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底色 绿生态 新动能——陕甘宁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
新华社· 2025-08-05 16:11
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 - 延安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731.5万人次 同比增长12.7% [2] - 通过实景演出和沉浸式体验强化游客体验 例如《延安十三年》歌舞剧和《盐耙耙 命根根》红色讲解剧 [2] -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传承 南梁镇列宁学校通过多媒体教室和云端共享发达城市教育资源 [2]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延安市宜川县通过悬崖造林队完成1万多亩悬崖林地绿化 采用吊绳种树和石块垒坑等创新方式 [3] - 庆阳市环县张淌村实施四道防线治理水土流失 实现绿进沙退生态转变 [3] - 生态改善带动养蜂产业发展 宁县养蜂人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线上订单覆盖全国 [3] 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 - 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建成3.1万个标准机架 算力规模达6.6万PFlops 成为西部算力枢纽 [5] - 延安洛川县苹果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 选果线分选效率达每小时15吨 气调贮藏延长保鲜期 线上旗舰店拓展销售渠道 [5] - 宁夏盐池滩羊形成完整产业链 包括羊肉分割 毛皮制作 主题民宿和副产品开发 收购价高于市场10% [5] 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 - 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发展杏花经济和窑洞民宿 结合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 [3] - 庆阳市宁县养蜂产业依托生态改善实现规模化发展 百花蜜产品通过线上销往全国 [3] - 传统果业通过直播电商和数字技术提升附加值 洛川苹果香飘海外市场 [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红底色 绿生态 新动能——陕甘宁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
新华网· 2025-08-05 16:03
红底色:精神血脉的时代传承 - 延安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731.5万人次 同比增长12.7% [2] - 通过实景演出、数字课堂和儿童红色讲解剧等创新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4] - 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通过《延安十三年》歌舞剧强化游客沉浸式体验 [2][4] 绿生态:黄土高原上的生态答卷 - 延安市宜川县"悬崖造林队"13年绿化1万多亩悬崖林地 采用吊绳种树技术 [5] - 庆阳市环县通过"四道防线"治理水土流失 实现"绿进沙退"生态转型 [6] - 生态改善带动乡村振兴 养蜂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杏花经济和窑洞民宿成为新增长点 [7] 新动能:老区振兴的时代脉动 - 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建成3.1万个标准机架 算力规模达6.6万PFlops 转型为数字枢纽 [8] - 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带动养殖户增收 [8][11] - 洛川县苹果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 选果线分选效率达15吨/小时 通过气调贮藏和直播销售拓展海内外市场 [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陕西延安:昔日抗战后方 今朝发展动能澎湃
新华社· 2025-08-01 19:47
红色旅游产业 - 南泥湾2024年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2] - 延安市近5年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4] - 金延安景区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3] - 延安推出《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等红色演艺产品[4] 现代农业发展 - 洛川县拥有53万亩苹果园,苹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5] - 陕西王掌柜农业公司打造1.7万亩绿色认证基地,带动超1万户果农增收[5] - 延安苹果2024年综合产值达551亿元,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6] - 企业智能分选线配备12组相机实现苹果"360度体检"[5] 新兴产业布局 - 延安建成陕西规模最大商用人工智能算力中心[5] - 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5] 农产品加工业 - 南泥湾镇马坊村预制菜产业园签下200万元榨菜供货订单[2] - 村内新建米酒厂即将投产[2] - 72座设施大棚有机蔬果销路稳定[2]
红色旅游目的地火热 遵义门票预订量大增
证券时报· 2025-08-01 05:32
红色旅游市场表现 - 井冈山暑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近40%,比江西省整体增幅高出12个百分点 [1] - 延安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近20%,韶山同比增长12% [1] - 井冈山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2% [1] 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效应 - 遵义《伟大转折》实景演出门票预订量同比涨3倍 [2] - 娄山关大捷实战演艺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41%,带动娄山关景区门票预订量增长62% [2] - 江西《井冈山》实景演出暑期门票销量同比增长28% [2] 科普展览对城市旅游的拉动 - 2025中国航天太空科普展期间长春酒店预订量同比大涨67%,是当地暑期平均涨幅的1.4倍 [2]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暑期热度上涨近30%,跻身全国热度景区TOP10 [2] 红色旅游产品升级趋势 - 行业正从"静态参观"向"互动体验"转型,实景演出成为新亮点 [1] - 实战演艺、航空航天等军事类博物馆和科普展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 [1][2]
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11
行业定义与核心特征 -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载体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革命历史知识学习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 - 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 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升级[1] 行业发展规模与政策支持 - 中央财政2024年安排红色旅游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改造提升[2] - 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 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 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2] - 2023年8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建立红色旅游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3] - 2024年12月发布《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推动行业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快车道[3] 区域发展案例与品牌建设 - 湘赣闽、陕甘宁、鲁苏皖、川渝等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地区打造了一批地方性红色旅游品牌[2] - 山东省临沂市通过"红色旅游+"形式融合艺术体验、企业团建、影视制作等内容 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和助推增收富民的重要载体[2] - 辽宁省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发源地打造出特色红色旅游品牌 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繁荣[2] - "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横贯沪粤闽赣 串联24处核心革命旧址与革命场馆 形成红色旅游长廊[1] 行业发展挑战 - 存在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品牌营销意识薄弱、数字化建设不深入、专业人才素养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1][3] 未来发展路径 - 拓展红色旅游业态格局 提炼代表性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看得见""记得住"的旅游品牌 延展到文创产品实体经济文化活动[4] - 强化业态协同与区域合作 探索"红色+N"融合发展模式 将红色文化与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有机融合[4] - 推动红色旅游数字转型 利用VR等数字科技引入沉浸式体验项目还原革命场景 实现从"可观"到"可感"从"记忆"到"共鸣"的转变[4] - 利用微博抖音等媒体矩阵创新数字化传播形式 实现全媒体推广 特别关注青年游客体验习惯与需求[4] - 推动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 设立专业智库培育相关专业人才 为红色知识教育、旅游规划、专业讲解、展览展陈提供人才支撑[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红绿生“金” 大别山老区“焕”新景
新华社· 2025-07-28 17:03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罗汉山村红色旅游景区2021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吸引游客通过重走红军路 品尝红军饭 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体验红色文化[1] - 2024年罗汉山村红色旅游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 为村集体直接增收20余万元[2] - 陈汉香榧谷旅游基地2024年初运营以来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3] 文旅项目开发与扩展 - 罗汉山村已建设1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 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和销售土特产实现年收入约10万元[2] - 陈汉香榧谷种植超千亩香榧林 配套10多间民宿及儿童乐园 咖啡厅等设施 二期扩建计划开发森林康养和休闲露营产业[3] - 罗汉山村计划8月底投入使用户外拓展基地 并串联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红色旅游路线[3] 历史资源与文化价值 - 罗汉山村为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革命根据地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此成立 现存兵工厂 山林医院等多处革命遗址[1] - 陈汉乡为1941年新四军第五师和第七师会师点 此次会师打通了两师联系 具有重要抗战历史意义[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大别山下薪火传——鄂豫皖根据地绘就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7-28 15:24
红色文旅产业 - 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热门旅游研学目的地 [2] - 2024年大悟县接待游客达7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带动10万余村民就业 [3] - 村民依托红色旅游发展民宿、农家乐及土特产销售,绿茶、油茶、茶树菇等产品热销 [2] 提琴制造业 - 河南省确山县拥有144家提琴制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4] - 当地提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4] - 返乡人才带动产业升级,如蒋贺喜从学徒成长为车间主任并培养20余名徒弟 [4] 茶产业与茶旅融合 - 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发展5500亩茶园,2024年茶叶总产量3.5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 [6] - 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带,吸引游客体验采茶并延长产业链 [6] 多元工业与农业 - 宿松县洲头乡工业产业园聚集6家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凯瑞电器2024年产值达2400万元,提供100余个岗位 [7] - 汇口镇建成21个稻虾轮作基地,2024年综合产值2.36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 [7]
42个红手印立下“生死合同”:宁死不当汉奸!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7 14:50
红色旅游行业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作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暑期游客数量显著增加,尤其吸引家长带孩子和社会各界研学团体参观[1] - 武乡县通过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造数字化、情景化、互动化红色体验项目,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广红色文化[13] - 太行1号旅游公路贯通后有效串联县域内红色地标,配合"重走太行英雄路"等定制化研学路线,推动红色旅游资源整合[11] - 2023年7月武乡县红色景点接待游客达27万人次,显示红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15] 文旅产品创新 - 百团大战沉浸式体验馆运用声光电特效还原战斗场景,增强游客参与感与历史代入感[5]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通过6500余件文物构建历史叙事体系,配合"生死合同"等特色展品强化情感共鸣[7][9] - 采用实景复原技术结合历史照片、文物等展陈手段,完整呈现八路军东渡黄河至抗战胜利的全过程[3] 历史资源开发 - 武乡县现存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抗战时期机关驻地遗址,形成星罗棋布的红色地标网络[11] - 王家峪村、下北漳村等抗战旧址山村通过文旅开发转型为热门旅游目的地[13] - 纪念馆文物资源与地方历史深度绑定,如"生死合同"原件生动展现军民抗战决心,成为独特文化IP[7][9]
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如何从贫困山区变成幸福家园?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8:25
生态转型与治理 - 林州市通过全域化、精细化、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生态转型,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累计调动15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清理垃圾86.5万吨,栽植树木48万棵,美化提升面积达52万平方米 [2] - 实施"全域植绿"计划使森林覆盖率达47%,林地面积达171万亩(含经济林30万亩),形成多层次绿化格局,重点林区配备251名专职护林员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 [2] -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传统石构件融入景观保留乡愁记忆,改造废弃宅基地累计腾退土地110公顷 [3] 生态产业发展 - 菊花经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370余户增收3500余万元,产业链产值达8710万元,留林科普生态园年产量15万公斤带动600余户年均增收1.2万元 [4] - 林下经济开发"国储林+中药材"模式,东岗镇武家水村3000余亩国储林下种植药材年收入超100万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利用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4] - 坡地经济开发中,泽林生态基地投资4000万元改造1500亩荒坡,年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万元,探索出"坡改梯+秸秆还田+农家肥"的生态种植模式 [5] 文旅融合体系 - 依托红旗渠精神构建红色教育产业链,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十余处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6][7] - 太行大峡谷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成为"北雄风光"代表,年接待游客量显著 [7] - 发展470余家特色民宿,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农家乐实现村民"家门口致富",沿东南公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8] 产业升级战略 -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与精品钢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电子新材料与绿色储能新产业 [8] - 通过打造专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万泉河畔产业兴 五指山下日子甜——琼崖革命老区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7-23 22:41
红色旅游发展 - 椰子寨村依托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和白石岭景区等自然资源,吸引旅游公司和酒店投资,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1] - 村庄建设多功能综合楼、广场、河边栈道等设施,成为知名红色旅游乡村 [1] - 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整合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资源,规划发展红色旅游 [2] - 仁台村建成综合性红色革命教育研学基地,结合旅游观光和亲子度假功能 [3] 乡村产业振兴 - 毛贵村村民通过种植橡胶、槟榔、瓜菜及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部分家庭购置小轿车 [2] - 仁台村打造鹧鸪茶、蜂蜜等农业品牌,2024年人均年收入达2.48万元 [3] - 仁台村发展光伏产业、鸽子养殖项目,并谋划火山荔枝王产业 [3] - 番响村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三亚梅山村民建设海边三层小楼 [3] 基础设施改善 - 毛贵村拆除茅草房,新建黎族风情平房,通水泥路和自来水,配备篮球场、卫生室等设施 [2] - 村邮站启用,村民可网上购物和收发快递 [2] - 椰子寨村完善村居风貌,新增广场、凉亭等公共设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