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D系统

搜索文档
美股异动|特斯拉三连涨创新高FSD升级与中国市场需求助推股价
新浪财经· 2025-09-12 07:48
股价表现 - 特斯拉股价连续三天上涨 9月11日单日涨幅达6.04% 创2025年2月以来新高 [1]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 FSD Beta新版本将通过下载按钮推送更新 模型参数量大幅增加 系统安全性和性能显著提升 [1] - 新版本安全性预计达到人类驾驶员水平的十倍 标志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1] 中国市场表现 - Model Y L加长轴距版电动SUV订单量超过3.5万辆 目前已全部售罄 [1] - 预计最早2025年11月开始交付 反映中国市场对空间和性能的高度认可 [1] 全球市场影响 - Model Y L成功满足中国市场偏好 为全球市场开辟新增长机会 [2] - 该车型有望大幅提升季度销量表现 帮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2] 战略发展前景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反应力展现增长潜力 FSD系统升级与全球销售表现值得重点关注 [2]
超10亿美元打水漂,“科技狂人”马斯克为什么被AI绊倒?
36氪· 2025-09-11 16:28
项目终止 - 特斯拉正式终止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 该项目曾被誉为AI训练领域的曼哈顿计划 运营五年后宣告失败[1] - 项目核心人物Peter Bannon及部分团队成员已离职创业 马斯克公开承认Dojo陷入"进化死胡同"[1] - 项目终止前一个月 马斯克仍在财报会议上宣称Dojo将在2026年实现"算力霸权"[3] 技术架构与挑战 - Dojo基于7nm制程D1芯片构建 单个芯片算力达英伟达A100的3-4倍 整套系统由3000块D1芯片组成[20] - 采用台积电InFO_SoW封装技术 每25个D1芯片封装于晶圆 理论算力达100 Exa-FLOPS[20] - 系统兼容性差 采用专属指令集和数据格式 导致第三方接入困难 良率长期低于50%[22] - 实现同等算力需32万块英伟达A100芯片 但封装难度导致交付从2019年拖延至2023年[20][22] 替代方案布局 - 2023年采购5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作为备用方案 与Dojo同步进行模型训练[22] - 与台积电合作量产3nm制程第五代FSD芯片 与三星签订不低于165亿美元AI芯片代工协议[24] - 将70%训练任务迁移至亚马逊AWS和谷歌云平台 形成三重供应商保障体系[24][41] 成本效益分析 - FSD纯视觉方案单车硬件成本从2020年7000元降至2024年500元 大幅低于激光雷达方案[28][29] - 但算法研发投入巨大 Dojo项目成本难以压缩 与节省的硬件成本形成效益悖论[30][34] - 星舰试飞成本从1.2亿美元压缩至7500万美元 猎鹰九号单次发射成本从6000万美元降至1500-2800万美元[13][15] 企业经营对比 - 特斯拉累计融资176亿美元 总收入超6000亿美元 市值峰值1.3万亿美元[3] - 2022年特斯拉营收814.62亿美元 但净利润仅为台积电的41.6%(台积电净利润340.7亿美元)[5] - SpaceX估值3586亿美元 拥有500万用户 预计2025年订阅收入超百亿美元[5] - 特斯拉实现现金流正用10年 SpaceX用22年 晚于英伟达等科技企业早期盈利特征[5] 技术竞争态势 - 4680三元锂电池因成本高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 未能实现技术垄断[6] - SpaceX占据全球60%低空轨道资源 将卫星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10美元[14][15] - 纯视觉方案需应对激光雷达价格降至千元区间的竞争压力[29] 战略调整影响 - Dojo终止意味着特斯拉从电动汽车公司向AI巨头转型受挫[24] - AI业务需持续投入研发 但马斯克面临政治压力及健康问题等外部挑战[37][39] - 公司重点仍聚焦汽车主业 AI作为驾驶体验底层支撑需寻找替代技术路径[42][43]
特斯拉万亿薪酬实际上是“减负”:马斯克未兑现的承诺缩水了
凤凰网· 2025-09-08 10:14
薪酬方案核心调整 - 特斯拉董事会为CEO制定为期10年的新薪酬方案 总额达1万亿美元 需在11月股东大会批准 此前类似方案曾获股东压倒性支持 [1] - 方案要求马斯克协助公司将估值提升至8.5万亿美元 并将年盈利提高至约4000亿美元 相较2023年170亿美元盈利目标极为宏大 [7] - 方案要求马斯克与公司合作制定CEO继任计划 将其锁定在公司至少7.5年 并减少参与政治领域活动 [7][8] 生产目标调整 - 薪酬方案将年产2000万辆电动汽车目标调整为十年内累计交付2000万辆 公司目前已售出800万辆 年销量接近200万辆 [2] - 新目标意味着从原计划2030年实现年产量2000万辆 调整为2035年实现累计产量2000万辆 [2] 自动驾驶目标调整 - Robotaxi目标从2020年实现100万辆上路调整为"100万辆投入商业运营" 且只需连续三个月日均总数达标 [3] - Robotaxi定义扩展至任何使用FSD系统的特斯拉车辆 包括客户自有车辆及专用车型Cybercab [3] - 当前奥斯汀试运营仅20-30辆车配备安全司机 且现有部分车辆硬件不支持全自动驾驶 [3][4] 机器人业务目标 - 人形机器人Optimus生产目标从马斯克承诺的2029年起年产量100万台调整为累计交付100万台 截止时间为2035年 [6] - 机器人定义为公司制造的具备移动能力及AI的实体产品 不包括汽车 商业化计划仍在制定中 [6] 软件订阅目标 - 要求FSD系统达到1000万活跃订阅量 为最雄心勃勃目标 当前采用率处于"百分之十几"水平 估算仅几十万至200万车辆安装 [7]
智驾免费背后车企的经济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5 10:30
行业趋势与背景 - 行业出现"智驾平权"趋势 推动组合辅助驾驶功能从收费模式转向免费普及 [2] - 移动通信技术从2G/3G向4G/5G演进 用户已形成为数据服务付费的消费习惯 但汽车智驾收费模式尚未形成共识 [2] - 2020-2021年期间造车新势力采用软件订阅模式 但过去4年多数车企将功能转为整车标配不再单独收费 [4][5] 企业战略与产品布局 - 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三个版本智驾方案 入门级DiPilot100采用5R12V感知方案 算力100TOPS 支持高速NOA 适用于所有车型包括10万元以下车型 [3] - 小鹏汽车2025款G6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 无需选装或付费 [3] - 奇瑞发布"猎鹰智驾"战略 推出6.59万元小蚂蚁智驾版 具备23项辅助驾驶功能 [4] - 零跑汽车宣布所有含智驾硬件车型的软件功能永久免费 并退还已付费用户费用 [4] - 特斯拉采用FSD系统一次性购买或按月订阅收费模式 软件收入成为稳定且高毛利的利润来源 [6][7] - 华为ADS方案定位高端 在合作车型上推出高阶功能包收费 [6] 商业模式分析 - 行业形成三大商业模式阵营:坚定收费派(特斯拉/华为) 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派(新势力/传统车企) 全栈免费派(零跑等第二梯队) [6][7][8] - 全栈免费派通过"以价换量"策略 牺牲软件收入换取销量规模与市场地位提升 [8] - 硬件预埋模式通过预埋硬件培育消费习惯 为后续软件收费埋下伏笔 [7] - 软件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特性 研发固定成本高但边际成本极低 销量增长可大幅摊薄单位成本 [8] 成本结构分析 - 支持城区NOA的完整智驾硬件方案BOM成本为1.5万-3万元 [9] - 头部车企每年在自动驾驶研发上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 [9] - 运营服务成本包括云端数据服务 7×24小时客户服务 保险理赔技术支持等 [10] - 国内主要采用"摄像头+激光雷达"方案 激光雷达占成本较高比例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相对较低 [8] 产业链影响 - 智驾免费策略向上游供应链传导降本压力 芯片和激光雷达供应商被迫"割肉输血" [10] - 整零关系发生变化 博世等一级供应商从"黑盒"交付转向"白盒"服务 华为大疆等科技公司争夺0.5级供应生态位 [10] 技术发展路径 - 智己汽车通过软件算法优化实现单颗Orin芯片达到同等智驾性能 推动技术降本 [12] - 规模效应使上游供应链成本同步下降 黑芝麻智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车企与芯片公司双赢 [12] 未来发展方向 - 分层收费模式被视为破局关键 低阶功能作为标配 高阶功能明确收费逻辑 [12] - 竞争维度将从"有或无"转向"用户体验"和"真实价值" 注重安全性舒适性通行效率等核心指标 [13] - OTA升级及空中订阅技术使扩张式收费成为可能 [12] - 需要培育消费者认知 让用户理解智驾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科技工程 [12]
马斯克“剧透”特斯拉FSD V14:“它很有感知力”
环球网资讯· 2025-08-24 13:34
技术更新 - FSD系统即将推出V14更新 这是特斯拉AI/自动驾驶继V12发布后的第二大更新 [1][2] - V14版本参数数量比当前版本高10倍 对驾驶员干扰显著减少 [2] - 该系统并非奥斯汀Robotaxi试点项目中使用的无监督FSD 但预计将带来显著改进 [2] 系统特性 - 特斯拉FSD V14被描述为"很有感知力" 预示推出将取得良好进展 [2] - 拥有感觉"很有感知力"的系统可能改变行业格局 [2] 版本历史 - FSD V12版本于2023年11月首次向特斯拉员工推出 [2]
马斯克对内动刀,超算团队整合,全力投向智驾芯片研发
36氪· 2025-08-15 20:05
AI组织架构调整 - 特斯拉将原Dojo团队芯片硬件工程人员并入自动驾驶硬件部门 由Aaron Rodgers领导 [2] - 芯片软件团队由Ashok Elluswamy负责 聚焦AI算法优化与软件集成 [2] - 固件与安全方向由Silvio Brugada负责 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与硬件安全协议开发 [8] - 重组强化研发资源集中度 提升跨团队协作效率 但伴随人才流失 约20名前资深工程师加入初创公司DensityAI [8] 计算基础设施转型 - Dojo项目终止 转向全新超级计算集群Cortex [2] - Cortex部署于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 初期配备超过10万颗英伟达H100和H200芯片 [2] - 2025年5月启动Cortex 2.0建设 采用专门设计计算架构 已部署超过5万块GPU [4] - 计算集群使用成熟英伟达芯片 自定义需求高领域则自研AI芯片 [17] 芯片战略转变 - 从全栈自研训练芯片转向统一架构"训推一体"芯片战略 [11] - Dojo项目存在研发资源分散 功耗散热设计复杂 高制造成本等技术运营挑战 [11] - 与三星合作开发AI5/AI6芯片采用3nm工艺 在性能 能效与供应链安全性方面更具潜力 [11]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 FSD系统完成580公里长途演示 从旧金山到洛杉矶耗时7小时无人工接管 [13] - 计划2025年9月推出FSD更新版本 模型参数规模预计扩大10倍 [13] - Robotaxi项目在奥斯汀测试范围覆盖市区至80公里外区域 计划2025年9月向公众开放服务 [14] - 在加州湾区测试范围包括Monterey和San Jose等地 计划2025年内获得加州全面运营许可 [16] 历史项目背景 - Dojo项目2019年启动 旨在开发面向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专用芯片系统 [9] - 2021年发布D1芯片 采用台积电7nm工艺 集成逾500亿晶体管 算力达362TFLOPS 功耗约400W [9] - 2024年第三季度起公开场合减少Dojo提及 转向关注Cortex计算集群 [11]
特斯拉20250813
2025-08-13 22:53
**特斯拉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1 行业与公司概况** - 特斯拉是全球电动车行业先驱,其扭亏经验对新势力车企具借鉴意义,单季度交付10万辆是盈利拐点重要指标[2][5] - 公司正从整车制造向AI公司转型,智能驾驶(FSD/Robotaxi)、储能和机器人业务成为新增长点[2][4] - 特斯拉股价与交付量背离,2024年涨幅达70%,反映市场对其AI属性的认可[9][10] **2 核心业务进展** **智能驾驶(FSD/Robotaxi)** - **技术优势**:端到端神经网络大模型(V12版本)事故间隔达670万英里,较美国平均水平(60-70万英里)提升10倍[12][14][20] - **算力基建**:Cortex超算中心等效算力达12万张英伟达H100 GPU,全球车企领先[7][23] - **商业模式**: - FSD订阅制:北美保有量200-300万辆车中覆盖率30%,季度收入3.26亿美元[24] - Robotaxi:成本优势显著(Model Y平台无需硬件改造),收费低于Waymo(<1美元/公里),奥斯汀运营范围40天扩大4倍[28][30] - 潜在模式:Airbnb式车辆共享平台(毛利率70%+)、FSD软件授权(类似ARM模式)[31] **储能与机器人** - 储能业务毛利率高于汽车,上海Mega factory投产推动利润贡献[39][40] - 机器人业务与智能驾驶技术同源,初期用于工厂自动化,未来或对外供应[41] **3 财务与产能** - **盈利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50-60亿美元(同比降20%),2026年随Robotaxi放量回升[42] - **产能现状**:全球产能235万辆,8个季度无新增,2026年前无新工厂投产[8] - **毛利率提升**:通过Unbox工艺优化生产效率,压榨现有车型平台潜力[38] **4 市场竞争与影响** - **对新势力的影响**: - 理想/赛力斯等车企验证单季度10万辆交付量为盈利拐点[5] - 特斯拉估值模式(从PS转向PE>30倍)成为行业锚点[6] - **竞品对比**: - Waymo成本高(单车15万美元+),5年仅拓展6城;特斯拉Robotaxi扩展速度显著领先[28][30] - 小米SU7上市后Model 3销量反增40%,未形成替代效应[36] **5 风险与挑战** - **汽车销售承压**: - 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结束、欧洲需求下滑(单季度销量从10万降至5-6万)[34] - 2025Q1产能利用率因产线调整偏低,Q2逐步恢复[35] - **现金流压力**:CAPEX增长致自由现金流接近0,但现金储备350亿美元支撑AI投入[33] **6 其他关键数据** - **FSD里程**:V12版本累计行驶3.316亿英里(较V11的10亿英里大幅缩短时间)[20] - **Waymo数据**:旧金山市占率从0%升至25%,单周打车次数从1万次(2023)增至25万次(2024)[25][27] (注:所有数据及观点均引自原文编号,未添加额外信息)
马斯克的大招来了,智驾智舱全部升级,承认超算芯片走进死胡同
36氪· 2025-08-11 20:15
马斯克押注智驾智舱!FSD模型参数量提升10倍,全新车机系统也被大神扒出来了。 车东西8月11日消息,就在今天,特斯拉CEO马斯克官宣FSD 14将在6周后发布。对于全新FSD系统,马斯克十分看重,他表示"FSD 14可能是迄 今为止最重要的更新。" ▲马斯克表示全新FSD即将在6周后发布 据马斯克介绍,全新FSD不仅实现了参数量增加10倍,还在其他方面实现了改进,例如应对罕见路况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马斯克还介绍全新FSD对驾驶员集中注意力的需求将"大幅降低",但在一些"复杂路口、恶劣天气或异常事件"情况下,驾驶员仍需注意。 距离全新FSD发布时间越来越近了!已经有海外博主发现,搭载AMD的Model S/X车型上可视化系统或迎来更新,页面交互性得到提升。 ▲博主演示更新后的可视化页面 除了确认全新FSD发布时间外,马斯克也在最近两天回应了叫停超算芯片研发的原因,并表示Dojo 3或以主板集成大量AI6的形式存在。 特斯拉正在持续推进自动驾驶技术革新。 01.显示系统或迎来更新,交互性更强、细节更丰富 马斯克口中全新的FSD终于要来了,除此之外,有海外博主还发现了关于智能座舱系统升级的线索。 一天前,长期跟踪 ...
帮主郑重:外围大涨+政策发力!8月7日A股策略,这三大板块值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07 10:47
外围市场影响 - 美股三大指数全线大涨 苹果市值一夜暴增1.1万亿 科技股领涨 [1][3] - 苹果宣布追加1000亿美元美国本土投资 未来四年总投资达6000亿美元 避开特朗普芯片关税 [3] - 特斯拉FSD系统参数暴增10倍 视频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自动驾驶商业化预期升温 [3] 政策支持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强化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 [3] - 上海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叠加8月8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 机器人、AI算力板块迎来事件驱动机会 核心零部件企业订单可见性延伸至2026年 [3] 技术面分析 - 上证指数8月6日收于3633.99点 涨幅0.45% 成交额7072亿元 较前一日放量13% [4] - 指数突破3609点短期压力位 RSI指标回升至58的中性偏强区间 技术面呈现多头排列 [4] - 30分钟级别顶背离信号尚未完全化解 若冲高至3674点附近无量配合 可能出现技术性回调 [4] 资金流向 - 北向资金8月6日净流出62.51亿元 主要减仓电子、银行、家用电器板块 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防御性板块逆势获增持 [4] - 内资主力资金净流出96.52亿元 大单资金流出153亿元 小单资金净流入236亿元 散户情绪回暖 [4] - 二季度北向资金加仓548亿元 重点布局金融、工业、医疗保健领域 [4] - 机械设备、国防军工、通信设备净流入居前 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板块流出较多 资金呈现结构性分化 [4] 投资主线 - 政策受益板块包括券商、人工智能、创新药 历史政策利好首日表现突出 [5] - 特斯拉FSD产业链包括摄像头模组、AI芯片、高精度地图等细分领域 国产替代逻辑明确 [5] - 公用事业和高股息银行股适合稳健型投资者防御配置 [5] - 需规避前期涨幅过高的题材股及出口依赖度高的消费电子企业 特朗普对印度加征关税可能带来短期冲击 [5] 中长期关注 - 科技主线包括半导体、算力 [6] - 高端制造主线包括机器人、工业母机 [6] - 消费复苏主线包括食品饮料、家电 [6]
【汽车人】补贴依赖现原形,特斯拉交13年来最惨财报
搜狐财经· 2025-08-06 15:04
特斯拉2025年二季度财报表现 - 公司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207%为2012年以来单季最大营收降幅[2] - 汽车业务收入16661亿美元同比下降16%能源与储能业务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微增07%服务及其他收入30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 自由现金流暴跌至1-15亿美元同比下降近90%现金储备减少2亿美元至368亿美元[3] 全球市场销量与份额 - 全球交付384万辆同比下降135%其中美国市场销量减少20%欧洲市场下滑8%[4] - 中国市场交付1288万辆同比下降117%环比下降43%上半年累计交付1715万辆同比跌幅175%[5] - 中国纯电市场份额从2024年60%微跌至2025年上半年59%新能源乘用车份额从12%以上滑落至个位数[5] 竞争格局与产品挑战 - 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和车载AI体验上快速迭代多款竞品标配L2+功能而公司因数据监管限制无法全面部署FSD系统[7] - 中国产特斯拉占全球销量47%中国市场销量占比34%但车型创新速度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8] - 欧洲市场阵地失守德国葡萄牙瑞典等国销量同比降幅超50%份额从13%跌至07%[9] 政策与盈利结构冲击 - 美国"大而美"法案将终止7500美元购车补贴环保署放宽燃油标准导致碳积分需求减少[9] - 碳积分收入439亿美元低于一季度的595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的89亿美元[9] - 新增关税成本约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汽车业务[11] 战略转型与未来布局 - Robotaxi成为战略重心已在奥斯汀启动试点计划年底覆盖全美一半以上人口[11] - 联合三星开发AI6芯片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提供算力支撑[13] - 探索"补能+消费"新模式推出Tesla Diner餐厅和智能超级充电站但边缘业务盈利前景不明朗[13] 行业核心问题 - 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高度依赖政策红利公司碳积分收入锐减购车补贴退坡暴露盈利结构脆弱性[15] - 行业高成本结构和技术瓶颈使企业难以完全靠市场化竞争站稳脚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