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vivo入局,机器人行业的“群雄逐鹿”开始了吗
2025-04-15 22:3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机器人行业(特别是家庭机器人)[1][2][3] - 公司:Vivo(智能手机巨头,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1][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Vivo的战略布局** - Vivo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并设立机器人实验室,重点关注家庭机器人[1][3][6] - Vivo在技术上的优势包括AI、视频和MR技术[3][5] - Vivo的CEO胡柏山提出智能手机是“人脑加心脏”,未来将扩展人类能力(如视觉和触觉)[5][6] 2. **机器人行业的趋势** - 机器人可能取代手机成为人类第一工具,涵盖生产工具和家庭应用[4] - 未来技术三大趋势: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4] - 智能手机公司(如Vivo、华为、苹果)均为前沿科技公司,进入机器人市场是自然延伸[5] 3. **家庭机器人的发展潜力** - Vivo选择家庭机器人赛道,旨在解决用户需求并推动行业创新[6] - 家庭机器人需要具备“思想、血肉和感知”,类似Vivo提出的空间感知和空间计算[6] 其他重要内容 - **行业竞争与投资影响** - 机器人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对A股投资产生影响[2] - 智能手机公司通过机器人生态扩展(如ASIC芯片)加速智能化演进[5] - **技术差异** - 手机智能化基于SoC芯片,而机器人需要更强大的生态系统(如ASIC芯片)[5] 数据与百分比 - 无具体数字数据或百分比变化提及 专家观点 - **周张贵(科技战略专家)**:支持Vivo进入机器人领域,认为这是技术趋势的自然延伸[4][5] - **冯亮(天风证券机械行业研究员)**:认为Vivo选择家庭机器人赛道具有使命感和行业领导力[6] 直播平台与分发 - 直播平台包括腾讯自选股APP、淘宝财经APP、云技等[3]
政策技术双助推,机器人点燃新引擎
2025-04-15 22:3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机器人板块,涉及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及国际竞争格局[1][2][3] - 公司层面提到万家中正机器人ETF(代码560630)上市,由基金经理贺方舟管理[1][22]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驱动 - 政府高度关注机器人产业,推出刺激研发与投产的政策,如北京计划2027年突破100万台量产规模[3][4] - 《人民日报》强调人工智能(含机器人)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圳设立专项产业区及资金支持[3][4] 技术进展与量产规划 - 特斯拉计划2025年实现1万台人形机器人量产,应用场景包括运输、焊接等基础工作[4] - 国内厂商(如语速、会长公司)加速研发投产,春晚展示推动关注度提升[2][14] - 技术迭代加速:国产传感器、四杠技术突破,降本空间大(当前家用机器人价格较高)[12] 市场表现与调整原因 - 机器人板块2023年Q4至2024年初涨幅显著,但3月中旬回调约15%[10][17] - 回调主因:前期涨幅过快、获利盘了结、季节性避险情绪(4月财报季)及流动性收紧[6][7][11] 长期逻辑与投资建议 - 行业处于0到1阶段,对标2013年PMT行情,未来或改变生产关系[15][16] - 建议通过ETF(如万家中正机器人ETF)分散风险,定投或网格交易降低波动影响[20][22] 其他重要内容 国际竞争与产业链 - 国内外厂商加速布局,中国在部分细分领域(如国产传感器)取得突破[2][12] - 量产确定性提升,2025年为关键节点,但应用场景仍需拓展(如消费绑定)[13] 风险提示 - 成长初期估值波动大,PE参考性有限[18] - 需区分概念炒作与真实机遇,关注企业核心技术(如核心零部件)及产能规划[24][25] 数据与目标 - 北京2027年目标:100万台量产规模[3] - 特斯拉2025年目标:1万台人形机器人量产[4] 被忽略的细节 - 流动性影响:美元走强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科技股受冲击[7] - 季节性因素:4月财报季易现“黑天鹅”,资金避险情绪升温[8] - 贺方舟建议警惕股价异常波动,优先选择产能服务于长期成长的企业[25]
人形机器人系列(二)《执行系统之旋转关节:扭矩跃升,动力内核》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为人形机器人行业 具体聚焦于执行系统之旋转关节[4] * 公司包括特斯拉(Tesla)及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 语数(Unitree)的H1机器人 以及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Atlus机器人[4][5][6] * 国内公司提及三花智控 恒力液压 兆威机电 绿地谐波 步科股份 昊志机电 雷赛智能 双环传动 禾川科技 伟创电气等[9][12][15][16]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与市场预期 * 特斯拉计划2024年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 2025年产量将增加10倍至5万到10万台 后年再增加10倍[4] * 执行器占整个人形机器人整体成本约55% 是国内目前能参与产业化的主要环节[5] * 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大 十四五规划将机器人产业列为发展重点 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相关专项文件[9] 执行器技术路径演进与方案选择 * 执行器从动力来源可分为液压 气动和电驱动三类 行业正全面向电驱动技术方式迭代 波士顿动力液压版Atlus下线并采用电驱动标志着这一趋势[5][6] * 人形机器人执行器分为旋转执行器和线性执行器 特斯拉Optimus第一代主体有28个自由度 包括14个旋转自由度和14个线性自由度[7] * 旋转执行器采用电机加减速器结构 将高速低扭转化成低速高扭的旋转运动 主要用于肩部 髋部 肘部等需要大角度旋转的关节[7] * 准直驱执行器是新兴方案 通过直驱电力低减速比传动实现轻量化 低成本及快速响应 国内语数 智元采用此方案 其好处是不需要力矩传感器而采用电流环技术[8] 核心零部件市场与技术分析 * 无框力矩电机是人形机器人关节单元中应用广泛的电机类型 核心优势是输出扭矩大 散热性好 中空走线设计 适配中低速高扭矩场景 特斯拉Optimus的14个线性执行器和14个旋转执行器均用到[10][11] * 无框力矩电机2023年市场规模不到2亿元 其中70%应用场景是协作机器人 该数据未考虑人形机器人市场增量[11] * 编码器是影响运动控制性能的关键传感器 高度依赖其分辨率和精度 目前主要分为磁性和光学编码器两类[12] * 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主要使用谐波减速器和精密行星减速器 以满足小型化和轻量化要求[13] * 谐波减速器2025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3亿元 龙头是日本哈默纳科(Harmonic Drive)和日本新宝(Shimpo) 国内绿地谐波通过技术攻关 在减速比和传动精度方面与海外差距明显缩小 基本可实现进口替代[14] * RV减速器体积大 负载高 传动比大 主要用于重负载场合 在工业机器人中应用较多 人形机器人中目前用的不多 海外龙头纳博特斯克(Nabtesco)市场份额超50% 国内双环传动旗下传动科技市场份额仅次于纳博特斯克[15] 投资建议与关注方向 * 国内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执行器方案以旋转执行器为主 旋转关节模组是国内参与最多的环节[15][16] * 建议关注能够规模化生产 降低成本并批量供货的公司[16] * 具体建议关注公司包括三花智控 鸣志科技 绿地谐波 中大力德 步科股份 昊志机电 双环传动 雷赛智能 禾川科技 伟创电气等[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公司如三花 恒力液压 兆威机电等不仅给中国市场供货 也已打入海外如特斯拉供应链或进入送样阶段[9] * 语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较为靠前 能够配合零部件厂商进行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 推动执行器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9]
人形机器人新纪元-2025,与“人”同行
2025-04-15 22:3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人形机器人赛道,涉及特斯拉、华为、OpenAI、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及国内外创业企业[1][5][10][11] * 核心公司包括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Figure(OpenAI投资)、OneX、Vox(仿生柔性机器人)及国内华为、赛里斯等[9][10][11][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短期意义**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短期目标为替代汽车总装环节人工,成本目标2万美金,上海汽车厂总装环节验证需求匹配[2] * 总装环节自动化率低(仅总装依赖人工),人形机器人可填补工业机器人无法覆盖的柔性操作需求[2][3] **中期协同**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与智能驾驶系统(FSD)数据协同:通过室内行为数据反哺L3-L5自动驾驶突破(现有FSD系统积累120亿公里路面数据)[4] * 车机协同生态:Optimus名称寓意“汽车人领袖”,硬件与特斯拉汽车供应链高度复用(如TR1-TR2供电层级)[5][7] **长期愿景** * 远期支持太空探索计划(如SpaceX火星殖民),硬件开源策略加速全球研发协作[3][8] * 2025-2030年为爆发期:特斯拉规划2025年量产1万台,2026年10倍增长(10万台),2030年预计40倍扩容[9] **技术驱动因素** * AI大模型赋能:特斯拉Grok3大语言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5][11] * 硬件复用性:关节执行器、行星滚珠丝杠等80%部件与工业机器人/汽车产业链重叠,仅20%需创新(如灵巧手)[7][13][16] 关键数据与供应链 **核心零部件** * 执行器:特斯拉机器人含28个关节模组(12旋转+16线性),行星滚珠丝杠为线性执行器核心部件,全球尚无大规模量产企业[14][18] * 灵巧手:抓握力从9公斤(2014年)提升至25公斤,占机器人开发成本30%,微型齿轮箱/丝杠为技术路径[23][24] * 传感器:力传感器(六维力)、触觉传感器需求激增,单台机器人轴承用量超100个(等同1台新能源车)[20][21] **供应链机会** * 高壁垒环节:无框力矩电机(研发依赖磁路/工艺设计)、行星滚珠丝杠(内螺纹加工工艺)、交叉滚子轴承[17][18][20] * 通用环节:编码器、结构件、小脑驱动控制器(任何机器人均需)[16]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全球共振:英伟达构建“世界模型算力平台”,华为2017年布局机器人生态,国内厂商加速场景落地(工业→家庭)[10][11][25] * 量产进度:特斯拉2024年进入制造人员招聘冲刺阶段,2025年硬件定型(无框电机设计完成标志关键节点)[12][17] 风险与挑战 * 灵巧手商业化滞后:技术难度高但可能先于人形机器人形成独立闭环[24] * 行星滚珠丝杠产能瓶颈:全球缺乏量产经验,内螺纹加工设备效率决定成本[19] 注:以上分析基于电话会议原文1-26逐条拆解,数据及观点均引用自会议记录
Global Robotic Exoskeleton Market Size Expected to Reach $30 Billion By 2032 as A.I. Influence Disrupts the Industry
Newsfilter· 2025-04-15 21:00
行业发展情况 - 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市场过去十年显著增长,未来将持续大幅增长,在医疗和制造业尤为强劲 [1] -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扩张,动力系统因性能和适应性优势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1] - 人工智能、传感器和电池效率等技术进步将推动各行业采用,医疗领域康复和辅助解决方案需求增加,国防和制造业寻求提升人体耐力和降低受伤风险的方案 [1] - 新兴市场如亚太地区增长强劲,预计预测期内市场将持续投资和发展 [1] - 全球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到2032年增长至305.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3.1%,2024年北美占全球市场份额38.64% [1] - 市场关键趋势是集成人工智能和先进传感器技术,提高精度、功能和用户体验,使外骨骼更易用、有效,推动各行业采用 [2] - 据Spherical Insights,全球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到2033年达到415亿美元 [2] 各公司动态 KULR Technology Group, Inc. - 与德国仿生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拓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成立KULR AI & Robotics业务单元,网站更新为KULR.ai [2][3] - 合作旨在利用能源管理专业知识,成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关键推动者,帮助塑造人机界面未来 [4] - 德国仿生公司的第六代Apogee ULTRA外骨骼可提高人体能量输出、减少工伤,已在多个行业取得成功 [5] C.H. Robinson Worldwide, Inc. - 将于2025年4月30日收盘后公布第一季度业绩,并于同日下午5点至6点举行电话会议讨论业绩和回答问题 [6] - 公司拥有83000个客户和450000个合同承运人,每年管理3700万次货运和230亿美元货运业务,提供多式联运物流服务并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7] Pitney Bowes - 被《物流技术展望》评为2025年顶级航运软件公司,其提供的解决方案高度适应、安全且数据驱动,满足不同企业需求 [8][9] GXO Logistics, Inc. - 与海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负责管理海信在西班牙阿尔布谢赫新36000平方米场地的物流运营,包括配送、退货、重新包装和增值服务 [9] Microbot Medical Inc. - 在介入放射学会年会上首次展示LIBERTY®血管内机器人系统ACCESS - PVI关键试验数据,结论是该系统用于血管内手术可行且能显著减少辐射暴露 [10][11]
KULR Expands into High-Growth Robotics Market with German Bionic AI-Powered Exoskeletons for U.S. Workforce
Newsfilter· 2025-04-15 20:30
文章核心观点 - KULR Technology Group与German Bionic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业务,旨在成为该生态系统关键推动者,符合美国战略优先事项 [1][4][6] 合作双方情况 KULR Technology Group - 先进能源管理平台领导者,提供太空、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前沿储能解决方案,2024年12月4日宣布董事会同意将比特币作为主要资产纳入金库计划,最多分配90%盈余现金收购比特币 [7] German Bionic - 全球领先机器人公司,开发制造智能动力服和可穿戴技术,是首个推出工作场所联网外骨骼的公司,获多项创新奖项,总部位于德国和美国 [8] 合作具体内容 业务单元 - 成立KULR AI & Robotics业务单元,由Josh Steinmann领导,推动经济实惠且成熟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创新和商业化,支持美国劳动力和制造业回流,公司网站更新为KULR.ai [3] 合作目标 - KULR利用能源管理专业知识成为机器人和AI生态系统关键推动者,German Bionic希望KULR助力将数据驱动外骨骼推广到北美及其他地区 [4] 合作技术 - 双方开展协作技术工作,增强Apogee ULTRA外骨骼性能、集成AI和提高用户适应性 [5] 市场权益 - KULR拥有German Bionic产品在北美的独家营销和分销权,成为全行业主要供应商 [5] 行业前景 - 据Spherical Insights,到2033年全球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达415亿美元 [1] 未来规划 - KULR计划在美国本地化生产和组装下一代外骨骼,支持国内供应链弹性,缩短交货时间,提高可扩展性以实现广泛应用 [6]
广交会机器人首秀即出圈!任玉桐:未来十年将超过汽车产业丨对话机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5 19:35
行业动态 - 快速发展的AI大模型技术红利正向机器人行业外溢,使机器人成为今年的热门赛道 [1] - 第137届广交会首次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46家企业携明星产品亮相,包括机器狗、仿生猫和人形机器人 [1] - 广东机器人技术快速进步:众擎机器人实现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越疆科技实现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入全球最多工厂 [1]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开展"机器人+"行动,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1] 技术发展 - 大模型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了机器人发展,特别是在提升柔性化能力方面,借助模型算法让机器人快速掌握新技能 [3] - 自从ChatGPT和DeepSeek出现后,机器人开始跨越式发展,开源能力迁移使更多团队能借助优化模型训练机器人 [3] - 人形机器人最亟待突破的是大脑技术环节,这是未来真正落地的关键点,其次是改进小脑 [4] - 行业技术路线尚未形成共识,企业选择不同突破方向:运动控制或任务执行,未来人形机器人将集成所有方向能力 [4] 市场前景 - 专家预测3-5年内人形机器人有望真正规模化落地,且时间可能提前 [2] - 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将超过汽车产业,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将形成超万亿产值 [2][1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刚过萌芽期,处在成长期,需要更多资本扶持技术突破,市场会自然筛选淘汰部分企业 [6] - 机器人向人形方向发展符合科学进化论,能解锁工厂、家庭、办公场所等更多应用场景 [5] 区域优势 - 广东是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产业链完整,制造成本占优势 [9] - 广东集聚众多相关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大,有望更快实现产业化落地 [9] - 广东相对"缺链"环节包括灵巧手、高性能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9] - 广东在场景应用上具有优势,可通过场景反向牵引技术落地 [10] 应用场景 - 工厂是主要应用场景,工业领域相对容易落地,广东作为世界工厂优势明显 [10] - 重点关注的细分赛道包括汽车、家电、物流、物业等行业 [10] - 需要开放应用场景,解决人形机器人训练面临的高质量数据集不足问题 [11] - 建议政府牵头建立对接机制,推动具体细分场景开发,形成研发合力 [10] 发展建议 - 需要政策引导企业避免低端化、玩具化方向,发展高科技可落地产品 [7] - 资本需要有耐心并遴选真正好的项目给予扶持 [8] - 建议政企共建行业公共平台如中试平台,帮助初创企业专注产品开发和技术迭代 [12] - "揭榜挂帅"机制可让应用方提出需求,机器人企业供给方案,避免资源浪费 [10]
机器人“看呆”采购商,广交会展现“中国智造”魅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4-15 19:12
广交会概况 - 第137届广交会吸引3.1万家海内外企业参展,展示尖端科技与匠心产品 [1] - 首次在第一期友谊大厅设置服务机器人专区,涵盖人形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9大类 [1] - 全国46家优质机器人企业参展,其中广东企业16家占比33% [1] 机器人行业亮点 - 人形机器人实现自主推销功能,具备"搬砖"、递水等交互能力 [1] - "赛博宠物"机器人引发采购商惊叹,被评价为"即将成为生活一部分"的革命性技术 [1] - 机器人分类精细化,开始承担具体社会角色,显示其正向高效工具转型 [2] 智能化趋势数据 - 智能化展区参展企业超1100家,现场展示智能产品32万件 [2] - 智能化产品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被商务部认定为产业转型新动能 [2] - 新参展企业42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9700家同比增20% [3] 产业升级特征 - "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题材企业达3700家 [3] - 自主品牌企业超17000家,国际认证企业近22000家 [3] - 广交会反映中国经济技术含量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凸显 [2][3] 平台价值 - 广交会成为展示中国企业科技实力与转型升级成果的核心窗口 [2] - 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催生新商机与新动能 [3] - 展会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技术输出使全球受益 [3]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需5年以上,行业需保持理性与耐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15 18:09
行业概况 - 服务机器人行业当前处于技术迭代与商业化探索阶段,具身智能成为未来关键词 [1][5] - 行业面临物理世界数据匮乏的瓶颈,真实环境动作数据积累是技术突破关键 [6] - IDC预测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将在2025-2030年实现86.2%复合增长,2030年规模达1247亿美元 [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5年前,开创国内餐饮服务机器人先河,全球首创该领域应用 [2][3] - 2019年与海底捞合作成为转折点,通过机器人承担传菜工作实现人力成本优化(欧美市场成本仅为当地人力1/3-1/2) [4] - 产品已覆盖全球600+城市,累计部署超10万台机器人,客户包括海底捞、希尔顿等头部品牌 [2][5] 技术路径 - 采取"移动+操作"双轨研发策略,最新轮式人形机器人XMAN-R1配备双臂操作功能 [6][7] - 通过规模化部署积累多场景数据(餐饮/酒店/商场等),构建真实环境数据库 [6] - 具身智能需解决动态非结构化环境、人机高频交互、全流程闭环三大挑战 [7] 商业模式 - 国内以销售为主,海外采用租赁模式(商家按月付费),更符合当地消费习惯 [4] - 正拓展商场清洁、仓储物流等新场景,商用清洁机器人已进入大型物业 [9] - 坚持"先商用后民用"路径,预计家庭场景落地仍需5年以上 [8][9] 资本动态 - 2021年获软银愿景基金领投14亿元D轮融资,2024年完成新一轮融资(未披露金额) [1][2] - 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源码资本等明星机构,反映资本对赛道长期看好 [2] - 行业存在短期资本回报压力与硬科技长周期特性的矛盾 [8]
长城基金余欢:2025年或是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新浪基金· 2025-04-15 17:30
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成为资本市场和全民热议话题,宇树机器人在春晚的表演引发广泛关注 [1] - 海外车企龙头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几年量产数量的乐观指引刺激市场情绪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智能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 - 国内外互联网企业、整车厂商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行业热度持续升温 [1] - 多国将机器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支持,行业地位显著提升 [1] 行业现状与调研发现 - 基金经理余欢调研多地机器人本体及零部件企业,发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行业发展 [1] - 国内企业凭借制造和供应链优势,在机器人量产及降本中扮演关键角色 [1] - 行业处于从0到1发展阶段,2025年可能成为量产元年 [1] - 2024年预计将有部分机器人在工厂落地,开启"进化"训练为未来放量做准备 [1] 技术挑战与机遇 - 机器人智能化需解决大脑、小脑、身体、关节等多方面技术问题 [2] - 行业需将"伪需求"转化为"真痛点真需求",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2]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萌芽期,政策支持、产业联盟和基金成立推动发展 [2] - 融资数量大幅增长,行业有望形成"资金—技术—产品"闭环 [2] 投资机会 - 基金经理关注机器人产业中卡位好、壁垒高、价值量大的优质上市公司 [2] - 行业高速发展有望带来企业价值增值,投资者可关注相关机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