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30元 达到每人每月193元
四川日报· 2025-10-23 15:37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将提高的基础养老金足额发放到位。认真落实参保 缴费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早参保、早缴费,鼓励支持参保居民多缴费、长缴费,增加个人账户 积累。同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力水平,在省定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地基础养老金最低 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促进全省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记者 刘春华)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明确从今年7月1日起,将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 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30元(含今年国家已提高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0元、四川提高基础 养老金最低标准10元),达到每人每月193元。 四川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所需资金,省级财政承担资金总量的50%,根据市县领取待遇人数、 财力等因素,分档次予以补助,差额部分由市县财政承担。此次提高的基础养老金金额,不得冲抵或替 代此前各级已自行提高的基础养老金。 ...
国民养老开启新一轮股东遴选:一场资源整合阳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6:5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实习记者涂盛青 在老龄化浪潮持续深化、养老金融市场加速扩容的背景下,专业养老保险机构的资本实力与资源整合能 力,正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变量。 近日,成立不足三年的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民养老"),在去年末刚引入外资巨头德国 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安联投资")之后,再度于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增资计划,拟以不超过4.71亿 股股权吸引不超过5家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养老此次增资沿用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模式,而非原股东注资,从综合实力、产业 协同到业务支持等多方面遴选合格意向投资方。增资完成后,国民养老将冲击行业注册资本第一的宝 座。 这一围绕"资源"展开的股东遴选,不仅是国民养老自身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是当前整个养老保险公司群 体在增资潮中路径分野的缩影:是依靠原有股东持续注资,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互补,正成为 不同机构因应竞争格局与战略定位所做出的关键抉择。 再启增资 国民养老成立于2022年3月,成立之初,其注册资本为111.5亿元。 2024年6月24日,国民养老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募集资金 用于补充公司一级核心资本以及公司 ...
国民养老保险悄启4.7亿股增资 注册资本跻身“一哥”在望
华尔街见闻· 2025-10-13 17:34
10月13日,国民养老保险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示增资计划,拟发行不超过4.71亿股,所募资金皆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支持主业发展。 目前,国民养老注册资金已累积至113.78亿元,在10家养老保险公司中位列第二; 虽未公示新股价格,但若以每股1元估算,国民养老扩股后的注册资金或增至118.49亿元,将超越平安养老,成为注册资金体量第一的养老保险公司。 资本端的"军备竞赛"已成养老保险行业的近年常态。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已有4家以上养老保险公司披露增资计划: 泰康养老于2024年4月、2025年6月两度宣布由泰康集团增资20亿元,拟将注册资本提升40亿元至110亿元; 太平养老宣布引入比利时富杰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以10%股权换取10.75亿元投资,注册资金增至30亿元; 恒安标准养老获批增资2亿元,注册资金提升至4亿元; 本次增资的国民养老也曾在2024年引入首位外资股东安联投资,将注册资本由111.5亿元增加至113.78亿元。 频繁增加注册资本,既为保证偿付能力,也在为未来拓展业务蓄力。 信风注意到,上述频繁增资的各家养老保险公司,虽偿付能力水平均在监管规定"及格线"以上,但部分险企业绩曾持续亏 ...
确定了,福建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为7932元,养老金重算将开始
搜狐财经· 2025-09-27 09:50
养老金计发基数调整 - 2025年福建省养老金计发基数定为7932元 较2024年的7776元上涨156元 涨幅为2% [1][3] - 养老金计发基数上涨后 需要对2025年以来使用2024年基数预发养老金的退休职工进行养老金重算并补发差额 [3][11] - 以工龄20年 缴费指数为1的退休职工为例 基础养老金月差额为31.2元 若补发9个月 则补发总额为280.8元 [12] 社保缴费基数上限调整 - 2025年福建省社保缴费基数上限为22607元 较2024年的22164元上涨443元 涨幅为2% [1][5] - 设定缴费基数上限旨在控制高工资人群的社保缴费 以缩小养老金差距并保障养老基金安全可持续发展 [5] 企业职工社保缴费基数下限调整 - 2025年福建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为4043元 较2024年的3300元大幅上涨743元 涨幅达22.52% [1][7] - 此次大幅上涨主要因2024年下限未作调整 基数较低 2025年调整弥补了此前的上涨空间 [7] 机关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基数下限调整 - 2025年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为4521元 较2024年的4433元上涨88元 涨幅为1.99% [1][9] - 福建省社保缴费年度为每年1月至12月 因基数上涨导致的少缴社保费需进行补缴 [9]
截至9月21日,9省市已公布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看看都是哪里?
搜狐财经· 2025-09-26 08:04
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了9月下旬,国庆节与中秋节距离我们也不远了。对于2025年1月以来新增的退休人员来说,还有一件大事让他们牵肠挂肚,那就是自 己领取的是预发养老金,需要在2025年新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后进行重算,并补发少领的养老金。 也就是说, 养老金重算补发的前提,是当地公布2025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如果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没有公布,养老金重算也就没有办法进行,那么到 目前为止,哪些省市已经公布了2025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呢? 根据云南人社部门发布的《关于公布2025年度全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相关参数的通知》,云南省2025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为8265元,与 2024年养老金计发基数8183元相比,增加了82元,涨幅1%。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1日,已经至少有9个省市公布了2025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看看是否包括你的家乡,如果你当地已经公布 了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那么距离养老金重算补发的时间也就为期不远了。小编统计的养老金计发基数,都能从当地社保部门网站上能够查询到有关通 知,千真万确。 第一,辽宁。 辽宁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四类人采用 ...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新华社· 2025-09-12 23:36
办法明确,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对象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由金融监 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依法监管的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将金融租赁公司、养老保 险公司等纳入评价范围。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李延霞、张千千)记者12日获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修订印 发《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调整评价范围,优化评价要素,完善评价程序,督促金 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评价程序方面,办法将评价实施环节进一步细分为信息收集、初评、复评、审核等,并明确各环节 工作要求,强调复评、审核工作应当通过集体研究形式开展,体现评价工作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办法加大对基层金融机构消保工作质效的考察,提高一级分支机构评价得分权重。办法明确,金融 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根据消保监管评价结果,依法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对于评价结果较好的金 融机构增加正向激励,对于评价结果较差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办法将评价要素调整为"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纠纷化解""金融教育""消费者服 务""个人信息保护"7项要素,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消保重点领域治理。 ...
金融机构消保监管评价对象扩围 金融租赁、养老保险公司被纳入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20:29
评价范围调整 - 将金融租赁公司 养老保险公司等纳入评价范围 适用对象为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 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监管的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 [1] 评价要素优化 - 评价要素由原有的5项基本要素和1项调减要素调整为7项新要素 包括体制机制 适当性管理 营销行为管理 纠纷化解 金融教育 消费者服务 个人信息保护 [1] 评价程序细化 - 评价实施环节细分为信息收集 初评 复评 审核等 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 强调复评和审核需通过集体研究形式开展以体现严谨性和严肃性 [1] 评价权重与指标调整 - 强化上下协同 加大基层金融机构考察力度 一级分支机构评价得分权重由40%提高至50% [2] - 金融监管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可根据辖区内金融机构类型 业务模式和规模 客户情况合理调整评价指标 [2] 评价结果运用 - 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将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对评价较好的机构增加正向激励 对评价较差的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2]
金融监管总局:将养老保险公司等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范围
北京商报· 2025-09-12 19:49
《评价办法》指出,消保监管评价要素包括"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纠纷化解""金融教 育""消费者服务""个人信息保护"7项要素。各项要素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评价要素的权重之和为 100%。其中,体制机制权重不低于10%,适当性管理权重不低于10%,营销行为管理权重不低于25%, 纠纷化解权重不低于25%,金融教育权重不低于10%,消费者服务权重不低于5%,个人信息保护权重不 低于5%。 《评价办法》指出,不开展个人业务或者个人业务占比较小的金融机构,可不作为消保监管评价对象。 政策性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 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再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组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不作为消保 监管评价对象。 《评价办法》指出,消保监管评价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体系的重要工作环节,应充分体现行为监 管的特点和要求,兼顾机构体制机制建设和具体操作执行,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遵循依法依 规、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的原则。 北京商报讯(记者胡永新)9月12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以下 简 ...
3.8万亿企业年金,最新业绩出炉!
券商中国· 2025-09-11 22:51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3.84万亿元,投资资产净值3.81万亿元 [1] - 共有17.24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覆盖职工3304.53万人 [2] - 全市场5987个投资组合中,含权益类组合数量占主导(4436个),规模达3.27万亿元;固收类组合1551个,规模5403亿元 [2][3]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三年(2022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累计收益率6.27%,较一季度末近三年收益率7.46%下降1.19个百分点 [2] - 固收类组合近三年累计收益率10.20%,显著优于含权益类组合的5.76% [2] - 单一计划中固收类组合收益率10.49%,含权益类组合收益率5.84%;集合计划固收类收益率9.67%,含权益类收益率4.61% [3] 资本市场关联性 - 权益组合表现与股指走势高度相关:2022年7月-2025年6月期间上证指数累计涨1.35%,沪深300指数跌12.24% [2] - 相较2022年4月-2025年3月期间(上证指数涨2.57%,沪深300跌7.94%),后期市场表现明显走弱 [2] 管理机构竞争格局 - 受托管理规模前三:国寿养老(8820亿元)、平安养老(5590亿元)、工商银行(3400亿元) [4] - 投资管理规模前六:泰康资产(6484亿元)、国寿养老(4957亿元)、平安养老(3555亿元)、工银瑞信基金(3325亿元)、易方达基金(3187亿元)、南方基金(2612亿元) [4] 头部机构业绩表现 - 固收类组合业绩领先机构:华泰资产(12.97%)、长江养老(12.67%)、海富通基金(12.61%)、银华基金(12.38%)、国泰基金(12.04%) [6][9] - 含权益类组合业绩突出机构:国泰基金(11.05%)、工银瑞信基金(10.67%)、泰康资产(7.52%) [6] - 部分机构出现负收益:嘉实基金固收组合-1.62%,海富通基金集合计划权益组合-3.31% [7][9]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人社部正在牵头出台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指导意见,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11] - 2025年二季度以来,投管人已在受托人指引下提升权益投资仓位中枢 [11] - 长周期考核有望发挥养老金逆周期投资优势,实现长期更高收益 [11]
中国养老危机报告:超半数人退休准备不足,你的养老金够花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1 12:12
中国居民退休准备现状 - 2024年退休准备指数为5.53 连续两年处于低准备区间[2] 养老资金困境 -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仅36.7% 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226元[4] - 低收入群体退休准备指数显著下降 高收入群体逆势上升[4] 高准备人群特征 - 高准备人群特征为36-45岁/本科学历/国企员工/年收入超17万元[6] - 高金融素养群体退休储蓄金额平均多47%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比例达低素养群体2.3倍[6] 个人养老金实施情况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数突破6000万 但年均缴存仅5145元(远低于1.2万元上限)[7] - 年收入低于10万群体中72%处于无效参保状态(无法享受税收优惠)[7] 延迟退休行为研究 - 男性平均预期退休年龄62.5岁 女性56岁[10] - 展示养老金总额时提前退休意愿暴增20% 缩短选择窗口使按时退休比例提升15%[10] - 有女儿的父母比有儿子更倾向延迟退休1.8岁 金融素养每提升1分预期退休年龄推迟0.7年[11] 养老体系优化路径 - 山西经验显示养老金调整结合经济转型可使退休指数提升1.18[15] - 私营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国企1/3 需加强税收优惠政策[15] - 掌握复利计算等金融知识可提升退休准备指数32%[15] - 当前老年抚养比达22.5%(5个年轻人抚养1个老人)需构建三支柱防御体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