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

搜索文档
“十四五”·答卷|中国经济“成绩单”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央视网· 2025-10-18 21:29
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过去4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十四 五"增量有多可观——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跃上新台阶。从今天开始,《焦点访谈》推出系列 节目《"十四五"·答卷》。这五年,中国经济爬坡过坎,风雨兼程见彩虹。先来通过一些数据,看看经济发展这张答卷的成绩单。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支柱,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五年,中国发展得怎么样?经济数据来说话。 "十四五"规划对于经济提出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实际完成情况如何呢? 让14亿多人奔向好日子,中国经济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回顾这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 任务艰巨繁重,中 ...
焦点访谈丨我国制造业迈入全要素协同的智能化新阶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8 11:05
制造业总体成就 - "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5] 造船业突破 - 成功建造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实现商业首航,第二艘国产豪华邮轮"爱达·花城号"更大更舒适,将于2026年年底交付 [1] - 大型邮轮建造为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跨行业跨地区吸纳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 [2] - 成功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成功下水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2] 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5]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5] 智能化转型与数字经济融合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8] - 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7] - 南京钢铁智能化工厂通过数字化赋能使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一半以上 [6][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14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有1.46万家 [9][11] - 专精特新企业超过六成分布在工业基础领域,超过八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过九成至少为三家以上国内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9][10] - 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铝硅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国产高端手机屏幕、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供应商 [9]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0] - 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过400万户 [10] -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用工人数超过1.28亿,就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11]
前九月 造船三大指标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人民日报· 2025-10-18 05:59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获悉:前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新接订单 量6660万载重吨;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242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3%。前9月,我国造船三大指 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3.8%、67.3%和65.2%,以 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3%、63.5%和58.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
迎来“历史性时刻”,印度欢呼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22:27
"对于印度国有造船厂科钦造船厂来说,这份订单意义非凡。"《经济时报》报道称,该造船厂建造了印 度首艘国产航母、印度最大吨位的挖泥船,同时还承担部分现役舰艇的维修任务。科钦造船厂最近与造 船业巨头HD韩国造船海洋达成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给了达飞海运集团信心,使其在经过数月的谈判后 坚定了签下该订单的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巨额订单"给科钦造船厂以及其他造船厂带来的"附加值"正是印度业界所期待的。 这一大单可能有助于其他印度船厂从大型船东手中获得更多订单,并进一步扩大规模。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印度造船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印度《经济时报》15日报道称,法国航运巨头、全球第三大集 装箱运输公司达飞海运集团与印度科钦造船厂签署了6艘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的"巨额订单",价值 约3亿美元。不少印媒直呼,这是印度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国际订单,使得印度能够成为中国、韩国等 造船大国的"替代者"。 据报道,签署的集装箱船每艘将容纳1700个标准箱,并使用液化天然气推进,这与达飞海运集团对航运 脱碳的承诺保持一致。该协议可以说是印度造船商的一项重大成就,该行业近来致力于在全球建立自己 的地位。目前,印度造船业 ...
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21:41
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 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1至9月,中国造船完工量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新接订单量66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5%; 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242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3%。 1至9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3.8%、67.3%和65.2%,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 47.3%,63.5%和58.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
非凡“十四五”|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国制造业交出亮眼成绩单
央视网· 2025-10-17 21:32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十四五"期间,我们看到众多"大国重器"上天入地、钻山探海,多空间维度实现了突破,推动了强国建 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十四五"以来,顶住外部压力、经受风雨洗礼,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持续走 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五年来,我国全部 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 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 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创新驱动正推动"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是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我国创新投入稳 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吴晓 ...
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
新浪财经· 2025-10-17 18:13
行业需求与市场趋势 - 全球港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纯人工操作的港机设备面临转型升级,新设备需求旺盛,新增订单量稳步走高[1] - 液化气船型需求强劲,特别是乙烷和丙烷运输船,远期看好氨的大宗运输需求,氨燃料船型也有需求,同时不少船东下单集装箱船型[1] - 港口装卸设备细分市场中,岸桥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份额70%,场桥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份额50%,产品已进入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4] 公司生产与研发投入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长兴基地生产热火朝天,5公里岸线及后场区域几乎被140多台待交付、待调试的港机设备填满[1] - 公司去年研发投入15亿元,多年来以每年打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理念构建完整研发体系,累计创造50多项世界第一[4] - 研发体系每年进行100个课题探索,提炼出30个新创造,迭代出5个新产品,力争创造一个世界第一,工具箱中储备了近百个课题[5] 技术创新与产品发展 - 双四十英尺箱岸桥、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等产品代表中国制造水平[4] - 设备呈现大型化趋势,智能化应用迅猛,用户对设备舒适度、绿色环保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要求越来越高[5] - 公司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线,保持技术发展高速度以守住核心竞争力[5] 造船业发展模式 - 造船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船舶设计、流体力学、环保、材料、智能化系统等领域,反映国家工业水平[5] - 行业从跟跑迈向领跑,某些船型已超过其他国家,传统造船惯例是根据母型船设计改进,需关注前瞻性技术[5] - 江南造船自主研发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并开发B型舱,获得国际液化气贸易商认可,承接40多艘该船型订单[6] 行业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 造船业是充分竞争市场,竞争推动创新,需优化设计、降低油耗、提升效率、加快交付[6] - 可持续发展需苦练内功,加强研发,缩短迭代周期,把握主流船东需求,关注法规走向[6] - 船舶行业造船周期长,人才成长周期也长,需加强人员培训、知识管理和数据共享,江南技校培训大量基础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6] 产业链协同创新 - 长兴海洋实验室提供科研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如小组立无人生产线、智能焊接技术、深海重载采矿车等填补国内空白,保障高技术船舶发展[7] - 长兴岛以振华重工港机、江南造船船舶、长兴海洋实验室科研三大标杆为窗口,立体呈现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能力[1]
工信部: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格隆汇· 2025-10-17 14:37
格隆汇10月17日|工信部发布数据,2025年1—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 新接订单量66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5%;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242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25.3%。1—9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3.8%、67.3%和65.2%,以修正总吨 计分别占47.3%,63.5%和58.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
一箭三雕!中国一张豁免牌,美国船东纷纷转向
搜狐财经· 2025-10-17 13:12
中美港口费用政策交锋 - 美国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征港口服务费,一艘10万吨级中国货船单次停靠美国港口费用可能高达500万美元[3] - 中国作为对等反制,亦自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范围涵盖美国籍、美国建造、美国企业或个人拥有或运营,以及美资持股超25%的企业所拥有或运营的船舶[5] - 中国政策包含豁免条款,对在中国建造的船舶以及空载进入中国船厂维修的船舶免缴特别港务费[7] 中国特别港务费具体标准 - 收费标准为阶梯式逐年递增方案,从2025年的每净吨400元人民币上涨至2028年的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5] - 到2028年,一艘10万吨级的美国船舶在中国港口单次停靠需支付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港务费[5] - 以一艘5万吨级散货船为例,坚持使用美国制造船舶每年在中国港口可能需额外支付约2000万元人民币港务费[9] 政策对全球航运市场的直接影响 - 政策生效后一周内,中国船厂接到的美国船东咨询量同比激增210%,潜在订单金额估计超过30亿美元[12] - 美国船东协会调查显示,82%的会员企业正考虑将船舶维修业务转移至中国船厂,预计每年为中国修船业带来超过12亿美元的增量市场[12] - 美国西海岸最大的船舶维修企业太平洋海事维修公司在10月中旬已有5艘计划维修船舶转往中国舟山船厂,导致其面临约800万美元收入损失[14] 航运公司的应对策略调整 - 马士基和赫伯罗特宣布暂停旗下部分悬挂美国旗的船舶直接挂靠中国港口,转而选择在韩国釜山或光阳港进行中转接驳[17] - 香港上市公司太平洋航运通过调整董事会成员构成,以降低在美国301调查下的风险敞口[17] - 悬挂美国旗的集装箱船"MANUKAI"轮在宁波港成为首艘被征收特别港务费的美国船舶,涉及金额约445.8万元人民币[17] 中美造船业实力对比与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量中,中国船厂占据49%的份额,而美国船厂仅占0.8%[11] - 中国船厂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新船订单手持排期已至2029年,而美国民用造船能力不足,面临产能有限、成本高企和人力短缺等挑战[19] - 选择购买中国制造船舶可比美国同类产品价格低大约40%,且中国船厂的维修成本通常比美国低35%[9][14] 美国政策的后续调整与影响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后来宣布下调对汽车运输船等部分船型的征费标准,例如从每净吨150美元降至46美元[21] - 美国对长期租赁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予以完全豁免,反映出其需顾及自身能源和汽车出口产业所承受的连带成本[21] - 美国最大造船厂之一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计划投资2亿美元升级设施以重振产能,但发现潜在客户因成本考量转向中国船厂[14]
从韩国手中抢回造船订单,中国凭什么赢得新西兰信赖
搜狐财经· 2025-10-17 13:11
近日,新西兰将两艘大型渡轮的建造订单,交给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这个订单原本由韩国现代尾浦船厂承接,但新西兰方面取消了原有项目,转 而选择中国企业。新西兰铁路部长彼得斯公开表示,对中国船厂的专业能力、技术实力和生产规模充满信心。 这个案例反映了全球造船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几十年,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日本,再到韩国,如今中国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造船企业不 仅具备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建造各种复杂船型的经验。从大型集装箱船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再到高端渡轮,中国船厂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对此,有人直言不讳地说,选择中国就是因为便宜,商家都是追着利润走,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较低使得造船成本具有竞争力。但也有人反驳,现在早不是 单纯拼成本了,2024 年中国造船拿了全球 74.7% 的新订单,要是只靠低价,根本守不住这么大的份额。中国船厂能中标,质量和技术才是关键。 全球造船霸主的迁移从来不是简单的 "谁更便宜",而是产业升级的自然结果。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超欧美,80 年代韩国超日本,都是先靠成本优势切入, 再靠技术升级站稳脚跟。中国现在走的是同样的路,但步子更快。 这个案例或许预示着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