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8-05 06:03
产业共兴 - 江苏省计划培育4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作为2024—2025年度培育对象,推动乡村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1] - 引导片区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加强与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和品牌运营商合作[1] - 浙江金华市"两头乌"产业链总产值超12亿元,带动4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超百万元[1] - 鼓励村民以契约型、分红型和股权型合作方式共享片区产业发展收益,建设联农带农服务平台,发展区域间劳务协作[1] 风貌共美 - 依托大地景观、乡村道路、绿道网络等资源,串点成线推动特色风貌塑造,彰显乡村美学价值[2] - 鼓励设计师、艺术家参与乡村设计建设,推进设计师驻村(镇)制度,提升乡村建设精细化水平[2] - 苏州吴中区传统村落片区依托"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培育古建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2] 服务共享 - 推动片区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管运"一体化发展,优化公共服务配置[3] - 积极推进片区5G基站、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全覆盖,探索"田头冷库+区域集散中心"模式解决农产品保鲜难题[3] - 推进县域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设立区域性医疗中心、养老中心等功能型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3] 运营共赢 - 推动村集体资源整合和市场经营能力提升,从单业态引进向整村经营、组团发展转变[4] - 金华市金东区成立"村集体+投资方+招商运营+产业联盟"运营公司,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超700万元[4] - 昆山市推出"百村共富"基金,盘活村级闲置资金,每年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4] 组织共建 - 鼓励片区内乡村建立联合党委等议事协调机制,跨区域片区实行提级管理[5] - 安吉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招募1200多名青年驻村办公,引入机器人研学、观星社等新业态[5] - 探索集体收入增长与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挂钩机制,对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的村给予增量奖励[5]
有绿、有技、有特色——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乡村振兴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8-04 22:51
生态兴农 - 江西省于都县潭头村依托富硒土壤资源发展3000余亩蔬菜钢架大棚 建成集冷链物流深加工于一体的富硒产业园 村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达355万元 较2018年增长44倍[2] - 青海边麻沟村通过打造数百亩高原花海景区发展生态旅游 实现农民不离乡就业[3] - 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完成210户旱厕改造与污水管网升级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 生活垃圾处理行政村比例超90%[3] 科技助农 - 长春国家农高区采用激光补光等技术实现年育苗能力1亿株以上 三年来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20个[4] - 吉林省2024年粮食产量创853.2亿斤历史新高 通过四良一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提升产能[5] - 江西高安市上湖乡运用数字辣椒共享平台实现种植生产数据一屏统览 显著提升富硒辣椒生产效率[5] - 青海河湟农林牧交易公司建成数智化交易平台 聚集2600余家企业 开展超200场电商培训 累计交易额突破13亿元[6] 特色惠农 - 青海圣源地毯公司传承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产品出口美德等国 雇佣近千名当地少数民族员工[8]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公司开发人参酒 红参烟酰胺蓝莓汁饮品 红参金箔香皂等创新产品 推动人参产业年轻化[9] - 江西钓源古村通过文旅集团统一运营 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体系 实现从空心村向网红村转型[10]
金融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及问题分析 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
金融时报· 2025-08-04 10:30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文化+旅游"(下文简称"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承载着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全 面振兴"目标,将"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列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农业为基,是民生根本, 文旅添翼,赋予发展新活力,三者有机融合,不仅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维度,也为文旅产业开辟了新的增 长赛道,对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发挥金融在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以吉林省白山市为例,通过梳理金融服务现状 及创新实践,查找金融支持过程中的难点与堵点,探寻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白山市"农文旅"融合 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金融支持,助力打造具有白山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基本情况 "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了"乡村产业+城 乡空间+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促消费、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白 山市地处长白山(603099)腹地,鸭绿江、松花江 ...
安徽南陵:“清凉游”助力乡村振兴
人民网· 2025-08-04 10:02
文章核心观点 - 安徽南陵通过发展"清凉游"促进乡村振兴 [1][2][3] 行业影响 - "清凉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1][2][3]
河南郑州“惩治防”贯通激活内生动力得意之笔丨不断擦亮乡村振兴清廉底色
乡村振兴监督机制 - 河南省新密市纪委监委聚焦产业发展和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严查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监督护航乡村全面振兴 [2] - 郑州市纪委监委深化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靶向纠治痛点难点,严肃查处"蝇贪蚁腐",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3] - 郑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围绕惠农补贴落实、农机供应、粮食收购存储等重点环节开展监督,保障夏粮丰产丰收 [3] 数字化监督与基层治理 - 郑州市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托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和集体财务支付系统,强化对村集体"三资"存量、价值和交易等情况的动态监督 [5] - 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实现民生事务和监督事项一键查询,群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查看信息、反馈问题、投诉举报 [5] - 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平台试运行以来,累计查处作风和腐败问题157个,处理处分206人,推动化解群众操心事157件 [6] 资金监管与问题整治 - 郑州市纪委监委建立"纪巡审"联动机制,联合审计部门、巡察机构对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农村工程项目建设等开展监督检查 [6] - 针对新郑市6个乡镇应收未收土地流转资金1000余万元、中牟县冷藏保鲜设施项目207万元建设资金闲置等问题,督促驻在部门严把关口,查处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20起 [6] - 市县两级巡察机构已完成对全市3159个村(社区)的巡察全覆盖,发现问题7.3万个,推动解决民生领域问题9028个,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3亿元 [8] 案件查办与权力规范 - 郑州市纪委监委采取挂牌督办、提级办理、领导包抓等方式,严惩村干部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贪污侵占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9] - 2024年以来,全市共查处乡村振兴领域相关问题线索911件,党纪政务处分467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54件 [10] - 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意见,累计整改问题合同3079份,规范产权交易327宗、2.79亿元,清欠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 [10] 产业发展与联农带农 - 郑州市纪委监委聚焦产业项目"建、管、用"全周期服务管理,构建监督闭环,靶向破解规划论证不科学、建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12] - 推动激活57个"沉睡项目",预计年增集体经济收入715万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 [13] - 建立"纪检监察监督+行业治理"联动机制,推动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优质农资直达农户 [14] 特色产业与经济效益 - 巩义市嵩阴风景区特色项目吸引社会投资1.5亿元,带动周边村民每户平均年增收2万元 [14] - 巩义市鲁庄镇桑家沟村精品花卉年产值突破300万元 [14] - 新密市岳村镇电商物流园转型升级直播基地,日均百万元级的"云交易"带动艾草产业发展、农户增收 [14]
2025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破32亿 农村旅游市场潜力释放成增长亮点
长江商报· 2025-08-04 07:3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 [1] - 2025年1月至6月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为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1] - 行业增长受政策红利、消费热情和产品创新等多重因素驱动 [1] 农村旅游市场 - 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次达8.33亿,同比增长30.6%,增速显著高于城镇居民的17.5% [2] - 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出游花费为0.55万亿元,同比增长30.1%,增速远高于城镇居民的12.5% [2] - 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78.2%的农村居民有出游意愿 [2] - 低线城市、县域和农村成为国内旅游客源新增长点 [2] 产品与业态创新 - 乡村旅游从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春季赏花游、农事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等新玩法涌现 [3]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有32条乡村旅游线路被纳入文旅部推荐名录 [3] - “赏花经济”已发展为涵盖农产品销售、手工艺体验、民宿经济的复合型产业链 [3] 政策支持 -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从六大维度系统提升旅游市场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4] - 2025年3月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多业态融合 [4] - 审批制度优化,实施“一次审批、全国巡演”机制,部分地区审批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 [4] - 节假日成为撬动消费复苏的重要杠杆,各类活动如“5.19中国旅游日”放大了旅游的溢出效应 [4]
从“靠山吃山”到“绿富同兴” 句容青山村绘就生态宜居新图景
镇江日报· 2025-08-04 07:29
生态治理转型 - 青山村从采矿导致的生态破坏成功转型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文明村镇",修复矿坑为千亩樱花林和景观林 [1][3] - 关停矿山企业并复绿采石宕口,将矿坑改造为2600亩樱花园与300亩景观林,积水低洼地变为小水库 [3] - 铺设6公里污水管网,完成800户家庭改厕,安装300盏路灯,设置76座垃圾房实现动态保洁 [3] 乡村治理模式 - 推行"文化共建积分制",成立8支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150余次,文明家庭占比超80% [2] - 通过村民议事会(如千年银杏树下会议)推动民主决策,例如垃圾分类投放点选址 [2] - 建设法治长廊、防诈课堂,实施移风易俗新规,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2] 文旅产业发展 - 打造"研学+民宿+农旅"产业链,运营6家农家乐和3处精品民宿,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4] - 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 [4] - 依托非遗"西岗酒药"和古戏台等文化设施,年均举办传统节庆、民俗展演250余场次 [2][4] 生态农业经济 - 稻鸭共作生态农场产出有机大米售价24元/公斤,供不应求 [3] - 利用鱼化石等资源吸引长三角研学团,激活沉睡文化资源 [3] - 投资250万元修复"青山八古"(如古戏台、古井),强化农耕文化展示 [4]
焦点访谈|世界屋脊上的民生答卷
央视网· 2025-08-03 21:20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1] - 2019年底西藏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5%以上 [12] - 2024年西藏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 嘎拉村乡村振兴案例 - 嘎拉村通过278亩野生桃树发展桃花节旅游,成为村集体最大收入来源 [3] - 2015年广东援藏队投入资金超千万元建设小康示范村,2017年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5] - 2024年嘎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2万元,全村总收入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0万元 [9] - 村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包括桃花经济、采摘园、土地流转、种养殖和运输队等 [5] 四季吉祥村民生改善 - 2024年建成幸福驿站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65家日间照料中心覆盖西藏 [14] - 援藏产业园提供就业机会,村民扎西罗布从收银员晋升为后勤负责人 [16] - 政府提供创业资金扶持,扎西罗布爱人在镇上开设店铺经营多种业务 [18] 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 - 318国道带动嘎拉村旅游发展,形成"西藏桃花第一村"品牌 [3] - 运输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达瓦坚参通过村运输队获得稳定运输订单 [7] - 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 [14]
行进中国丨乡村振兴看“湘”村
人民网· 2025-08-02 19:09
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 圣峰果业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综合营收突破2000万元,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和"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4] - 莲花镇三个千亩种植基地(爱格花卉、圣峰果业、龙洞园林)全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人,近三年累计产量达8000公斤[4] - 茶亭镇2025年油菜花季吸引68万人次游客,带动农旅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通过"花海+艺术+农创"模式成为长株潭都市圈"微度假"首选地[4][5] - 茶亭镇红薯粉加工非遗体验工坊年产值近千万元,推出"花田音乐会""汉服巡游"等沉浸式活动[5] 农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 浏阳市葛家镇蔬菜基地采用"三层膜保温技术"使早春蔬菜上市提前一个月,智能灌溉系统实现102亩基地仅需5名工人管理[11] - 李世武合作社每年向长沙供应超100万公斤蔬菜,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通过互联网思维打造"小李蔬菜"品牌[11] - 望城区乔口镇蓝塘寺村乡村CEO杨海亮策划中秋灯塔游园会,2天活动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村民增收约40万元,获得1000万次播放流量[11][12] 基层治理创新 - 长沙县综治中心通过县、镇、村三级多元解纷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劳动纠纷调处成功率提升70%,时间缩短三分之二[7][9] - 夏铎铺镇通过"屋场恳谈会""民情分析会"分级议事制度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两个月内完成自来水工程[7] 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 00后李世武放弃城市高薪返乡接手合作社,引入现代营销与超市、电商平台合作[11] - 80后杨海亮利用文旅行业经验为蓝塘寺村设计"798"产品体系(7个核心产品、8个爆品、9条线路),计划打造康养生活社区[11][12]
行进中国|乡村振兴看“湘”村
人民网· 2025-08-02 12:27
农业产业化发展 - 圣峰果业基地引入"果园+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综合营收突破2000万元,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和"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4] - 莲花镇发展林果花木种植业,培育特色品牌,三个千亩种植基地全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人,近三年累计产量达8000公斤[5] - 茶亭镇油菜花海2025年吸引68万人次游客,带动农旅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通过"花海+艺术+农创"模式成为长株潭都市圈"微度假"首选地[6] 乡村旅游创新模式 - 圣峰果业打造观光步道、亲子研学基地、特色民宿"风吟谷",形成综合旅游体验[4] - 茶亭镇推出"花田音乐会""汉服巡游"等活动,将红薯粉加工升级为非遗体验工坊,年产值近千万元[6] - 蓝塘寺村乡村CEO杨海亮策划中秋灯塔游园会,2天活动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村民增收约40万元,获得1000万次播放流量[17]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浏阳葛家镇蔬菜大棚采用智能灌溉系统,技术员轻点屏幕即可完成5个片区的灌溉任务[1] - 00后创业者李世武采用"三层膜保温技术"使早春蔬菜提前一个月上市,引入智能灌溉系统使102亩基地仅需5名工人管理[15] 农产品品牌建设 - 莲花镇培育莲花甜桃、莲旺葡萄等特色品牌[5] - 李世武打造"小李蔬菜"品牌,与超市、电商平台、连锁餐厅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向长沙供应超100万公斤蔬菜[16] - 杨海亮提出打造"望城星乡村、灯塔蓝塘寺"品牌计划,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规划康养生活社区[17] 乡村治理创新 - 长沙县构建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多元解纷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11] - 夏铎铺镇建立分级议事制度,通过"屋场恳谈会""民情碰头会""民情分析会"解决村民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