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

搜索文档
浙江衢州:新农人绘制智慧化“共富”农业蓝图
中国青年报· 2025-05-28 06:13
智慧农业转型 - 衢州市淘谷居生态农业基地采用AI巡检机器人进行果实成熟度和病虫害监测,形成产量地图和病虫害地图传递至后台 [1][2] - 基地负责人饶胜男通过数据地图精确调控蓝莓采摘区域和产量、配置用工数量、防控病虫害 [1] - 2021年建成占地50亩的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基地,配备环境综合传感器、植物气孔摄像机等设备全天候监测调控温室环境 [2] - 2023年投入使用218亩现代化农业基地,采用无土栽培、智能化环控、水肥灌溉一体化等先进技术 [3] - 公司正在研发适合中国的农业数字化管理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量 [5] 茶产业升级 - 开化县御玺明代贡茶园采用"生态+数字"模式,种植5000多棵银杏树引鸟防虫并改善光照条件 [6] - 茶园配备太阳能杀虫灯、防霜风扇等7种数字化设备监控土壤和气象环境 [6] - 使用声波能防控害虫设备阻止小绿叶蝉交配繁殖,并安装摄像头24小时记录数据传递至省农业农村厅 [6] - 茶园成立御玺茶艺培训学校,已培训3万余人,帮助1700余人上岗就业 [11] - 通过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辐射带动4个村落2000多亩茶园,14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茶叶收购价高出市场价10%至20% [9][10] 竹制品产业复兴 - 龙游县"一盒故乡"共富工坊重振竹编工艺,展示销售千余种竹制品 [12] - 工坊聘请4位老师傅并招募年轻人学艺,创新设计竹龙等产品打开市场 [13][15][16] - 2021年设计的亚韵竹制茶叶罐被选为杭州亚运会特供伴手礼 [17] - 创立"大师带导师,导师带工匠,工匠带农户"模式,扶持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 [17] - 通过订单分包带动周边一镇三乡1000多户增收,全年开展电商助农直播销售农特产品 [18] 人才引进与培养 - 衢州市实施共富合伙人计划吸引青年人才、农创客、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1] - 开化县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45岁以下农业领域年轻人提供全方位支持 [8] - 团开化县委组织暑期三农游学活动,每年吸引30名高校学子返乡了解产业发展 [7][8] - 团龙游县委指导成立溪口青春联合会,聚拢近200名返乡创业青年 [18]
中国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人民日报· 2025-05-26 05:42
中国新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 中国新增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包括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和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1] - 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总数增至25项,数量保持世界首位 [1]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采用"鱼蚌共生"复合养殖模式,核心为珍珠蚌技术,同时生产珍珠、水稻、丝绸等产品 [1] - 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和文化遗产传承功能,为全球可持续农业提供经验 [1]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以"绿雪芽"母株和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实现茶园与森林、农作物的有机共生 [1]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和120多个其他农业物种,增强生态与粮食体系韧性 [1]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 融合果树栽培、种植业和养殖业,兼具抗旱防涝能力,适应黄土高原缺水易侵蚀土壤环境 [2] - 采用传统多元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品依赖,保护本地植物和昆虫物种 [2] 其他入选文化遗产系统 - 巴西马黛茶传统农林兼作体系、墨西哥重要粮食作物和生物多样性祖传保护体系、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独特火山景观农业体系同时入选 [2]
茶旅体验 绿叶“变现”
经济日报· 2025-05-24 15:27
茶旅融合产业发展 - 蒋家坪村通过茶旅融合实现产业升级,2024年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2] - 该村改造升级茶园2700亩,应用智能化灌溉和病虫害监测系统,女娲银峰茶叶售价达2000元/公斤[2] - 建成50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新增绿茶和红茶生产线,茶产业年产值超600万元[3] 乡村经济带动效应 - 蒋家坪村集体收入突破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6万元[3] - 通过土地流转、鲜叶收购等模式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2] - 平利县茶产品产量超2万吨,连续四年获"全国茶业百强县"称号[3] 茶旅体验新业态 - 平利县推出"茶体验+研学""茶体验+康养"等模式,2024年入选陕西省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3] - 帝景南山研学基地2024年3-4月接待1.6万人次,单日最高超1000人次[4] - 秦汉古茶园区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辐射带动超1000户茶农[4] 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 - 平利县2025年出台生态旅游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奖补茶旅体验游项目[4] - 蒋家坪村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依托千亩茶园和古茶树景观吸引游客[2] - 秦汉古茶园区规划建设观光长廊和科技示范园,强化茶文化传承[4]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京报· 2025-05-22 14:3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情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增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三处(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95处,中国以25处位居全球首位[1][2] - 新增遗产地覆盖巴西、墨西哥、西班牙三国,巴西增至2处,墨西哥达3处,西班牙为6处[2] 中国新增农业文化遗产详情 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位于浙江德清县,传承800年,基于鱼蚌互利共生原理,涵盖珍珠、水稻、丝绸等多元产品[3][4] - 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4] - 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珍珠深加工总量约10%,带动2.2万居民就业,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4]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位于福建福鼎市,以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5][6]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及120多个农业物种(含41种蔬菜、14种水果、11种家畜等)[6] - 白茶为当地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融合生态智慧,支撑农村生计[5] 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 - 现存600年历史,拥有9000多株百年古梨树,面积超1万亩,为世界最大连片古梨园[7][8] - 年产梨超200万公斤,加工梨干等特产,平均树龄280年,最长达400年[7][8] - 传统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保存软儿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8] 国外新增农业文化遗产 - 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整合粮食作物与森林产品,保护濒危南洋杉森林(现存原始森林仅1%)[9] -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体系:3000年历史的梯田农业,保存140个本地物种(含40种玉米)[9] -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体系:利用火山沙与海沙种植葡萄、红薯等,覆盖1.2万公顷干旱土地[10][11]
南农晨读 | 大鳌虾
南方农村报· 2025-05-19 08:31
南农晨读 | 大鳌 虾_南方+_南方 plus 【今日关注】 打通各环节堵 点,广东全力抓 好荔枝销售工作 当前,广东荔枝 迎来上市季。近 日,省农业农村 厅党组书记、厅 长刘棕会率队前 往湛江、茂名 市,深入了解荔 枝产业"产、 供、销、运"各 环节堵点,协调 推动关键问题解 决,指导全力抓 好今年荔枝销售 工作,促进全省 荔枝产业高质量 发展,助力"百 县千镇万村高质 量发展工程"实 现三年初见成效 目标。 失,并不在他们 的考虑范围内。 而伪专家泛滥成 灾的背后,乃是 平台监管的失 职。 593岁"盐步老 龙"今日"出水" 龙舟精神点燃十 五运会赛事激情 日前,位于佛山 市南海区大沥镇 盐步社区龙涌村 的"盐步老龙"藏 龙基地一片热闹 欢腾,现年593 岁的"盐步老 龙"在众人的期 盼中起龙出水。 兴农评丨伪专家 坑害农户 平台 岂能漠然置之 三农大小事,尽 在兴农评。近 日,媒体披露, 有农户轻信短视 频平台上所 谓"农技专家"推 荐,购买了"特 效防虫剂",到 手后发现竟是冒 用其他厂商备案 号的水溶肥。短 视频平台上有这 么一批伪专家, 根本不懂农技, 目标只是卖货, 至于货是否合法 合规,是否会 ...
西湖茶农复刻“梅茶共生”传统景观
杭州日报· 2025-05-13 10:50
文化传承与生态实践 - 西湖街道梅家坞村、翁家山村茶农自发组织茶园植树活动,共种植八棵果梅树苗和两棵白玉兰树苗,旨在重现传统文化景观并构建新型茶园生态体系 [1] - 村民徐名骏受《西湖龙井茶诗词》启发,书中收录899首唐代以来相关诗词,包括明代王稚登描绘"梅茶共生"场景的诗句,推动其恢复诗中美景的实践 [1] - 历史记载显示梅茶间作自古存在,梅树根系可固氮改良土壤,树冠提供遮阴,果实用于制作传统糖桂花,体现生态协同价值 [1] 产业升级与茶旅融合 - 活动通过打造差异化茶园景观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从茶叶经济延伸至茶楼经济、茶园经济,促进茶文旅、茶研学等多元业态 [2] - 栽种新梅形成"茶香梅韵"特色景观,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推动茶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2] - 村民实践表明传统单一作物管理观念转变,多样化种植系统被认可为可持续发展方案 [1]
在绿水青山中续写东西协作“山海情”(凭栏天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3 09:41
茶叶产业发展 - 青川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74.01%,负氧离子每立方米2.5万个)发展茶产业,成为"天然大氧吧" [1] - 安吉县黄杜村通过30多年白茶种植经验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并将经验推广至青川县 [1] - 青川县已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亩,其中5318亩全面投产,覆盖6个乡镇14个村社 [3] 白茶种植技术 - 青川县针对"白叶一号"建立"5+7"栽培技术体系,包括新建基地5项要求和茶园管护7项措施 [2] - 当地开发"青川茶智"数字综合服务平台,集成物联网、5G、人工智能技术,已建成数字化茶园2467亩 [2] - 总结出"先培土、去乱石、施底肥、土打细"的管护"三字经"提升白茶种植质量 [2] 经济效益预测 - 预计2028年"白叶一号"丰产期年鲜叶产量达70万斤,产值2.8亿元,带动户均年增收超9000元 [3] - 茶产业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升级为"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东西部协作新范式 [3] 产业融合发展 - 安吉将白茶产业发展、品牌推广、茶旅融合经验引入青川,推动"茶旅结合"发展模式 [3] - 青川县整合熊猫文化、贡茶文化等资源,推出"旅游+茶""体育+文化"等文旅体验项目 [3] - 通过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3]
我国科学家发现茶叶鲜味流失的奥秘
新华网· 2025-05-09 11:50
茶氨酸代谢机制研究 - 安徽农业大学张照亮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茶氨酸是茶叶鲜爽味的关键成分,早春茶中茶氨酸含量占茶叶干重1%到2% [1] - 清明节后气温升高导致茶氨酸含量骤降50%以上,直接影响茶叶口感品质 [1] - 研究首次揭示茶氨酸降解机制:线粒体载体蛋白CsTHS1负责运输茶氨酸,茶氨酸水解酶CsGGT2催化其分解 [2] 温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环境温度升高显著增加CsTHS1和CsGGT2蛋白表达量,加速茶氨酸代谢 [2] - 温度变化与明前茶高价(每斤上千元)和晚春茶品质下降存在直接关联 [1] 农业技术应用前景 - 研究成果为茶树风味改良提供新路径,包括基因编辑育种和专用肥料开发 [2] - 智慧栽培技术(如遮光调控)可能成为提升春茶品质的有效手段 [2] 学术价值与产业意义 - 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植物细胞》,突破茶树代谢研究领域 [1] - 发现解释了茶业界长期存在的明前茶鲜味消失现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