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存储需求

搜索文档
“近一个月涨了50%!” 原厂停产引发备货潮,这些产品猛涨价
第一财经· 2025-05-30 21:51
存储行业价格动态 - 近期DRAM产品价格大幅上涨,DDR4和DDR3涨幅显著,部分产品单月涨幅达50%-100%,主要因原厂停产而非需求增长 [2][4] - 截至5月27日当周,DDR4 16Gb 3200、8Gb 3200、8Gb eTT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95%、15%、10%,现货市场出现持续拉涨现象 [4] - NAND Flash中32Gb及以下容量的MLC产品价格同步上涨,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设备等领域,三星市场份额占优但传出提前停产消息 [6] 原厂产能调整策略 - 三星、美光、SK海力士计划2026年Q1-Q2终止DDR4/LPDDR4生产,将产能转向DDR5和HBM等高利润产品 [5][9] - 美光2025财年Q2财报显示HBM销售提升毛利率,SK海力士预计2024年HBM占DRAM营收比将超50%(2023年Q4为40%) [9][11] - NAND Flash技术加速迭代,厂商重点推广QLC产品以适配AI PC/手机需求,MLC等旧技术逐步退出 [10] 市场供需与趋势 - 2024年Q1 NAND Flash行业营收环比下降24%至120.2亿美元,均价下滑15%,但Q2预计触底反弹,营收或环比增10% [8] - 2024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预计仅增长1%-2%,AI应用推动HBM及高密度NAND需求,但终端需求尚未全面复苏 [9] - 原厂资本支出转向先进封装和制程(如HBM、200+/300层NAND),晶圆产出增量减少,供应端结构性紧张 [10][11]
“近一个月涨了50%!” 原厂停产引发备货潮,部分存储产品猛涨价
第一财经· 2025-05-30 15:54
存储产品价格变动 - 近期DRAM产品价格大幅上涨,DDR4和DDR3涨幅显著,部分产品涨幅达100%或一个月内涨50% [1] - 截至5月27日的一周内,DDR4 16Gb 3200、DDR4 8Gb 3200、DDR4 8Gb eTT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95%、15%、10% [2] - DDR4 8Gb 3200在5月29日涨幅为4%,深圳市场买家问价动作较多,部分DDR4价格持续拉升 [2] - NAND Flash中32Gb及以下的MLC产品也出现涨价,主要因原厂停产通知导致供应减少 [4] 原厂生产调整 - 三星、美光、SK海力士可能在年底前停止生产DDR3和DDR4内存,三星最后订购日期定在6月 [2] - 原厂宣布EOL后,买方抢购补充库存,4月至5月颗粒现货市场供给紧张,价格大幅上涨 [3] - 原厂将产能转向高性能产品如DDR5和HBM,DDR4系列产品价格和利润较低 [7] - 三星停产DDR4后,将生产资源集中在DDR5和HBM上,美光也提及HBM销售对毛利率的提升作用 [7] 行业技术升级 - 存储技术朝更先进制程迁移,原厂资本支出更多投入先进封装技术或产品研发,如HBM、1c、1γ和200层、300层产能 [8] - 美光进行业务部门重组,新成立云内存业务部,专注于高性能内存和存储以推动AI发展 [8] - SK海力士加码布局HBM,去年第四季度HBM占DRAM销售额超40%,预计今年提升至50%以上 [9] - 多家存储厂商极力推广QLC产品,推进产品迭代,因AI PC、AI手机等端侧设备需要存储密度增加 [7] 市场供需情况 - 涨价背后驱动因素不是需求增长,而是原厂停产 [1] - 第一季度NAND Flash平均销售价格下降15%,出货量环比减少7%,前五大品牌厂营收合计120.2亿美元,环比减少24% [6] - 预计第二季度NAND Flash价格触底反弹,品牌厂商营收有望环比增加10% [6] - 存储市场整体规模预计今年比去年增长1%~2%,因去库存后价格得到支撑及AI应用带来大容量存储需求 [6]
同有科技(300302) - 300302同有科技业绩说明会信息20250509
2025-05-09 17:46
公司战略与发展规划 - 坚持自主可控国产化战略,通过多年研发投入积累技术先发优势,未来深化与产业链投资公司技术协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助力国产替代领域规模增长 [3][6][7] - 经营业务聚焦自主可控存储领域,深挖现有客户需求,拓展产品至 AI、高性能计算等核心应用场景,铺网式覆盖行业细分领域,提升市场覆盖率、品牌影响力与抗风险能力 [7]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在自主可控存储研发领域具备全栈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知识产权覆盖核心技术各层面,投资并购优质企业打造全产业布局,持续迭代升级产品,高端全闪产品布局完善 [2][3] - 2024 年自主可控分布式及集中式 PCIe5.0 存储系统高端全闪新品全线发布,适用于 AI、大模型、HPC 高性能计算等场景,高性能存储产品双架构布局完善 [3] 业绩表现与财务状况 - 2024 年度存储系统业务收入占比约 70%,固态存储业务收入占比约 30%,存储系统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成为主要收入及毛利额来源 [6] - 2024 年度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同比提升,主营业务大幅减亏,但因计提鸿秦科技商誉减值准备,净利润同比下降 [6] - 2025 年一季度业绩压力显著,在手订单含税近 2.4 亿元,因下游客户调整交付延迟 [4] 市场布局与业务拓展 - 面向 AI、HPC 高性能计算等高负载应用场景,推出自主可控高端全闪分布式存储系统,满足行业核心业务存储需求 [4] - 鸿秦科技深耕特殊行业固态存储,产品覆盖百余家研究院所,未来加大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公司深化与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优势 [5] 其他问题回应 - 长沙存储产业园一期 2024 年底竣工入驻,正筹备投产,聚焦主营存储产品,打造规模化效应,为国产存储替代和公司发展夯实基础 [7] - 截至目前无正在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未来如有将及时披露 [8] - 对于增持忆恒创源和泽石科技股份,目前无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以指定媒体公告为准 [5]
1Q25收入逆势同环比增长,产品线与客户结构加速升级
国信证券· 2025-05-05 09: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3][5][3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德明利1Q25收入逆势同比增长54.41%,虽短期受研发投入等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但亏损环比收窄,毛利率环比改善,研发投入已在收入端逐步体现,未来待规模稳定后盈利有望逐步改善 [1] - 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SSD与嵌入式存储双轮驱动,企业级存储成功导入头部客户,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2] - 自研主控顺利推进,逐步构建“主控+模组”模式,未来有望成为公司第三增长曲线 [3] - 由于存储价格下跌等因素,上调研发投入,下调毛利率及净利润,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为3.61/4.93/7.32亿元,对应25 - 27年PE分别为50/42/28倍 [3][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经营情况 - 1Q25公司以存储颗粒为原材料进行存储模组开发,营收12.52亿元(YoY + 54.4%,QoQ + 6.5%),扣非归母净利润 - 0.75亿元(YoY - 138.9%,QoQ + 24.7%),毛利率5.8%(YoY - 31.4pct,QoQ + 5.5pct) [1] - 24年固态硬盘营收23.00亿元(+235.46%,占48%),高速PCIe SSD销售规模同比增加979%,2TB以上高容量SSD产品快速提升;嵌入式存储营收8.43亿元(YoY + 1730.60%,占18%),eMM通过主流5G平台认证,LPDDR已具备量产能力;内存条产品已量产出货 [2] 存储价格趋势 - 24年存储价格前高后低,受价格回落影响4Q24上游厂商减产,存储价格于1Q25触底,预计25年存储价格有望温和复苏 [1] - 根据TrendForce预计2Q25 NAND Flash价格止跌回稳,模组端Client SSD合约价季增3% - 8%,企业级SSD、eMMC、UFS预计第二季合约价持平;原材料晶圆端NAND Flash Wafer合约价将季增10%至15% [23] - 预计2Q25传统DRAM价格跌幅收窄,PC的DDR4价格降幅有望收窄至个位数,DDR5预计持平;Server DRAM的DDR5止跌;手机DRAM的LPDDR5X价格预计上涨,LPDDR4X跌幅收敛至小个位数;消费类DRAM的DDR3、DDR4价格有望企稳回暖 [24] 企业级SSD市场 - AI应用兴起使数据中心存储介质从传统机械硬盘向企业级固态硬盘过渡,预计28年全球企业级存储市场容量从24年262亿美金增加至324亿美金 [25] - 国内企业级固态硬盘采购主力为云计算与互联网企业,头部云服务商资本开支持续上升,国产企业级SSD有望加速导入并实现放量 [25] 公司业务预测 - 移动存储业务预计25 - 27年营收约24.15/25.36/26.63亿元 [30] - 固态硬盘业务预计25 - 27年营收27.70 /36.31 /41.31亿元 [31] - 嵌入式存储业务预计25 - 27年营收12.65/15.02/18.93亿元 [31] - 其他业务(包括内存条、主控等)预计25 - 27年营收3.21/6.43/9.64亿元 [32] 财务预测与估值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1776|4773|6772|8312|9651| |净利润(百万元)|25|351|361|493|732| |每股收益(元)|0.22|2.17|2.23|3.05|4.53| |EBIT Margin|6.1%|10.7%|8.1%|9.6%|10.8%| |净资产收益率(ROE)|2.2%|14.1%|13.2%|16.0%|20.4%| |市盈率(PE)|577.9|58.8|57.2|41.9|28.2| |EV/EBITDA|135.2|46.6|50.2|36.7|27.4| |市净率(PB)|12.88|8.32|7.55|6.71|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