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
搜索文档
 梦龙独立运营: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拆分 高端路线遭遇本土品牌冲击
 新浪证券· 2025-07-09 14:30
 全球冰淇淋行业拆分事件   - 梦龙冰淇淋公司正式从联合利华拆分并独立运营,手握梦龙、和路雪、可爱多、Ben & Jerry's等知名品牌 [1]   - 公司已完成法人实体设立、财务报表剥离等关键步骤,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纽约三地上市 [1]   - 中国市场同步落地拆分,梦龙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5.42亿元,由荷兰母公司全资控股 [2]     中国市场调整与运营切割   - 联合利华(中国)已将中国大陆冰淇淋业务相关个人信息转移至梦龙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客户服务、数据管理等运营环节已完成交接 [3]   - 产品包装上的生产商仍标注为"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客服渠道暂未更换标识,显示过渡期仍在进行中 [3]   - 管理层延续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原班人马,法定代表人罗慧芬同时担任亚太区及中国区总裁,拥有20多年快消行业经验 [2]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前三大企业为伊利、联合利华(未拆分时)、蒙牛,前三大品牌为巧乐兹、伊利主品牌及可爱多 [4]   - 2024年伊利冷饮收入同比下滑18.4%至87.2亿元,蒙牛冰淇淋收入下滑14.1%至51.75亿元,2025年一季度伊利冷饮收入继续下滑 [4]   - 蜜雪冰城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吸引客流,与哈根达斯等高端品牌形成对比,显示消费心态向"平价优质"转变 [4]     独立后的战略方向   - 公司提出"三大支柱"战略:增长、生产力、再投资,可能拓展消费场景(如下午茶、生日宴会)并加大电商渠道布局 [5]   - 生产力方面将优化供应链,通过"去层级化"组织提升决策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5]   - 再投资聚焦产品创新,利用冰淇淋相关专利开发更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并平衡"高端基因"与"性价比需求" [5]     资本市场与未来挑战   - 公司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上市,中国市场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资本市场估值 [6]   - 需应对本土品牌竞争、消费趋势变化,并证明独立运营能带来比"联合利华时代"更优的增长动能 [6]
 梦龙、哈根达斯们得了星巴克的病
 36氪· 2025-07-08 18:28
 行业格局与市场表现   - 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2024年营收83亿欧元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达20%为全球行业领头羊[1]   - 梦龙公司旗下品牌(梦龙、和路雪、可爱多等)2019-2023年零售价值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与哈根达斯并列第一[1]   - 中国市场中联合利华冰淇淋等非食品板块2024年出现中个位数下滑被挤出全球TOP5市场(美国、土耳其、德国、英国、墨西哥)[2]   - 哈根达斯中国门店2025年6月缩减至385家较半年前减少近20家母公司通用磨坊考虑出售中国业务[4][6]     高端品牌困境   - 茅台冰淇淋2024年下半年热度消退2025年多地门店关闭线上平台产品下架[6]   - 钟薛高2025年6月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被执行金额超8296万元创始人被限高[8][9]   - 高端冰淇淋在中国市场遇冷主因消费周期转向价格敏感2024年奢侈品销售额下滑18%-20%[14][15]     平价化趋势崛起   - 2025年商超渠道中1-15元平价冰淇淋占据主导10元以上产品显著减少(成都、南京、济南案例)[6]   - 雪莲等老国货品牌翻红2022年7月销量环比暴涨199%2025年618期间3元以下雪糕占电商平台70%订单[16]   -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6月3-10元平价雪糕订单同比增速超150%[16]     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   - 2025年18-35岁消费者占比70%驱动口味多样化(桂花酒酿、芝麻汤圆等创新)梦龙新品数量同比增50%[19]   - 健康型冰淇淋需求上升2025年低糖低脂产品销售额占比预计达35%较2024年提升5个百分点[19]   - 消费场景从夏季消暑延伸至职场下午茶、冬季限定等推动冰淇淋向"四季消费品"转型[20]     跨行业竞争影响   - 咖啡茶饮价格战(瑞幸9.9元/杯)对高价冰淇淋形成替代效应[21][22]   - 2024年伊利/蒙牛冰淇淋业务营收分别下滑18.41%和14.12%[22]   - 现制冰饮外卖优惠冲击传统冰淇淋零售渠道[22]     市场规模与潜力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1835亿元预计2030年达2334亿元CAGR5%-10%[17]   - 2024年中国人均消费量3.1kg显著低于全球6升平均水平新西兰达28.4升[12][13]
 38 元一杯,新中式冰淇淋杀疯了
 36氪· 2025-07-08 14:11
 新中式冰淇淋行业扩张 - 新中式冰淇淋品牌加速扩张,野人先生半年开店超280家,目前门店总数突破650家 [3] - 忠曜堂创立1年已进入深圳、南京等城市,门店数近十家 [4][5] - 中气食族在多个省份开出超15家门店,浙江、江西新店筹备中 [7] - 栀否栀否从去年11月底首店至今已开出超40家门店 [7] - 瑭所在北京核心商圈限时供应冰淇淋产品 [7]   产品创新与特色 - 野人先生以东北五常大米为基底研发冰淇淋 [20] - 忠曜堂推出"姜汁红糖""薄荷西瓜霜"等新中式草本冰淇淋 [4] - 栀否栀否融合冰淇淋与糖水,推出"栀子浮奈花"等产品 [7] - 冰麒麟融入潮汕"油柑""海石花"等当地特色食材 [20] - 酥茯将美龄粥、雨花茶变成冰淇淋 [20]   价格与供应链优势 - 新中式冰淇淋客单价锚定20-40元区间,显著低于国外品牌50元以上的定价 [10] - 野人先生平台团购价低至18.8元/杯,人均消费26元 [12] - 国产Gelato单球成本6.7-8.4元,毛利率50%以上 [12][14] - 成熟新中式冰淇淋品牌毛利率维持在65%-70% [15] - 工厂化生产Gelato保质期达6个月,远长于手工现制的1个月 [17]   运营模式创新 - 新中式品牌选址灵活,进入景区、网红街区,如中气食族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开店 [22] - 采用"小批量生产、分时段供应"模式确保产品新鲜度 [22] - 门店运营更"轻",类似茶饮咖啡模型,缩小店面精简人手 [22] - 供应链实现全国覆盖,跨省远距离隔日达 [12]   文化内涵与市场意义 -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满足消费者文化体验需求 [18] - 结合时令与节日营销,如潮汕品牌让消费者吃出乡愁 [20] - 国产供应链进步为品牌提供坚实后盾 [24] - 连锁化发展助力品牌规模化扩张,提升市场覆盖率 [24]
 一半收入靠中国,却把中国人当 “冤大头”,如今门店生意快做不下去
 新浪财经· 2025-07-07 21:22
 公司现状   - 哈根达斯中国门店客流量显著下降两位数 营收从8亿美元高峰持续下滑[1]   - 母公司通用磨坊考虑出售中国门店业务 官方回应"不予置评"[1]   - 门店数量快速收缩 北京南京等地租约到期后关闭近百家门店[9]   - 母公司股价年内下跌15% 反映市场对其业务前景的担忧[11]     历史发展   - 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 通过包装策略将美国快消品定位为高端小资象征[3]   - 中美市场价差曾达90% 25元冰淇淋球在当时月薪500元背景下成为身份象征[3]   - 巅峰时期中国市场贡献全球收入近50%[5]   - "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广告语成功绑定爱情与品味概念[3]     市场竞争   - 传统竞争对手DQ 和路雪持续存在 本土品牌崛起加剧竞争[5]   - 意式Gelato凭借牛奶低糖概念吸引年轻消费者[5]   - 新茶饮品牌如喜茶 奈雪通过时尚社交空间分流客源[5]   - 星巴克门店数量达哈根达斯18倍且仍在扩张[9]     战略失误   - 产品创新滞后 未跟进咸蛋黄 黑糖珍珠等新口味趋势[7]   - 维持高价策略导致"质价比"劣势 70%消费者只接受10元以下冰淇淋[7]   - 信息透明化使过往高价策略成为品牌口碑黑点[9]   - 近期降价举措(山姆组合装 9.9元咖啡)与原有高端定位产生冲突[11]     消费趋势   - 年轻消费者不再认同传统情感营销方式[7]   - 消费决策更理性 品牌溢价接受度显著降低[7][9]   - 高端冰淇淋市场份额萎缩 20元以上产品接受度不足7%[7]
 长红30多年,全球第一的冰淇淋公司要IPO
 创业邦· 2025-07-07 18:27
 梦龙冰淇淋公司独立与IPO计划   - 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完成剥离,新成立梦龙冰淇淋公司,以梦龙为品牌名并融合和路雪心形logo[5][6]   - 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全球市场份额达20%,体量相当于2个雀巢、5个通用磨坊、10个伊利[5]   - 计划2025年Q4在阿姆斯特丹IPO,并谋划伦敦、纽约二次上市,将成为全球最大冰淇淋IPO[8]     中国冰淇淋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1835亿元,预计持续增长[18]   - 市场前三公司为伊利、联合利华、蒙牛,前三品牌为巧乐兹、伊利、可爱多[16]   - 2025年新注册冰淇淋企业2204家,现存企业达4.12万家,竞争激烈[21]     梦龙在中国的渠道与品牌策略   - 90年代通过免费投放6万台红色冰柜抢占终端,建立高端品牌形象(梦龙定价7元/根)[10][12][14]   - 2021年因"双标用料"事件品牌受损,市场份额被伊利、蒙牛挤压[16]   - 2025年推出31款新品,数量同比增50%,包括梦龙首款甜品类产品[19]     新老品牌竞争动态   - 钟薛高曾以线上渠道突围,2023年成第四大销售商,但2025年因债务问题申请破产清算[23][25]   - 区域品牌如东北大板、马迭尔等借助冷链升级走向全国[25]   - 茶咖品牌跨界竞争:蜜雪冰城子品牌极拉图将gelato价格降至5-6元,甜啦啦等品牌加入10元以内冰淇淋市场[29][31]     消费趋势与渠道变革   - 即时零售渠道崛起,冰淇淋即时零售增速达65%,预计2026年规模突破630亿元[34]   - 消费场景多元化,拓展至下午茶、聚会、户外等,需建立"条件反射"式消费联想[34]   - 仿真冰淇淋等创新产品复购率低,口味创新难再现爆款[27][29]
 韩国上半年冰淇淋出口创新高,同比增长23.1%
 快讯· 2025-07-07 07:17
 韩国冰淇淋出口表现   - 2024年上半年韩国冰淇淋出口额达6550万美元 同比增长23 1% 创历年同期新高 [1]   - 出口额自2021年起持续增长 分别为2021年3850万美元 2022年4470万美元 2023年5530万美元 [1]   - 2023年出口额略降至5320万美元 但2024年再度上扬并首次突破6000万美元 [1]
 研判2025!中国冰淇淋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冷链建设及电商平台发展持续为冰淇淋市场增长提供支持[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6 07:50
 行业概况   - 冰淇淋是以饮用水、乳制品、蛋制品、水果制品等为原辅料,经混合、灭菌、均质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食品 [2]   - 根据软硬度可分为硬冰淇淋(膨胀率30%-60%)和软冰淇淋(膨胀率80%-100%)[4]   - 根据主料可分为奶油冰淇淋、酸奶冰淇淋、果蔬冰淇淋、圣代等 [4]   - 根据配料可分为水果味、蔬菜植物味、果仁味及其他类型 [4]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设备供应,中游为生产与品牌运营,下游为销售流通渠道 [4]     产业现状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1835亿元,较2015年的839亿元显著增长 [6]   - 高端冰淇淋市场受青睐,为行业注入活力 [6]   - 中国人均冰淇淋消费量为2.9千克,高于亚太地区(2.1千克)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5千克),市场潜力巨大 [8]   - 70.9%消费者接受3-10元单价,12.3%接受10-15元,超过20元的接受度极低 [10]   - 水果草本口味(64.29%)和坚果香料口味(47.61%)是消费者最期待的新口味 [12]     企业格局   - 伊利(19%)、和路雪(15%)、蒙牛(9%)、雀巢(8%)占据线下市场主要份额 [14]   - 区域品牌如德氏、宏宝莱、天淇利用地域优势形成竞争力 [14]   - 新消费品牌(钟雪高、Oatly)和老品牌(德芙、茅台、海天味业)跨界进入冰淇淋市场 [14]   - 三元股份2024年冰淇淋及其他产品收入14.99亿元,同比下降11.65% [16]   - 伊利股份2024年营收1153.93亿元,同比下降8.24%,冰淇淋业务推出多款新品 [18]     发展趋势   - 健康化趋势显著,低糖、低脂、无添加、功能性冰淇淋(益生菌、胶原蛋白)受青睐 [20]   - 口味与形态多样化,结合中式食材、咖啡、茶饮、酒类等风味元素 [21]   - 线上销售渠道拓展,电商和直播带货成为新模式 [22][23]
 长红30多年,全球第一的冰淇淋公司要IPO
 36氪· 2025-07-05 08:02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1835亿元,预计未来几年保持逐年上涨[13]   - 即时零售渠道冰淇淋销售增速达65%,远高于全渠道大盘,预计2026年规模突破630亿元[25]   - 行业竞争加剧,现存冰淇淋相关企业达4.12万家,2025年新注册2204家[15]     梦龙冰淇淋公司动态   - 7月1日完成从联合利华剥离,新公司以梦龙命名并融合和路雪logo[3][5]   - 计划2025年Q4在阿姆斯特丹IPO,并谋划伦敦、纽约二次上市,将成为全球最大冰淇淋IPO[7]   - 2025年推出31款新品,数量同比增50%,包括首款甜品类"布朗尼蛋糕冰淇淋"[13]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市场前三公司:伊利(巧乐兹)、联合利华(可爱多)、蒙牛[12]   - 国际品牌哈根达斯(通用磨坊旗下)面临客流量下滑,体量仅为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的1/5[5][15]   - 区域品牌东北大板、马迭尔等借助冷链技术升级走向全国市场[17]     渠道变革   - 联合利华90年代通过免费投放6万台红色冰柜抢占线下终端[8][10]   - 茶饮品牌蜜雪冰城推出5-6元gelato,极拉图子品牌已开50家门店[19]   - 甜啦啦、茶颜悦色等茶咖品牌以10元内冰淇淋产品切入市场[21]     产品趋势   - 仿真冰淇淋等创意产品短期吸睛但复购率低[18]   - 光明奶砖、伊利苦咖啡等经典款难再现,口味创新难出爆款[19]   - 消费场景拓展至下午茶、美食DIY等,39%消费者全年购买冰淇淋[25]     历史与挑战   - 联合利华1922年收购和路雪,1993年进入中国,梦龙以7元高价定位高端[8][10]   - 2021年梦龙因"双标用料"事件品牌受损,市场份额被伊利、蒙牛挤压[12]   - 网红品牌钟薛高2023年位列第四,但2025年子公司面临破产清算[15][17]
 野人先生冰淇淋正在收割商场B1
 新浪财经· 2025-07-04 21:58
 公司发展 - 野人先生门店数量从2024年2月的400家增至7月的900家,5个月新增500家创10年最快增速[1] - 北京上海为核心市场分别有110家和125家门店,江苏浙江分别布局98家和77家,已进入全国98个城市包括邢台鞍山等低线城市[1] - 2024年4月品牌从"野人牧坊"更名为"野人先生"时门店150家,目前加盟店占比50%[5] - 公司自主研发纳米级奶浆处理设备实现产品标准化,宣称不同门店口感一致[10]   商业模式 - 主打购物中心选址策略,集中于B1-4层餐饮区,利用差异化定位吸引客流[7] - 加盟模式要求选址需经总部评估,优先考虑客流量大的购物中心,加盟商需具备餐饮运营经验或商场资源[7] - 产品毛利率不低于60%,回本周期12个月,与蜜雪冰城相当[6] - 客单价28-38元,通过抖音等平台优惠券可降至22元左右[14]   产品特性 - 定位意式冰淇淋(Gelato)细分市场,使用鲜奶坚果等天然原料,不加水搅打使口感绵密[2] - 产品具有网红属性,外形适合拍照,口味丰富多元且带猎奇性[4] - 门店实行限量供应策略,如北京丰科万达店午间仅提供3种口味且每小时轮换[7]   市场营销 - 2024年4月起加大抖音投放,五一期间话题播放量达1500万次,词条曝光3.1亿次,单场直播销售额超1900万元[14] - 采用"夏天的第一支冰淇淋"主题进行地铁户外广告投放,结合达人推广强化品牌曝光[14]   行业背景 - 意式冰淇淋2023年迎来爆发,设备供应商称单月营业额相当于往年全年,设备交付周期延长至1个月[4]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达1835亿元,意式冰淇淋以10%增速突破120亿元[12] - 哈根达斯DQ占据44%市场份额,其他意式冰淇淋品牌如Baskin-Robbins等市占率不足1%[5] - 光明集团旗下爱茜茜里2024年加速扩张,茶饮品牌乐乐茶计划试水该赛道[12]
 哈根达斯怎么把自己干成“9块9”了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7-03 13:43
 哈根达斯中国业务现状   - 母公司通用磨坊考虑以数亿美元出售哈根达斯在华冰淇淋门店业务,谈判尚处初期阶段[9][10]   - 2023年起中国市场门店数量从巅峰期400多家缩减至250余家(2025年6月数据),闭店率达37%[12]   - 2025财年Q3母公司净销售额48亿美元(同比-5%),中国市场销售额下滑3%,净利润6.26亿美元(同比-7%)[13]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竞品DQ门店3年增长近800家,2025年达1721家门店,增速远超哈根达斯[21]   - 国产新锐品牌崛起:野人先生566家门店(近两月新增100+家),波比艾斯近1000家门店(月净增74家)[25][30]   - Gelato品类2024年市场规模120亿元(增速10%),价格达哈根达斯2倍仍受追捧[23][24]     哈根达斯战略调整   - 尝试价格下探:社交平台出现9.9元咖啡等折扣产品,但官方仍宣称坚守高端定位[48]   - 加速产品创新:增加口味研发和联名合作,拓展酸奶/咖啡品类[49]   - 品牌溢价能力削弱:中美价差显著(国内40元 vs 美国1美元),"高端定位"认知崩塌[46]     消费趋势与行业动态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1835亿元,本土化创新成主流(如五常大米/中药冰淇淋)[24][34]   - 跨界竞争加剧:乳企(蒙牛/伊利)、餐饮(海底捞)、零售品牌纷纷入局[33][34]   - 消费逻辑转变:从"炫耀性消费"转向悦己消费,国潮文化削弱外资品牌优势[52][53]     历史表现与市场地位   - 1996-2015年中国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23%,2017年中国贡献全球50%销售额[17][20]   - 早期凭借"进口高端"定位成为白领消费象征,单店月营业额曾超百万元[18][20]   - 当前面临多维挑战:客流量两位数下滑、产品创新滞后、渠道布局缓慢[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