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举办 共探文明守护新路径
新京报· 2025-09-24 13:10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000802)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在故宫大高玄殿举 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协 办,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这场汇聚全 球智慧的专业交流活动,分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监测两大板块,9位海内外学者围绕文化遗 产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演讲,分享实践案例与跨领域研讨 对话,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科技动能,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凝聚力量,更向世界传递了文化遗 产永续传承的中国方案。 从"抢救修复"到"防患未然",构建遗产"防护屏障" 沙龙上半场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主持,以"推动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 性保护'转型"为核心目标,邀请来自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的五位权威专家,从国际视野、工程技 术、理论建构、监测实践等角度,深入剖析文化遗产应对自然侵蚀、人为干扰与气候变化等长期风险的 解决方案,为预防性保护理念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从非遗保护到文旅融合 中外学者谈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08:5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在开幕式视频致辞表示,包含罗布林卡和大昭 寺在内的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遗产,以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萨 (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等,充分体现出西藏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它们是活的桥梁,连接过 去和现在。"他强调,西藏文化政策具有包容性,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进程间取得了平衡。 原标题:从非遗保护到文旅融合 中外学者谈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与西藏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西 藏智库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在开幕式及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文化繁荣发展"上,与会学 者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等维度,探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格萨(斯)尔》具有突出代表性,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 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布旺丹指出,《格萨(斯)尔》 经历了从上千年来流传在青藏高原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到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再到国际 视野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对人 ...
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23:13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汇聚全球文化科技领域智慧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嘉宾参加论坛 [1] - 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组织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同时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 [6] 文化科技融合案例 - 电影《狼图腾》用超过95%实拍场面斩获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十年间电影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不断重塑观众视听经验 [3]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冲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全片共有1900多个特效镜头 平均每个镜头包含5种以上特效元素 [3] - 北京天坛采用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实现可持续旅游 先进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实现古迹虚拟修复 5G网络融入丰富遗产展示形式 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 [4] 战略方向与城市发展 -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 需充分认识AI为文化繁荣发展带来创作生产 内容传播 产业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机遇 积极拓展AI国际合作包括扩大技术合作 加强文化交流 维护共同安全 完善全球治理 [3] -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以更开放姿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 870多年建都史 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成功申遗 至此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 [6]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11:16
文化遗址保护与考古发现 - 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发现并确认沉睡2200多年的“尕日塘秦刻石”,国家文物局已启动保护工作并将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4][6] - 宁夏西夏陵作为新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预防阶段,新建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自然环境、日常管理等监测内容,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6] - 拉萨布达拉宫使用1000多个传感器24小时记录主体建筑环境温度、墙体与立柱倾斜角度等数据,以监测建筑稳定性[9] 文物修复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技术辅助实现2号青铜神树的数字复原,将30多件青铜残片重组为高达2.88米的数字神树,并计划借助3D打印技术重现器物立体原貌[7][9] - 甘肃敦煌莫高窟通过“寻境敦煌”VR展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飞天等神话人物,并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集纳中、英、法等多国机构收藏的9900多卷敦煌文书经卷和60700多幅图像数字资源[17][18]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多曲面融合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复现历史场景[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 新疆《玛纳斯》史诗通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的传授及买买提吐尔干·艾色克的摇滚版演绎等方式传承,并在2024年春晚与《江格尔》《格萨尔王》同台绽放[11] -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陆东辉通过改良工艺让传统琵琶演奏多曲风歌曲,其工坊收入从第一年不到3万元增长至去年36万余元[20] - 丽江古城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以百年老宅为场景打造写真拍摄项目和研学旅游产品,实现古民居活态传承[25]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今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85%和49.9%[20] - 陕西延安宝塔山景区升级解说系统并以快板、陕北说书等形式让革命故事走进机关、学校、社区[13] - 广西桂林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组织观看抗战剧等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现“文化抗战”的丰富内涵[21]
聚焦博物馆文物防震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立项
新华社· 2025-09-20 05:58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2025年年会9月19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提出并牵头研制的文化遗产保护领 域第一个国际标准"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经正式立项。我国代表团提出的"壁画病害分类""丝织品文物病害分 类""中国书画文物病害分类"和"古陶瓷科学表征"4项国际标准预研项目建议得到参会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 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文物防震工作组召集人葛家琪介绍,馆藏文物防震标准编制计划自2008年提出,此后系统开展试 验研究,进行建筑、设备和文物保护等跨行业联合技术攻关。同时,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对近年强地震频发的我国西南、西北等地的20余个博 物馆中的近2万件馆藏文物,实施防震保护项目,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的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性。 据悉,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工作范围是文化遗产监测、评估、保护修复过程中术语、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有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2个参与成员国,16个观察成员国。本届年会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主 ...
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通过立项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22: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中国主导的全球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通过立项 中新社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开幕式19日在北 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提出的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项。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主任曲亮介绍,作为文化遗产保 护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 项,该提案是针对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中对防震领域的一般性要求。同时,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壁画 病害分类》《丝织品文物病害分类》《中国书画文物病害分类》《古陶瓷科学表征》4项国际标准预研 项目建议得到参会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为标准研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博物馆文物防震的提案人,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葛家琪表示,团队在近年 强地震频发的中国西南、西北等地20余个博物馆中实施了防震保护项目,其中3个博物馆经历了6.2级以 上强地震考验,其馆藏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中国馆藏 ...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发布
陕西日报· 2025-09-19 07:05
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发布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1] - 案例集收录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项代表性数字化案例[1] - 全球征集阶段收到近200项申报案例[1] 秦兵马俑数字化修复技术案例 - 西北大学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的"基于AI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案例"入选案例集[1] - 创新构建AI驱动的破损文物数字化修复体系[1] - 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智能碎片匹配、虚拟—实体双轨修复等技术突破[1] - 解决传统手工修复效率低、误差多、依赖经验的痛点[1] - 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与算法协同转型[1] 案例集价值与意义 - 案例集展现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1] - 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提供宝贵经验[1] - 是对现阶段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重要回溯和面向未来的实践参考[2] - 旨在促进各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2] - 推动创新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推广应用[2]
智汇伙伴走进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财富在线· 2025-09-17 17:27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于9月16日至17日在陕西西安召开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2] - 论坛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涵盖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议题 [2] 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 陕西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 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 包含3处9个点的世界文化遗产 [3] - 西安作为论坛举办地 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 现存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 [5] 数字技术应用案例 - 三星堆古蜀文物通过裸眼3D呈现 敦煌壁画通过超高清数字化还原 秦陵地宫通过XR技术实现虚拟穿越体验 [6] - AI技术用于智能修复破损古籍字画 XR设备提供沉浸式楚文化体验 生成式AI参与"泥人张"创作 [6]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实现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5] 行业发展趋势 - VR、AI、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静态留存转向动态创新 利用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可视性特质注入新活力 [6] - 数字化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全球近百项成果在论坛集中展示 包括数字敦煌、AI修复等技术应用 [6] 平台与计划发展 - 智汇伙伴计划自2017年起搭建国际平台 链接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资源 [7] - 恒益传承品牌IP组织故宫、首都博物馆线下活动 2024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活动展示数智技术构建的沉浸式"辉煌中轴"体验空间 [8] - 计划未来深化恒益传承系列活动 探索多元化合作路径 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持续发展 [9]
“走读中国”国际媒体团探访西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实践
环球网· 2025-09-17 15:57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技术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用矩阵全景技术推出数字博物馆 通过拍摄不低于1000张、单张达3500万像素的图片进行拼接 形成覆盖兵马俑1号坑和3号坑的200亿像素超高清影像 实现遗迹的毫米级重现 [2] - 博物院以遗址本体保护加数字技术赋能为核心 构建了覆盖2.13平方公里的文物安全监测网络 [4]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 游客可通过相关应用看到二号坑里现实未能看见的兵马俑方阵及复原后的彩色兵马俑 [4] 文旅产业创新与消费体验 - 大唐不夜城巧克力博物馆以可食用的历史为主题 通过3000余件巧克力艺术装置还原胡人献饼、贵妃品酥等历史场景 [5] - 博物馆内设有长安舆图沙盘参观区 通体用巧克力制成唐长安城貌 并展出一比一还原的巧克力兵马俑、等比例缩小的巧克力钟楼等展品 [7][9] - 游客可亲身体验纯手工巧克力制作流程 记者购买并品尝了独具特色的巧克力啤酒 [7][9] 产业影响与经济效益 - 外国记者表示跟兵马俑合影、穿传统服饰逛街、购买纪念品等是一次值得的投资 这种消费意愿对当地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贡献 [7] - 数字博物馆等新技术满足了游客观赏兵马俑细节、近距离感受磅礴气势的愿望 提升了游客体验 [2] - 西安的实践证明了文化遗产可以与现代生活对话 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 [11]
陕西: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陕西日报· 2025-09-17 08:37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完成13.74公里三维建模 构建厘米级高精度全域数据模型[3]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兵马俑实施毫米级精度数字化采集 收录纹理及残片信息[4] - 广泛采用高光谱成像和AI图像识别技术 实现文物从肉眼观察到精准监测的跨越[4] 数字化平台与标准体系建设 - 出台省级标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规程》 上线陕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统[4] - 建成陕西文物数据中心及地市分中心 推动全省文物资源集中存储与共享[4]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文物保护 文旅运营和应急管理功能[3][4] 沉浸式体验与文旅融合创新 -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壁画那边是唐朝》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5] - 西安碑林博物馆应用AR技术 裸眼3D展示和触摸互动装置提升观展体验[5] - 2024年西安市接待游客3.06亿人次 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经济引擎[5] 文创开发与数字化传播 - 成立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 举办文物数字文创大赛[5] - 非遗文创产品绒馍馍和咸阳茯茶通过数字化营销实现产业化发展[5] - 形成西安汉服体验之都IP 创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5]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深度参与多国联合考古 大遗址保护及国际文物修复项目[6][7] - 与中亚国家共同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新路径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7] - 高校与科研机构为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人才培养[7]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 陕西省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强调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7] - 系统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活化 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