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
搜索文档
央企专场招聘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高校生
新华社· 2025-10-17 19:20
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第十五届中央企业面向西藏青海新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日 前启动,将组织中央企业面向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及四川、云南、甘肃涉藏州县,通过定向招聘、 专场招聘活动,搭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招聘活动将持续至2026年6月底,各中央企业陆续在中国国家人才网、中智招聘平台等发布岗位信 息,开展网络招聘。(记者张晓洁) 启动仪式当天,超百家中央企业及地方国有企业在现场招聘会上面向青海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8000 余个,覆盖新能源、石油化工、地质勘探、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 ...
省地矿六队获批省自然资源厅2025年度科技创新平台开放课题
齐鲁晚报网· 2025-10-14 13:45
下一步,六队将充分发挥好部技术创新中心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 同合作,系统整合海量、多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勘探数据,力争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地质 找矿从经验驱动向数据与智能驱动范式跃迁,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丰硕成果。 该课题依托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对胶西北矿集区三山岛成矿带地质资料深 度挖掘,融合多源地质信息,构建胶东金矿成矿系统时空事件知识图谱,精确刻画成矿物质迁移、富集 的关键时空过程与关联事件。同时,课题还将同步建设高质量胶东金矿知识库,为新一代生成式AI大 模型提供结构化、可理解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而初步打通理解真实胶东金矿地质规律的技术通道,为成 矿预测智能化赋能。 近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2025年度科技创新平台开放课题清单,全省共18项课题获批资助。山东省 地矿六队申报的"胶东金矿成矿系统时空事件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以三山岛成矿带为例"课题成功 入选。 ...
以报国热情拥抱科技创新 “英雄地质队”赋能找矿技术启新章
齐鲁晚报· 2025-09-30 16:15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58年,被誉为“英雄地质队”,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质队[2] - 累计查明黄金资源量2800余吨,占全国黄金探获量近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2] - 在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2] 技术创新与科研实力 - 首创“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打破传统认识,于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 - 提出“热隆-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等独创找矿理论[3] - 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0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0余项[7] - 积极探索AI找矿新模式,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7] 业务拓展与资源突破 - 服务领域扩展至新疆、内蒙古、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以及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多个国家[8] -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用近6年时间将成功探明的黄金储量由4吨增长至近20吨,实现重大突破[10] - 积极对接服务青海省都兰、格尔木地区等10余个高原钻探项目,铸造“高原铁军”[10] 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应用 -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整合地质信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实现高精度矿藏预测[11] - 建成数字化岩心库,通过光谱扫描技术快速识别成矿信息,提升找矿效率与准确性[11] - 数字技术成为现代地质勘探的“新引擎”,推动地质找矿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11] 绿色勘查与可持续发展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勘查技术,例如“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及周边海域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入选省级绿色勘查示范项目[12] - 创新采用“岩芯管+PVC衬管”取芯方式和“套管封闭回流”钻探技术,海底沉积物岩心采取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钻探施工污染物“零排放”[12] - 开展矿山修复工作,复绿山体近500公顷,实现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赢[13]
全国媒体记者聚焦山东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共绘地质找矿新篇章
齐鲁晚报· 2025-09-30 16:1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编者按:2022年10月,一封寄往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回信,不仅是对该队全体工作人员的嘉 勉,也是对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巨大鼓舞。这份殷切期望,关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关乎"艰苦奋斗"精神的薪火相传,也关乎"绿色发展"的时代课题。为此,山东围绕能源矿产、大宗矿产 和战略新兴矿产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交 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资源安全"山东答卷"。金秋九月,新闻媒体记者践行"四力"要求,深入威 海、烟台、潍坊、济宁、济南、泰安、淄博七地的地质工作一线,近距离、全方位探访山东地矿队伍如 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殷切嘱托转化为扎实行动,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服务民生中,坚定 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 近日,媒体采风活动的第二站汇聚于烟台的山东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山东地矿三队"), 媒体记者先后来到山东地矿三队地质陈列馆和莱山基地,充分了解第三地质大队如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勇闯超难科学钻探领域。 探访地质陈列馆,领略深厚底蕴 媒体团一行首先参观了山东地矿三队的地质陈列馆,听取了该 ...
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系统获国家专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17:43
技术突破 -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团队研发的“一种基于多尺度大数据融合的找矿预测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 该系统是集地质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挖掘、多要素信息提取、多尺度网格计算、智能预测评价、辅助决策等于一体的创新性应用研发成果 [1] - 系统深度融合地质找矿数据、知识库、算法库、模型库及工具软件,打造了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 [1] 系统功能与效益 - 系统实现了地物化遥矿钻等多尺度多要素地质找矿数据的高效融合、智能分析与预测评价 [1] - 该系统为地质找矿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地质找矿预测的效率与靶区定位精度 [1] 行业应用与战略定位 - 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系统建设已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AI技术在地质调查领域深度融合应用的示范行动 [2] - 团队将以地质找矿预测场景驱动为牵引,持续深化AI、大模型、智能体等前沿技术在地质找矿预测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创新 [2] 未来发展模式 - 行业计划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支撑建立“AI+”地质找矿预测新工作模式 [2] - 目标是打造地质调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一轮地质找矿实现新发现 [2]
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近4500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08:34
自然资源家底与国土空间优化 - 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1]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黑龙江 内蒙古 河南 吉林 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1亿亩[2]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2][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突破 - 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资金近4500亿元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1][2] - 油气 铜 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摸清163种矿产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2]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海空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5] 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重要力量[2][5] -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天290万吨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1/3 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6万亿元[5] - 海洋药物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 海洋能技术装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 建立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编制出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 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3] - 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3] - 5个国家公园完成确权登记 全国1096个重点区域完成确权登记 实现资源产权明晰化[4]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关键核心技术体系(第一批)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08:51
核心技术体系发布 -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发布第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涵盖地质找矿 深地探测 海洋地质 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 生态修复六大领域共14项技术 [1] - 地质找矿领域包含2项技术:深覆盖区富铁矿"空—地—井"协同立体勘查技术 煤炭资源高精度综合勘查关键技术 [1] - 清洁能源勘查利用领域包含3项技术:深层盐穴地下空间探测与利用 浅层地温能高效开发与多场景耦合利用 裂隙型带状热储地热成热机理及勘查技术 [1] - 深地探测领域包含2项技术: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精准成像及隐蔽灾害识别 变质岩区金矿深反射地震勘探技术 [1] - 海洋地质领域包含1项技术:滨海沙滩演变及修复治理关键技术 [1] - 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领域包含4项技术:矿山应急救援大口径快速定向钻探 矿井灾害防治与煤矿瓦斯治理 三维综合管网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 隐蔽致灾因素调查评估与防控 [1] - 生态修复领域包含2项技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平原覆盖区绿色勘查关键技术 [1] 技术应用与成效 - 所有关键技术经专业鉴定均达到国内先进及以上水平 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多个现实案例 [2] - 技术经济可行性好且推广价值高 符合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关键核心技术体系逐步完善 [2] - 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地质+"模式日益成熟 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 - 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力地质科技力量 [2]
没有参照物?国资科创企业资产评估酿变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17:55
政策动态 - 国资委正在完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拟对科创投资领域资产评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针对性规定 [1][11][38] - 国资委新规《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对原创性技术、"卡脖子"核心技术采用估值替代传统评估 [3][19] - 财政部指导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建立33项资产评估准则 涵盖科创企业评估要求 [39][40] 技术专利估值挑战 - 深海探测专利技术估值争议:科创团队预测5年市场渗透率30%(衍生收入18亿元) 评估机构认为15%更合理(差额7.4亿元) [5][6][17][18] - 评估机构引用国际案例:美国同类技术因成本高商业化失败 挪威技术实际渗透率仅11% [20] - 最终采用区间估值法:下限15%渗透率(5.1亿元) 上限30%(7.4亿元) 差额2.3亿元列为或有资产 [24] - 引入动态参数校准:每半年按12%技术衰减率调整价值 并设置对赌条款(3年渗透率达25%补足差额) [25][26] 数据资产估值困境 - 央企地质勘探公司800TB地质数据(含4500米深岩层扫描、127台设备10亿小时工况记录等)仅被成本法估值为98万元(硬件+运维费) [28][29] - 国际企业曾出价千万元购买技术失效库用于AI训练 但因缺乏公开交易凭证无法作为估值依据 [31] - 新规允许数据资产"分层估值" 但实操中仍受限于"无市场参照物"问题 [28] 行业痛点 - 科创企业普遍缺乏完善评估方法体系 传统方法存在使用局限性 [35] - 国资创投评估流程耗时2-3个月 与科创企业融资进度不匹配 [36] - 国有资产评估程序与科创企业早周期、高风险特性适配性不足 [37] 解决方案探索 - 尝试利用新政"快速通道"通过挂牌交易定价 但需评估前置导致死循环 [9] - 德勤合伙人建议传统收益法需考虑技术迭代率(如量子传感18个月革新一代) [24] - 有关部门拟推动估值管理立法 健全统一监管体系并扩大政策覆盖面 [38]
赋能勘探,安百拓全力支持中国地质找矿——安百拓隆重推出HyLogger 4高光谱数字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8 15:00
矿产资源勘探行业趋势 - 国家将矿产资源视为发展基石,"十四五"规划强调保障资源安全,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 - 找矿主战场加速向深部覆盖区转移,勘探难度显著升级,先进地质勘探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1] 安百拓公司动态 - 安百拓以全球领先的勘探设备与技术解决方案支持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强调技术赋能勘探 [1] - 安百拓中国创新日发布HyLogger 4探矿设备,具备"纳米级分辨率 + AI 成矿预测"能力,引发行业关注 [1] - HyLogger 4入驻西澳珀斯岩心库(全球最大在线岩心库),由安百拓旗下Corescan公司与CSIRO联合开发 [2] HyLogger 4技术优势 - **光谱技术**:集成全波段光谱分析(近红外至长波红外)、高清摄影与3D激光扫描,矿物识别分辨率达微米/纳米级,数据采集精度较前代提升50% [5] - **效率提升**:扫描速度达50mm/s,单日处理岩心长度千米级,较传统实验室分析提速超80%,支持非破坏性分析 [6] - **AI应用**:新增AI成矿预测模块,可学习区域成矿规律并预测未勘探区潜力,实现自动矿物分类与成矿潜力评级 [8] - **部署灵活性**:可安装在实验室或20尺标准集装箱内,适应野外现场使用 [7] HyLogger 4实际应用案例 - **成本效益**:西澳州预估HyLogger 4可降低勘探成本15-20%,缩短资源发现周期30%,潜在撬动数十亿澳元新矿投资 [3] - **中国案例**: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联合西澳地调局,在西昆仑地区取得锂矿重大找矿突破 [3] - **国际案例**:力拓与必和必拓在皮尔巴拉铁矿区利用HyLogger 4提升深部资源预测准确性;南澳地调局发现斑岩铜矿蚀变带 [3] 行业影响与展望 - HyLogger 4通过"火眼金睛"光谱技术与AI"超级大脑"融合,重塑勘探格局,提升决策效率 [4] - 中国矿业迎来加速资源发现、提升战略保障能力的黄金机遇期,HyLogger 4被视为关键工具 [8]
数智化技术赋能 共筑地灾防治新防线——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08:00
城市地质安全与数智化技术应用 - 自然资源部34家科创平台的100余位专家围绕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的数智化创新成果展开交流,提出以技术赋能防治体系[1] - 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构建空天地海井一体化监测体系,优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案[3] - 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实验室研发浅部高精度探测技术,建立多参数基岩城市探测体系[3] -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创新中心攻克0-200米抗干扰岩心扫描技术,开发"地下谛听系统"实现温度、位移等指标实时监测[4]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突破 -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次提出5大类21种灾害链分类体系,为灾害链预防工程奠定理论基础[6] -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形成14项核心技术和10类装备体系,构建全链条技术系统提升山区灾害识别精度30%[6] - 浙江"地灾智治"应用重构省域风险防控流程,支撑省市县三级防治工作数字化[6] - 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中心推广20万台群测群防预警仪器,多次成功预警险情[7] 矿山安全与生态修复技术 -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团队破解煤矿水害防治难点,建立预测预报技术体系[9] - 金属矿地下水灾害防治中心研发高压固结试验平台,形成复合帷幕垂向搭接技术保障资源基地安全开采[10] - 高寒干旱区矿山修复中心集成26项技术,建立边坡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物固化技术体系[10] 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支撑 - 地下水科学实验室揭示青藏高原岩溶水循环机制,创新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12] - 海洋灾害预报实验室建立国内首个业务化耦合台风系统,路径预报精度提升15%,保障海上风电和深海采矿安全[12] 行业标准与技术推广 - 浙江省地质院牵头制定9项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行业标准,填补国内技术空白[20] - 中国矿业大学专利群获日内瓦发明金奖,首创红外辐射水害预警技术在榆林等煤矿区应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