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图灵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芯片后门,是什么?
半导体芯闻· 2025-08-08 18:54
英伟达H20芯片安全争议 - 中国网信办约谈英伟达 要求对H20芯片潜在后门漏洞提交说明材料 涉及"追踪定位"和"远端关闭"功能指控 [1] - 英伟达官方声明否认芯片存在后门与终止开关 强调"这些绝不是构建可信系统的方式" [1] - H20芯片专为中国市场设计 性能约为H100的70% 解禁后已获30万笔订单 [13] 芯片后门技术分析 - 后门系统定义存在争议 分为技术性调试功能与恶意植入两类 JTAG接口等诊断工具常被误判为后门 [4] - 硬件木马可能通过设计/制造/生产三阶段植入 包括RTL代码篡改、光罩修改、韧体更新等途径 [9][10] - 供应链复杂性增加风险 需单一方绕过多方检测 高阶AI芯片因层层把关实际植入难度较高 [5][7]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 - 事件反映中美科技信任裂痕 中国加速推进国产替代 华为芯片已具备与H20匹敌算力 [13] - 网信办行动被解读为对内展示安全立场 非直接针对英伟达 国企与关键基础设施企业是主要警示对象 [14] - 英伟达CUDA生态仍具不可替代性 中国AI大厂训练大模型仍首选H20芯片 [14] 行业影响 - 汽车厂商小鹏/蔚来已推出自研芯片"图灵"和"神机NX9031" 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15] - 美国近期逮捕涉嫌非法出口H100芯片的中国籍人士 显示管制持续收紧 [15] - 事件凸显芯片供应链地缘政治化趋势 技术问题与国家安全议题深度绑定 [13][15]
全球第一企业的能力盲区?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23 17:56
英伟达汽车业务现状 - 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CEO黄仁勋访华并积极拉拢中国车企[5] - 汽车业务仅占英伟达1305亿美元总收入的不到2%,2026年自动驾驶业务目标收入50亿美元[7][11] - 华为智能车BU去年软硬件综合营收264亿元,相当于英伟达10天收入[12] 车企合作与替代趋势 - 通用汽车评测英伟达辅助驾驶方案后内部评价"very scary",合作蒙上阴影[7][8] - 奔驰测试显示英伟达辅助驾驶效果不如中国公司Momenta,已将部分车型业务转给Momenta[9][10][11] - 捷豹路虎也在寻找替代供应商,英伟达员工在中国基本不对接车企项目[11] 芯片延期与客户流失 - 英伟达Thor芯片多次延期,理想汽车改款车型因此推迟导致约60亿元销售损失[18][19] - Thor芯片存在设计缺陷,算力从宣传的700TOPS缩水至不足500TOPS[21] - 小鹏汽车放弃Thor平台开发,转向自研图灵芯片并已上车交付[20]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蔚来、小鹏、理想自研芯片成本各约3-4亿美元,蔚来芯片可帮助单车降本1万元[25][32][35] - 小鹏图灵芯片集成双ISP提升感知能力,理想加快自研芯片进度提前至明年一季度[22][35] - 比亚迪、小米、理想等都将推出自研汽车芯片,未来英伟达芯片可能仅用于海外车型[24]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 - 英伟达将汽车和机器人部门合并,视汽车为"无手机器人"的具身智能落地场景[13] - 特斯拉FSD下一代芯片AI5算力达2000-2500TOPS,参数量将扩大4.5倍[36] - 高通汽车业务营收占比从1.2%增长至近10%,新技术加速应用于汽车芯片[54] 英伟达面临挑战 - Thor芯片采用消费级N4P制程而非车规级工艺,交付受台积电产能优先级影响[41][43][44] - 英伟达企业文化导致交付节奏慢,资源配置不足,黄仁勋很少过问汽车业务[48][49] - 自动驾驶软件领域被Momenta等中国公司超越,团队决策权集中在美国[51][52]
市值第一英伟达,被中国汽车浇冷水|深氪
36氪· 2025-07-22 18:21
英伟达汽车业务现状 - 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 但汽车业务收入占比不足2% [5][11][58] - 通用汽车和奔驰对英伟达辅助驾驶方案评价负面 奔驰中国区业务已转给Momenta [5][7][9][11] - 英伟达Thor芯片多次延期交付 理想汽车因此损失约60亿元销售收入 [22][24][26]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蔚小理自研芯片投入均达3-4亿美元 蔚来团队规模达600人 [33][42][44] - 小鹏图灵芯片已上车G7 理想自研芯片提前至2024Q1交付 [25][29][46] - 自研芯片可降低单车成本1万元 并实现算法芯片深度协同 [45][46][47]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 - 汽车被视为具身智能最先落地场景 自动驾驶进展决定行业成败 [14][15][17] - 特斯拉FSD下一代芯片算力达2000-2500TOPS 参数规模扩大4.5倍 [48] - 台积电车规级4nm工艺2025年才量产 制约英伟达Thor交付 [53][55][56] 中国市场格局变化 - 华为/地平线/Momenta等本土企业抢占市场 英伟达中国团队决策权有限 [19][65][68] - 比亚迪/小米/理想等均将推出自研芯片 长期或仅海外车型采用英伟达 [30][49] - 中国辅助驾驶公司响应速度远超英伟达 Momenta交付周期仅3个月 [64][66] 英伟达战略困境 - 汽车业务优先级低 黄仁勋极少过问 资源配置不足 [58][60][61] - 企业文化缺乏危机感 美国团队主导决策 与中国车企需求脱节 [65][67] - 消费级芯片开发模式不适应车规要求 技术缺陷需车企自行兜底 [26][55][60]
小米YU7搭载红米手机同款芯片,消费级芯片上车,能否保障安全?
华夏时报· 2025-07-09 17:36
消费级芯片上车现象 - 小米YU7智能座舱搭载消费级芯片高通骁龙8 Gen 3,替换车规级芯片高通8295或8155,与红米手机同款芯片 [2] - 特斯拉、问界早期车型及部分老款新能源车也曾使用消费级芯片(如AMD、华为芯片及高通骁龙625/665) [2] - 小米汽车因网红体质引发行业对消费级芯片上车的关注 [3] 消费级与车规级芯片差异 - **技术标准**:车规级需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缺陷率≤10 DPPM,消费级缺陷率允许≤500 DPPM且无强制安全认证 [4] - **工作环境**:车规级适应-40℃至150℃,消费级仅支持0℃至70℃ [4] - **应用场景**:车规级用于动力控制/自动驾驶(安全关键),消费级用于娱乐/导航(非安全关键) [4] - **性能侧重**:车规级算力大,消费级生态整合能力强 [5] 消费级芯片上车原因 - 智能座舱需求爆发初期,车规级芯片产能不足,消费级芯片开发快、迭代快且生态成熟 [6] - 娱乐系统对安全性要求低,故障不影响生命安全 [6] - 消费级芯片成本优势显著(如小米YU8 Gen3成本比高通8295低50%) [7] 行业观点与趋势 - **短期利弊**:消费级芯片可快速满足需求,但寿命仅5-7年,无法匹配车辆15年设计周期 [8] - **长期趋势**:舱驾一体融合方案需ASIL D级安全认证,仅车规级芯片可满足 [9] - **技术升级**:小鹏自研车规级图灵芯片(2200+ TOPS算力),高通/华为等头部企业加速布局车规级市场 [9][10] - **未来方向**:行业将回归全车规级零部件路线,芯片企业已完成车规认证流程 [10]
小鹏汽车何小鹏:四季度进入快速发展期 智驾2026年开始全球化
搜狐财经· 2025-07-06 20:13
公司业绩展望 - 公司预计2025年二季度财报数据会非常好[1][7] - 从2024年开始,公司经营能力每个季度都在提高[7] - 2025年公司经营效果比此前想象好很多[7] 战略方向 - 公司不走性价比路线,而是专注于提升科技能力[7] - 从2022年底到2025年,公司将经历涅槃式、脱胎换骨式的变化[8] - 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司将进入快速发展期[8] 技术发展 - 智驾技术预计2026年开始全球化[1][8] - 公司面向全球销售的新车支持硬件和软件的OTA升级能力[8] - 公司自主研发图灵芯片,并与英伟达等芯片公司合作[8] - 一辆智能化的车上有超过5500颗芯片,公司只在最主要芯片上做研发[8] 全球化布局 - 欧洲等市场目前智驾法规不健全,但2026年下半年有望出现进展[8] - 公司期待在法规支持后,尽快提升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软硬件能力[8] - 未来目标是在全球多地提供小鹏Max或Ultra车型的智驾体验[8] 行业展望 - 未来五到十年,汽车行业将发生巨大变化[8] - 中国汽车行业将涌现几家特别酷、特别强的公司[8]
小鹏汽车-W(09868.HK):小鹏G7正式上市;强产品周期持续发力
格隆汇· 2025-07-06 02:16
公司近况 - 小鹏G7正式上市,共推出3个版本,起售区间为19 58-22 58万元,定价超出市场预期[1] - G7车型9分钟大定数量突破1万辆,展示出强劲市场需求[1] - G7亮点包括行业首个L3级算力平台、本地部署VLA+VLM模型、与华为联合研发的"追光全景"AR-HUD技术、太极AI底盘等[1] 产品表现 - 2Q25公司月销合计达103 181辆,单月销量保持在3万辆+高水平,位居新势力车企头部[2] - G7车型延续公司打造热销产品思路,通过有竞争力定价、标配丰富配置和智能驾驶功能实现科技平权[1] - 即将于2H25上市的超级增程电动车型有望延续强势产品周期[2] 技术布局 - 图灵芯片正式搭载G7上市,具备40核处理器,能本地运行30B参数大模型[3] - 芯片集成2个NPU和神经网络特定领域架构,提供强大AI计算能力[3] - 公司计划将图灵芯片应用于AI机器人、AI汽车和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构建全面AI生态圈[3] 财务与估值 - 公司指引有望于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转正[2] - 当前港/美股股价对应2025年1 5x P/S,目标价分别较当前股价存46%/49%上行空间[3] - 目标价对应2025年2 2x P/S[3]
逃离AI叙事陷阱,小鹏G7打的什么算盘?
钛媒体APP· 2025-07-05 23:53
产品发布与定价策略 - 小鹏G7正式上市推出3款车型,起售价19.58万元,顶配Ultra版本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2250+TOPS,售价未突破23万元 [2] - 相较于对标车型特斯拉Model Y,G7以近乎三分之二的价格、几倍的硬件算力和豪华配置进入市场 [2] - 外界原本预计G7售价难低于25万元,但公司选择将价格压进"走量区间",打破市场预期 [2] - G7的Ultra版本预计将占整体订单量超60%的稳态水平 [12] - 公司加推602公里续航版本,起售价19.58万元,以满足市场对更具冲击力价格的需求 [11] 技术配置与合作 - G7搭载自研图灵AI芯片,为整车智能化功能提供强算力支持 [6] - 与华为联合开发AR-HUD,是双方首次合作 [9][10] - 图灵芯片研发投入达大几十亿元 [21] - 公司未来仍将与英伟达等芯片公司保持合作 [21] - G7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两方面实现明显功能差异化 [6] 市场竞争与定位 - 小米YU7的入场改变了市场格局,其1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28.9万台 [4] - 公司从"高科技=高售价"转向着重打造"家庭SUV"概念 [4] - SUV产品线已完成20-30万元主力车型布局,G6面向实用科技型用户,G7面向中产科技型及家用场景,G9面向追求高级舒适体验用户 [16] - 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公司认为"AI汽车"概念短期内无法带来足够销量 [4] 产能与交付 - G7已做好充足产能准备,将实现上市即交付 [23] - 公司具备每月大几千台的芯片后装能力 [17] 全球化战略 - 公司产品规划初期即考虑全球市场 [25] - 预计明年开始智驾全球化 [20] - 面向全球销售的汽车均支持硬件和软件OTA升级能力 [22] - 在欧洲市场,G6和G9已取得良好成绩 [16] 技术路线与未来规划 - 中长期将提升技术、组织、商业化、全球化四方面能力 [5][24] - 技术开发将从纵向深入转向纵横全域开发 [24] - L3级自动驾驶软件已开始部署,未来将看到L3硬件甚至L4硬软件体系 [20] - L4自动驾驶目前尚无可能性,需政策法规、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三方面成熟 [27] - 未来AI座舱能力提升必须有单独算力,但不一定需要单独芯片 [28]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政策法规决定智驾出海进程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21:44
芯片研发与性能 - 公司自研的图灵芯片整车有效算力达2250TOPS,智能座舱AI有效算力800+TOPS,比行业旗舰车型大26倍 [1][3] - 2020年开始研发芯片,2024年流片成功并首次搭载于G7车型 [1] - 图灵芯片研发成本达"大几十个亿",2025年AI投入将接近50亿元 [4] 产品定价与市场策略 - G7 Max 702超长续航版定价20.58万元,低于市场预期 [1] - 公司强调"情绪营销",从单一车企向"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转型 [6][7][9] - 产品布局多元化,包括汽车、飞行汽车和机器人,基于"技术同源"逻辑 [7][8]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 G7当前提供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具备L3级算力,未来将逐步进阶 [5] - 预计L4级软硬件体系将在5年内迎来重大突破,L3级技术将成为关键过渡 [5] - 2025年CES展会上未出现在英伟达合作名单,被解读为加速摆脱依赖 [4] 全球化战略 - 已覆盖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18701台,同比增长217% [10] - 计划明年开启智驾全球化布局,预计欧洲市场或跳过"Max"阶段直接进入"Ultra" [10] - 欧洲市场政策偏保守,数据监管严格,但预计明年下半年有望政策突破 [10][11] 组织变革与战略调整 - 2022年底开启大规模改革,涉及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经营和供应链 [6][7] - 强调企业需具备组织能力、商业化能力和全球化能力 [9] - 创始人认为人文精神与情绪理念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小鹏G7搭载图灵芯片上市,2250Tops超大算力22.58万元|最前线
36氪· 2025-07-04 10:38
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全新SUV车型小鹏G7 共推出三个版本 价格分别为19 58万元 20 58万元和22 58万元 [1] - Ultra版搭载3颗自研辅助驾驶芯片图灵 拥有2250TOPS算力 支持本地端VLA+VLM大模型 被称为"首款具备L3级算力的AI汽车" [1] - Max版搭载英伟达双OrinX芯片 算力超过500Tops 但未来难以升级VLA模型 [2] 智能驾驶技术 - VLA-OL模型构建"运动型大脑+小脑"智驾架构 具备持续强化学习能力 未来将进化到自主强化学习 [1] - 标配图灵AI智驾可实现ETC通行 自定义泊车 人机共驾等功能 NGP覆盖场景从城区扩大到高速道路 [1] - VLA功能将于9月OTA上车 VLM功能年底通过后装芯片推送 [2] 智能座舱与显示 - 采用一颗图灵芯片搭配高通8295P芯片 通过大模型本地化颠覆人车交互方式 [2] - 搭载华为联合开发的"追光全景"抬头显示 拥有87英寸超大画幅 直接在前挡风玻璃显示导航路线 [2] 空间与舒适性 - 整车空间达4 47m³ 后备箱容积819L 后排放倒后可扩展至2277L 容纳37个20寸行李箱 [2] - 全系标配四座座椅通风 加热 按摩 电动调节等配置 主攻家庭用车舒适 [2] 三电系统 - 集成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 5C超充AI电池 702km CLTC超长续航 [3] - 5C超充10分钟补能436km 车型能耗低至12 9kWh/100km 每公里成本不足4分钱 [3] 底盘与安全 - 搭载太极AI底盘 全系标配智能可变阻尼减振器 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等硬件 [3] - 软件可提前200m识别 300ms调节 21天迭代新功能 [3] - 搭载14项主动安全功能 AEB自动紧急制动在130km/h时速下可刹停 [3] 产品矩阵 - G6 G7 G9形成完整家庭SUV矩阵 分别针对实用型 中产科技人群和高端消费人群 [3] - G7定价19 58-22 58万元 可能对G6形成挤压 [4] 市场竞争 - 需在小米YU和特斯拉ModelY之外寻求销量突破 需极强产品性价比 [5]
新造车企业年中考:零跑首次领跑半年榜,仅小鹏目标完成过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09:34
2025年上半年新造车企业销量分析 整体销量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新造车企业销量整体同比增长,零跑、鸿蒙智行、理想销量均突破20万辆,其中零跑以22.2万辆同比激增155.7%的成绩首度登顶半年销量榜 [1] - 理想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7.8%,增速明显放缓,纯电车型布局滞后问题显现 [1] - 广汽埃安销量同比下滑14.2%至15.23万辆,跌出头部阵营 [1] - 蔚来同比增长30.6%至11.42万辆,但被零跑、小鹏、小米超越,滑落至第七位 [1] 单月销量表现 - 6月鸿蒙智行以5.27万辆、同比增长14.3%的成绩登顶,但问界系列占比超80%的结构隐忧仍在 [1] - 零跑6月销量同比增长138%至4.8万辆,领先于理想的3.63万辆,后者销量同比下滑24% [1] - 小鹏6月销量3.46万辆,同比增长224% [3] - 小米6月销量2.5+万辆,同比增长150% [3] 头部阵营格局变化 - 零跑从去年第二梯队冲入第一梯队,超越鸿蒙智行和理想 [6] - 小鹏跃升至第四,小米冲至腰部梯队 [3] - 广汽埃安跌落至腰部,极氪、蔚来从腰部跌落至中后队列 [3] - 阿维塔、岚图依旧位列尾部梯队,但同比增长分别为103.5%和85% [8] 全年目标完成率 - 小鹏以19.72万辆完成全年38万辆目标的51.9%,成为唯一进度过半的车企 [1] - 零跑目标完成率44%(以50万辆目标计算) [6] - 小米目标完成率42.9% [11] - 鸿蒙智行目标完成率20.6%,理想31.8%,蔚来25.9% [9] - 超半数车企目标完成率不足三成 [1] 重点车企表现 零跑汽车 - 上半年销量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7%,首度登顶半年销量榜 [6] - 凭借"性价比"和"技术普惠"路线攻占主流市场,2024年四季度单季度盈利0.8亿元 [6] - 今年销量目标从50万辆提升至50-60万辆 [6] - 1-5月累计出口量超1.72万辆,位居新势力出口销量冠军 [6] - 7月交付有望突破5万辆,下半年将发布全新一代C11、B01等车型 [7] 鸿蒙智行 - 上半年销量20.62万辆,同比增长6.2% [7] - 问界全系交付约17万辆,占比总销量八成 [7] - 5月30日上市的尊界首月订单6500辆 [7] - 下半年定位20万元级的尚界车型成为走量关键 [7] 理想汽车 - 上半年销量20.38万辆,同比增长7.8% [8] - 已将全年销量目标从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 [12] - 下半年规划两款纯电车型i8和i6,目标三年内跻身纯电第一梯队 [12] 小鹏汽车 - 上半年销量19.72万辆,同比增长279% [9] - 去年8月上市的MONA M03和11月上市的P7+扭转了销量困境 [9] - 下半年将推出包括G7在内的数款新车,搭载自主研发的图灵芯片 [10] 小米汽车 - 上半年销量超15万辆,同比增长456% [8] - YU7开售18小时后锁单量突破24万台 [10] - 目前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二期工厂7月投产 [10] - 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 [11] 其他车企 - 广汽埃安上半年销量15.23万辆,同比下滑14.2% [8] - 蔚来上半年销量11.42万辆,同比增长30.6%,等待内部改革焕新 [8] - 哪吒因债务缠身被申请破产重整,"债转股"方案失败 [8] 行业竞争态势 - 新造车企业竞争格局在趋稳中仍有突围机会,小米、小鹏或成为突围最大看点 [13] - 2025年新能源行业进入"决赛圈",新势力、传统中国车企与海外车企将展开最终角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