上覆盖土壤改良种植环境 [2] - 芒果根系固土、梯田改造治理石漠化坡地,使废弃矿山披上绿装,植物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 [3] 羊肚菌产业发展 - 永胜县在冷凉山区松林下种植羊肚菌,利用松针腐殖层提供天然养分,形成"林菌共生"模式 [3][4] - 山区种植优势:不占用耕地、无需大棚、成本低品质好,150亩试验田首年即获丰收 [4][5] - 羊肚菌产业转变了"靠山吃山"模式,实现"靠山富山",菌丝分解枯枝落叶还能改良土壤 [5] 苹果产业发展 - 宁蒗县在高寒山区发展"2700苹果"产业,利用海拔2700-2900米独特环境培育优质苹果 [6] - 通过嫁接本土野生丽江山荆子,使苹果树具有耐旱、耐贫瘠、抗病性强等特性 [6][7] - 产业发展带动生态改善:"以山种树、以树养山"模式使土地越种越肥,苹果品质不断提升 [7] - 随着交通和电商发展,"2700苹果"已远销东南亚,解决了过去滞销问题 [7]
小小蓝莓,在科技大棚种出9个亿
新华财经· 2025-05-10 14:50
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 - 水肥一体化系统、虫情监测仪、小型气象站等数字化设施实现手机/平板一键操控[1] - 传感器密布的数字化大棚使蓝莓亩产量提高2倍至1.8吨以上[1] - 亩产值可达9万元以上,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显著提升[1] 新型农业合作模式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提供设施和技术,农户负责日常管护[1] - 年均聘用季节性临时工2万余人次,人均增收2万至3万元[1] - 土地变基地、农民变工人,实现产业升级[1] 高原特色农业优势 - 利用高原湖泊、干热河谷等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实现错峰上市[2] - 早熟蓝莓春节期间售价达240-260元/公斤,旺季降至50-60元/公斤[2] - 设施农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三高"特点[2] 区域农业转型成果 - 澄江市蓝莓种植面积达1.52万亩,年产值超9亿元[3] - 1.42万亩采用"温室大棚+全基质+水肥一体化"先进种植模式[3] - 形成"6+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云菜云果走向全国及国际市场[3]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平衡 - 澄江市17.58万亩耕地位于抚仙湖径流区,传统农业受限制[2] - 放弃大水大肥作物,转向绿色高端精品农业[2] - 现代设施农业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