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0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浙江杭州启动拱宸桥数字化保护项目 使用无人机 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采集数据 并运用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拱宸桥"搬"到数字世界 [1] - 数字化成果为后续研究保护 公众教育 展陈展示等提供科学支撑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通过裸眼三维技术呈现数字拱宸桥 [1][2] - 温州推出文物保护"云端守卫"应用 融合物联感知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 绍兴基于"数字孪生"系统打造虚拟现实应用 [2]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 杭州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驻企业涵盖游戏动漫 影视传媒等领域 2024年社区企业营收达35亿元 [2] - 企业运用AI工具生成海外短剧海报 通过调整广角镜头和提高分辨率优化设计效果 [2] - 浙江从搭建平台 布局攻关等方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文化创作 传播和体验升级 [2] 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 杭州"M511光影汇"利用AI交互 激光追踪等技术打造"光影+科技+艺术"体验 实现从胶片仓库到文化新场景的转型 [3] - 项目整合精品内容生产 场景智能制作和复合文化体验 提供宇航员生活 古代茶坊 中世纪欧洲等沉浸式体验 [3] - 浙江建立线上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联动14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和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覆盖3万从业人员和234万文化志愿者 [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良渚遗址:高科技呵护文明圣地光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08:40
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技术研发 - 良渚植物精油从最初6个月有效期降至4-5个月 研究人员正开发2.0版本以应对苔藓抗药性 [1][3] - 苔藓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土体结构 影响遗址展示效果与本体稳定性 [3] - 采用跨学科手段包括灯光物理法防治苔藓 化学实验室与土遗址建造工艺实验室协同攻关 [5][7][8] 良渚遗址保护学科合作与平台建设 - 2024年7月启用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总面积1500平方米含7个专项实验室 [8] - 实验室整合物理 化学 水文 地质 生物 大数据等多学科技术 目标形成可推广的南方土遗址保护方案 [8] - 获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及浙江大学等高校支持 实验室定位为开放合作平台 [8] 良渚遗址保护创新与挑战 -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无先例可循 需通过试错验证可行性 包括放弃无效方案也是研究成果 [7] - 保留遗址剖面展示与气候病害(冬季寒冷 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形成保护矛盾 [7] - "高科技+合理流程+人员尽责"被确立为保护核心模式 强调研究者主动性对遗址寿命的影响 [7] 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协同发展 - 2007年发现古城 2015年发现外围水利系统 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并开放遗址公园 [7] - 文物保护与考古同步进行 展示需求推动保护技术迭代 [7] - 土体渗漏通道探测技术用于解决细颗粒流失导致的遗址结构失稳问题 [5]
探元计划新疆站|太赫兹无损识别+AI补全壁画,助力克孜尔石窟数字保护
腾讯研究院· 2025-07-07 17:24
文化科技融合项目 - "探元计划2024"新疆站聚焦克孜尔石窟烟熏壁画识别与AI虚拟修复技术 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和AI视觉大模型实现壁画保护创新 [1][3][4] - 项目选取第38窟(供养人壁画残缺)和第161窟(烟渍覆盖壁画)作为重点修复对象 运用混元+DeepSeek双引擎AI技术进行虚拟修复 [3][4][21] - 联合浙江大学、数字新疆集团等机构 首次实现太赫兹-XRF-结构光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文物隐藏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4][20][24] 技术创新成果 - 突破性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该技术具备强穿透性和无损识别特点 成功解析161窟烟渍下完整壁画内容 [4][20][24] - 构建壁画补全垂类大模型 采用双模型驱动的思维链策略 实现依据专业知识的精准壁画补全 [4][21][25] - 开发多源数据融合三维建模、超高精细度数字化等关键技术 完成第110窟12幅佛传壁画虚拟还原 [24][28] 行业合作生态 - 形成"虚拟修复-学术研究-公众传播"完整链条 建立跨学科平台覆盖文物保护、考古、AI技术等多领域 [17][23][30] - 武汉熠腾科技展示壁画数字还原技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演示"揭洗补全"虚拟修复方法 [24][26] - 分组研讨产出三大方向:技术创新组优化数据采集效率 平台应用组建立AI修复评价标准 文化活化组探索年轻化传播 [28][29] 文化遗产数字化 - 克孜尔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3-9世纪的壁画艺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历史信息解码与艺术价值重现 [3][9][17] -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可持续创新模式 将AI、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于文化焕活 [15][19][30] - 项目成果包括:太赫兹技术文物应用范式、AI壁画修复工具链、可复制的多学科协作方法论 [20][21][24]
姑苏区召开座谈会畅谈古城变化和发展
苏州日报· 2025-07-07 08:41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 姑苏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推进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 [1] - 苏绣非遗传承人团队通过创作名家书画苏绣精品和开发胸针、挂坠等文创产品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 [1] - 桃花坞木版年画、苏扇等非遗传承人及文化企业代表参与座谈会分享实践成果 [3] 城市更新与业态升级 -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实施平江九巷、金城新村等32个街坊改造项目显著提升古城人居环境与空间品质 [2] - 集团计划推进阊门片区、环苏大天赐庄片区等更新项目定位"苏州味""年轻态"打造水巷游、"姑苏夜画"等新消费场景 [2]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累计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通过老宅活化、文旅融合策略增强街区活力 [2] 文旅融合与品牌创新 -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对标一流景区管理模式在"老宅活化""文商旅融合"领域发力 [2] - 通过创新品牌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景区效率如推出时尚消费体验和数字科技融合场景 [2] - 猫的天空之城、荷言文化等企业参与业态焕新推动"烟火气""科技感"定位落地 [3]
人间福气姑苏聚 且看古今锦绣诗
苏州日报· 2025-07-06 08:34
文化保护与创新 - 苏州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通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发掘98件(组)文物实证2500多年建城史 [2]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200件文物构建江南文明时空长廊,元代"至正"纪年陶范与上千件"磨喝乐"泥塑填补窑业遗存空白 [2] - "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利用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技术精准还原古城肌理,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3] 城市更新与商业转型 - 十全街通过"主理人经济"激活2000米历史街巷,以"微更新、渐进式"策略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4] - 32号街坊将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古城新居"样本 [5] - 2025年"非遗贺新春"活动吸引1500万人次游客,全网曝光量达17亿次,非遗成为"现象级文化IP" [8] 非遗传承与国际化 - 苏州通过直播、市集等形式活化7项世界级非遗、33个国家级非遗,端午民俗盛会持续举办21届 [7] - "苏绣未来人才创新计划"促成95后绣娘与意大利设计师跨文化合作,推出HelloKitty苏绣仕女装等创新作品 [7] - 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在YouTube单日点击量破万,覆盖全球2.64亿受众 [8]
在创新中狠抓落实丨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 - 昆明市纪委监委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检查组,对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六甲之战"纪念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监督检查 [1] - 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补助发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后整理清单反馈职能部门并制发工作提示函 [1] - 紧盯文物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审批、资金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 [1] 监督体系创新 - 制定《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监督员工作办法(试行)》,聘任15名专家和志愿者担任监督员,构建"收集问题-反馈-督办-回访-整改"的监督闭环 [2] - 举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等内容 [2] - 推动全面排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动态监测联动工作机制,已完成99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及备案,新发现1212处历史文化遗产线索 [2] 基层监督实践 - 嵩明县纪委监委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方式,重点监督文物保护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严查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 [3] - 禄劝县纪委监委构建党风政风监督室统筹、派驻纪检监察组督促、与巡察机构联动"回头看"的文物保护监督工作体系 [3]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6-20 07:27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1] - 河南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河南省与央视网联合打造《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活动,沉浸式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 [2] - 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4]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 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讲好甲骨文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4] 文艺创作与群众文化 - 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大型红色杂技剧《进攻令》,融合传统杂技技艺展现革命历史故事 [5]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河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5] - 2024年全省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9500万 [6] - 通过"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 河南省启动"青春起航·惠游河南"专项文旅补贴活动,通过"一机游河南"平台吸引游客 [7]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旅游收入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3% [7] - 洛阳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新体验模式 [9]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9] - 河南省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9]
【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验收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47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与榆林市共同构成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1] - 保护区范围覆盖延安市、榆林市全境25个县(市、区),2012年获批设立实验区[1] - 延安市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形成"全域覆盖、全链传承、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1]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延安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0名[2]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2] - 建成非遗馆15座、革命类纪念馆19座、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2] - 创建传承保护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家、传习所100个[2] 文旅融合发展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5年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2] - 近5年累计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00多个[2] - 推出186门专题课程、36门现场教学课程和8条红色教学线路,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19.1万人次[2] 乡村振兴成效 - 通过生产性保护助推乡村产业升级,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05元,同比增长7.4%[2] - 5年累计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交流会等93期次,培训学员1.6万人次[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从“抢救修补”到“智能预防”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13 17:2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1] - 文物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 [1] 西安城墙数字化保护体系 -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3] -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建立"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 [3] - 平台覆盖3000多个监测点位 监测墙体裂缝 水平位移 沉降等关键指标 [3] - 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 自动触发预警 [3] - 智能识别游客攀爬 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 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3] 数字方舱系统功能 - 集文物保护 文旅运营 应急管理 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 [5] - 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状态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 [5] - 推动保护模式从"修修补补"转向"预防性保护" [5] 隐患排查技术应用 - 完成13 74公里全段隐患排查 采用无人机摄影 激光扫描等技术 [7] - 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发现43处风险隐患 1302处空洞 836处疏松体 [7] - 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域重大突破 [7]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