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
搜索文档
光热发电赋能国家能源战略|附中央企业光热业绩与发展历程
搜狐财经· 2025-10-29 16:36
项目概况 - 青海亿储格尔木3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于2025年10月16日举行开工仪式 [1] - 项目采用“三塔+三镜场+分布式储能”布置方案,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镜场反射面积最大、储能规模最大、年设计发电量最高的光热发电项目 [2] -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约9.6亿千瓦时清洁电量,满足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1] 技术优势与特点 - 光热发电采用“光—热—电”转化路线,通过熔盐储热实现长时储能,可在无光情况下持续供电,克服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 [3] - 青海亿储项目配备的储热系统能支撑电站在无阳光情况下持续满负荷发电14小时,储能规模远超电化学储能 [5] - 光热发电具有旋转惯量和优良调频性能,可为电网提供电压支撑和短路容量,提高电网稳定性 [5] - “分散集热、集中发电”的核心逻辑破解了传统单塔光热电站规模化发展的成本效率瓶颈 [2] 行业发展历程 - 2012年中国能建参与设计的亚洲首座兆瓦级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并网,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6] - 2018年中国电建承建的摩洛哥努奥三期150MW塔式光热电站投运,为当时世界最高光热集热塔项目 [9] - 2019年中国电建自主投资建设的青海共和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并网,成为首批示范项目标杆 [9] - 2020年敦煌大成50MW项目和中广核德令哈50MW项目投运,填补了两种技术路线商业化应用空白 [10] 企业布局与规模 - 中国电建参与17个光热项目,总装机1590MW,涵盖吐鲁番托克逊100MW、若羌100MW等多个在建项目 [12] - 中国能建在建投资项目达5个,总装机500MW,同时承担多个项目EPC任务 [12] - 国家能源集团推进青豫直流二期100MW塔式项目、敦煌70万千瓦“光热+光伏+风电”项目 [12] - 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大唐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等均在西北资源富集区布局光热项目,总规模从600MW至950MW不等 [12]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效率将向高参数、智能化升级,700℃级熔盐储热、超临界CO₂发电技术有望落地,AI预测性维护和数字孪生平台将普及 [14] - 应用场景从单一发电向工业供热、绿氢制备、偏远保供延伸,具备广阔的全球应用潜力 [15] - 产业协同深化将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度电成本目标向0.4元/千瓦时逼近,350兆瓦级项目将成为主流 [17]
西子洁能(002534):期待四季度业绩拐点向上 光热+核电打开成长空间
新浪财经· 2025-10-29 08:38
2025年三季度业绩表现 - 营收43.3亿元,同比下滑11.2%,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下滑58.3% [1] - 单Q3季度营收15.4亿元,同比下滑18.6%,归母净利润0.3亿元,同比下滑64.6%,主要因部分海外锅炉设备交付延迟至Q4所致 [1] - 前三季度毛利率19.3%,同比下滑0.26个百分点,净利率5.2%,同比下滑4.2个百分点 [1] 订单与现金流 - 2025年前三季度新增订单40.5亿元,同比下滑11.6%,在手订单58.8亿元,同比下滑8.3% [1] - 经营性现金流3.5亿元,同比增长130%,经营质量持续优化 [2] - 董事长已增持近5000万元,价格为17.09元/股,彰显发展信心 [3] 新能源业务发展 - 公司1998年进入核电领域,已提供186台常规岛压力容器和换热器,435台核2、3级压力容器和储罐 [3] - 崇贤基地核电车间一期预计2025年9月底投入使用,2025年8月成立合资子公司杭州西子核能科技 [3] - 光热发电市场前景广阔,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装机容量到2030年/2040年/2050年将达29GW/88GW/118GW [3] 传统能源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余热锅炉研发制造基地,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3] - 有望受益于雅江水电工程等国内宏观扩内需投资周期启动 [3] - 先后与美国N/E、GE、FW、法国ALSTOM、日本三菱重工等国际公司合作,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机会 [4]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测 - 公司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约定2025-2026年解锁条件为净利润4亿元/5亿元,同比变化-9%/+25%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4.3亿元/5.1亿元/5.6亿元,同比变化-3%/+21%/+8% [5] - 对应市盈率PE为32倍/27倍/25倍 [5]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全系统试运行
科技日报· 2025-10-22 18:06
项目技术与规模 -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全系统试运行,标志着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突破“单塔单机”传统范式 [1] - 项目总规模为70万千瓦,其中光热储能电站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首次采用“两座吸热塔+一套汽轮发电机组”的创新配置 [3] - 项目现场有两座约200米高的吸热塔东西布置相距约1千米,周围由近2.7万面定日镜组成总采光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镜场 [3]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采用“东西双吸热塔+重叠镜场智能调控”模式,利用动态聚光技术,镜场光学效率相比传统模式提升约24% [3] - 镜面采用特殊超白玻璃,反射效率达94%,可跟踪太阳转动,重叠镜场的定日镜可根据上下午时段分别导光至东西塔,最大化捕捉光能 [3] - 吸热塔将太阳能转化的热能储存在565℃的高温液态熔盐中,熔盐储热系统可满足10万千瓦机组6小时满负荷发电,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3] 项目定位与系统整合 - 光热储能电站是国家“十四五”第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的组成部分,与4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伏共同构成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 [4] - 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双重功能,可与风电、光伏形成优势互补,在风光出力低谷时快速释放热能发电,保障电网频率稳定 [4] - 全系统试运行是对聚光集热、熔盐储能换热、蒸汽发电、电网适配等全流程环节协同运行的综合检验,是项目从建设向运营过渡的关键节点 [4] 预期效益与影响 - 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3万吨 [4] - 项目将推动光热发电与光伏、风力发电互补调节等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模式发展,促进大型风光基地电力就地消纳和远距离外送 [4]
杭州-德令哈专场对接会举办
杭州日报· 2025-10-22 10:40
产业协作背景与基础 - 杭州与德令哈对口支援关系始于2010年,2025年将进入第15个年头,两地于10月21日举办产业协作对接会以拉近产业协同距离 [1] - 德令哈是海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以打造全省“工业强市”为重点,发展绿色盐化工、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生物五大产业体系 [1] - 钱塘区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方面具备优势,可为德令哈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例如其区内企业为德令哈总投资52亿元的全球最大350MW光热发电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1] 对接会成果与合作方向 - 对接会为两地企业代表提供面对面交流平台,旨在构建产业协作新生态,涉及资源共享与业务方向探讨 [2] - 浙江东南绿建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希望与德令哈在钢结构、绿色光伏等领域加强合作 [2] - 德令哈方面提议在光伏光热智能支架产能升级方面加强交流并联合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2] - 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计划结合德令哈枸杞品质优势与企业品牌影响力,共同开发面向东部市场的枸杞深加工产品 [2] 未来协作机制 - 钱塘区计划围绕德令哈支柱产业与本地重点产业链,建立“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对接机制 [2] - 未来将推动人才、资本、市场双向流通,实现“钱塘的技术人才走出去、德令哈的特色产品火起来” [2]
十五五展望:未来产业七行业投资策略(附58页PPT)
材料汇· 2025-10-19 21:48
低空经济 - 2025年将成为低空经济从前期规划转向产业落地的核心年份,国内eVTOL主机厂载人型号的TC将于2026-2027年逐渐落地,预计2027年开启规模化运营 [4] - 2025年将实现全国低空通信导航系统全覆盖,低空基建围绕低空安全展开,包括飞行安全(空管平台)、数据安全(飞行服务平台)以及反无及奥地安全(雷达及反无装备) [4] - 低空经济在2024年最先实现规模化市局发展,展现了其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地位,预计在十五五规划中有望得到布局,后续财政和政策支持可期 [4] 深海科技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并将其对标"商业航天",深海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5] - 深海科技涵盖深海防护、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内涵,具有万亿级市场容量,预计将成为"155"重点布局领域 [5] - 中央和地方政策有望持续下达,产业融资价值将持续凸显,深海科技产业1-10有望加速展开 [5] 光热发电/熔盐储能 - 光热发电可以实现连续、稳定、可调度的高品质电力输出,较光伏发电自带储能且出力更稳定,可作为基荷能源 [6] - 2025年新型塔式光热电站的发电成本有望降至约0.55元/千瓦时,在储能时长大于等于6小时场景下,光热+熔盐储能的发电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储能组合 [6] - 据技术招股书预测,2026-2030年年均新增规模将超过3GW,2031-2035年年均新增规模将超过16GW,未来"三塔一机"等多塔多机构型组合有望提升光电转化效率 [6] 脑机接口 - 脑机接口通过直接解析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实现人与外部设备双向通信,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底层革命性技术 [7] - 医疗康复为首个落地场景,未来将拓展至娱乐、军事等多产业生态,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亿美元级 [7] - 国家已发布脑机接口相关规划及收费标准,加速产业商业化闭环,国产替代十分可期,脑芯片是突破冯・诺依曼瓶颈的核心引擎 [7] 人形机器人 - 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5.6%,净增347万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25万元 [10] - 据预测,2025年中国劳动力供给缺口为600万人,2030年将达2000万人,全球主要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30年劳动力缺口分别为1650万、650万、644万、380万人 [10] - 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达324亿美元,中国产业规模预计达750亿元人民币 [10] 商业航天 - 2024年全球共执行263次航天发射任务,同比增长18%,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达175次,同比增长41%,发射占比从56%上升至68% [32] - 国内低轨卫星组网进入规模化阶段,预计2028年将达成"百箭千星"计划,2035年将完成每年近2500颗卫星的发射 [32]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大至商业航天,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蓝箭航天及地信航天已启动IPO流程 [34] 深空经济 - 深空经济涵盖资源开发、能源、生物、运输等十大产业方向,据预测,2024年全球深空探索和技术市场规模为125亿美元,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37] - 深空经济首次提出,旨在加快月球等深空资源开发,目标是从月球、火星等天体获取能源和资源,带动地面产业技术升级 [36] - 太空计算卫星需求旺盛,我国首个整航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已完成首发12颗星发射,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38] 核聚变 - 核聚变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地位,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直径约18米、高度约5米,总重400余吨,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 [59][60] - 预计BEST装置两年后建成,并在全球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60] - 在试验堆ITER中,磁体占比28%,堆内构件、真空室等主要结构件占比25%,其他辅机占比33%,建筑占比14% [54] 量子信息技术 - 量子信息技术是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量子计算领域,直接推动超导量子比特实用化 [65][69] - 据测算,2027年专用量子计算机将实现性能突破,2028-2035年市场规模继续扩大,2035年量子计算总市场规模有望达8170亿美元 [67] - 量子计算与AI及云计算融合是大势所趋,量子计算上云可显著降低使用门槛,混合算力平台将任务划分为经典部分和量子部分处理 [74][75]
百川畅银:公司参股企业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甘肃“双塔一机”光热发电站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7 16:22
公司参与项目情况 - 公司参股企业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甘肃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发电站项目 [2]
甘肃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央广网· 2025-10-17 14:46
行业规模与地位 - 截至2025年10月13日,甘肃省光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万千瓦,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1] - 省内拥有多个大型光热发电项目,包括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项目等 [1] 技术原理与优势 - 光热发电利用熔盐等介质吸收太阳热能,通过设备和工艺转化为蒸汽能,再驱动汽轮机发电 [1] - 技术可将阳光热能储存,在夜间或阴雨天将熔盐热能转化为电能,弥补光伏发电的间歇性缺口 [1] - 与火电厂类似,光热电站能积极响应电网负荷调整,助力电网调峰调频,但用能和产能全程绿色 [1] 项目运营实例 - 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利用大规模定日镜场阵列,将太阳光反射至吸热器加热熔盐至540℃—560℃ [1] - 该电站通过高温熔盐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夏季最高日发电量达200万千瓦时,冬季最低为120万—130万千瓦时 [1]
全球单机规模最大光热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提升中国能源含“绿”量
央视网· 2025-10-17 09:59
项目概况 - 全球单机规模最大的3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于10月16日在青海正式开工建设 [1] - 项目采用三塔一机设计方案,可实现连续24小时稳定发电 [3] - 项目计划于2027年9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1] 技术特点 - 项目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核心技术 [1] - 场区定日镜镜场总面积达330万平方米,为国内镜场反射面积最大的光热发电项目 [1] 预期效益 -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产生清洁电量约9.6亿千瓦时 [3] -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3] - 投运后将有效发挥调峰、调频与应急备用作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与高峰供电能力 [5] 行业背景 - 青海电网总装机规模达7728.52万千瓦 [7] - 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3.46%,新能源装机占比达72.25%,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 [7]
全球单机规模最大光热发电项目在青海开工
科技日报· 2025-10-17 09:15
项目概况 - 全球单机规模最大、镜场反射面积最大、储能规模最大、年设计发电量最高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正式开工 [1] - 项目总投资54.35亿元,采用“三塔一机”设计方案,配置14小时熔盐储热系统 [1] - 镜场总面积约330万平方米,计划于2027年9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1] 技术方案 - 项目采用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技术 [1] -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产生清洁电量约9.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6.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1] 行业影响 - 项目投运后将有效发挥光热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峰、调频与应急备用等作用 [1] - 将显著提升青海省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能力,为区域电力稳定供应提供保障 [1] - 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将在光热发电全产业链积累重要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引领全球光热发电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
全球单机规模最大光热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央视网· 2025-10-17 07:52
项目规模与地位 - 青海3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1] - 该项目为目前全球单机规模最大的光热发电项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