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力合科创(002243) - 002243力合科创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05
2025-09-05 19:54
财务与经营状况 - 公司负债总额81.57亿元,资产负债率49.47%,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5] - 经营性现金流通过加强往来款管理和降本增效实现改善 [3] - 新材料业务上半年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11%),毛利率提升3.54%,出口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超50%) [6] - 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59.02%,主要源于科技创投业务稳健成长 [5] - 创新基地平台服务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7%,主因销售区域分布及单价变化 [5] 投资与业务布局 - 上半年完成11个投资项目交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等硬科技领域 [3] - 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零次方机器人、乐谱兰斯、中科第五纪等企业,涵盖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零部件智能设计等方向 [4] - 卫星通信领域投资广州程星通信,专注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卫星通信解决方案 [5] - 已投企业基本半导体、安序源、亦诺微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5] 战略与发展规划 - 巩固"科技创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以成果转化项目投资为核心孵化科技领军企业 [3] - 构建覆盖"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化与科研院所、产业龙头协同 [4] -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业务结构强化产业链协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积极融入深圳创投政策体系,发挥国资科创平台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 [4] 园区管理与去化 - 存在40多亿元园区载体去化压力,公司通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产业链聚集以推动销售 [3] - 园区在售情况及去化计划因涉及商业秘密暂不公开披露 [4] 产学研合作 - 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保持合作 [5] - 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包括智能探测与控制微系统、低温等离子体装置等优质项目 [5] 股东回报与市值管理 - 已连续九年实施现金分红,未来将统筹公司发展与股东回报动态平衡 [6] - 通过提高分红比例、股东增持及投资者关系管理提振信心,但未承诺具体市值管理措施 [6]
由书架走向货架 以“变量”释放“增量”
科技日报· 2025-09-03 08:50
小龙虾产业技术创新 - 潜江"四季有虾"技术实现全年养殖 单季亩产最高达200斤 冬季7钱以上大规格小龙虾占比超70% [1][2] - 通过池塘改造 隔离网防休眠 自主研发发酵饲料 选育改良苦草等技术营造全年适宜生长环境 [2] - 技术使小龙虾成功打入春节消费市场 潜江龙虾品牌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 [1][2] 航空物流与跨境电商发展 - 鄂州花湖机场创新智慧报关系统 实现出口货物秒级放行 进口生鲜两小时内通关 [3] - 机场上半年国际货邮吞吐量24.9万吨 同比增长261% 催生跨境电商新型商业模式 [3] - 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运营4个月 注册企业258家 入驻62家 实现贸易额3.1亿美元 [3][4]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采用"拨转股"机制 前期科研经费投入 后期转为股权支持初创团队 [5][6] - 武创航友公司获支持后团队从10人扩至三四十人 年订单量增长4-5倍 [5] - 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转化体系 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团队 [5][6]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 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累计孵化企业及项目215个 [1] - 鄂州临空经济区引进亿元以上临空产业项目288个 [1] - 形成"跨境电商+产业带+临空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4]
佛山科促会在禅城揭牌 力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04:19
科促会成立与组织架构 - 佛山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于8月27日揭牌成立 由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有研广东院 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1] - 首批单位会员50家 涵盖高校 科研院所 龙头企业 产业园区 投融资机构等 形成科研机构+高校+产业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多元协同创新生态[1] - 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蔡楠当选首任会长 科促会将构建研发 孵化 投资 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破解信息不对称 中试薄弱和金融缺位等核心痛点[1]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举措 - 佛山市开发全国首创首单中试综合保险 大幅降低企业研发和转化试错成本[2] - 累计建成85家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 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佛山产研院精密仪器中试验证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2] - 广东省科学院与禅城启航基金等机构合作运作禅西智造创业投资基金 支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加速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2] 金融投资布局 - 汾江科创带投资基金同步设立 汾江科创带广科创投基金于8月20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1][2] - 基金汇聚广东省科学院 广科控股及佛山本地资本 重点投资科创带内高成长性科技项目 为早期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赋能[2] - 通过基金投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模式[2] 区域合作与产业升级 - 科促会与香港科技协进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香港科研成果与佛山智造深度融合 全面打通港澳科技—佛山转化通道[3] - 佛山市传统制造业亟需通过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科促会成立被评价为正当其时且意义深远[1]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佛山科促会启航,多项举措落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8-28 19:36
科促会成立与定位 - 佛山首家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团体正式成立 由8家单位联合发起 首批会员单位50家 涵盖高校 科研院所 龙头企业 产业园区及投融资机构 形成科研机构+高校+产业方+平台多元协同生态 [1] - 科促会使命是成为科研与产业间的翻译器和路由器 依托有平台 有经验 有队伍 有成果四大优势推进工作 [1][2] - 科促会重点攻坚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平台 推动论文变样品 样品变产品 组建技术经纪人队伍和设立科创基金 实现产品变商品 商品变产业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 配套举措与生态建设 - 佛山市技术经纪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正式成立 由佛山产研院牵头组建 2026年起开展初中级职称评审 为技术经纪人提供职业化认证通道 [2] - 首届精密仪器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分成长组与初创组 冠军奖金2万元 优质项目可获得佛山产研院最高300万元投资及商业模式设计等配套服务 [2] - 香港科技协进会与科促会共建国际技术转移通道 推动香港科研成果与佛山产业对接 平安财险佛山分公司与佛山产研院签署中试保险协议 降低企业研发试错成本 [3] 产业基础与战略目标 - 佛山拥有超万家规上工业企业 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85家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 但仍面临缺标准 缺协同 缺资本 缺人才的死亡谷挑战 [1] - 佛山持续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服务体系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与放管服改革 加速向概念验证之都 小试中试天堂 成果转化高地目标迈进 [2][3] - 自2018年佛山市政府与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 累计孵化科技企业数百家 投资科创企业超50家 2024年1月禅城区与省科学院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已促成广东省科学院(佛山)智能制造科创基地 测试分析研究所纺织品检测佛山服务站 汾江科创带基金等项目落地 [3]
佛山科促会在禅城揭牌,力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1:47
机构成立与架构 - 佛山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由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有研广东院 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 涵盖高校 科研院所 龙头企业 产业园区 投融资机构等50家首批单位会员 形成科研机构加高校加产业方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多元协同创新生态 [1] - 机构构建研发 孵化 投资 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不对称 中试薄弱和金融缺位等核心痛点 [1] 战略合作与区域协同 - 佛山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与香港科技协进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香港科研成果与佛山智造深度融合 全面打通港澳科技至佛山转化通道 [4] 金融支持与投资布局 - 汾江科创带广科创投基金于8月20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汇聚广东省科学院 广科控股及佛山本地资本 重点投资科创带内高成长性科技项目 为早期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赋能 [3] - 广东省科学院与禅城启航基金等机构合作运作禅西智造创业投资基金 支持佛山传统制造业数字化 智能化转型 加速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 [3] 产业转型与创新生态 - 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挑战 需通过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2] - 佛山市开发全国首创首单中试综合保险 大幅降低企业研发和转化试错成本 累计建成85家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 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3] - 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基金投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概念验证加中试验证加科技金融的成果转化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3]
高效办成一件事!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国际金融报· 2025-08-25 19:35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实施方案 旨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效办成一件事 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1] 政务服务改革 - 方案精准施策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将科研创新转化为经济动力 关乎万亿级经济增量[2] - 围绕五大核心支柱构建全新服务体系 通过集成化数字化手段重塑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链条生态[2] - 推动相关行政事项集成办理 包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专项资金申请 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申请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事项[2] - 建立一站式集成办理服务窗口 拓展科技政策人才政策职称评审等事项办理渠道[2] - 将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行政事项整合至统一数字化入口 解决创新主体多部门奔波困境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3] 审批流程优化 - 建立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适用标准 信用+监管体系 动态抽查与容错机制 建立快速办理通道[4] - 强化跨事项跨部门数据互通 推动数据共享复用[4] - 利用大数据分析主动授予政策红利 信用+监管模式在提升效率与控制风险之间取得平衡[4] - 为高校管理者等决策主体提供制度保障 激励更高效推动成果转化[4] 资源整合与服务 - 汇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核心资源与服务能力 包括功能型平台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高质量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展会活动等[4] - 开放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供需对接工具模块 提供科技查新科技成果登记等办理通道[4] - 平台集成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和供需对接实用工具模块 解决科技转化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创新者搜寻成本[5] - 构建全面可检索知识库 包含国家及地方关于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税收优惠等关键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库[5] - 提供赋权改革合规风险防控技术合同拟定等高频需求的实务操作工具包 降低中小企业和科研人员合规成本[5] 数字化平台建设 - 设立专门咨询与问题解决通道 采用线上一键分发-部门联合响应-问题闭环处置模式[7] - 为个性化复杂化诉求提供兜底机制 确保复杂问题得到跨部门协同处理[7] - 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免申即享 利用智能算法进行供需匹配和政策推送[7] - 连接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参与者 数字化转型是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化的关键赋能手段[7] -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系统性改革 面临跨部门数据整合创新文化培育平台服务质量维系等挑战[7]
广西出台新规助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人民日报· 2025-08-25 07:25
基金设立与规模 -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20亿元母基金(第一期)已于2024年7月15日获批设立 [3] - 基金总规模中不低于60%的资金定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非上市科技企业 [1] - 多级财政共同出资到单支基金的比例最高可达70%以提升社会资本合作意愿 [2] 投资方向与标的 - 重点投向产学研联合、集成度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领域科技型企业 [1] - 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 系统汇集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及科创板企业成果等优质标的 [1] - 基金将重点支持种子期至成长期科技型企业 推动科技成果在广西本地转化产业化 [3] 管理机制创新 - 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 充分尊重科技成果转化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客观规律 [2] - 对符合政策导向且运作良好的投资项目 超额收益最高可按100%让渡以强化正向激励 [2] - 构建覆盖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包括标准化设立流程和动态监控机制 [2] 风险控制与退出机制 - 建立股权转让、股票减持、回购、清算等多元市场退出渠道 [2] - 特别设定7类强制退出情形以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控和及时循环 [2] - 要求托管银行独立于基金主要出资人和管理机构 严格履行资金保管、清算、监督职责 [2]
新华鲜报丨“知产”变资产!这个城市每天冒出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新华社· 2025-08-20 14:45
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771家 平均每天达4家以上 [1] - 近3年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余项 推动新成立企业超3000家 其中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 [11] - 推动合肥市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6.0% 增速在全国GDP总量过万亿城市中居于前列 [11] 创新生态支持体系 - 中科大启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3] - 合肥市科技局深入科研院所寻宝挖宝找创业苗子 [3] - 提供种子基金投资 近千平方米办公场所 应用场景对接 产品销路推广等全方位支持 [4] 企业案例发展成果 - 智地感知公司转化开发产品在全国多个省市应用 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0万元 [5] -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成立8个月获得3轮风险投资 人员规模从20多人扩展到80多人 [9] - 机器人产品意向订单总额近亿元 预计年底累计交付量达500台 [9] 产业创新融合模式 - 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 - 全链条加速创新落地应用 从创新托举最初一公里到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3] - 打造聚合型智能产业集群 构建耐心资本丛林 实现城市与企业生态共建 [9]
“知产”变资产!这个城市每天冒出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新华社· 2025-08-20 13:19
核心观点 - 合肥市通过创新生态建设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2025年上半年新成立企业771家 平均每天达4家以上 实现"知产"变资产 [1][5]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深入科研院所"寻宝""挖宝"找创业苗子 科创团队缺什么就尽力帮他们找什么 [2]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科技部门主动上门对接项目 [2] - 全链条加速创新落地应用 从创新托举"最初一公里"到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2] 政府支持措施 - 种子基金提供启动资金 政府提供近千平方米办公场所 [3] - 科技管理部门帮助联系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合肥水务集团等企业做"创业伙伴"提供应用场景 [3] - 市政府大厅为企业开首款产品发布会 积极帮助企业参加全国性展会推介产品 [3] 企业成长案例 - 智地感知公司从科研项目转化为企业 产品在全国多个省市实施应用 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0万元 [2][3] -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8个月获得3轮风险投资 人员规模从20多人扩展到80多人 [4] - 零次方机器人产品业内领先 意向订单总额近亿元 预计年底累计交付量达500台 [5] 转化成效数据 - 近3年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余项 推动新成立企业超3000家 [5] - 其中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 [5] - 推动合肥市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6.0% 增速在全国GDP总量过万亿城市中居前列 [5] 产业生态建设 - 打造"聚合型智能产业"集群 加速构建耐心资本"丛林" [5] - 应用场景涵盖家庭服务、科研教育、文娱展览等多个领域 [5] - 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加速转化 [3][5]
改革架桥梁 共促一体化(有所思)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9
长三角经济表现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 [1] 市场一体化举措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2024—2025年)》,通过统一制度设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 - 在市场监管领域实施统一执法标准、监管队伍和追溯体系,破除地区分割 [2] -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研发在飞地、制造在本地"模式,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2] 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 - 沪苏湖高铁、沪宁沿江高铁等"硬联通"项目缩短节点城市通勤时间,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3] - "联动接卸"模式提升安徽物流效率,使其从"腹地"走向"前沿" [3] - 文旅部门签订跨省"客源互送"协议,共建共享惠民政策 [3] - 市场监管部门搭建"信用长三角"平台,实现"一地失信、全域受限" [3] 改革成效 -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形成"制度创新—要素流通—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3] - 改革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可行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