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2.0
搜索文档
“离职风暴”后迎来新高管团队,零一万物欲重振To B商业化
观察者网· 2025-10-29 17:59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于2025年3月迅速将战略从To C优先调整为To B优先 [2] - 公司正式公布“To B 2.0”阶段核心高管阵容,目标是通过市场与销售、模型与技术、国际与咨询三维合力加速“All in To B”战略 [1] - 公司战略核心为“一把手工程”,强调企业AI转型必须由CEO亲自参与战略设计,将AI深度嵌入核心流程 [1] 高管团队变动 - 2025年5月,公司多位核心创始成员相继离职,包括联合创始人谷雪梅和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戴宗宏,创始团队近乎“分崩离析” [1][2] - 新高管团队由新加盟的联合创始人沈鹏飞、内部晋升的AI模型副总裁赵斌强和国际业务副总裁宁宁组成 [1][3][5] - 联合创始人沈鹏飞拥有26年IT与互联网经验,曾任百度智能云中国区副总经理,带领团队签约并交付“六十亿级”项目 [3] 技术与产品进展 - AI模型副总裁赵斌强主导自研模型的数据工程和全链路训练管线,负责大模型核心算法研发、专业Agent应用开发以及出海专业用户生产力产品线 [3] - 其领导的Pop Ai产品已成为公司To P出海关键产品,在全球专业用户中实现规模化增长 [4] - 公司自研的万智企业大模型平台已具备完整技术栈,覆盖数据、算法、训练、安全的全链条能力,并于今年7月正式升级至万智2.0版 [6] 市场与业务拓展 - 万智平台已覆盖政务、金融、工业、办公等五大行业,部署超过30类“超级员工”AI Agent,实现企业AI能力的批量化复制 [6] - 国际业务副总裁宁宁负责全球业务拓展及AI咨询体系建设,推动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级主权模型项目 [5] - 公司开创“前线部署工程师”机制,将技术与咨询嵌入客户核心业务 [5]
顶级阵容集结|李开复出席GOTC 2025主论坛,定义生成式AI下一站
搜狐财经· 2025-10-28 11:02
作为生成式 AI 和智能 Agent 领域的引领者,李开复博士近年来率先布局 AI 2.0 浪潮,创立零一万物致 力打造全球领先的 AI 2.0 大语言模型平台及行业应用,迅速将该公司打造为大模型赛道的独角兽。 李开复博士将在大会演讲中分享 AI 技术的最新趋势和产业机遇。他曾强调,生成式 AI 驱动的"AI 2.0"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AI Agent 的颠覆式创新将重构商业流程与价值创造。从 ChatBot 向 自主决策的推理 Agen 跃迁所孕育的全新机遇,将成为此次演讲的焦点,为业界带来前瞻洞见。峰会期 间,零一万物还将携手开源中国发布"Open Agent Kit平台"。该平台旨在为企业提供智能体解决方案, 支持对接多种开源大模型,助力 AI Agent 加速落地。 GOTC 全球开源技术峰会(GOTC 2025)将于 11 月 1 日至 2 日在北京举行。届时,GOTC 2025 主论坛 将迎来重磅嘉宾 - 零一万物 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博士出席,并以《生成式 AI:从 ChatBot 到 Agent 的跃进与机会》为题发表主论坛演讲。作为全球科技产业与投资领域备受尊敬的代表性人物 ...
泡沫还是机遇?如何参与“AI 2.0”时代的科技股行情?
新浪财经· 2025-10-24 18:11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好买财富) 特斯拉、IBM已于美东时间10月22日公布三季度财报,而英特尔紧随其后,将在10月23日发布业绩。随 着这些科技巨头陆续交出"成绩单",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科技股的未来走势。 牛市中,科技板块的表现从不令人失望,过去6个月,全球多个科技指数涨超20%,创业板更是以接近 60%的涨幅领跑。当前科技股的繁荣,究竟是AI 2.0时代的历史性机遇,还是再一次的泡沫? 1 AI时代的科技股行情 资金抱团与结构分化 从全球视角来看,科技股的估值呈现明显分化。 其中,恒生科技指数估值最为温和,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A股创业板指则因近期市场情绪推动,涨幅 较为明显,估值已升至41.9倍,接近美股水平;而纳斯达克指数在"七巨头"的强势拉动下,估值持续处 于高位,截至10月21日市盈率约达43.5倍,领跑全球;相比之下,欧洲斯托克600科技板块虽有所回 暖,但整体估值仍显著低于美国市场。 这种分化背后,反映出各地区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差异,也体现了市场对AI技术商业化进程的不同预 期。 资金流向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部分资金开始关注估值较低的欧洲和亚洲科技股,但美国科技股仍 然是全球资本的聚集地, ...
无问芯穹发起人汪玉:Token已成为智能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之一
IPO早知道· 2025-09-01 10:14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效能评价核心指标正从"每焦耳能量支持的计算次数(TOPS/J)"转变为"每焦耳能量处理的有效Token数量(Tokens/J)"[3] - Token已成为大模型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之一 是AI模型输入输出的基础单元[3][5] - 软硬件协同优化是提升单位能耗下Token效率的关键路径 需从芯片设计、互联技术到集群架构全面优化[3][9][11] AI基础设施效能评价体系变革 - AI 1.0时代芯片评价标准为每焦耳TOPS AI 2.0时代转变为每焦耳Tokens/J[6] - 不同智能等级对Tokens/J能效需求差异显著:Level 2差1-2个数量级 Level 3差2-3个数量级[7] - 高质量Tokens/J需持续演进 从简单对话到AI for Science需确保大模型推理性能不受影响[7] 神经网络优化技术路径 - 通过稀疏化优化矩阵运算:零元数量可从50%增加到75% 稀疏模式从非结构化发展到结构化稀疏[9] - 量化技术从32比特浮点发展到FP8、FP4 国产芯片正逐步支持更高效数据表示[10] - 神经网络可学习特性支持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 在保证精度前提下减少计算开销[9] 算力系统架构演进 - 算力集群构建需经历晶圆级集成、芯片互联、服务器互联、集群整合的逐级集成过程[11] - 系统优化分三个层级:小盒子(计算优化)、中盒子(芯片间协同)、大盒子(万卡级资源调度)[12] - 万卡至十万卡规模需解决系统稳定性、容错管理和任务正确性等关键问题[12] 端侧与云侧能效挑战 - 端侧应用需求与现实能力存在10倍差距 需实现20 Tokens/J能效和100-200 Tokens/s推理速度[12][15] - 云侧正从能效角度推进优化 提升每节点Tokens/J实现可持续计算[12] - 2025 WAIC已展示峰值200 Tokens/s的端侧方案[12] 智能体演进带来的系统挑战 - 从单模型到多智能体协作时 GPU利用率降低、动态性增强、开销增大[14] - 多智能体面临并行性、上下文处理、工具复杂度等挑战 需系统级工具支持[14] - 具身智能推动研究重心从云侧芯片向端侧推理演进 是智能系统迈向物理世界的关键[15] 产业生态建设 - 需优化多元异构生态 从基础设施层、模型层到应用层做联合优化[13] - 算力集群已覆盖北京、上海等多省市 服务主要算力消耗方[14] - 正积极适配各类端侧芯片 服务联想等合作伙伴 推动AI云能力赋能千行百业[15]
“Salesman”李开复
搜狐财经· 2025-07-23 10:16
公司战略转型 - 零一万物放弃自研基座大模型,转向All in To B战略,专注于训练参数适中、更快、更便宜的模型,并基于此打造商业化应用[4] - 公司不再追求训练超级大模型,而是聚焦产品市场匹配度(PMF),强调商业化和理性投入[4] - 李开复预判中国大模型市场将收敛至DeepSeek、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三家,行业出现高管离职现象[5] 产品与技术定位 - 推出万智Agent平台,定位为大模型领域的"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连接企业知识库和应用的中间件[5][6] - 发布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2.0和超级员工企业Agent解决方案,封装联网搜索、知识库RAG、Agent搭建等工具[6] - 以Windows内核类比,将DeepSeek视为内核,零一万物提供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5] 商业化进展 - 2023年成为"AI六小虎"中首家营收达1亿元的公司[10] - 海外To C产品已实现收支平衡,国内To B领域洽谈千万元级别订单,覆盖游戏、能源、汽车、金融等行业[10] - 采用"对赌式"订单模式,从客户收益中抽取小比例但额度较大的服务费用[11] - 与复星、浪潮信息、沐曦、昆仑芯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构建完整商业生态[12] 市场策略 - 销售团队直接触达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层级,强调"一把手"工程的重要性[7][8] - 采用深度"共创模式"而非招标模式,涉及战略咨询、平台搭建、场景落地等全流程[9] - 单笔交易谈判轮次高达70轮,强调服务质量而非价格竞争[3][12] 行业观点 - 认为AI Agent不应局限于客服等基础功能,应聚焦企业增效和价值创造,提升供应链效率、营业额和利润率[11] - 引用Sam Altman观点,强调差异化竞争和创造未来价值的重要性[14] - 指出企业规模扩大时面临的管理瓶颈,认为AI Agent可突破人类生理和认知限制[7]
对话李开复:老马如何驾新车?
雪豹财经社· 2025-07-23 08:12
核心观点 - 零一万物战略重心转向To B商业化落地,推出万智平台2.0和企业级Agent智能体,聚焦企业AI数智化转型 [4][5] - Agent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端,未来AI将从降本转向增效,企业级Agent旨在成为理解业务场景的"超级员工" [8] - 公司采取"定制化+标准化"策略,通过灯塔客户共创实现高毛利商业化,2025年上半年收入已超2024年全年 [9][12][13] 产品与技术 - 万智平台2.0整合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提供私有化部署和行业微调工具,打通基座能力到垂直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5] - 企业级Agent具备推理能力,可完成任务拆解、规划和多任务串联,技术水位对标ChatGPT Agent [8] - 平台设计兼顾大型客户共创与标准化部署,IT能力强的企业可快速自主部署万智2.0 [22] 商业化路径 - 2024年To B收入超1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已超去年全年,预计全年实现数倍增长 [9][13] - 聚焦能源、游戏、法律等领域头部客户,包括世界前五铁矿公司、星竞威武等标杆企业 [9] - 项目交付周期以月或年为单位,服务金额较高但承诺结果交付,毛利率为行业最高水平 [20][22] 战略定位 - 避开大模型军备竞赛,选择拥抱开源底模进行商业赋能的差异化路径,2025年被定义为AI-First应用爆发年 [10] - 商业模式对标Palantir,通过深度共创形成行业闭环数据,逐步实现技术栈泛化 [13][15] - 发展分三阶段:一把手工程→行业泛化→标准化产品,最终目标是降低使用门槛 [16][19] 竞争优势 - 相比系统集成商具备更丰富的大模型经验,相比大厂具有更强服务能力和客户贴近度 [12] - 李开复亲自担任销售一号位,凭借40年行业资源快速触达企业决策层 [12] - 行业合作性极强,开放使用第三方模型、云服务和芯片,避免直接竞标冲突 [4][16]
企业级Agent厮杀升级!李开复:成败关键在于 “交付价值”,零一万物押注 “一把手工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20:37
行业动态 - AI Agent赛道迎来巨头布局,包括字节、百度、阿里、腾讯等国内企业以及OpenAI、谷歌、微软等海外公司 [1][5] - 美国OpenAI发布具备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的ChatGPT智能体,可完成超复杂任务 [1] - Gartner预测到2028年33%的企业级软件将整合AI Agent,15%日常工作决策可实现完全自主化 [5] - Morgan Stanley预计AI代理市场规模将从52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20亿美元 [5] - 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将成为AI Agent"元年",产业将实现规模化落地并形成商业闭环 [9] 公司战略 - 零一万物发布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2.0版本及企业级Agent"万仔",采用"CEO一把手工程"驱动的深度共建模式 [1][6] - 差异化路径在于由李开复牵头与企业CEO共同制定顶层AI战略,打造贴合业务需求的To B解决方案 [1][6] - 已与全球前五铁矿巨头、星竞威武、中细软集团等头部客户达成深度合作 [7] - 当前核心任务为优化平台降低落地成本、加速价值创造,并打造"灯塔客户"示范效应 [7] 技术演进 - AI Agent发展将经历三阶段:L1工作流Agent(人类主导)、L2推理Agent(自主规划)、L3多智能体协作(去中心化网络) [8][9] - 零一万物企业级Agent已进入L2阶段,与OpenAI ChatGPT Agent技术水位相当,实现人机共同决策 [9] - 技术基础逐步成熟,产业期待Agent落地带来AI应用端拐点并形成商业闭环 [9] 行业观点 - AI 2.0革命比过去更迅猛,AI Agent将重构商业世界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 [2][10] - 企业竞争分水岭在于是否具备AI 2.0时代的全局思维与落地能力 [2][10] - 企业AI转型是CEO驱动的战略工程,需穿透核心系统并重构价值链条 [6][10] - 转型痛点包括技术选型、战略决策、组织变革及数据/系统/流程的复杂重构 [5][6]
李开复:中美大模型竞争关键在于开源与闭源之争
格隆汇APP· 2025-07-17 19:06
生成式AI与AI 2.0 - 生成式AI驱动的AI 2.0是未来5到10年最重要的技术领域,将快速走出实验室并赋能千行百业[3][8] - AI 2.0时代全球GDP增长幅度将超过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4] - 大模型智能每年提升30个百分点,推理成本每年下降10倍,为AI-First应用爆发奠定基础[8] 技术范式转变 - 预训练Scaling Law已失效,万张GPU集群算力提升仅2倍,高质量训练数据面临瓶颈[9] - 推理阶段Scaling Law成为新范式,推动大模型智力加速成长[10] - DeepSeek开源慢思考推理模型性能媲美顶级闭源模型[11] 中美AI竞争格局 - 中国在开源模型路径上赶超美国,工程能力和创业者拼劲突出[13][15] - 竞争核心是开源与闭源路线之争,中国选择开源可能带来全球生态红利[16][17] - 美国在2B/2C付费能力上占优,但闭源路线可能使其失去竞争优势[14][16] 投资标的分析 - 英伟达仍是稳妥投资标的,其芯片技术对预训练和无人驾驶等领域不可或缺[19][20] - 微软是美国科技七巨头中优选,因其创新投入和清晰的盈利模式认知[22] - 英伟达面临中国市场准入等潜在风险,微软增长空间受限于大体量[21][22]
Meta挖人后,Ilya出任自家公司CEO;《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首次发布,中美AI人才“双强并立”丨AIGC日报
创业邦· 2025-07-05 08:49
人工智能行业人才流动与竞争 - Meta从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创立的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挖走联合创始人丹尼尔·格罗斯,任命其为AI产品部门负责人,苏茨克维将亲自出任SSI CEO [1] - Meta近期展开数百亿美元规模的AI招聘潮,包括向Scale AI投资140亿美元并吸引其创始人及核心工程师加入 [1] - SSI回应Meta收购传闻,强调其拥有独立计算资源和团队,专注于安全超智能技术开发 [1] 生成式AI技术发展趋势 - 李开复指出未来5-10年生成式AI驱动的AI 2.0是最重要技术领域,将赋能所有行业,不拥抱AI的企业将被淘汰 [2] - 谷歌向159国推出Veo 3视频生成模型,仅限付费订阅者使用且每日限生成3个视频,计划增加图像转视频功能 [3] - 字节跳动申请注册"即梦灵感助手"商标,扩展AI创意平台功能至图片/视频创作领域,此前已成功注册相关商标 [4] 全球AI科研人才格局 - 中美合计占全球AI研究人员57.7%,中国AI人才数量从2015年不足万人增至2024年5.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28.7% [5] - 中国AI人才第一梯队为中科院(3453人)、清华(2667人)、北大(2123人),腾讯(992人)、阿里(633人)超越部分高校 [5][2] - 美国以6.3万AI研究人员领先全球,斯坦福(2385人)、MIT(2191人)与谷歌(2569人)、微软(2461人)形成产学研双引擎 [2]
「AI新世代」AI终端竞争白热化,未来智能抢占 “耳朵经济” 新赛道
华夏时报· 2025-05-15 21:50
AI耳机行业发展趋势 - AI终端生态正在形成,AI耳机成为重要一环,未来智能推出两款AI会议耳机iFLYBUDS Pro 3与iFLYBUDS Air 2,主要定位办公会议场景 [3] - AI耳机市场处于初级阶段,AI化程度有限,但意味着广阔市场空间和技术突破可能,厂商需在产品创新上实现质的突破 [4] - 2025年第一季度AI耳机线上销量达38.2万副,同比增长960.4%,超过2024年全年销量 [7] - 1500元以上AI耳机市场中,讯飞AI会议耳机销量占比达71.5% [7] 未来智能公司动态 - 公司成立于2021年,由科大讯飞AI耳机业务孵化而来,已完成四轮融资,包括数千万元Pre A轮和Pre A+轮融资 [3] - 推出AI会议耳机iFLYBUDS Pro 3,具备"主动式助理服务"功能,可自动创建会议标题和概览 [3] - 发布面向个人商务办公场景的"AI智能体"viaim大脑,采用人体机能隐喻构建技术框架 [6] - 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增长,累计用户突破100万,覆盖50余行业、180多个国家及地区,AI功能累计调用破千亿,月活人数同比增长超2倍 [7] - 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计划加大在欧美、日韩、环太平洋及中东地区的出海力度 [8] 行业竞争格局 - 三星、字节跳动、华为等大厂正紧密布局AI耳机市场 [7] - 公司认为手机厂商更擅长做大的功能,而自身可在具体场景中做得更深更透 [6] - 强调耳机作为随身携带产品的连续性问题和终端入口便捷度优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