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豆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损失80亿!中国大豆被外资吞并,中储粮绝地反击,定价权回到手中
搜狐财经· 2025-11-20 16:37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20年前,中国大豆产业差点垮掉,85%加工产能被外资攥着,全行业亏了80多亿,近千家油商倒闭。 国际粮商手握定价权,差点左右我们餐桌价格,这场没硝烟的战争,我们是怎么从被动挨打,把定价权抢回来的? 外资布下的大豆陷阱 2003年夏天,国内大豆价格稳定在每吨2300元,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一场针对中国的资本围猎已经悄悄启动。 这时候距离中国加入WTO刚满两年,大豆市场的关税壁垒和进口配额限制正在逐步取消,就像自家菜园子敞开了大门,而国际ABCD四大粮商早已经做 好了准备。 这一切的导火索,源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一波波折,当时美方突然对中国纺织业设限,为了缓和局势,中国决定派采购团去美国买大豆和棉花。 可谁也没料到,这个消息被直接登报公开,一下给了国际资本可乘之机。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里,中国要采购150万吨大豆的消息很快传开,紧接着美国农业部就发了公告,说受天气和虫灾影响,大豆产量要创近20年最低。 一边是需求突然增加,一边是供给宣称告急,再加上华尔街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大豆价格直接像坐了火箭,从2003年8月的2300元/吨,短短半年就 涨到4400元/吨,几乎翻了一倍。 国 ...
中储粮有多硬?从被外资吞掉85%产能,到2000万吨产量守住口粮线
搜狐财经· 2025-11-19 20:34
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大豆这二十年的博弈。粮食这事跟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中国作为最早种大豆的国家,当初咋就沦落到要靠进 口,还被人卡脖子呢? 这事真没啥可回避的,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国内畜牧业和大豆加工业突然火了,对大豆的需求一下就上来了,但咱自己的大豆种植却没跟上。 那时候中国大豆产业的"装备"确实不行:东北那边种大豆,大多还是小农户零散种,没什么规模化种植技术,机械化水平也低,每吨生产成本比美国大豆高 出近240元,别人用的是全自动收割机,咱还靠人工镰刀,这效率、成本怎么比?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大豆市场按规矩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和进口配额限制,这一下就相当于把自家菜园子的门敞开了。 进口配额原本就像一道"防护栏",能拦着外面的货随便进,保护自家产业,可当时为啥要取消呢? 中国大豆产业从一开始就不行吗? 一是那时候大豆主要就用来榨油,用途单一;二是国内耕地就那么多,得先保证水稻、小麦这些主粮够吃,大豆单产低,实在没法跟主粮抢地。 可咱那时候没意识到,国际上那些粮商,比如ABCD四大粮商,早就把"装备"升满了等着呢。 美国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含油率更高的大豆品种,密西西比河流 ...
大豆风云:一场跨越百年的世界暗战
商业洞察· 2025-10-27 17:30
文章核心观点 - 大豆作为关键农产品,其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深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与国际地位的变迁,从19世纪末的全球主导者到21世纪初遭遇产业冲击,再到近年来的战略复兴[5][9][31][45] - 全球大豆产业链的控制权争夺是核心叙事线,体现了从资源禀赋优势到市场定价权、供应链安全等不同维度竞争重点的转移[12][26][31][45][46] - 中国大豆产业的命运与国家政策、国际地缘政治及全球化进程紧密交织,其兴衰是观察中国经济与全球互动的一个重要窗口[10][31][37][45][49] 历史辉煌与产业奠基(1873年-20世纪中叶) - 1873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东北大豆与丝绸、瓷器一同作为大清展品亮相,被欧洲植物学家誉为“天赐”[5] - 东北大豆通过辽河南下运输,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使长春成为“豆都”,大连和营口成为海运和油坊中心[7][10] - 1920年东北大豆产量占全球88%,年出口创汇白银54600万两,成为奉系军阀的重要财源[11] - 为打破日本运输垄断,张作霖于1922年下令修建奉海铁路,并严令“不能转让或抵押给外国人”,铁路开通后大豆运输占比达七成[11] - 美国农业部植物学家在张学良修建葫芦岛港同期收集4578个大豆种子样本,此后十年美国大豆产量翻9倍,于1954年以占全球46.9%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16][17][18][19] 全球化冲击与产业变局(1982年-2004年) - 1982年美国大豆协会在北京开设办事处,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长期布局,推广豆粉饲料[25] - 1996年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跨国粮商已深度控制南美大豆产业链[26] - 2003年美国农业部发布减产错误信息,诱导中国企业在芝加哥以高价签订14亿美元采购合同,随后宣布丰收导致豆价暴跌50%,中方企业70%违约并遭全球采购禁令,此事件被称为“大豆斩首行动”[28][30][31] - 2004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从千家锐减至90家,其中64家被四大跨国粮商控股,85%的压榨产能易手,黑龙江大豆滞销,农民改种玉米[31][33] 贸易摩擦与战略调整(2018年至今) -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难,对美豆加征关税导致全球豆价跌至十年低点,满载7万吨美豆的“飞马峰号”未能赶在关税生效前抵港[37][38][39] - 2019年中国农业部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通过政策补助(如种植大豆比玉米每亩多补200元)推动国产大豆复兴,目标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1.6亿亩,年产量2300万吨[45] - 供应链多元化取得进展,巴西成为中国最大大豆供应国,2025年8个月内对华出口量达6600万吨创历史新高,阿根廷一半货船装载大豆制品驶向亚洲[46][47][48] - 2025年出口季开始时中国未购买任何美国大豆,美国豆农焦虑库存积压,伊利诺伊州有谷仓因存储过多导致816吨大豆崩塌[49][51][52]
从被做局到如今一粒不买:中国停购美国大豆背后,局面为何反转?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4 12:07
当前美国大豆产业危机 - 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但面临严重滞销,密西西比河沿岸货运码头工人工时减少30% [5] - 北达科他州70%的大豆仓库爆满,部分农户将大豆露天堆放;伊利诺伊州紧急建设临时仓库后仍有至少300万吨大豆无处存放,相关保险索赔金额突破5亿美元 [6] - 中国近20年来首次对美国大豆零下单,中国海关总署月度明细表中已删除“美国”一栏 [7] - 中国往年进口额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一半以上,带来超百亿美元收入;当前豆农还款能力不足,可能引发区域性农业信贷风险 [9] - 若中国在11月中旬前仍不采购,美国将损失1400-1600万吨订单,相当于200亿美元市场蒸发;美国大豆库存积压达2200万吨,爱荷华州仓储容量仅剩12% [28][30] 中国大豆产业历史演变 - 中国从大豆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1908年出口100万吨,1930年出口540万吨 [14] - 1994年《中国农业合作协议》签署后,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中国东北大豆品种开发出转基因大豆,并以半价向中国压榨企业供货,一年内击溃97%的中国大豆加工企业 [14] - 2003年美国农业部发布虚假减产报告导致大豆价格暴涨,2004年中国以4300元/吨价格采购800万吨后,美方数据反转显示增产8.2%,价格暴跌50%至2200元/吨 [16] - 中国70%豆企违约,支付100亿违约金,随后被美国粮商起诉索赔四百多亿人民币;中国压榨企业数量从上千家锐减至90家,四大粮商控制中国85%的榨油企业 [16][18] 中国大豆产业反击策略 - 2006年后中国储备五千万吨大豆,通过中粮、中储粮抛售平抑价格,遏制四大粮商炒作 [20] -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扩大储备体系,高抛低收掌握定价权,并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兴建大型粮仓,实施粮食保护价 [20] - 2016年农业部规划将大豆种植面积增至1.4亿亩;2022年实现产量与播种面积双增长,北大荒尾山农场亩产达569.25斤 [20][22] - 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将养殖业豆粕使用比例从2020年20%降至2025年14%;开辟巴西、阿根廷及埃塞俄比亚等新供应渠道 [22] 中美贸易摩擦与市场格局变化 -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34%关税;2025年4月特朗普对华商品加征104%关税后,中国将美国大豆关税提高至97%,综合税率达34% [22][23] - 2025年1-8月巴西成为中国最大大豆供应国,占比71.6%,美国份额跌至12%;巴西大豆价格比美国便宜15%且关税仅3%,阿根廷实行零关税加补贴 [25][28] - 中国年大豆消费量约1.1亿吨,占全球30%以上;东南亚年进口量不足2000万吨,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空缺 [32] - 过去十年中国进口平均带动美国中西部超20万个就业岗位,当前中国离场导致供应链就业受冲击 [29]
双汇发展:两家联营企业主要从事液体大豆浓缩蛋白和干粉类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与销售
证券日报网· 2025-10-23 19:40
公司业务与投资关系 - 公司通过互动平台确认其联营企业为丹尼士科双汇漯河豆业有限公司和丹尼士科双汇漯河食品有限公司 [1] - 联营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生产与销售液体大豆浓缩蛋白和干粉类大豆分离蛋白 [1]
禹王:从一颗大豆到百种产品的价值裂变
齐鲁晚报网· 2025-08-06 16:32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及原料加工基地 [1] - 公司年加工非转基因大豆60万吨 生产大豆蛋白13万吨 植物蛋白肉2万吨 [2] - 公司产品出口欧盟 日本 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公司展厅展示四大系列100多种产品 包括大豆油 脱脂豆粉 即食零食 食品级活性清洗剂 蛋白固体饮料等 [2] 技术与研发创新 - 公司自主研发"禹王1号"豆种 蛋白质含量远超普通大豆 [1] - 公司首创低温脱溶技术 高凝胶性蛋白制备工艺 并自主研发低粕及蛋白加工设备 突破国产大豆深加工技术瓶颈 [2] - 公司突破大豆乳清蛋白提取纯化技术 从大豆乳清水中提取大豆β淀粉酶和SBTI(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2][3] - 公司运用小分子提取技术从豆渣中提炼高活性成分 成功研发洗衣液 餐洗剂等日化新品 [3] - 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农业部国家大豆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5] 产品高值化应用 - 从大豆子叶精华提取的子叶油 ω6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6:1 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标准 [2] - 从大豆乳清水中提取的SBTI可作为口服胰岛素的关键辅料 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增值 [3] - 公司建设2万吨植物蛋白肉系列食品透明工厂 研发并量产植物酱牛肉 植物牛肉干 手撕素肉等产品 [3] 产业链与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大豆育种—种植基地—加工制造—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5] - 公司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植物肉加工技术装备及其产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 [4][5] - 公司倡导"少吃肉蛋白 多吃豆蛋白"的健康理念 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 [3][4] - 公司年产12万吨大豆蛋白相比于等量牛肉蛋白 可节约6617万亩耕地 减排二氧化碳1219万吨 [4] 行业地位与发展愿景 - 公司是国家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大豆蛋白分会理事长单位 [4][5] - 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 [5] - 公司未来将继续推动大豆产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升级 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5]
“期货之翼”助力产业腾飞
期货日报网· 2025-08-04 00:37
黑龙江大豆产业概况 - 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7%和45%,贡献国产大豆近半壁江山[2] - 黑龙江大豆以高油脂、高蛋白、非转基因品质著称,拥有"海伦大豆""黑河大豆"等区域公用品牌[2] - 绥化市形成165万吨大豆加工规模,2024年实际加工2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2] 产业链延伸与加工升级 - 黑龙江推动大豆产业由"原字号"输出向精深加工跃升,打造大豆、玉米、水稻加工产业集群[3] - 龙头企业产品线已延伸至大豆分离蛋白、膳食纤维、豆浆粉等高附加值产品[3] - 维维豆奶连续十几年市场占有率及销量全国第一,被称为"豆奶大王"[3] 期货工具应用 - 维维集团2014年开始参与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锁定原料成本[5] - 2024年通过期货信号判断价格低位,提前采购数万吨大豆,成本从4800元/吨降至4000元/吨[6][7] - 大商所在黑龙江设置14家交割库,便利企业参与期货市场[8] 产业协同发展 - 地方政府实施"稳粮扩豆"战略,通过补贴政策提升种植面积[9] - 行业协会开展期货知识培训,推动"保险+期货"项目覆盖7.25万户次,赔付2.16亿元[7][9] - 企业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与智能化升级,开发高端新品[10] 产业融合发展 -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引导种植与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稳定器"[10] - "保险+期货"模式为种植户织就"防护网","银期保"项目提供全流程保障[7][10] - 黑龙江大豆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共进[10][11]
财经深一度丨看期货如何助力黑龙江大豆产业稳健发展
新华社· 2025-08-01 18:30
行业核心观点 - 期货工具已深度嵌入黑龙江大豆产业 通过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 助力产业链企业稳健发展 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3][6] 黑龙江大豆产业地位 - 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47%和45% [1] 企业应用期货工具的实践 - 维维东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积极运用期货工具锁定成本 指导采购 调整库存 管控风险 [3] - 公司在2024年基于期货市场预示价格可能处于低位的判断 提前集中采购了数万吨大豆并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成本 [3] - 公司灵活运用基差点价方式与贸易商合作 并依据期货价格走势动态调整库存水平 [3] - 期货交割库的布局便利了期现结合业务的开展 提升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黏性 [6] 行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与应用阶段 - 黑龙江大豆产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与利用已整体进入主动拥抱 理智运用 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4] - 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已逐步建立成熟的套保体系并具备基差交易能力 [4] 期货工具对种植户的保障作用 - 自2015年起 大连商品交易所在黑龙江开展保险+期货试点 有效转移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户收入下降的风险 [5] - 试点以来累计支持开展41个大豆项目 覆盖18个县区 7.25万户次 承保大豆现货量108.22万吨 累计赔付金额2.16亿元 [5] - 2023年创新推出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 为大豆种植户提供从种到卖全流程保障 [5] 期货市场基础设施布局 - 截至2025年6月底 大连商品交易所在黑龙江共设置了14家交割库 覆盖黑河 齐齐哈尔 佳木斯 绥化等大豆主产地区 [6]
财经深一度|看期货如何助力黑龙江大豆产业稳健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8-01 16:56
黑龙江大豆产业规模 - 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47% 产量占全国45% [1] 行业竞争态势 - 豆奶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市场购买力下降 企业面临较大压力 [4] - 大豆原料占豆奶产品成本比例超过40% [4] 期货工具应用 - 企业运用期货工具锁定成本 指导采购 调整库存 管控风险 [5] - 通过套期保值操作锁定成本 采用基差点价方式与贸易商合作 [5] - 依据期货价格走势动态调整库存水平 [5] - 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已建立成熟套保体系 具备基差交易能力 [6] - 期货交割库布局便利期现结合业务 提升大宗粮食贸易流通枢纽地位 [10] 保险+期货模式 - 保险+期货试点累计开展41个大豆项目 覆盖18个县区 7.25万户次 [7] - 承保大豆现货量108.22万吨 累计赔付金额2.16亿元 [7] - 2023年创新推出"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 提供从种到卖全流程保障 [8] 期货市场功能 - 价格发现功能引导种植与经营决策 [10] - 风险管理功能为企业锁定成本利润提供稳定器 [10] - 有效化解农业生产看天吃饭和谷贱伤农困境 [10] - 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 形成风险转移收益共享的共赢格局 [10]
企业出海应对汇率波动调查:从“押宝”到“锁汇”,小币种兑换与资金快速到账需求高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3 12:16
汇率风险对出海企业的影响 - 全球贸易版图重组导致美元为中心的结算体系转向多元化本币结算模式 中国出海企业面临更复杂的汇率风险环境 尤其在跨境电商领域需应对多币种收款风险 [1] - 非洲市场货币波动剧烈 部分国家货币短短数天跌幅超5% 导致跨境电商企业利润缩水70% [1][2] - 跨境电商回款需经历两次换汇(当地货币→美元→人民币) 资金划转流程耗时3-7天 期间汇率波动直接侵蚀利润 [2][3]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实践 - 渔具出口商采用远期外汇掉期锁定非洲货币-美元及美元-人民币汇率 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但需准确预判汇率趋势以避免套保亏损 [1][6] - 大豆进口企业通过远期外汇掉期锁定70%购汇金额 剩余30%灵活操作 将汇兑风险敞口控制在30%以内 利润率得到明显保障 [10][15] - 部分企业曾采取押注汇率波动的冒险策略 但预判差错率高 导致业务利润率波动剧烈 [14][15] 金融机构服务创新 - 银行提供远期结售汇、外汇互换、掉期、期权等工具 2023年前三季度企业外汇衍生品规模达1.1万亿美元 套保率27% [17] - 金融机构构建本地化清算网络缩短回款时间 同时提供定制化外汇套保方案 针对不同企业特点设计服务 [19][20] - 银行开展"减费让利"行动 通过专项授信、价格优惠、减免保证金等措施降低企业套保门槛 [23] 行业趋势与挑战 - 跨境电商面临小币种汇率风险 70%企业认为外汇回款是主要风险源 40%关注账户外汇资金风险 [8] - 传统外贸企业需建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 通过合理套保降低波动影响 但部分企业仍存在单边考核机制问题 [16][21] - 企业外汇套保呈现短期性、阶段性特点 需将套保端盈亏与业务端收益综合评估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