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理财
icon
搜索文档
理财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2025年4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5-23 19:18
监管政策及资管市场要闻解读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明确规范产品净值计量,限制银行理财通过估值技术平滑收益和控制回撤的操作空间 [2][6][7] - 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降准50BP、下调政策利率10BP等,引导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进入新一轮调降周期,对银行理财市场形成双刃剑效应 [2][9][10] - 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固收+和权益型基金步入战略发展新阶段,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短期阵痛但长期生态优化 [2] 理财产品存续及新发情况 -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长7.58%至31.09万亿元,同比增长8.05%,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最小持有期型和日开型固收类产品规模稳步扩张 [3] -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9%,环比回落10.25BP,纯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3.10%,环比上行48.82BP,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2.64%,环比上行27.69BP [3] - 4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回落,固收+产品、封闭式产品、1-3年期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业绩基准延续下调趋势 [3] 理财产品到期表现 -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达标率为74.75%,较3月环比增加7.05% [4] 估值指引的影响及行业应对 - 《估值指引》规范估值机构全流程操作,提高估值科学性、公允性和透明度,明确估值产品用户为第一责任人,鼓励交叉验证 [7] - 银行理财行业或通过布局封闭式与现金管理类产品、强化高流动性和中短久期资产运作、加强投资者预期管理来应对估值调节空间收窄 [8]
银行理财市场持续回暖 浙银理财成立首只“共富”主题产品
和讯财经· 2025-05-23 19:04
银行理财市场回暖 - 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1358279亿元,较4月底增加近2575亿元 [1] - 近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4542% [1] - 5月12日当周新增产品538款,环比增加28款,其中开放式101款,封闭式437款 [1] 浙银理财新产品动态 - 公司成立首只"共富"主题理财产品"琮简富春6号",为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风险级别R2 [1] - 产品业绩比较基准215%,期限96天,主要投资存款、存单、同业借款等固收类资产 [1] - 采用封闭式运作确保资金端稳定,以存款存单类资产为主提升净值稳定性 [2] - 产品管理费专项用于慈善用途,覆盖山村教育、扶贫关爱、投资者权益保护等领域 [2] 产品线布局 - "琮"系列产品共6款,涵盖活钱类、固收类、固收增强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和金融衍生类 [2] - 系列产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 [2]
理财公司分类监管评级办法八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9:04
银行理财公司分类监管评级办法进展 - 银行理财公司分类监管评级办法已进入试评级阶段 相关结果近期下发至各公司 预计大概率今年底落地 [1] - 评级办法导向为"质量重于规模" 不再鼓励单纯冲规模 评级要素包括公司治理 资管能力 风险管理等六大方面 资管能力权重最高 [1] - 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 1-2级可优先试点创新业务 5-6级为高风险公司 4级以上可能面临非标 权益类 衍生品等投资限制 [1] 评级指标与监管导向 - 定量指标强调产品业绩达标率 提高混合类 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 提高长期限资金占比 压降现金管理类 委外投资规模 [1] - 业绩基准达标率成为关键压力指标 监管要求业绩基准与投资标的匹配 产品名称需体现投资策略 [4] - 含权投资比例受重点关注 28家理财公司2024年末混合类 权益类产品规模合计4493 37亿元 其中权益类仅267 75亿元 [5] - 优先股是否计入权益资产存在争议 部分公司混合类产品实际仅持有优先股 [6] - 委外投资规模压降是重要方向 目前理财公司多通过券商资管 基金专户 FOF MOM等形式配置资产 [7] 试评级结果分析 - 头部公司试评级表现不佳 因规模指标作为分母导致加权分数偏低 且主观分数差异小 [2] - 股份行理财公司在期限结构 含权产品占比 业绩基准达标率等质量指标上表现较差 [2] - 部分指标数据口径存在反馈 后续可能优化调整 [3] 代销机构管理与行业影响 - 代销机构管理纳入投资者权益保护评价 对下沉至农商行 村镇银行的理财公司影响较大 [8] - 代销渠道管理难点在于机构系统不统一 日常监管难以兼顾 客户投诉是主要体现 [8][9] - 评级办法强化监管导向 但行业已处于强监管状态 更多作为管理抓手推动整改 [10] - 新理财公司牌照审批门槛可能提高 但机构仍积极争取稀缺牌照 [11]
低至0.01%!理财公司纷纷“降费”揽客
金融时报· 2025-05-23 16:51
银行理财产品费率下调潮 -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近期集中下调理财产品费率,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兴银理财等机构 [1][2][5] - 费率优惠涉及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多个类别,部分产品费率降幅达50%以上 [1][5] - 中银理财"(机构专属)中银理财-乐享天天10号"A份额销售服务费率从0.30%降至0.15%,"中银理财-怡享天天86号"固定管理费率从0.30%降至0.05% [1] - 交银理财稳享灵动添利5号尊享版固定管理费率从0.20%下调至0.05% [2][4] - 招银理财招赢日日金62号现金管理类产品固定投资管理费从0.30%降至0.15% [5] - 光大理财"阳光金丰利乐享198期"管理费率从0.15%降至0.07%,销售服务费率从0.2%下调至0.08% [5] - 兴银理财添利天天利65号投资管理费从0.30%降至0.01%,托管费从0.03%降至0.02%,销售服务费从0.30%降至0.20% [5] 费率调整的市场影响 - 费率下调可降低投资者成本,提升产品吸引力,部分投资者会优先选择费率优惠产品 [6] - 中小投资者对费率敏感度较高,降费策略短期内可吸引这部分客户群体 [7] - 行业专家指出降费竞争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可能影响理财公司运营成本 [7] - 建议理财公司强化投研能力、优化资产配置,建立与产品收益挂钩的费率机制 [7] 投资者行为分析 - 部分投资者更关注产品过往业绩表现而非费率优惠,尤其本金较少的投资者 [7] -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综合考虑收益、风险等级和费率等多重因素 [6][7]
2025年4月银行理财市场月报:理财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20250523
华宝证券· 2025-05-23 16: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4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季节性显著回升,固收+产品为发行主力;监管政策对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行业产生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呈“双刃剑”效应,公募基金行业短期阵痛、长期生态优化;存续产品规模回升、收益率分化,新发产品固收+占主导且业绩基准下行,到期产品达标率提升 [1][4][5] 各部分总结 监管政策及资管市场要闻解读 - 4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规范估值机构和用户,限制银行理财“估值技术”操作空间,理财机构或从产品、资产、负债端应对 [10][11][12] - 5月7日,央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含数量、价格、结构型政策,改善市场预期,银行理财市场呈“双刃剑”效应 [13][14] - 5月7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管理费与业绩绑定、强化投研等,行业短期阵痛、长期优化,固收+和权益型基金迎发展机遇 [15][16][18] 存续 - 规模:4月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7.58%至31.09万亿元,同比增8.05%;固收类产品中最小持有期型、封闭式和日开型规模环比增幅大,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 [19][20] - 收益表现:4月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9%,环比降10.25BP,与货币基金收益差收敛;年化收益率现金管理类下行、固收类上行,纯固收3.10%、固收+2.64%;4月破净率2.7%,环比收窄2.63% [22][26][31] 新发 - 规模:4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回落;产品谱系上固收+、1 - 3年期、封闭式产品占主导 [35] - 业绩基准: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多数下调,1 - 3年、6个月 - 1年、3个月 - 6个月期限中,纯固收和固收+产品业绩基准有变动 [36] 到期 4月全市场理财产品达标率74.75%,较3月环比增7.05%,短期限产品达标率较高 [44]
银行理财产品,最新榜单揭晓
中国证券报· 2025-05-22 21:47
债券市场表现 - 4月债券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9个基点至1.62% [1] - 高票息信用债、长久期利率债较受机构欢迎 [1] - 国际投资者重估中国资产,红利价值、内需+自主可控等板块受关注 [1] 银行理财产品榜单分类 - 榜单分为7类产品:定期开放6个月以内"固收+"、定期开放6个月及以上"固收+"、定期开放纯债固收类、定期开放混合类、最短持有期"固收+"、最短持有期纯债固收类、最短持有期混合类 [3][5][7][9][11][13][15] - 产品运作类型包括每日开放、定期开放和最短持有期 [20] - 投资性质包括现金管理类、纯债固定收益类、固收+类和混合类 [20] 定期开放6个月以内"固收+"产品 - 上榜产品加权年化收益率和波动率均较3月上涨 [3] - 期末产品平均规模约12.61亿元 [3] - 通过持有多样化资产和配置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的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3] - 持有的资产类型包括委外投资、代客境外理财、指数基金及黄金ETF等 [3] 定期开放6个月及以上"固收+"产品 - 上榜产品期末平均规模约2.01亿元 [5] - 平均规模、加权年化收益率均值和平均已实现波动率基本持平 [5] - 投资组合以债券为核心,辅以委外投资、持有代客境外理财及黄金ETF等 [5] 定期开放纯债固收类产品 - 15只上榜产品的风险等级均为二级(中低) [7] - 加权年化收益略低,下行风险明显降低 [7] - 债券类资产平均配置比例环比下降,信托贷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持仓占比有所提升 [7] 定期开放混合类产品 - 上榜产品风险等级均为三级(中风险) [9] - 期末平均产品规模为3.24亿元,较3月显著上升 [9] - 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有所上升,沪深300ETF、港股通互联网ETF等指数基金被多只产品配置 [9] 最短持有期"固收+"产品 - 上榜产品加权年化收益率均值和平均已实现波动率均下降 [11] - 期末产品平均规模增长至27.06亿元 [11] - 资产配置以债券投资为核心,持有同业存单、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的产品数量增加 [11] 最短持有期纯债固收类产品 - 上榜产品的加权年化收益率较3月略有下降 [13] - 平均产品规模增加至61.98亿元 [13] - 超半数上榜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超过30% [13] 最短持有期混合类产品 - 上榜产品平均规模约为30.91亿元,较3月大幅上涨近三倍 [15] - ETF和指数投资受青睐,配置黄金ETF、中证红利低波ETF、优先股等资产的产品较多 [15] 榜单评价方法 - 采用2023年9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总计20个月的银行理财市场公开数据 [19] - 通过年化加权收益率、收益波动、下行风险、购买成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月度综合分析 [19] - 数据库包含的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超过26.80万亿元 [19] - 入围榜单的理财产品规模原则上需达到8000万元及以上 [19] 产品评价指标 - 纯债固收类产品评价指标包括年化加权收益(65%)、波动率(15%)、下行风险(15%)、购买成本(5%) [22] - 固收+类产品评价指标包括年化加权收益(70%)、波动率(15%)、下行风险(10%)、购买成本(5%) [23] - 混合类产品评价指标包括年化加权收益(65%)、波动率(15%)、下行风险(15%)、购买成本(5%) [23]
这类银行理财产品受热捧
金融时报· 2025-05-21 19:49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从4月末的31 1万亿元增至5月20日的31 28万亿元 [1] - 存款利率下调推动理财作为替代品吸引力增强 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1] - 年内银行理财规模预计触达33万亿元 [5] 短期高息理财产品趋势 - 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通过降费率和推短期高收益产品吸引投资者 如中银理财将产品销售服务费率从0 30%降至0 10% 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费率优惠至0 10%/年 [2] - 招银理财R1/R2级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达3 4% 平安理财7天持有期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5 04% [3] - 短期理财因流动性强和风险可控受青睐 但需平衡收益与底层资产稳定性 [3] 理财规模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降是短期主要推动力 居民投资理财需求增加 [4] - 季节性规律明显 季末资金回表季初回流理财 推动规模修复 [4] - 股债双牛格局下 债市走强和中小银行降息为理财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4] 理财机构竞争格局 - 招银理财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为4月末规模前三的机构 [5] 产品策略变化 - 现金管理类和纯债类产品畅销 但固收+策略因股市回暖受关注 [6] - 理财子公司推出港股策略产品 如民生理财"荣竹混合沪港深精选"权益资产占比不超40% 侧重A股和港股 [7] - 权益策略使用或增加 但整体占比仍将维持低位以控制波动 [7]
银行理财4月报:6个月以上期限固收类产品业绩基准明显下滑,长短期限定价持续“倒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8:47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情况 - 4月理财产品破净率降至0.96%,较3月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2] - 固定收益类产品破净率环比下降0.13个百分点至0.45%,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破净率分别上升0.28和5.26个百分点 [4]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破净率保持为0 [2] 新发理财产品情况 - 4月31家理财公司合计发行2,192只产品,环比增长6.05% [5] - 新发产品募集规模均值环比涨超80%至4.47亿元,3只产品募集规模超70亿元 [6] - 固收类产品占新发产品数量96.8%,混合类产品57只,权益类仅1只 [5] 理财产品到期表现 - 4月到期封闭式产品1,015只,环比下降31.43% [8] - 固收类产品业绩下限达标率82.67%,中枢达标率46.77% [9] - 3年以上期限固收类产品年化收益率均值最高达3.56% [10] 存续理财产品结构 - 截至4月末存续产品26,503只,固收类占比92.37% [11] - 开放式产品占比53.36%,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 [12] - 3个月以内短期限产品占比继续增加 [12] 理财产品收益表现 - 前4个月固收类产品平均净值增长率0.76%,权益类0.7% [13] - 杭银理财固收类产品前4个月平均净值增长率0.98%位列第一 [14] - 信银理财混合类产品前4个月平均净值增长率1.78%最高 [14] 产品期限与定价趋势 - 6~12个月期限产品占比提升至26.72% [6] - 除1~3月期限外,其他期限产品定价普遍下滑 [7] - 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出现倒挂仅为2.50% [7]
继续走低!4只新发行理财产品业绩基准跌破2%丨机警理财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8:47
市场回顾 - 债市资金面收紧,短端收益率下行,长端小幅调整,5月16日DR007加权均价为1.64%,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至1.68% [2] - 股市方面,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创业板指数周涨幅分别为2.09%、1.95%和1.38%,美容护理、非银金融、汽车板块涨幅居前 [2] 破净情况 - 理财公司存续公募理财产品23,379只,其中149只累计净值低于1,综合破净率0.64% [3] - 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分别为52.63%和6.93%,固定收益类破净率0.19%,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破净率为0 [3] - 3年以上和2~3年期限固定收益类理财破净率分别为0.56%和0.57%,1个月以内产品破净率0.02% [3] 新发情况 - 31家理财公司上周发行356只理财产品,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量居前,华夏理财和兴银理财各发行32只 [4] - 新发产品以R2中低风险、封闭式净值型、固收类公募为主,混合类产品发行8只 [4] - 北银理财"京华汇盈秋系列瑞盈13M封闭式1号"采用多资产多策略,固收部分投资境内外债券,权益部分涵盖REITs、优先股等 [4] 新发产品定价 - 1年以上期限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行,上周新发固收类产品均值2.69%,2年以上期限出现倒挂 [5] - 4款公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低于2%,中银理财"ESG优享稳健直通车封闭式2025年31期"基准1.85%,投资期限183天 [5] 收益情况 - 固定收益类理财近一周平均净值增长率0.0879%,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分别为0.186%、0.4001%、0.7809% [6] - 3年以上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周收益率最高(0.1526%),1个月以内最低(0.0572%) [7] - 现金类理财人民币、美元、澳元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分别为1.495%、3.945%和3.08% [7] - 2.71%的人民币公募理财产品近一周收益为负,权益类负收益占比最高(36.11%) [7] 行业热点 - 上交所面向32家理财公司举办权益类资金入市培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及ETF布局 [8] - 银行理财规模站稳31万亿元,受益于债市利率下行、存款搬家效应,年内或达33万亿元 [9]
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普降,找谁“接棒”?业内人士建议→
搜狐财经· 2025-05-20 16:10
理财产品收益下行趋势 - 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中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近期集中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基准下限已接近或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2] - 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8"A份额业绩比较基准从1.70%-3.20%下调至1.10%-3.10%,平安理财"启航成长半年定开3号"基准调整为2.00%-2.70%[3] - 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近3个月平均收益率普遍下行,3年以上期限产品收益率从4.3519%降至1.8691%,1-3年期产品从3.7615%降至2.4605%[3] 收益下降原因分析 - 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导致理财收益中枢下移[4] - 市场预期利率长期趋向下行,长期限理财产品将面临更大收益压力[5] 资产配置建议 - 债市短端相对稳定,当前是较好的配置机会,可关注相关产品[5] - 中小银行发售的大额存单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国有大行,可作为替代选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