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植业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抓好“三秋”生产
央广网· 2025-10-23 09:27
秋粮收获整体进展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接近80% [1] - 河北省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90% [1] - 陕西子长市利用降雨间隙完成秋粮收获3.7万亩 [1][2] 应对不利天气的抢收措施 - 河北省统筹5225万元资金支持农机抢收和潮粮烘干 [1] - 河北曲周县调配履带式收割机应对田块积水问题并安排30多名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 [1] - 陕西子长市紧急购置烘干机解决因持续降雨导致的粮食高含水量存储难题 [1] 粮食烘干保障产能 - 河北曲周县35个烘干点全线启动 [1] - 曲周县家庭农场烘干塔24小时运作日处理能力达130至150吨 [1] - 陕西子长市对已成熟秋粮进行抢收并确保湿粮不过夜 [1][2] 再生稻种植效益与产量 - 安徽休宁县再生稻二茬稻实现丰收平均亩产500斤 [2] - 再生稻二茬种植相比单季稻可使农户每亩多增收约500元 [2] - 休宁县再生稻种植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预计达600万公斤较去年增产约2% [2]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 安徽休宁县再生稻从育秧到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 陕西子长市千亩高密度玉米种植基地使用大型收割机与农用运输车进行机械化作业 [1] - 安徽休宁县再生稻示范田使用大型收割机进行收割 [2]
浙江金华:万亩良田示范区迎丰收
新华网· 2025-10-23 08:50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通过"多田套合"工程实现7万多亩农田碎片化整合,多田套合率达到 100%。"多田套合"是浙江结合自身耕地保护实际独创的一套解法,旨在系统推进"耕地—永久基本农田/ 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层层套合,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底线,为农业产业项目落地腾 出空间。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1】 【2】 【3】 【4】 【5】 【6】 10月22日,收割机在塘雅镇万亩良田示范区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金秋时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万亩良田示范区的水稻迎来集中收割期,收割机在稻田来回 穿梭,抢抓农时收割水稻。塘雅镇作为金东区最早开展"多田套合"试点的片区,累计建成永久基本农田 1万多亩,从育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智能化。 ...
风雨之下稳粮仓——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密码”
河南日报· 2025-10-23 07:51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通过推广抗逆良种、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迭代农机装备及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系统性提升农业抗灾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常态化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10][14] 良种创新与推广 - 郑麦1860小麦品种在春季干旱和初夏高温下表现优异,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66.4公斤,在获嘉、鹤壁、南乐等地亩产均超过820公斤 [6] - 玉米品种秋乐368具备三层“霸王根”增强抗倒伏能力,MY73凭借矮秆优势抗倒伏,郑单819抗病抗逆能力突出,在前期高温干旱和后期阴雨条件下结实良好 [7] - 抗逆高产新品种正规模化推广,逐步替代低密度、抗性差的传统品种,推动玉米产业更新换代 [8] 农田基础设施与智能管理 - 安阳县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智能灌溉,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并传输至调度中心,实现精准水肥管理 [11] - 为应对前8个月降水量偏少近三成及9月后降水量偏多2.6倍的旱涝急转,全省251处大中型灌区累计引水56.94亿立方米,灌溉补源面积达5567.09万亩次 [11] - 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数量居全国第二,农田沟渠系统在春旱时保障灌溉、秋涝时快速排涝 [11][12][14] 农机装备升级与抗灾应用 - 为应对秋收连阴雨,河南调集7980台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其中7014台由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并纳入补贴 [13] - 新一代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ET504-W采用分布式四轮驱动系统,实现多种转向模式,在泥泞地区作业效果优于普通机型 [13][14] -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二,农机装备在抗灾抢收中发挥关键作用 [14] 科技服务与政策支持 - 针对湿涝导致的晚播,河南制定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推广“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培训农户 [9] - 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下沉一线,组织种子企业做好晚播品种调剂供应 [9] - 省农业科学院常年选派500余名科技人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16] 产业体系现存短板与改进方向 - 尽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但针对高温、干旱、渍涝等极端天气的抗逆专项品种仍有缺口 [15] - 小农户对防灾技术接受度不高,全省通过发展19.6万家合作社、27.5万家家庭农场及12.7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带动小农户 [15][16] - 产后环节抗灾能力待加强,面对阴雨天气,全省5000多台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30多万吨,银行业累计发放秋粮相关贷款178.27亿元 [18]
“四良”融合绘出好丰景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创新、农机应用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等“四良”融合模式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的转变 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 [1][2][3]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自2009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现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 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1] -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 水稻生产基本能够做到稳产保产 产量差异化大幅缩小 [1] - 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为粮食稳产奠定基础 [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 永丰村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研发平台累计输出600多个中试水稻品种 其中30多个为优秀品种 [2] -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团队研发并推广的杂交稻“基缓追速”节肥减排技术、水稻高产提质水肥耦合技术等 能将生产效率提升20%至30% [2] - 上述技术使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0%至20% [2]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 [2] 具体生产案例与效益 - 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种植2000多亩土地 水稻每亩单产基本能达到1400斤 相比20年前不足300亩的规模和生产方式 效益显著提升 [1] - 种粮大户巫志祥自2012年开始改种新品种 中试平台对筛选优良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作用重大 [1] 国家政策导向与未来目标 - 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 目标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 [2] - 该方案坚持依靠科技和集成配套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 推动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2] - 方案同时坚持优化结构和绿色增粮 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 [2]
科学田管充实“赣中粮仓”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09
农业生产与丰收情况 - 南昌市南昌县示范田晚稻亩产估计达6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1000公斤 [1] - 安义县种粮大户种植的水稻品种亩产高达1100斤至1200斤 [1] - 丰收景象得益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从保产量向提品质跨越 [1] 农业科技应用与机械化 - 南昌市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栽插等生产技术,实现从耕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1] - 智慧农业模式应用广泛,包括植保无人机、北斗系统路线规划、侧深施肥技术,可节省20%肥料并减少病害 [1] - 智能农机已成为秋收主力军,持证上岗的专业农机手数量增多,操作更规范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南昌市按照每亩18元的标准对早稻生产进行奖补 [2] - 南昌市下达项目资金571万元用于秋粮一喷多促工作 [2] - 全面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现水稻成本保险全覆盖 [2]
风吹稻浪 城市田园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02
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水稻,远处高铁列车飞驰而过(无人机 照片)。 稻田所在区域,曾是城中村和厂房。城市更新之后腾出大量空地,当地通过实施全域土方平衡、农田基 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把原有碎片化分布的农田、耕地、复垦的建设用地集中连片改造成粮食功能区。 该区域采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上半年主要种植水稻,下半年主要种植小麦。 收割机把收获的稻谷装车。 以上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穗随风起 伏,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更远处大厦林立,共同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城市田园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3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
广东湛江台风灾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有效救灾减损 全面复工复产
人民日报· 2025-10-23 05:57
台风影响与直接损失 - 台风麦德姆是今年以来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 导致湛江全市受灾群众约195.73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约111.1亿元[1] - 得益于前期防汛防风工作 没有人员因台风暴雨伤亡[1] 渔业灾后恢复情况 - 水产养殖公司网箱破口和岸上设施基本修复完成 生产秩序恢复正常[1] -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迅速成立5个救灾复产工作组 下沉灾区开展灾损核查 救灾复产指导 协调保险理赔等工作[1] - 指导养殖户进行灾后水体消杀 协助联系冷链物流 灾后销售 复产种苗[1] - 10月是当地金鲳鱼产销旺季 为保障冷链物流与加工生产线迅速复产 供电局运用人工加无人机协同作业排查线路隐患[2] 农业灾后恢复情况 - 台风到来前组织抢收成熟农作物超2.3万亩[2] - 徐闻县恒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受灾的700余亩香蕉已全部完成清园补种 改种[2] - 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累计派出工作组81个 农技人员3589人次 指导农户加快作物恢复正常生产[2] - 目前全市已顺利完成农田清淤 病虫害防治等灾后复产工作[2] 基础设施修复与企业复工复产 - 湛江党员先锋队910支 1万多名党员奋战在清障 抢修一线[3] - 强台风下全市主网线路和变电站未因树障或漂浮物故障跳闸 1天内主城区复电 3天内全面复电并实现五通[3] - 目前湛江383个在建重点项目和741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3]
金秋农忙正当时
央视网· 2025-10-23 02:27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21日,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眼下正值金秋 农忙关键期,全国多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各地通过多种举措全力确保秋粮丰收,为来年生产打好 基础。 ...
抢收抢种同步推进 2500余台农机护航 连云港海州多举措打响“三秋”攻坚战
扬子晚报网· 2025-10-22 19:03
天气影响与应对措施 - 持续阴雨天气对秋粮收割、晾晒、储存造成不利影响 [2] - 海州区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实时跟踪天气变化,及时向农户下发预警提示 [2] - 针对沥涝严重地块,技术人员指导开展沟渠疏通、机械排水作业,降低田间水位与土壤持水量 [2] - 针对阴雨天气导致的湿粮霉变风险,区农业农村局及时公布全区31处粮食烘干中心点,引导农户就近开展粮食烘干作业 [4] 秋粮生产进度 - 海州区秋粮应收33.96万亩,截至10月20日已收获4.06万亩,预计11月中旬全面完成秋收 [2] - 岗埠农场已完成玉米、大豆抢收超9000亩,冬小麦播种近9000亩 [4] - 10月海州区即将迎来水稻收割高峰期 [4]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支持 - 海州区提前做好机具储备,全区已储备农业机械2500余台,包括收割机1432台、拖拉机687台、烘干机137台、农用无人机150余台、打捆机27台套,同时配备农用应急水泵90台 [4] - 137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6226吨 [4] - 在岗埠农场,施肥机与小麦播种机协同作业,实现翻整、施肥、播种一体化推进 [4] - 农技人员开展实地指导,依据土壤墒情与作物茬口明确适宜的耕作播种方式,优化土壤适播条件 [2][4]
柴桑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赣”出好成绩
央视网· 2025-10-22 17:35
江西省农业地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 - 江西省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和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突破430亿斤,2024年总产达439.2亿斤,稻谷产量居全国第3位 [1] - 国家层面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13.5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1] - 江西省自2017年率先建设高标准农田,全省耕地面积4096.3万亩,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94.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5%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合化零为整、建设水泥灌溉排渠、建设宽约3到3.5米的机耕道三个方面 [2] - 以刘仓村为例,该村5070亩土地中已建成3070亩高标准农田,农田流转费从改造前每亩300元左右提升至建成后每亩600多元 [2] - 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耕作效率,并节省了水肥等成本 [2] 高标准农田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 建成高标准农田并配合使用有机肥后,水稻亩产从900斤左右提升至1000-1200斤,油菜亩产从250斤左右提升至300斤左右 [5] - 在丘陵地区,通过土地平整和滴灌站建设,水稻亩产从900斤提升到1300斤左右 [10] - 茶园的智慧化建设(如水肥一体化及虫情监测系统)使采摘由春茶一季变为春夏秋及晚秋四次,年收入从1700多万元增加到2300多万元 [6]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通过成立集体农业公司,联合多个村组织流转1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开展种植、养殖、加工、包装、文旅等业务,2024年村集体收益达到554万元 [10] - 发展“鱼菜共生”等特色产业模式,建设智慧农业大棚,走出一条特色产业路 [10] - 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村民福利提供支持,如提供免费门诊和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餐饮服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