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计算
icon
搜索文档
新方法首次验证天然材料具有拓扑超导性
快讯· 2025-06-03 06:23
科技突破 - 英国牛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新技术,首次实验证实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具备内在拓扑超导性 [1] - 该技术为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材料筛选提供了关键方法 [1] 材料科学 - 研究聚焦于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的拓扑超导性验证 [1] - 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1]
冻结留学签证,特朗普这是要掘了美国科技的根基
虎嗅· 2025-05-30 19:47
美国科技行业人才结构 - 美国科技优势建立在全球顶尖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外国人才贡献巨大:爱因斯坦(德国)、费米(意大利)、爱德华·泰勒(匈牙利)、冯布劳恩(德国)、杨振宁/李政道(中国)等历史人物,以及现代科技领袖如黄仁勋(英伟达)、苏姿丰(AMD)、谢尔盖·布林(谷歌)、皮查伊(谷歌)、马斯克(SpaceX/特斯拉)均为移民[4][5][7] - 数据支撑:美国顶尖AI机构中38%研究员为华人,全球顶尖AI人才47%在中国读本科,移民占美国创新专利1/3、诺贝尔奖得主1/4、顶级癌症中心研究员40%、科技企业创始人25%[6][8][10] - STEM领域移民占比突出:2010-2019年美国STEM博士42%为留学生,博士劳动者37%为移民,机器学习/量子计算/半导体领域高学历移民占比达71%/68%/51%,国防工业博士移民占比56%[12][13] 美国本土人才供给失衡 - 本土STEM人才流失严重:62%获得STEM学位的美国人选择非理工科工作,主要流向高薪行业如牙医(年均17万美元)vs科技岗位(年均9万美元)[16][18] - 移民成为"高科技廉价劳动力":亚裔/印度裔留学生对薪资要求低于本土人才,硅谷企业倾向雇佣以提升性价比[17] - 政策应对:特朗普冻结留学签证旨在强制调整人才结构,短期冲击科研项目但长期培育本土人才,属于两害相权选择[22][23] 对中国科技行业影响 - 人才回流加速:美国高校华人教职人员回国趋势增强,清华顶尖学生转向国内保研,形成高质量人才储备[28][29] - 国产替代机遇: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受益最大,回国科研人员转向质谱仪/显微镜等仪器研发填补空白[25][30][31] - 人才吸引力优势:中国成为除美国外唯一能提供尖端科研平台的地区,德国/日本仅能在细分领域竞争[32][33] 中美科研体系对比 - 中国高校短板:课件质量差、教师考核重论文轻教学、"非升即走"制度导致科研功利化[35][36] - 美国先发优势:经费充足允许长期研究,顶级学术会议主导权形成知识网络效应[36][38] - 改进方向:需建立宽松科研环境,降低考核压力,发展原创性研究而非追逐论文数量[37][39]
“本源坤元”成功突破大规模量子芯片设计技术瓶颈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16:27
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技术突破 - 中国自主研发的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本源坤元"完成第五次技术迭代,突破大规模量子芯片设计的技术瓶颈 [1] - 该软件由本源量子所属的本源科仪团队自主研发,围绕大规模、高精度、自动化目标已稳步完成五次迭代升级 [1] - 以72比特量子芯片设计为例,第五次迭代后的软件在工艺设计套件支持下实现自动化一站式快速版图生成 [1] - 第五版核心突破在于布线灵活性全面升级,创新实现空间极限场景下的全自动布线功能,并提供多种半自动修线工具 [1] 量子芯片领域积累与成果 - 本源量子在量子芯片领域经过四年布局已具备深厚积累 [1] - 此次软件升级成功实现千万级网格量的建模和量子芯片参数数值计算 [1] - 公司依托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及自主化工业母机等设备,成功构建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生产制造链 [2] - 该制造链生产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800万次 [2]
量子专题: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用同轴电缆市场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5-26 20:28
量子计算用同轴电缆市场核心观点 - 极低温同轴电缆是超导量子计算系统的核心元件,需满足极端低温下高保真信号传输、低热负载及抗干扰等严苛要求 [1][7] - 材料体系从单一金属导体拓展至柔性超导合金与复合结构,技术演进推动量子系统集成向更高层级迈进 [7][8] - 市场呈现显著分层:4K以下高端产品单价达3千美元/根,4K以上产品价格较低(1-2美元/m)[1][18] - 国内企业如西部超导通过材料国产化和工艺创新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商业化突破 [1][7] 产品与技术现状 产品分类与特性 - 超导材料类同轴电缆:采用NbTi/Nb₃Sn线材,在9.2K以下实现零电阻传输,外径0.040",阻抗50Ω [15][18] - 低温非超导金属类:采用304不锈钢材料,具有低导热性但带磁性,外径0.040",阻抗50Ω [16] - 创新结构类:如Delft Circuits的Cri/oFlex技术,实现柔性设计(3K-0.7K时热负荷<4µW/通道)[17] 生产工艺 - 西部超导采用真空吸铸+涂敷固化技术制备NbTi毛细管,通过冷拉拔获得精度达0.5-1.6mm的细丝 [20][21] - 关键工艺包括真空自耗电弧熔炼、PTFE喷涂固化等,提升绝缘层黏合性与致密性 [24] 市场与竞争格局 市场规模与需求 - 千比特量子计算机需约3100根电缆(价值6792万元),理想情况下可降至1100根(价值2410万元)[1] - 4K以下产品毛利率达27%-40%,单根毛利800-1200美元 [1] 竞争态势 - 国际厂商Delft Circuits、CryoCoax垄断高端市场,国内西部超导在NbTi/Nb₃Sn线材领先 [2][18] - 西部超导已量产NbTi线材(规格0.5-1.6mm直径,临界电流150-1100A@4T,4.2K)[18]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核心壁垒 - 需在10mK-4K保持GHz级(5-10GHz)传输稳定性,通过多级衰减抑制热噪声 [29] - "布线墙"问题限制量子比特扩展,1000量子比特需1100多根控制线 [27][29] 创新路径 - 柔性化(如Cri/oFlex)、光电复用、高密度集成(Bluefors平台提升通道容量)[1][8] - 全光布线、时分/频分复用技术有望降低对传统同轴电缆依赖 [2]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创新驱动:产业投资新机遇与新挑战”论坛成功举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7:46
论坛背景与主办方 - 论坛由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协办,并获得多个地方政府和机构支持[1] - 论坛旨在解构产业变革中的投资机遇与挑战,探索产学研融合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3] 研究院成果与课程 -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发布首本研究成果《硬科创进阶》,总结出N型发展路径的硬科创企业分析方法[5] - 研究院推出"PE产业投资家"课程项目,包含5大模块25门核心课程,通过导师制和企业参访等方式培养产业投资人才[5] 宏观经济与政策趋势 - 中国经济面临消费和投资贡献率低、出口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结构性问题,需通过提振消费、转向惠民生和服务消费升级三大转变破局[6] - 需改变长期依赖投资的模式,通过稳定收入、提振信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加大社会性支出缓解民生领域短板[6] 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的结合,有望成为颠覆性产业,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战略支点[7] - 量子计算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具重要地位,美国顶尖高校及初创公司正大规模投入,国内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结合[8] - 人工智能已迈向认知智能阶段,中国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需构建公共算力平台解决供需错配问题[8] 科技投资策略 - 硬科技投资需推动科学发现向生产力转化,关注信息智能化和能源零碳化方向[9] - 科技原始创新产业化需做到"三个看":看得懂科学原理与商业本质、看得远前瞻性布局、看得准项目价值[9] - 投资机构需聚焦科技领域长期赛道,通过技术趋势研判、商业模式设计和投后资源赋能降低风险[11] 产学研协同机制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高强度科研投入、政策体系迭代和转化体系构建[11] - 地方政府可通过区位优势和产业转型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发展,如人工智能、数字视听和创新药械[11] - 金融机构需以国家信用背书引导资金转向科创领域,解决"从0到1"阶段资金短缺问题[11] 产业升级投资逻辑 - 生命健康领域需通过产投联动激活潜力,解决科学家技术强管理弱的短板[12] - 汽车产业投资重点转向头部企业整合与场景延伸,AI领域投资需聚焦技术落地与软硬协同[12] - 养老产业可通过金融创新释放债权资金潜力,基于场景数据挖掘提升产业效率[12]
AI日报丨全线暴涨!龙头IonQ豪言要做“量子英伟达”,投资者疯狂追捧,美股量子计算股集体爆发
美股研究社· 2025-05-23 17:52
AI快报 - 苹果计划2026年推出智能眼镜,与Meta的Ray-Ban智能眼镜竞争,并搁置了研发智能手表的计划[3] - OpenAI将与苹果前首席设计官Jony Ive合作,从明年开始推出硬件产品[3] - Builder.ai去年向贷款机构提供的2024年销售额预测为2.2亿美元,实际收入约为5000万美元[3] - Anthropic发布Claude 4,是该公司历史上最强大的AI模型,能够分析数千个数据源,执行长时间运行的任务[4] - 摩根大通主导的财团将向OpenAI数据中心提供约70亿美元贷款,这是150亿美元1.2 GW合资数据中心计划的第二笔融资[5] - 美股量子计算股集体爆发,IonQ股价飙升近37%,D-Wave Quantum攀升24%,Rigetti Computing大涨26%[5] - IonQ一季度营收760万美元,略高于预期的750万美元,净亏损32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960万美元有所收窄[6] - 预计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公共投资将达到450亿美元[6] 七巨头日报 - Snowflake第一季度财务业绩超出预期,股价上涨超过10%,并带动其他企业软件股上涨[8] - Palantir获得美国陆军一份价值7.95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其Maven智能系统软件的授权[9] - 甲骨文和思科系统股价上涨,宣布将与英伟达、OpenAI、软银集团和G42合作打造"星际之门阿联酋"[9] - Zoom Communications第一季度发布稳健的收益报告后上涨了0.4%[9] - ServiceNow和Adobe股价均上涨约0.2%,Salesforce上涨0.7%,SAP上涨0.4%[10] - 微软和谷歌分别上涨0.4%和2%,谷歌宣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创新[10] - 惠普企业股价上涨0.4%[11] 星际之门AI项目 - 英伟达、甲骨文、OpenAI、思科系统、软银集团和G42正在合作打造星际之门阿联酋[12] - "星际之门"计划是一项为期四年、耗资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 - Stargate UAE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集群,将在阿布扎比新建的5千兆瓦阿联酋-美国人工智能园区运行[13] - Stargate UAE是一个1千兆瓦的计算集群,将由G42建造,并由OpenAI和Oracle运营[15] - 首个200兆瓦的人工智能集群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使用[16]
龙头IonQ豪言要做“量子英伟达”,美股“量子妖股”全线暴涨
华尔街见闻· 2025-05-23 09:22
据报道,此次量子计算股票集体打仗的直接导火索是IonQ首席执行官Niccolo de Masi发表的一段雄心勃勃的言论: " 相信IonQ将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英伟达。" 此外,摩根士丹利也在最新研报中表达了对整个行业前景的积极态度。 IonQ野心勃勃欲成"量子英伟达" 投资者疯狂追捧,美股"量子妖股"集体暴涨,龙头IonQ更是豪言要成为"量子英伟达"。 5月22日,美股量子计算股集体爆发,龙头股IonQ股价飙升近37%,D-Wave Quantum攀升24%,Rigetti Computing 大涨26%,Quantum Computing也上涨超过14%。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目前IonQ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两条主要收入来源:量子硬件的直接销售以及基于订阅的量子 云服务。在一季度报告中,IonQ管理层预计全年营收在7500万至9500万美元之间,同时仍没有提及盈利时间表。 政府支持与行业前景大幅提振投资者信心 摩根大通分析师Samik Chatterjee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量子计算的深度报告,虽然尚未对具体量子计算股票进行覆 盖,但对整个行业前景持积极态度。 Chatterjee在报告中称,预计量子计算将受益于 ...
IonQ(IONQ.US)股价狂飙35%!CEO豪言欲成“量子计算界英伟达”
智通财经网· 2025-05-23 09:00
量子计算概念股表现 - 美股量子计算概念股周四大幅上涨,IonQ Inc(IONQUS)大涨超35%,D-Wave Quantum(QBTSUS)涨近24%,Rigetti Computing(RGTIUS)涨超26%,SEALSQ Corp(LAESUS)涨超7% [1] - IonQ股价5月迄今已上涨近67% [1] IonQ公司概况 - IonQ新任首席执行官表示公司希望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英伟达,致力于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发展 [1] - 公司第一季度营收760万美元,同比持平、环比下滑35%,不及分析师预期 [1] - 净亏损32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960万美元有所收窄,每股亏损014美元,好于分析师预期的025美元 [1] - 公司预计全年营收在7500万至9500万美元之间,第二季度营收预计在1600万至1800万美元之间 [1] 财务状况与战略收购 - 公司现金储备高达6971亿美元,为技术开发和战略收购提供充足保障 [2] - 近期收购Lightsynq Technologies、ID Quantique,即将完成对Capella的收购,加速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领域领先地位 [3] - 收购将增加短期运营开支和整合成本,但显著增强技术组合和市场地位 [3] 技术优势与商业合作 - 公司在心脏泵模拟实验中相较传统计算提高12%速度,与Ansys合作显示量子计算在商业应用中的实际优势 [4] - 在量子计算应用于AI方面取得进展,采用混合量子-经典架构,在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方面具有优势 [4] - 展示下一代离子阱真空封装原型,可能实现室温下更小型量子系统,发布新型量子纠错代码,专利数量超过950项 [4] - 赢得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合作,与EPB建立全球首个商用量子计算与网络中心 [3] 华尔街评级与市场观点 - 四位分析师给予"强烈买入"评级,一位维持"中性"评级,平均12个月目标价40美元 [5] - Needham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从54美元下调至50美元,认可收购与合作战略 [7] - 摩根士丹利将目标价从29美元上调至30美元,维持"与大盘持平"评级,认可收购战略价值 [7] - Benchmark和Craig-Hallum分析师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分别为40美元和45美元 [7] 行业竞争与长期前景 - 量子计算行业竞争激烈,众多资金充足企业推动类似技术突破 [8] - 公司融合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是量子计算领域极具吸引力的企业之一 [9]
Quantum Quandary: Is D-Wave a Calculated Play or Leap of Faith?
MarketBeat· 2025-05-23 00:56
公司概况 - D-Wave Quantum Inc 是商业量子计算领域的先驱之一 专注于开发量子退火系统和门模型量子计算机 [1] - 公司股票代码 QBTS 当前股价 1910 美元 近一年涨幅达 1100% [2][3] 股价表现与市场关注 - 近期股价连续多日上涨 单日涨幅达 2434% 52周价格区间为 075-1917 美元 [2] - 市场关注点在于上涨驱动因素是技术前景还是实际业务进展 [2] 技术突破 - 2025年5月20日推出 Advantage2™ 量子计算机 能效提升 40% 噪音降低 75% [4] - 新系统可处理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提升跨行业优化能力 [5] - 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 证明量子计算优势 解决传统超计算机需百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8] 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收 1500 万美元 同比增长 509% 主要来自 Advantage 系统销售 [6] - GAAP毛利润 1390 万美元 净亏损收窄至 540 万美元(每股 002 美元) 上年同期亏损 1730 万美元(每股 011 美元) [6] - 2024年订单总额超 2300 万美元 同比增长 120% Q4订单至少 1800 万美元 同比增长约 500% [10] 商业应用进展 - 福特Otosan采用D-Wave技术优化制造流程 [9] - 与Staque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农业车辆优化方案 [9] - 业务模式从量子云服务Leap™向混合销售(硬件+QCaaS)转型 [10] 行业地位与发展 - 同时布局实用型量子退火系统和未来通用量子计算机 [1] - 现金储备充足 管理层认为可支撑至盈利阶段 [12] - 在科学验证和商业落地两方面建立行业领导地位 [13] 分析师观点 - 12个月目标价平均 1017 美元 较当前股价存在 4658% 下行空间 最高预测 1400 美元 最低 300 美元 [11] - 虽获"买入"评级 但未进入顶级分析师推荐的五支股票名单 [15][16]
交流合作,实现科技向善(钟声)
人民网· 2025-05-21 06:02
中美科技合作 - 中国国家航天局批准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6国7家机构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成为中美科技合作的生动例证[1] -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美合作是全球科学进步的基石",两国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力量[1] -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引发全球积极反响,过去40多年在叶酸革命、环境监测、流感追踪、疫苗开发等领域实现广泛互利共赢[1] - 英国《自然》杂志指出中美科研合作具有应对全球挑战的巨大潜力[1] 美国对华科技打压 -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封锁制裁,采取限制技术、阻断交流、供应链管控等组合手段[2] -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指出终止与中国在量子材料合作将让美国"自废武功"[2] - 美国智库研究显示对华AI限制措施难以阻止中国长期进步,反而刺激本土生态系统发展[2] - 欧亚集团分析认为"脱钩"不会削弱中国科技行业,仅以伤害美国公司为代价减缓中国速度[2]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 "祖冲之三号"打破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DeepSeek产品火爆全球科技圈[2] - 中国科技创新展现出巨大能量,发展路径持续拓宽[2] 全球科技合作趋势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美美与共"的合作智慧,全球性挑战更依赖国际协作[3] - 中美科技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可实现"1+1>2"效果,贡献全球问题解决方案[3] - 中国通过嫦娥工程等开放举措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