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赛事
icon
搜索文档
国办最新印发!释放体育消费潜力“20条”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9-04 19:03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条举措 目标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1] 扩大体育产品供给 - 重点部署体育赛事活动 服务 户外运动产业 冰雪经济和体育用品 20条举措中5条与此相关[2] - 2024年上半年监测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其中"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 水上 汽车摩托车 航空等项目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3]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健身步道达17.18万条长度40.75万公里 飞行营地 汽车营地等数量达2055个 全国滑雪场地914个[3]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4] - 各地可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 消费满减 积分兑换奖励等优惠 鼓励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4] - 河南省2025年安排1300万元发放体育消费券 2024年发放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最终拉动全省体育消费4000多万元 撬动比例约1:4[4][5]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6] -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发行债券 资产证券化[6] 强化服务保障 - 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防范预付式消费风险[7]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 依法严厉查处打击倒卖赛事门票等违法犯罪行为[7]
万亿级市场,利好!国办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9-04 18:21
总体目标与产业规模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1][6]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增加值达1.49万亿元[3] 产业现状与消费潜力 - 体育赛事成为消费引擎 上半年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3] - 大型赛事溢出效应显著 以"苏超"为例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3] -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旺盛 "村超""苏超"接续火爆 网球中国季一票难求[3] 重点举措:供给端优化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7] -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差异化发展山地/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开展低空赛事活动[7] - 培育冰雪经济 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巩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7]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 研发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 加强基础前沿技术攻关 打造国货"潮牌"[7] 重点举措:需求端激发 - 拓展消费场景 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打造运动空间 挖掘城市"金角银边"配建设施[7] - 打造品牌消费活动 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8] -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优惠[8] - 扩大消费群体 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 推动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 打造适老体育场景[8] 产业生态建设 - 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推进场馆智能化转型[8]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办赛 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8] - 推动数字化发展 探索"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服务数字化水平[9] - 加大金融支持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9] 基础设施与保障 - 丰富场地供给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建设 支持发行REITs融资[9] - 优化市场环境 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场景 实行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9] - 加强统计监测 修订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强化多部门数据互通共享[9]
国办: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9-04 17:26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1][3]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3] -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 体育赛事发展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开展赛事评级 [4] -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赛事 [4] - 支持赛事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4] - 优化赛事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4] - 推进体育赛事版权确权及交易服务 [4] - 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提高可售票数量 [4] 户外运动产业 -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 [4]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4] - 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等低空赛事活动 [4] 冰雪经济发展 - 实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4] - 支持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范围 [4] - 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4] 体育用品升级 - 研发运动员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器材 [4] - 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4] - 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打造国货潮牌 [4] - 支持开设体育用品首店举办首发活动 [4] 消费场景拓展 - 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等打造体育运动空间 [5] - 配建"小而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5] - 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引入体育业态 [5] - 打造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 [5] - 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育消费新模式 [5] - 促进夜间体育消费和适老体育活动 [5] 消费促进活动 - 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5] - 围绕全民健身日等节点举办消费季活动 [5] -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联动 [5] 消费惠民举措 - 开展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5] - 对体育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5] - 发放体育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5] 企业培育发展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6] -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6]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6] - 培育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主体 [6] 产业交流合作 - 利用进博会/广交会等平台深化体育交流 [6] - 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举办体育赛事 [6] - 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 [6] 行业融合发展 - 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丰富产业业态 [7] - 推动体医融合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7] - 支持体育与科技/传媒/养老等产业复合经营 [7] 区域协调发展 - 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体育产业带 [7] - 打造主导产业明确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7] - 实施区域一体化体育消费惠民措施 [7] 数字化发展 - 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7] -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应用 [7] - 加快体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7] 金融支持措施 -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7] -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 [7] - 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7] 场地设施建设 -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等建设 [7] - 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场地建设 [7] - 支持发行基础设施REITs [7] 市场环境优化 - 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 [7] - 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7]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 [7]
新华视点|各地多维度发力 多元探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华社· 2025-09-04 10:38
农业科技推广与种植优化 - 农技专家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推广叶面肥喷施技术和"日灌夜排"稻田降温方式[3][5] - 桐庐县江南灌区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节水改造项目建立全链条数字监控网及"分类+阶梯水价"机制[6][8] -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凭借地理优势发展向日葵产业 朔州市右玉县利用高海拔气候优势发展油菜花产业并推动农旅融合[19][21][22] 数字技术与生态农业建设 -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编织全链条数字监控网实现精准灌溉[6][9] -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采用循环种养模式 收割300多亩有机越光早稻后播种紫云英作为绿肥提升土壤肥力[23][25][26] - 当地通过引进有机品种 创建有机农业合作社等多措并举发展生态农业[25] 乡村文化体育与生态旅游开发 - 杭州市临安区举办首届"村BA"篮球联赛 分为海选赛 片区选拔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球员以当地村民为主[11][13] - 云南普洱市思茅港镇茨竹林村发展生态旅游 形成观鸟经济产业链[14] - 云南大理双廊镇伙山村农民画社汇聚20多位老年创作者 将民俗风情融入画作焕发乡村文化活力[15][17][18]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多地立足乡村特色资源 以科技 文化 生态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1][28] - 浙江与云南等地通过传统耕种革新 文旅建设及生态保护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1][14][15] - 山西 江苏等地通过品种选育 循环种养和农旅融合模式挖掘本土优势产业[19][21][25]
意大利队、日本队晋级女排世锦赛半决赛
新华社· 2025-09-04 10:25
3日下午,日本队经过五局大战以20:25、25:20、22:25、25:22和15:12击败荷兰队,自2010年之后首次进 入世锦赛四强。和田由纪子和石川真佑分别为日本队得到27分和26分。 全场比赛,身高占优的荷兰队在拦网得分方面以11:3占优,但在扣球得分方面以62:76落后。 另外两场四分之一决赛将于4日进行,巴西队和美国队将分别迎战法国队和土耳其队。 新华社曼谷9月3日电(记者王镜宇、林昊)在3日进行的2025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四分之一决赛中,奥运 冠军意大利队和日本队分别淘汰了波兰队和荷兰队,晋级半决赛。 在3日晚的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队以25:17、25:21和25:18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三的波兰队,将 其在国际赛事中的连胜记录延续到34场。埃格努为意大利队拿下了全场最高的20分。 为意大利队贡献12分的法尔说:"我们为这场比赛做了很多努力,从一开始就给对方施加压力。我们的 拦网和防守很成功,给对手制造了很大麻烦。我为我们的表现感到高兴,对后面的半决赛充满期待。" 为波兰队得到8分的主攻卢卡西克说,这支意大利队非常强大,跟她们比赛非常困难。波兰队也在寻找 意大利队的漏洞,在比赛中努力向她们施加 ...
上海赛事门票一分钟内售罄,UFC 如何成为百亿美元大生意?|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9-03 17:55
UFC中国市场的回归与热度 - UFC时隔六年重返中国内地 在上海举办格斗之夜赛事 1.3万张门票在1分钟内售罄[2] - UFC总裁表示未来计划在中国举办更高级别赛事[2] UFC全球影响力与商业价值提升 - 派拉蒙与UFC达成七年总价值77亿美元转播协议 年均11亿美元 较前ESPN合同5.5亿美元翻倍[3] - UFC转播价值跻身美国体育赛事前十 接近MLB和大学橄榄球 明年将在白宫草坪举办比赛[3] - UFC母公司TKO Group市值接近200亿美元 UFC估值超百亿美元[4] UFC商业模式与定位 - UFC采用运动员直接与赛事主办方签约模式 无队伍概念 定位为媒体与娱乐公司[3] - 格斗选手收入包括出场费、获胜奖金、付费转播分成 拒绝比赛会导致收入减少[7] - 超过六成UFC粉丝愿意付费观看比赛 比例与NFL接近[8] UFC历史发展与转型 - 2001年费尔蒂塔兄弟以200万美元收购UFC 任命Dana White负责运营[4] - 早期因未设规则限制遭36州禁止 经合规改造后2000年前后濒临破产[4] - 2003-2005年累计亏损达3400万美元 主要依赖付费点播收入[5] 内容战略与受众拓展 - 通过真人秀节目《终极斗士》扩大受众 单季制作成本1000万美元[5] - 节目成为Spike TV收视冠军 2008年前每周平均观众数不少于190万[5] - 第一季后电视付费观赛人数接近30万 较前翻倍 2006年付费电视收入超2亿美元 全美超500万人次付费观赛[6] 社交媒体与营销策略 - UFC在Instagram拥有近5000万粉丝 超过NFL Dana White个人账户超1000万关注者[7] - UFC具备人为制造赛事热点能力 如2016年安排双级别冠军赛[7] - 麦迪逊广场花园比赛入场人数超2万 门票收入1770万美元 付费观赛人次超130万[8] 粉丝特征与商业合作 - UFC粉丝以男性为主 近一半年龄在18-34岁 为广告商青睐人群[9] - 能量饮料Monster Energy每年支付约1000万美元用于场地标志展示[9] - 运动员曾通过短裤标识获得主要收入 2014年UFC推出赞助商税制度[10] 赞助体系变革与收入增长 - 2014年后拳手不再获得个人赞助分成 收益归UFC所有[10] - UFC根据排名和比赛情况分配收入 2015年商业赞助收入5200万美元 去年达2.5亿美元[10]
体坛联播|U16男篮晋级亚洲杯八强,中国金花美网集体出局
新浪财经· 2025-09-03 07:14
由此,中国U16男篮收获了小组赛三连胜,以小组第一的身份强势挺进八强。 U16男篮大胜韩国。 U16男篮亚洲杯,中国队大胜韩国队 北京时间9月2日,U16男篮亚洲杯小组赛第三场,中国队与韩国队展开交锋。 在一度落后8分的情况下,中国队成功打出反击,逐渐反超比分,并在末节扩大了领先优势。最终中国队以97比81大胜韩国队。 此前两场比赛中,中国队首场比赛以103比45净胜蒙古队58分,第二场比赛1以00比44净胜马来西亚56分,3场小组赛,合计共净胜对手130分。 数据统计显示,本场比赛中国队共有4人得分上双,张淳智拿下25分9篮板,张子一得到21分20篮板4盖帽,张懿赵杰贡献18分11助攻,吕飞燕砍下 14分。 根据赛程安排,中国U16男篮将在北京时间9月5日迎来八强战的考验。 美国网球公开赛继续进行,在前一个结束的比赛日中,中国军团遭遇打击。 本届美网女双第三轮比赛,有四对包含中国金花的组合出战,但遗憾没能拿到一场胜利,中国金花今次全部无缘今年的美网女双八强。 至此,本届美网签表中也再无中国网协球员。 张帅(左) 美网双打,中国金花集体出局 此前在单打比赛中,中国军团就有8人出战,包括6名女子球员与两名男子球 ...
小小票根撬动亿元级消费
广州日报· 2025-09-03 05:40
核心观点 - 票根经济通过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等票务活动 有效串联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多类消费场景 形成全域化消费拉动效应 [1][2][3] - 多地通过"票根+"模式拓展消费时空 如凭票根兑换周边商户优惠、打造文体商旅融合场景 显著提升跨区域消费规模 [3][5][10] - 数据验证票根经济具高杠杆效应:广州体育馆演艺活动拉动相关行业消费超18亿元 南沙音乐节带动文商旅消费破7亿元 [3][6] 票根经济消费拉动表现 - 广州许冠杰演唱会期间 周边2公里餐饮营业额增长65% 白云区酒店入住率达92% 地铁2号线客流量激增40% [3] - 南沙草莓音乐节和风暴电音节吸引超11万人次观演 联动文旅资源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 带动酒店入住率超90% 文商旅消费突破7亿元 [3] - 北京电影生活节带动30余个商圈客流7666万人次 消费额251.7亿元 朝阳商圈销售额环比增17% [8] - "苏超"球赛单轮观赛人数超18万 江苏省景区预订量同比增305% 65.9%观众行程支出超预期 [5][9] 模式创新与拓展 - 珠江文体推出"票趣多"平台 联动广州体育馆周边30余家餐饮零售企业 建立"文体票根+商业综合体"合作机制 [3] - 南京、常州等地推行凭演出票根享受景区半价、餐饮折扣及购物优惠 [5] - 江苏432个商业场所设立"苏超第二现场" 提供免费观赛并配套地方美食、文旅体验及消费满减活动 [10] - 建议结合岭南文化IP(醒狮、龙舟等)与互动科技 开发"演艺+餐饮+旅游"融合模式 深化衍生品开发 [11] 人群与区域特征 - 音乐节观众中跨省占比显著:云思妙想音乐节省外观众超49% 30岁以下观众占比85% [8] - 跨城观演成趋势:外地粉丝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消费 家庭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区间 [2][9] - 国庆期间演唱会举办城市机票酒店预订火热 观演用户消费热情旺盛 [4] 行业协同效应 - 演出行业协会测算票房收入拉动效应比例为1:4.8 [6] - 广州体育馆举办48场演艺活动 场均客流1万人 门票均价800元 [6] - 音乐节显著提升周边住宿热度:南沙万豪酒店称粉丝连续多日预订住宿 [2]
截至7月底,济南今年已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444场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9:19
体育赛事活动成效 - 截至7月31日济南市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444场 参与人次达87.1万 [3] - 赛事活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71亿元 其中拉动消费3.32亿元 [3] - 间接经济效益包括产出效应10.16亿元 所得效应4.24亿元 税收效应3042.29万元 [3] - 赛事活动对第三产业拉动效应达7.08亿元 [3] 重点赛事经济贡献 - 电竞赛事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 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超5200万元 GDP贡献1.6亿元 [3] - 街舞大赛吸引超3000人参赛 省外选手占比40% 有效拉动端午假期消费 [3] - 中国女篮热身赛吸引近8000名观众 外地球迷占比72% 五档门票两天售罄 [3] 全民健身与区县赛事 - 全民健身运动会持续营造氛围 包括新年登高、冰雪嘉年华、大学生欢乐跑等活动 [3] - 历城"村超"首次代表山东出战全国赛 联动贵州"村超" [3] - 区县赛事包括济阳马拉松、槐荫生态黄河半程马拉松、平阴女子半程马拉松等 [3]
凭赛事票享景区、酒店、餐饮等折扣,济南将试点推广“票根经济”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8:26
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 济南市于2025年3月入选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 [3] - 体育局将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促消费合作 设立体育消费金融补贴并试点推广"票根经济" [3] - 试点推广凭赛事票享受景区、酒店、商场、餐饮折扣的消费模式 [3] 赛事体系规划 - 计划举办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和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等国际赛事 [3] - 将承办2025济南(泉城)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 [3] - 组织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和第一届电子竞技运动会 [3] - 持续开展济南潮流体育运动会和"泉在济南全城热练"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3] 体旅融合发展战略 - 依托"山泉湖河城"资源禀赋发展冰雪、越野挑战、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 [3] - 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体育研学线路 [3] - 争创户外运动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 - 扩大冰雪场地面积并试点冰雪消费一卡通 [3] - 通过冰雪嘉年华活动以"冷资源"带动文体旅商协同发展 [3]