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从两会提案看中国银发经济的未来路径
Wind万得· 2025-03-13 06:28
以下文章来源于RimeData 来觅数据 ,作者来觅研究院 六是银发消费领域,包括保障偏远地区老年群体享受补贴活动、关注银发食品营养赛道、提高赡养老人个税抵扣额度等。贾少谦代表推动以旧换新政策向 县乡延伸,保障偏远地区老年人权益。朱水芳委员强调完善检测技术体系;金李委员提议提高赡养老人个税抵扣额度,减轻独生子女负担。 RimeData 来觅数据 . 全面的一级市场数据平台 导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1.3%。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代际需求的变迁, 催生了以老年群体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银发经济。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银发经济"成为高频词,25份相关提案覆盖养老服务、智能 科技、医疗健康等六大领域,凸显其战略地位。本文将从两会提案切入,剖析银发经济的政策动向、市场潜力、发展趋势与核心挑战,探 讨一下这一新兴经济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01 两会聚焦银发经济的六大核心领域 2025年两会提案中,银发经济被定位为"政策红利+AI革命+消费爆发"的融合赛道,具体涵盖以下方向: 一是养老服务领域,从政策普惠到模式创新。一方面重点关注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的完 ...
八部门联合发文!
券商中国· 2025-02-28 15:21
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构建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体系 [1] - 政策涵盖服务供给提质扩面、培育服务机构、统筹存量资产、健全价格机制、优化监管与服务、营造发展环境等六大方面 [1] 服务供给提质扩面 - 首要任务是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并拓展普惠养老服务范围 [3] - 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康复护理、老年食堂等设施,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连锁化发展 [3] - 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设备应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2][3] 存量资产统筹利用 -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改建为普惠养老服务设施 [3] - 重点解决规划调整、不动产权证书办理、消防验收等环节的困难 [3] - 鼓励地方政府对普惠养老机构在用地、水电价格、床位运营等方面给予支持 [3] - 农村地区鼓励改造敬老院、闲置校舍建设普惠养老机构,严格执行消防和抗震标准 [3] 服务机构培育发展 - 鼓励连锁化、集团化普惠养老机构发展,央企和地方国企需发挥品牌与服务标准引领作用 [4][5] - 公办养老机构在履行兜底职能基础上向社会开放空余床位,民办机构需完善高龄、失能老人照护设施 [5] - 引导民营企业及返乡人员在农村举办互助型普惠养老服务机构 [5] 价格形成机制 - 公办机构基本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社会办机构通过政府指导价或参考区间加强引导 [5] - 价格需综合成本、政府补贴、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 [5] - 民政、发展改革、市场监管部门协同监管,规范收费行为并纠正服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5] 政策实施导向 - 各地区需结合人口老龄化形势及行业发展水平,突出重点落实政策 [5] - 目标是通过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加强体系建设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 [5]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23 22:14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下降到2022年683万对 [6] - 人口、人才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5.7%增至2022年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约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相对于人均GDP倍数全球最高 [7] -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提高机会成本,抑制生育意愿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呈现"二八分化"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2018年4.6%、2.2%增至2022年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更加紧密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出海,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调整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住房改善需求上升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措施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老龄化全球最严重,社保三支柱体系、制造业工匠精神值得借鉴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劳动者工作时间最长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带来财政负担,养老金代际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劳动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教育水平分化严重,女性劳动参与率低 [15] 政策建议与制度建设 - 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从怀孕到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18] -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18] - 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重要作用 [18] - 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年长劳动力,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7 22:53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趋势,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但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 [4] -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持续流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5.7%增至14.0% [10] 老龄化与少子化影响 -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预计2056年老龄化率升至36% [6]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 [6] -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家庭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 [7] - 生育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抑制生育意愿,"养儿防老"观念淡化 [7]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 - 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 [10]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4.6%、2.2%增至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智能化、数字化 [11] - 产品和服务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相对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但老龄化加剧,社会撕裂严重 [12] - 日本老龄化程度全球最高(65岁及以上占比29%),社保三支柱体系完善但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老龄化率22.4%,高福利家庭津贴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14] - 印度人口超14.2亿,结构年轻但教育分化、失业率高,复制中国人口红利较难 [15] 政策建议 - 实行差异化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推动社保全国统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
中国平安2024年度业绩媒体发布会
2024-10-31 08:57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中国平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战略升级** - **核心观点**:平安将战略升级为三角形,核心是让大家更理解战略核心,追求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和医疗养老服务提供商,通过“三专”为客户提供“三省”服务 [1][2] - **论据**:在综合金融方面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医疗退休方面通过四种服务提供高性价比服务,技术赋能板块利用早期数据和技术布局提升服务、降低成本等 [2] 2. **业绩表现** - **核心观点**:2024年平安业务整体稳定向好,呈现高质量增长 [2] - **论据**:集团总收入达10289亿元,增长12.6%;营运利润达12199亿元,增长9.1%;财务利润增长47.8%;新业务价值增长28.8%;保险资金综合投资收益率达5.8%,风险承担CII达6.0%;股息较2023年增长5%,总额连续13年上升 [3] 3. **业务亮点** - **核心观点**:平安业务具有高流量存储、高渗透的客户基础,医疗退休和保险业务改革创新成果显著 [4][5] - **论据**:服务超五年的客户占比达94.7%,占24亿客户的72.2%;持有超四个平安产品的客户占比达四分之一,客户流量率达98%;建立超5万人的医疗团队,合作医院达3万家;寿险改革后人均产能增长43.3%,非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大增62.7%,占比达18.7%,较去年提升2.2个百分点;财产保险保费增长4.7%,净利润达150亿,同比增长67.7% [4][5] 4. **投资组合** - **核心观点**:平安保险投资组合表现良好,未来将持续优化 [6][8] - **论据**:2024年集团CII综合投资收益率达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过去10年CII超过5.1%,寿险和健康险CII达6.0%;保险资金达5.7万亿,同比增长21.4%;不动产敞口从前年的4.5收窄至去年的4.1,今年进一步收窄至3.5,配置收租物业提供稳定现金流 [6][8][9] 5. **偿付能力** - **核心观点**:在监管长二期要求下,平安集团、寿险和财产险偿付能力远高于监管要求,未来展望稳健健康 [9] 6. **可持续发展** - **核心观点**:平安作为负责任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为客户、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 [10] - **论据**:2024年平安在MSCI的ESG评级达双A级,连续三年在保险板块亚太区排名第一;连续10度蝉联中国保险行业品牌价值第一位,蝉联全球保险品牌价值100强第一位 [10] 7. **分红政策** - **核心观点**:平安重视股东分红,分红政策持续且具市场竞争力 [11] - **论据**:2024年全年派发股息每股2.55元,较去年上升5%,绝对值上升0.12元,分红总额连续13年上升,上市以来分红总额接近4000亿 [11] 8. **未来展望** - **核心观点**:平安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营业务和关键业务指标有信心,将利用政策优势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 [12] - **论据**:国家出台利好政策,平安积极响应,申请并获批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工作 [12][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科技定位与AI布局**:平安集团科技定位为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战略的支撑底座,核心是赋能;AI布局包括创造效率和智慧价值,拥有海量数据、领先研发能力和深度场景应用,953打造了AI壁垒和护城河 [21][22][23] 2. **大湾区业务拓展**:平安关注大湾区客户对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的旺盛需求,已在大湾区深圳、广州、佛山等地布局高端养老机构、线下诊所和检测中心,正积极探索将业务扩展到香港地区 [24][25] 3. **利率与利差损情况**:存量资产端有高收益长久期债券和高股息资产,负债端结构均衡,打平收益率小于2.5且持续优化,新增业务受益于监管负债成本优化政策,无利差损 [34][35] 4. **金融五篇大文章**:平安积极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战略开展工作,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医疗养老、普惠金融等领域取得明显效果 [35][36][37] 5. **市值管理**: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并通过董事会审议,后续将加强相关工作,提升投资价值和投资者回报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