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杂粮
icon
搜索文档
太行山上,通村路产业路越走越宽(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21 06:21
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山西和顺县南天池村坐落于太行山上。1条主干道、3条连接线,直达海拔1500米的村口,出山进村畅通 无阻。 曾经,通村路不好走,坡陡弯急路窄、破损严重。"村民买砖建房,运费每块贵5分钱。"南天池村党支 部书记陈宝珠回忆,想搞旅游,游客的车也开不进来,"修路是发展所需。" 2018年起,为连接县乡村道路,打造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山西开始建设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 旅游公路。2022年,圈马坪村至南天池村路段被纳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顺县争取到省市县三级资金 5200万元,对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拓宽路面,从不足4米的单行道变成6.5米的双车道;增加弯道、降低 坡度,350米高差间设计45道弯;增设安全防护栏、旅游导览标识和服务驿站…… 今年6月,圈马坪村至南天池村路段改造完成,村民进城从两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上下山更快了, 村里发展驶上快车道。 南天池村主导产业是小杂粮、核桃种植和家庭养殖。"以前秋收时最怕开拖拉机,拉个玉米,常常陷进 路里,四五个人才能推出来。"村民冯良玉说,"今年不一样,拉得又多又快。" 2024年, ...
陕西志丹县:农民运动会庆丰收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14 10:16
活动概况 - 志丹县义正镇于11月11日至12日成功举办第四届农民运动会 [1] - 运动会聚焦农村生产生活场景 设置了拔河 玉米搬运 苹果搬运等兼具农味与趣味的竞技项目 [1] 活动影响与意义 - 活动使农民在农忙之余释放压力 丰富生活 并能凝聚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村民争做高素质新农人 [3] - 此类接地气的活动浓厚了企地共建氛围 为企业发展筑牢了群众基础 [3] - 品评交流环节为运动会增添生活气息 也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 [5] 产业与品牌展示 - 运动会特设农产品展区 集中展示苹果 打瓜子 小杂粮等农民自主培育的优质农产品 [5] - 正义老豆腐 正义瓜子 义正甜苹果等特色品牌亮相后广受好评 [5] 未来规划 - 公司将继续深化企地共建机制 强化好人效应引领 做强产业融合品牌 [5] - 公司计划让农民运动会精神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 [5]
甘肃环县:“数字引擎”链动全域经济
搜狐财经· 2025-10-24 12:54
电商与物流体系建设 - 环县通过整合邮政、供销、快递等资源,建成县级电商物流仓储中心1处、乡镇服务站20处、村级服务点251处,形成“县级统仓、乡镇分拨、村级配送”三级物流体系 [5] - 统仓共配模式显著降低快递企业运营成本,并大幅提升本地农产品流通效率 [6] - 采用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等多样化配送工具,实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取件、寄件、网购及农产品销售 [4] 产业园区与商业模式 - 建成以“一园五中心四化一基地”为体系的现代化电商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新格局 [7] - 推行“电商+企业+基地+农户”及“六统一”电商运行模式,涵盖统一订单、加工、品牌、包装、监管和配送 [9][10] - 园区内企业通过主流电商平台销售20多类80多种产品,如羊肉、小杂粮等,其中羊肉加工车间日产量约3万余串肉串 [9] 电商产业规模与增长 - 过去五年全县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1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25亿元 [10] - 入驻电商产业园企业从十几家发展至35家,全县共培育电商企业265家、网店经营户2200家、电子商务服务网店185个 [10] - 2025年1—9月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7.5亿元,同比增长9.52%;网络零售额3.86亿元,同比增长7.23% [14] 人才培育与数字就业 - 整合多部门资源开展分期分类精准培训,重点孵化100名本土主播,并为17个示范村培育500名创业就业骨干 [12][13] - 引入“蚂蚁集团服务星站”公益项目,建立客服岗位就业平台和数字就业基地,累计就业1517人 [13] - 培育“环州电商云工”与“环州电小二”两大劳务品牌,为电商产业输送本土化、专业化人才 [13]
生态优先共同抓好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1 11:20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 黄河流域贡献全国35%粮食、32%肉类、40%禽蛋和49%奶类 形成沿黄粮食产区、棉花产区、畜牧产业带等多元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 - 粮食产量从2000年1.55亿吨增至2024年2.48亿吨 小麦优势突出 河南山东两省占全国产量46.4% [2] - 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45.0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8较2010年提升0.12 [2] - 河南优质强筋小麦1500万亩占全国近30% 山西内蒙古杂粮产量680万吨占全国43% 特色小杂粮品种占比超58% [3] - 山西沁州黄小米区域品牌价值120.72亿元 形成20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集群 [3] - 山东沿黄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90% 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2.7% 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 [4] - 建成50余个生态农业示范区 农业碳汇试点超100万亩 年固碳量200万吨 [4] 工业结构与绿色转型 - 原煤产量占全国80% 拥有宁东、陕北等超100亿吨储量煤炭基地 长庆油田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7] - 稀土储量占全国90% 2024年包头稀土冶炼分离产能23.4万吨为全球最大稀土原料基地 [7] - 甲醇、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分别占全国68%、70%、61% 煤化工企业占全国80%以上 [8] - 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1.35亿千瓦 绿电产量超2000亿千瓦时 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6% [10] - 山东新能源装机1.15亿千瓦占比超煤电 单位GDP能耗从2011年1.01吨标准煤降至2023年0.59吨 [11] - 山西54%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1年下降43.2% [11] - 山东河南陕西战略性新兴企业数占全部企业七成 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领先 [11]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 2022-2024年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三年达Ⅱ类 主要支流水质良好 [13] - 水土流失面积从45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4.58万平方公里 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锐减至3亿吨 [14] - 陕西榆林林木覆盖率从0.9%提至36%以上 固定流沙860万亩 [14] - 山东黄河三角洲鸟类从187种增至373种 年迁徙越冬鸟类超600万只 [15] - 甘肃古浪光伏治沙年产值超280万元 宁夏贺兰山建成60万亩葡萄基地 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15]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拥有15项世界文化遗产、5项自然遗产、2项双遗产 总数占全国30% [18] - 非遗项目总数72699项 其中国家级1042项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0] - 河南普查出51172处不可移动文物、7042处文保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20] - 2025年"五一"假期河南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 旅游收入371.1亿元 同比增4.6%和4.8% [21] - 推出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规划建设4810公里"黄河古都"旅游公路 [22] - 孵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沉浸式文化IP 构建国际化旅游产品体系 [2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陕西延安:昔日抗战后方 今朝发展动能澎湃
新华社· 2025-08-01 19:47
红色旅游产业 - 南泥湾2024年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2] - 延安市近5年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4] - 金延安景区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3] - 延安推出《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等红色演艺产品[4] 现代农业发展 - 洛川县拥有53万亩苹果园,苹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5] - 陕西王掌柜农业公司打造1.7万亩绿色认证基地,带动超1万户果农增收[5] - 延安苹果2024年综合产值达551亿元,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6] - 企业智能分选线配备12组相机实现苹果"360度体检"[5] 新兴产业布局 - 延安建成陕西规模最大商用人工智能算力中心[5] - 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5] 农产品加工业 - 南泥湾镇马坊村预制菜产业园签下200万元榨菜供货订单[2] - 村内新建米酒厂即将投产[2] - 72座设施大棚有机蔬果销路稳定[2]
“六盘山牛肉”推介大会走进银川 引爆消费热潮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9:30
品牌推广活动 - "大美六盘山·好美好味道"推介大会在银川举行,通过产品展销、品牌推介、体验店授牌及惠民补贴等形式展示固原生态农特产品矩阵 [1] - "六盘山牛肉体验店"正式开业运营,宁夏餐饮老字号福苑集团开设明档厨房展示牛肉现切和汤底熬制过程,强化"新鲜看得见"的品质感 [1] - 展销平台汇聚25家固原涉农企业,集中展销"六盘山"生鲜牛肉、马铃薯制品、菌菇、小杂粮等优质农特产品 [1] - 固原市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促消费补贴,每销售1斤牛肉补贴2元 [1] 产品优势数据 - 固原市肉牛饲养量突破百万头,年出栏达36万头,年产优质牛肉8万多吨 [2] - 每100克六盘山牛肉含谷氨酸3.8克,是平均水平的3倍,"硒"元素含量为平均水平的7倍 [2] - 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的43.45%,超出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2] - 固原市拥有50万亩以上优质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年产鲜菜200余万吨 [2] - 马铃薯年均产出145万吨以上,年加工淀粉12万吨,产出薯饼薯条等冷冻制品10万吨 [2] 市场拓展情况 - 60多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 [2] - 马铃薯制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推介会将持续两天,通过产销对接及企业签约进一步打通"六盘山"产品供应链 [2]
姜堰:创新“点团片”梯次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华日报· 2025-07-03 05:56
乡村振兴战略 - 泰州市姜堰区创新构建"点团片"梯次建设模式,推进"2550"计划(到"十四五"期末建成示范片2个、示范团5个、和美乡村50个)[1] - 乡村振兴呈现"以点带面、多团协同、全域提升"的生动局面[1] 点上塑精品 - 建立"培育前优选、培育中精扶、培育后示范"闭环管理体系[2] - 优选环节实施"基础条件、创建意愿、发展潜力"三优先遴选机制[2] - 建设环节落实"项目资金、技术指导、政策扶持"三倾斜支持政策[2] - 示范环节形成"经验、产业、品牌"三带动推广机制[2] - 已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9个,2024年度17个村全部通过省级验收[2] - 2025年计划再培育14个左右和美乡村[2] 团上树亮点 - 以精品"点"为核心,串联周边3个左右村庄打造示范团[3] - 蒋垛镇草莓产业共富团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销售[3] - 张甸镇小杂粮链式发展示范团推进小杂粮规模种植与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3] 片上创品牌 - 规划建设"溱湖湾"与"通南高沙土"两大示范片区[4] - 溱湖湾片区划分渔作体验、窑韵传承、舟耕水乡、古读研学四大特色功能区[4] - 2025年"五一"假期溱湖湾片区接待游客18.1万人次,同比增长5.4%[4] - 通南高沙土片区凝练"谷、蔬、瓜、果、畜"五大资源特色,建构五大产业体系[4] - 通南高沙土片区科学布局"一带、一环、五园、十花"空间结构[4] 发展成效 - 系统破解乡村发展碎片化问题,促进国土空间优化、产业升级、设施完善和治理增效[4] - 为加快建设彰显鱼米之乡韵味的新时代姜堰乡村样板奠定坚实基础[4]
产业发展有基础、群众增收有渠道 老区焕新颜“一红一绿”奏响发展华彩乐章
央视网· 2025-06-29 16:41
历史贡献与红色文化传承 - 宁夏盐池在抗战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之一,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及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1] - 麻黄山乡是抗战时期通往延安的物质保障基地和交通要道,保留了大量革命旧址和实物展示[3][5] - 1942年盐池县开展大生产运动,包括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等,缓解边区经济困难[7] 红色旅游与文旅融合 - 麻黄山乡通过游击步道、初心路等红色景点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9][12][22] - 民俗展示馆陈列抗战时期生产工具和农特产品,展现军民团结历史[5][19] - 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带动红旅融合发展,擦亮"红色"名片[22] 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 - 麻黄山乡探索"企业+支部+农户"机制,推动滩羊、小杂粮、大接杏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及民宿经济[17] - 从植被覆盖率13%的扬沙地区转型为"红绿结合"旅游乡镇,形成特色产业驱动模式[14][17] - 2024年盐池GDP达208亿元,麻黄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6元[22]
一把镢头一把枪→特色农业火热→数字经济蓬勃 | 岁月变迁 红色之光依旧闪耀
央视网· 2025-06-28 12:50
延安历史地位与精神传承 - 延安是中共中央1935-1948年所在地,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中心和解放斗争总后方[6] - 359旅大生产运动镢头成为自力更生精神的实物象征[3][6] - 党中央在此创办抗大等20余所高校,为新中国储备骨干力量[12] 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治理 - 累计投资20亿元治理32条沟道,2025年将新增8条山体沟道治理[22] - 宝塔山区域从低矮平房发展为现代化高楼集群[19] - 建成口袋公园、篮球场等民生设施,形成窑洞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宜居景观[22]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苹果产业形成5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2024年产量460万吨覆盖330万亩[29] - 设施蔬菜、小杂粮和富硒农业等模式助力80万农民增收[29] - 高新区重点布局新材料、新能源储存、先进制造等产业[31] 基础设施与数字经济 - 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构建综合交通网[36] - 5G基站全覆盖,跻身全国千兆城市行列[31] - 2025年规划重点项目350个,总投资3101亿元[31] 乡村振兴成果 - 2019年消除绝对贫困,"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25] - 安塞区南沟村苹果种植面积翻倍,品种优化提升产量[28] - 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成为支柱产业[25][36]
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
36氪· 2025-06-12 18:45
右玉的生态转型与艺术觉醒 - 右玉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荒漠转变为森林覆盖率56%的"塞上绿洲",70余年累计种植1.4亿棵树 [2][7] - 生态改善催生新经济模式,包括1.8万亩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及90万只羊养殖,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7] - 成为山西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与南山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7] 艺术与文化的崛起 - 右玉独特的黄土地貌与四季景观吸引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形成"右玉写生热",被类比为巴比松画派风景 [1][9] - 本地艺术家白羽平以家乡题材油画闻名,带动年轻创作者前往写生,铭静艺术工作室等群体将自然美学转化为艺术创作 [1] - 艺术家温兴兴评价右玉改造体现"事在人为"的真实质感,与AI艺术形成对比,凸显人类对自然的审美重构 [9][10] 历史与精神传承 - 历任县委书记主导植树造林,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话剧《右玉》记录"右玉精神","小老杨"成为生态符号 [2][4] - 民间采用"穿靴戴帽扎腰带"等土法治沙,九旬老人曹国权、云南移民余晓兰等个体故事体现代际坚守 [4][6] - 自媒体人"空白哥"通过短视频传播种树历史,强化"树是信仰"的在地文化认同 [4][6] 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右玉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以塬梁峁黄土地貌为基底,结合野生植被与人造林海形成独特景观 [1][7] - 杀虎口古城墙与人造林海构成超现实图景,四季色彩(春嫩绿、夏苍翠、秋斑斓、冬素白)成为艺术创作核心素材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