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ics

搜索文档
全球发售!仅售64934元!这款人形机器人硬件、软件和机器学习基础套件全部开源!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2 20:13
K-Bot产品发布 - K-Scale实验室发布低成本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K-Bot,售价8999美元(约64934元人民币),硬件、软件和机器学习基础设施全面开源 [2] - K-Bot身高1.40米,体重34.9千克,配备120N/m关节电机和灵巧手末端执行单元,具备高度灵活性和操作能力 [3] - 整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板载主机支持强化学习控制方法和端到端AI/ML模型运行 [3] 技术架构 - 机器人系统采用Rust语言编写的K-OS操作系统,运行速度快且可靠性高,提供Python SDK供开发者调用 [5] - 集成K-Sim强化学习框架,支持GPU加速训练(样本处理速度达每秒10万次以上)和模拟环境到现实场景的无缝迁移 [6][7] - 机器学习层支持训练后策略直接部署至物理机器人,无需代码重写 [7] 公司背景 - K-Scale实验室2024年初成立于纽约,同年4月获得Y Combinator 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8] - 核心团队来自Tesla和Meta AI:CEO Benjamin Bolte曾参与Tesla机器人基础模型研发,CTO Paweł Budzianowski为剑桥大学对话系统博士,硬件负责人Matt Freed兼具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背景 [10][12][14] 产品战略 - 公司专注于开源机器人AI平台,推出全球首个消费级通用双足人形机器人Stompy(3D打印材料成本<1万美元) [16] - 产品线包含Stompy mini和Zeroth系列,配套提供操作系统、视觉语言模型(VLM)及模拟训练软件工具 [18] - 目标通过开源平台推动技术普及,计划实现"10亿个人形机器人"愿景 [19] 市场进展 - K-Bot创始人版已开放预售(定金100美元),计划2025年7月交付 [21] - 公司建立完整开发者生态,提供Github开源社区、悬赏任务平台(Bounties)等配套资源 [21]
拧紧机器人研发商「顶配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2 20:13
融资与公司概况 - 公司SLABOR顶配机器人近日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技术迭代、产品完善及市场拓展[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智能螺丝拧紧机器人研发与制造,为工业制造企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1] 核心团队与技术 - 公司研发与应用技术支持人员占比60%,团队来自名企及日系研发队伍,在全自动螺丝锁附与拧紧工艺中拥有从控制、应用到工具的全栈技术产权[3] 产品与业务 - 公司面向中大规模工业制造企业,以人机协作和机器换人为方向,基于机器人控制技术和本体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了多款高速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螺丝拧紧机器人及工作站[5] - 产品线包括气缸吹料式螺丝拧紧机器人、电缸吸料式螺丝拧紧机器人、在线式/离线式/皮带线式拧紧工作站等[5] 客户与市场应用 - 公司"Slabor"品牌智能螺丝锁付机器人、点胶涂油机器人等产品已应用于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欣旺达集团、美的集团、科沃斯集团等世界500强及国内顶尖企业的制造产线[7] 行业相关企业 - 工业机器人领域代表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11]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涵盖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领域有天智航、精锋医疗等,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优必选科技、宇树等[11][12]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13]
佐治亚州农田惊现"巨型蜈蚣"!98.7%通过率背后藏着农业革命?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2 20:13
农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背景 - 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与可持续发展双重挑战 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人工成本攀升 化学农药过度使用引发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 [1] - 农业机器人技术被视为行业转型重要方向 仿生机器人凭借特殊形态与运动能力在复杂农业场景中展现独特优势 [1] GCR仿生机器人产业化突破 - GCR商用仿生多足机器人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应用的转折 能精准执行杂草识别与清除任务 解决人力短缺与化学农药依赖问题 [2] - 过去20年仿生机器人领域面临性能成本失衡、场景适配不足、维护复杂等产业化障碍 高性能设计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 GCR产品开发策略 - 采取"农业优先"开发逻辑 聚焦特色作物种植市场空白 针对葡萄、蓝莓等藤蔓类作物复杂地形设计多足机器人 [3] - 采用"逆向创新"研发策略 从生物力学原理出发提炼可工程化机制 实现"原理仿生"而非"形态仿生" 在成本控制与环境适应性上取得突破 [4] 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 - 运动控制技术借鉴蜈蚣生物特性 采用12-20对冗余腿部设计 复杂地形通过率达98.7% 系统复杂度仅为传统方案五分之一 [6] - 通过标准化腿部模块(成本<50美元/个)、商用级电机替代、机械结构减配电子系统等措施 单台设备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左右 [7] 农业场景针对性优化 - 足端压力控制在7kPa以下减少土壤压实 分段式车身设计适应藤蔓间隙 近地视觉系统提升杂草识别准确性 [7] - 模块化结构实现故障腿部3分钟快速更换 配备可视化运维界面与远程诊断功能降低使用门槛 [9] 商业化进展与跨场景潜力 - 与佐治亚州蓝莓种植园和葡萄庄园开展深度合作 构建"硬件+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体系 [9] - 具备果园高空作业、温室管理、灾害救援等跨场景应用潜力 生物力学原理方法论为技术迁移提供基础 [10] 行业启示 - 创新源于对现实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工程实现的巧妙平衡 而非单纯技术极致突破 [11] - 建筑自动化、城市地下管网运维等领域可能成为仿生机器人下一个爆发点 [11]
金融活水润新芽 —— 财通证券助力浙江科创企业成长观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2 19:53
金融赋能科创企业 - 财通证券通过"投行+投资+财富"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赋能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1] - 财通证券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创新领域,在人形机器人、量化投资等前沿赛道持续布局 [2] - 云深处科技在财通资本服务的德清县产投基金子基金支持下,加速"绝影"四足机器人产品迭代,在国际市场斩获千万级订单 [2] - 幻方量化在财通证券程序化交易服务支持下,规模从5亿级突破至百亿级,其关联科技企业Deepseek获得战略注资 [2] 产业基金与金融创新 - 财通证券联合多方发起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浙江城西科创制造业母基金 [3] - 财通资本管理的浙江甬元财通富浙高端装备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完成备案,赋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财通—杭州滨江知识产权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落地,为13家科创企业的114项专利提供1.05亿元融资 [3]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 财通证券构建"三投联动"机制,覆盖企业成长全阶段,理念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 - 斯菱股份在财通证券全链条服务下,从新三板挂牌到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10.33亿元,上市首日市值突破60亿元 [4] - 2022年以来,财通证券保荐11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或过会,辅导20家企业冲刺资本市场 [4] 创新生态圈建设 - 财通证券在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金融服务专班,全年助力入驻企业获银行信用贷款超5000万元 [5] - 启动"百千万"产融协同专项行动,集结数百名金融专家,服务万家"专精特新"及科创企业 [6] - 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在浙江省内建成14个区域业务中心,服务超过5000家"专精特新"和创新企业 [6]
拿下比亚迪、科沃斯订单,AI拧紧机器人获梅花创投数千万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5-22 19:21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1] - 融资将主要用于技术迭代 产品系列完善及渠道市场拓展 [1] 公司定位与产品 - 总部位于深圳光明区 聚焦工业制造中螺丝拧紧工艺环节 [1] - 自主研发四六轴拧紧专用机器人 智能拧紧工具及拧紧机器人工作站 [1] - 产品已批量导入比亚迪 科沃斯 欣旺达等行业头部客户 [1] 行业现状与痛点 - 全球螺丝拧紧市场规模超百亿元 [1] - 人工拧紧效率低 品质不可控 面临用工成本攀升 数据追溯难等问题 [1] - 传统XYZ模组结构锁螺丝设备存在数据提取难 定制化高 无法适配产品迭代升级等问题 [1] 市场需求与技术方案 - 新能源汽车 智能家电等产品制造迭代周期缩短 对组装拧紧可靠性要求显著提高 [1] - 基于机器人作为结构主体及PCBase控制的拧紧机器人+智能拧紧工具方案成为最优方案 [1]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拧紧高端市场长期被爱普生 阿特拉斯等外企垄断 其方案价格高昂 操作复杂 服务响应困难 [2] - 国内汇川 埃斯顿等厂商主攻通用工业机器人领域 专用工艺机器人赛道仍处早期蓝海 [2] - 公司通过"工艺专用机器人+自研拧紧工具"模式 将整机价格压缩至市面同类产品价格的60% [2] 技术优势 - SCARA机器人搭载自研智能拧紧工具 重复定位精度行业领先 [2] - 可处理M0.8-M10全规格螺丝 单颗拧紧效率相比市面方案提升15%-30% [2] - 拧紧工具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扭矩 角度及压力 控制精度达1% [2] - 软件架构采用全面模块化结构设计 向导式交互 操作简洁 [2] - 支持图纸与视觉结合的一键示教功能 设备上线周期最快可达1小时 [2] 商业化进展 - 产品已批量应用于比亚迪 长城汽车 科沃斯 石头等行业头部客户 [3] - 2024年主推渠道营销模式 通过产品标准化建模+搭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触及面 [3] - 已发展渠道伙伴近百家 将持续深化"硬件+软件+服务"的智能化装配新范式 [3]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从性能 价格与易用性三方面发力 [3] - 产品结构上 通过迭代产品的积木化配置 提升组件复用率与定制灵活性 [3] - 软件层面上 优化场景与流程配置 完善数据交互界面 [3] - 工艺能力上 引入行业专用训练模型 确保复杂场景下的拧紧结果 适应更多特殊工况 [3] 团队背景 - 创始人白锋锋曾在两家美国上市企业担任销售管理工作 [3] - 核心研发团队成员来自哈工大/北理工等高校 拥有超过10年的运控与自动化研发履历 [3] 投资方观点 - 梅花创投认为AI拧紧机器人领域是科技重塑未来的重要力量 [4] - 公司技术不仅在精度和效率上实现突破 更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化 自动化解决方案 [4][5] - 技术应用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 [5]
Should You Buy Serve Robotics Stock After Its 55% Crash? This Recent Move by Nvidia Might Hold the Answer.
The Motley Fool· 2025-05-22 16:22
核心观点 - Nvidia为数据中心提供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同时其Jetson Orin硬件和软件平台被Serve Robotics用于旗舰Gen3机器人,实现食品订单自主配送[1] - Nvidia在2024年第四季度清仓了Serve Robotics股份,而Serve股价在2025年下跌近30%,较历史高点下跌55%[2] - Serve Robotics计划2025年部署2000台Gen3机器人,与Uber Eats合作,预计将带来显著收入增长[3] - Serve Robotics认为最后一英里物流效率低下,未来将由自主机器人和无人机主导,预计2030年市场机会达4500亿美元[5] - Serve Robotics的机器人已达到4级自主性,自2022年以来在洛杉矶完成超过10万次配送,准确率达99.8%[6] - Serve Robotics的Gen3机器人在计算能力、速度、续航和电池寿命方面有显著提升,制造成本降低65%[7] - Serve Robotics在2025年第一季度部署250台机器人,预计第三季度末再部署700台,第四季度完成剩余部署[8] - Serve Robotics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为440465美元,同比下降53%,但环比增长150%[9][10] - Serve Robotics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320万美元,预计全年亏损将超过去年的3920万美元[11] - Serve Robotics 2025年预计收入680万美元,2026年预计收入5780万美元[10][15] - Serve Robotics市值5.99亿美元,基于过去12个月收入的市销率为460,远高于Nvidia的26[13] - 基于2025年预计收入,Serve Robotics的远期市销率为88,基于2026年预计收入则为10.3[15] 行业分析 - 最后一英里物流市场存在效率低下问题,主要依赖人工驾驶汽车配送小型食品订单[5] - 自主机器人和无人机配送将成为未来趋势,预计2030年市场机会达4500亿美元[5] - Serve Robotics的机器人已达到4级自主性,能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在指定区域内行驶[6] - 自主配送准确率达99.8%,显著高于人工配送[6] 公司技术 - Gen3机器人采用Nvidia Jetson Orin系统,计算能力、速度、续航和电池寿命显著提升[7] - 与Magna International合作使制造成本降低65%[7] - 目标在所有市场统一收取每单1美元的配送费[7]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440465美元,同比下降53%,但环比增长150%[9][10] -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320万美元,预计全年亏损超过去年的3920万美元[11] - 2025年预计收入680万美元,2026年预计收入5780万美元[10][15] - 截至第一季度末,现金余额1.977亿美元,可支撑未来几年运营[12] 估值分析 - 市值5.99亿美元,基于过去12个月收入的市销率为460[13] - 基于2025年预计收入的远期市销率为88,基于2026年预计收入则为10.3[15] - 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55%[2] 市场扩张 - 2025年计划部署2000台Gen3机器人,第一季度已部署250台[8] - 已扩展至迈阿密和达拉斯市场,亚特兰大市场将在本季度跟进[8]
机器人ETF(562500)昨日“吸金”1.45亿,小鹏计划明年内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14:36
机器人板块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562500)下跌0.81%,盘中成交金额超3.6亿元,居可比基金首位 [1] - 持仓股涨跌互现:信邦智能下跌15.49%领跌,江苏北人上涨6.46%领涨 [1] - 机器人ETF近20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5.34亿元,近3月规模增长43.71亿元至132.62亿元,份额增长65.61亿份至153.64亿份 [1] 小鹏汽车机器人业务进展 - 小鹏汽车CEO透露目标在2026年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1] - 当前第四代人形机器人IRON已推出,第五代将部署自研图灵芯片以提升端侧算力 [1] 行业分析与ETF概况 -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成为科技竞争新高点,产业奇点已至,应用端、成本端、软件端实现三重突破 [2] - 机器人ETF(562500)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主题ETF,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系统方案商、集成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环节 [2]
深圳龙岗“All in AI”战略背后的三重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4:16
战略布局与机构创新 - 深圳市龙岗区宣布实施All in AI战略并成立全国首个政府直属机构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人机署)[1] - 人机署将统筹规划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企业服务、场景推广等职责[1] - 该机构旨在解决企业跨部门协调难题并通过场景开发引导减少行业波动[1] 战略背景与目标 - 成立人机署基于三方面考虑:抢抓战略机遇、陪伴产业周期、整合资源乘势而上[2] - 人工智能技术被视为与电气化、信息化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技术革命[3] - 龙岗区通过"专门机构+专项政策"组合破解传统部门职能分割导致的协同难题[3] 资源保障与基础设施 - 龙岗算力平台湾东智算现有自建算力2000P年底将扩展至万P级资源池[6] - 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包括调度40000P社会智算资源建设10000P在线算力中心[6] - 政府将统筹百亿订单开放医院、学校等场景为中小企业提供验证机会[6] 产业基础与生态构建 - 龙岗已集聚华为、云天励飞等350余家产业链企业2024年AI集群增加值达4052亿元增速65%[8] - 智能机器人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昇腾芯片成为国产AI服务器首选[8] - 计划加速硬件国产化并构建全域"+AI"场景应用创新工作体系[8] 发展蓝图与量化目标 - 2027年目标实现全球AI技术在80%以上重点行业深度应用[9] - 规划建成国家级AI开源社区落地100个智能应用标杆项目[9] - 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零门槛试验场、无上限梦想城"[9]
文博会现场惊现“天使机甲” !网友:赛博场景成为现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2:09
作 者丨2 1视频 编 辑丨王滢 视 频丨肖航 张迎 太逼真!表情可爱、皮肤细腻 仿生机器人已经进化到这个地步了? 你见过以假乱真的机器人吗? 文博会仿生机器人引围观 身高1 7 0 cm 体重7 0 k g 天使的面孔、机甲的身躯 你还期待在文博会看到什么?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更多内容请看↓ 聚焦|第二十一届文博会 本期编辑 刘雪莹 文博会上的大湾区:6大千亿产业齐聚,超2万个产品亮相 来文博会开启"东方爱情果"甜蜜叙事!广东将启动"喊全球吃广东(惠州)荔枝"产销对接合作会 千年文脉新质涌动:当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邂逅"第一省" SFC 21君荐读 ...
机器人产业链里的创业者:用创新打开无限想象
中国青年报· 2025-05-22 11:23
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在"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 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1] -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覆盖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布局 并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1] - 人形机器人带动产业链各领域科技产品火爆 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1] 墨现科技(电子皮肤技术) - 开发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 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能力 可通过触摸识别物体基本信息 [1] - 创始人匡正曾在大疆负责教育机器人传感器开发 因市场缺乏合适供应商而创业 [2] - 初期通过电子琴玩具厂商验证产品 20片样品中5片合格 借此改进量产工艺 [3] - 2023年底实现首款电子皮肤量产 性能提升后各类传感器需求快速增长 [3] 简从科技(建筑机器人) - 开发防水粘接砂浆铺设机器人 三四个月完成样机研发 但需优化用户交互逻辑以适应施工习惯 [5] - 产品因铺设精度高 美观且高效获得市场好评 [5] - 后续开发道路放线机器人 8小时可完成10公里以上放线 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方式 [7] - 初期依赖图纸导致标线错位 后调整为结合实地勘测动态修正 [6] 森之高科(运动传感技术) - 从工业自动化转向无线运动捕捉传感器开发 产品精度高 功耗低 性能媲美国内竞品 [7] - 技术应用于人体运动健康领域 包括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方向 [7] - 为北京冬奥会开发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系统 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动作分析 [8]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 - 创新需要整个产业链协同 单独研发难以推动 [3] - 产品研发最难环节是规模化市场验证 需通过应用场景测试量产性和稳定性 [3] - 年轻创业者通过校园竞赛和产业基地获得创业支持 实现技术商业化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